全省離退休干部小學退休教師先進個人事跡---不忘初心,做農村教育圓夢人
發(fā)布時間:2020-11-15 來源: 工作總結 點擊:
全省離退休干部小學退休教師先進個人事跡---不忘初心 做農村教育的圓夢人
他是全國勞模,為教育事業(yè)奉獻一生;他是普通老師,為貧困學子助學圓夢;他是耄耋老人,為子孫后代傳承家風。他就是中小學高級教師、復式教育帶頭人——炎陵縣魯坑小學原校長馬安健。他把畢生的精力和智慧奉獻給老區(qū)的教育事業(yè),把豐富的知識和道義傳授給山區(qū)的孩子,把優(yōu)秀的美德和家風傳承給子孫后代,在平凡的崗位上,他不忘初心,做農村教育的圓夢人。
一生堅持,只為做好一件事
馬安健同志生于1939年,自1959年起,開始走上教師的崗位。從民辦老師,到公辦教師;從農民掃盲學校,到寬敞明亮的校園;從教人數數認字,到普及義務教育。馬安健同志見證了我國農村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也為農村教育事業(yè)嘔心瀝血,辛勤付出了一輩子。
馬安健同志所在學校,是一所偏遠山區(qū)小學,教師少,班級多,曾經一名教師面對多個年級,各種課程“包打包唱”,復式教學是當時大勢所趨。為探索掌握復式教學理論與實踐,年滿 60 歲的馬安健同志,常常利用寒暑假自費到長沙、山西、北京查找資料、觀看教學、拜師取經。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馬安健同志終于找到了二、三、四年級復式教學“動”“靜”搭配規(guī)律,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他改革了傳統(tǒng)的“滿堂灌”、“填鴨式”、“復式單教法”和簡單的“動”“靜”搭配法,創(chuàng)立了“短動”教學法和“復式班課堂四步教學法”,研制了 35種 350 件教具運用于復式教學。并且在教學的同時,馬安健還不忘總結教學經驗,共出版專著 3 本、合著 7 本,在省級和國家級的報刊發(fā)表教育教學論文 40 多篇。
其中,《復式教學實驗與研究》獲中國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復式教學淺談》獲湖南省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
馬安健同志不僅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更非常注重幫助年輕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他所在魯坑小學,培養(yǎng)出了 9 名共產黨員、3 名特級教師、2 名中學高級教師、6 名小學高級教師、2 位地市級學科帶頭人和 5 名教學骨干。
1999 年,已經到法定退休年齡的馬安健同志,原本可以安度晚年,享受天倫之樂,但他卻提出了繼續(xù)服務教育的請求?紤]到馬安健同志是一個特殊人才,炎陵縣委召開常委會,研究決定繼續(xù)留任馬安健同志。他一直工作到 75 歲才退休。
退休后,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扎根山區(qū)搞教育。如今,已是八十高齡的他,依然每天精神抖擻,干勁十足,在他的一畝三分地——魯坑小學忙碌著。親友們總是提醒他,在家好好安享晚年,不要總是勞累奔波。馬安健同志卻說:“我這一生堅持,只為做好一件事,就是要把家鄉(xiāng)的教育搞好。”
大愛無疆,心系貧困學子成長
馬安健同志熱愛他的教育事業(yè),更關心他的學生,尤其是那些貧困家庭的子女,他總會傾注更多的愛心。
澎溪村潘家組的潘美勤同學,父親在他高一時因車禍身亡,母親一個人帶著她和弟弟,因長年累月的勞累,積勞成疾。萬般無奈之下,母親只能讓她輟學打工。潘美勤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馬安健同志最不忍心的就是看到那些能讀書的孩子沒有書讀。于是,他就找到潘美勤的母親,勸她別讓潘美勤輟學,潘美勤的學費由他來想辦法,并留下 2000 元錢。為解決潘美勤的學費問題,馬安健同志輾轉難眠,他要找一個讓潘美勤家庭沒有后顧之憂的辦法。馬安健同志搭車到株洲,找到國家一級作曲家江暉,把潘美勤的情況和來意告訴了江暉。江暉被眼前這位古稀老人的熱情感動了,滿口答應了資助潘美勤直至大學畢業(yè)。2017 年,潘
美勤考入大學,馬安健同志又給了他 2000 元學費,并勉勵她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要回報社會,奉獻社會。潘美勤也不負所望,成績優(yōu)異,每年都能拿獎學金,還勤工儉學供弟弟上學。
馬安健還經常資助村里 15 人其他貧困家庭學生,每次資助金額 100-500 元不等。在幫助貧困學子圓夢的同時,馬安健還不忘鼓勵先進,對從魯坑小學走出去的學生,如果成績優(yōu)異、表現(xiàn)突出,也會給予資金和物資獎勵。魯坑村及周邊村雖然都非常貧困,但在馬安健同志的幫助下,無一人因家庭貧困輟學。“扶貧先扶智”,從魯坑小學走出的大專以上學生多達 220 名,徹底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有人問馬安健同志:“馬老師,這些學生都不是你的親屬,你為什么要花這么多錢資助他們。”馬安健同志笑著說:“我做的還不夠,黨和國家給我的太多太多,我還要繼續(xù)努力。”
同時,馬安健同志還關心村里建設,每次搞公益事業(yè),他都帶頭捐錢捐物,光修路架橋就拿出了 3 萬元。2014 年,馬安健同志又創(chuàng)建了以學校為中心的家長教育、婦女教育、農科教育、老年教育為一體的新農村教育體系,使學校成為當地基礎教育教學中心、村民終生學習中心、科技成果推廣中心、農民創(chuàng)業(yè)致富中心。
筆耕不輟,努力傳承優(yōu)良家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外人眼里,退休后兒孫滿堂的馬安健真該舒服地安度晚年、享清福了。沒想到,他又主動攬來了一項非常繁瑣的工作——續(xù)修家譜。他說,“我要給晚輩們留下一份一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古稀之年的他,又開始了尋根之旅。他 30 多次往返長沙、湘潭、資興和縣城等地,一家一戶地去調查核實情況,采集真實信息,收集嘉言善行,把散落在每
個家庭中的優(yōu)良家風精心整理。歷經 4 年艱辛編纂,年近八十的馬安健同志終于完成了一部 20 萬字的《馬氏宗譜》。這本宗譜里,記載著馬氏家族數代前輩的人生故事,承載著馬姓家族良好的家風,可以讓馬家的晚輩們學到更多的傳統(tǒng)美德和優(yōu)良家風。
傳承好家風,從自身做起。馬安健特別關注子女的教育,嚴格要求他們刻苦學習,積極上進,努力工作。他的兒女們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傳承著“紅色基因”。馬安健一家祖孫三代人,個個奮發(fā)進取,在崗位上都很出色。兒女中,老大、老二夫婦在炎陵縣任科級干部,老三一家定居美國西雅圖,老四夫婦在株洲市教育部門工作。他的孫一輩中,清華大學博士生 2 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生1人,西安交大1人,還有2個孫女在美國卡耐基基隆大學讀本科,這在當地傳為佳話。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