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后感
發(fā)布時間:2020-09-06 來源: 工作總結 點擊: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后感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后感 1 ?
讀《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之前,我給自己報了 3 門理財課,我學習理財最重要的目的之 1 就是提高自己的投資回報率,不要傻傻地沖到股票市場里被割韭菜。事實上,學習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動。
后來,由于我自己的收獲不小,然后就勸表姐學習理財。她的回答在我意料當中:沒錢不需要理財而且我在小城市生活不用那末拼。我發(fā)自內心腸替她著急,希望她能夠通過學習稍稍改變 1 下目前的生活。
其實,這本書買了 1 段時間,只是 1 直被收在柜子里沒有打開過。上周才翻出來讀,在第 4 章找到了,很多人謝絕學習的理由。
主要有 3 點:第 1:謝絕學習就不可能有機會知道學習以后的收獲;第 2,由于不知道學習以后的收獲是甚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獲有多好、多大;第 3,既然對學習的好處無從了解,自然就沒有學習的動力。
任何 1 個人如果曾有終究習得某種技能的經驗,就會知道。在習得的那 1 瞬間,全部世界就會為之改變。換 1 種說法:由于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本來的世界里;由于所習得技能,他具有了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實時也確切如此,我本人就是由于嘗到了學習的樂趣和那種收獲的喜悅才會鼓勵身旁的人堅持學習,并且不中斷學習。
“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曾 1 度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在學校的時候,我可以說是最不愛學習的學生,那會由于自己眼界小、眼光不夠長遠,由于沒有堅持學習,所以也就沒法體會學習
產生的收獲帶來的樂趣。直到大學畢業(yè),直到工作很多年才意想到自己需要學習。
“學習”最關鍵的 1 點是:任何知識的獲得,都不是可逆的。在知道它的 1 瞬間,它就已改變了 1 切,生活因它而改變,卻沒法還原。我們不再可能對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置之不理,它瞬間就可以根深蒂固,沒法革除。這就好比我們小時候學習騎自行車,1 旦學會就不會忘記,不管多少年不騎車,就還是能夠上車就走。
“學習”的重要出發(fā)點是:最少學會 1 種技能。不管這類技能多簡單、多普通,學會以后總是可讓學習者了解“習得”帶來的大不同。1 旦具有了 1 個出發(fā)點,學習愿望就會像發(fā)了芽的種子,不管多大的石頭都壓不住——它會愈來愈茁壯,愈來愈堅強。
其實,那些謝絕學習或 1 不謹慎受了影響而把“學習”妖魔化了的人真的非常可憐,他們每天都在掙扎著“管理時間”、“珍惜生命”、“提高效力”,卻不知道他們由于當初不肯花 10 幾分鐘學習而致使其后少做了很多事情、錯過了很多機會,并且連只有 1 次的人生都沒有過好。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后感 2 ?
我第 1 次看到這個書名就感覺特別新奇,1 般來講都是和時間競爭、和時間賽跑、時間管理之類的書籍?墒,把時間當作朋友,還是第 1 次見,那末這本書到底有甚么魅力下面是我個人的鄙見:
先普及 1 下時間這個概念,在我心目中,時間就是歲月,就是生活,就是工作。
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的窘境時甚么,是否是時間不夠,還是不能自律,了解好以后就是要精確感知時間,自己對時間的把控要恰到好處,而把控最好的工具是:紙和筆。
假設說時間管理是每天的任務清單還有待完成的事項,那末感知時間就是認識它,并熟習它,把時間做到細分化,精確化,減少沒必要要浪費,由于耗不起,誰也不想平白無故冷冰冰對待 1 個朋友。
每一個人都有心智,只是還不知道有無開啟,還不知道自己的’心智是甚么,乃至還是不了解心智究竟是甚么,1 個人的“心智”是指 1 個人各項思惟能力的總和,用以心智去了解身旁的事物和世界。“心智”也是 1 個人成長的必要階段,自己每次取得 1 次進步以后,其實也是心智在升級和主動起作用。
怎樣與時間做個好朋友,不是管理時間,然后再去做朋友,而是通過管理自己去和時間做朋友,也是走向自律的表現(xiàn),給自己制定的任務,并用最好的工具記錄下來,然后逐漸實行。
但最重要的還是如何開啟心智,本書的側重點都在心智的了解,心智的開啟,心智的培養(yǎng)上,那認識心智以后,怎樣開啟,開啟第 1步就是要和時間握手言和,而不是敷衍時間,只有認真對待每次的實踐,你才有取得心智的氣力的資本,這個資本是時間給你的。最好的心智培養(yǎng)是,打開書籍,認真的去看好書,了解書中的精華,書本是取得知識的直接來源,你心智的強大與否,恰好和你的知識和見識有很大的聯(lián)系,不要覺得自己讀完 1 本書就取得 1 股能量,那也只是覺得,由于你還沒真正理解時間的本質。
你的心智會幫你度過 1 些沒必要要的大坑,比如那些“成功學”,還有 1 些很勵志的雞湯,當你看的越多的時候,你的心智不自覺就會降落,由于你在這個時候已對時間的認知免疫了。如果你的心智在你強大的知識下起作用,你就會有自己的思惟,雖然不是那種批評性思惟,但最少自己還會去思考,思考又是本書的 1 大重點,思考是表面,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輔助你的心智成長,深入思考不是急于求
成,是思惟的總和,也就是綜合性思惟,凡事都有自己獨當 1 面的看法,當熱,這個獨當 1 面不是你自豪的資本,而是心智的強大,自己的自信。
本書的核心關鍵:把時間當作朋友,要知道心智的強大、深入思考、還有更節(jié)省時間的方法:學習再學習。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后感 3 ?
第 1 次聽說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是在 20xx 年 9 月份,開通了他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課程,看到了這本書的介紹,乍 1 看這個名字會覺得它講的是關于時間管理的書。說句實話,我對這類時間管理的書不是很感興趣,第 1 再好的方法少了做的這 1 環(huán)都是蒼白無力的,第 2 很多時間管理的方法都是無效的、陳詞濫調。今年真正翻到這本書,才發(fā)現(xiàn)它與時間有關,卻不是單單只講時間管理,如果用1 句貼切的話來講:它講的是思惟模式,升級的是我們的大腦操作系統(tǒng)。
通讀完全本書,我開始思考我全部讀書進程的變化。26 歲之前讀書,真的只是讀書,會選擇很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比如情感類、心靈成長類的書籍去讀,首先這些書沒有經過挑選和甄別,或許存在很多誤導性的觀念;其次讀完就是讀完了,沒有去辯證性思考這本書帶給自己甚么樣的體驗和思考,哪些觀念是真正值得斟酌的,哪些觀念是誤導性的,更別說讀完以后再總結性的回頭反思。這樣的讀書方法收效甚微,很容易誤導自己的思惟。
現(xiàn)在再讀書會很慎重,那些沒有經過甄別和挑選的書不急于去讀,真的對哪類書籍感興趣會仔細研究以后,再選擇好書去仔細研讀。《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里也講到了這樣的觀念,同時也根據作者自己的實際感悟提煉了很多通俗易懂的原則思惟方式,我們常常被 1
些看似玄玄乎乎的事物所迷惑、吸引、盲從,但真正樸素的道理才能去履行堅守,堅守到質變,就是巨大的改變。那些看似精深的觀念其實不 1 定正確,就算正確也不 1 定易于履行,沒法履行的道理,就像漂亮的空中樓閣,除觀賞沒有實用價值。
整本書里有大量的這類樸素的觀念,大部份是經過作者親身驗證的,讀完 1 遍在某種程度上會買通我們的 1 些思惟,再配合上長時間的做,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個人認為讀完此書對人的心態(tài)也是有所助益的,隨著年齡漸長,我們不能不承認每一個人的人生際遇都是不 1 樣的,沒有通適的法則,無需過度依賴外界的評價和他人進行比較,若真要比較那就和自己比較,今天的自己是否是比昨天有所進步,在思惟上在生活能力上在感情處理上在工作處理上等,也一樣需要明白努力其實不意味著 1 定成功,那又怎樣樣呢?人走 1 遭,去體驗去經歷去做去修行,便是美滿,對“滿足常樂”這句話我是有保存意見的,整體方向上我們應當有個滿足常樂的平和心態(tài),但在對待每件具體的事情上應當投入 100%的熱忱認真,特別是那些對你非常成心義重要的事情。不要把滿足常樂作為糊弄自己,糊弄人生的借口。
整本書通俗易懂,觀念樸素不華麗,但是在動不動就要把簡單事情復雜化華麗化確當代,很值得 1 讀,讀完再細細對比自己,會發(fā)現(xiàn)很多自己可以改進做的更好的地方,相信這本書我會再讀第 2 遍、第 3 遍。
《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后感 4 ?
昨天 1 覺醒來,頭暈眼花,身體甚為不適,因而在床上躺了 1天。這 1 段時間,1 直在電腦前熬夜到很晚,懷疑是用腦過度或勞累過度,又缺少鍛煉,身體不支。由于答應朋友要幫其寫畢業(yè)設計,還
沒有完工,心里很著急。因而突然想起《把時間當作朋友》里的觀點:加班或熬夜永久不是提高時間使用率的最好方式,乃至會適得其反。今天有時間,把前段時間看的《把》寫點讀后感。
很多人在做事情前總是左顧右盼,總是想詢問 1 種最快速、最高效的方式,但是在懷疑和不斷想法想法獲得“最優(yōu)”的方式進程中,白白浪費掉很多的時間。作者的觀點是,去做它。1 件事,你假想的再好,如果不去做就等于零。有些時候,你用的方式雖然不是“最優(yōu)’的,但是只要堅持下去,就 1 定會到達終點。地球是圓的,如果你想到南極,即便朝著北極的方向也終究會有 1 天到達南極。所以,不需要弄明白學習他究竟對你有多大的用途,不需要弄明白甚么要的方式更高效 1 點,你僅僅需要捉住 1 種方法矢志不渝的走下去。
為了引出這個觀點,作者以下 5 個問題引出自己的觀點:上司真的很笨拙嗎?你真的那末優(yōu)秀嗎?興趣真的有那末重要嗎?學習方法真的相當重要嗎?盲打究竟是不是值得學會?我覺得作者舉出的孔子“3省吾身”的例子非常值得我們反思——孔子每天來檢討自己 3 次或列出 3 件事情來檢討,都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每天都在“檢討”。
人們總是習慣遺忘痛苦,這是與生俱來的本領。如果人總是能清楚的記得自己所承受過的痛苦,那真是很糟的 1 件事情。據統(tǒng)計,1 個人如果做了截肢手術,在手術內的 6 個月會不斷的產生自殺的動機。但如果 6 個月以內這個人沒有自殺成功,那末以后他輕生的幾率已非常小了。由于我們的大腦具有遺忘痛苦的能力。想起多年前 1 件事,那時候食品中毒半夜去醫(yī)院掛號,當時想必是非常痛苦的,意識也不算太蘇醒。但是現(xiàn)在留下來的記憶里只有當時實習護士是怎樣扎了屢次都沒給那個小胖子扎上針,回想到的是護士為了扎對位置給我
手上畫圈圈。當時怎樣的疼痛都已忘的 1 干 2 凈。因此帶來的負面作用是:這個人會很輕易的諒解自己。好了傷疤忘了痛大抵就是說的這樣吧。
為了彌補這類遺忘給自己帶來的損失,作者給出了兩種方法:第 1 種,在你痛苦或面臨為難的時候,盡可能把所遭受的記錄下來。這樣你就能夠時刻提示著自己,下次出錯時就會不停的提示自己。第2 種方法,在遭受痛苦或為難時,盡可能弱化自己的痛苦感受。減少抱怨,減少借口。這個世界其實不是對你 1 個人不公平。只要你不是特別痛苦,你的大腦就不會輕易忘記這件事情,就能夠做到以此為鑒了。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