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整合資源,構建開放語文課程
發(fā)布時間:2018-07-01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摘要:在碎片化的科技信息時代,注重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統整教學,融合資源,教師首先應立足教材,尋找學科內部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對教材順序的調整與教材內容的篩選、完善,以及不同學科間共同支撐點、連結點的發(fā)掘與利用,加強學科間的聯系拓展信息資源,尋求教學目標的后續(xù)生長點,使教學更加開放富有活力。同時,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和合理利用課外學習資源、生活資源,挖掘各種教學創(chuàng)生資源,豐富語文教學活動,增強語文學習趣味性,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關鍵詞:統整教學;融合資源;補充資源;創(chuàng)生資源;開放課程
語文教學如何走出“少、慢、差、費”的困境,一直是教學改革直擊的重要任務!翱萍蓟瘯r代”“信息化時代”“碎片化時代”催生了“主題教學”“統整教材”“融合課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新熱點!缎W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yǎng)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yǎng)!
2016年春季以來,我校實施《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課題組的老師以語文教材文本為出發(fā)點,尋找學科內部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對教材順序的調整與教材內容的篩選、完善,以及不同學科間共同支撐點、連結點的發(fā)掘與利用,加強學科間的聯系拓展信息資源,尋求教學目標的后續(xù)生長點,使教學更加開放富有活力。
一、融合資源,化零碎為系統
當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完整、深層地理解“閱讀教學”,而是片面、淺層地“零打碎敲”,有如盲人摸象,似乎每一個探索者都有所發(fā)現,卻都難以把握“大象”究竟為何物。融合資源,首先應立足教材。鑒于我校使用的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每個單元都有特定的訓練目標和訓練重點,而單元內不同課文又各顯風格與特色,從而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學科邏輯結構序列。因此打破傳統的課課教學模式,從單元整體思想出發(fā)實施“單元統整教學”成了我們語文課程資源整合改革的第一步。
(一)單元統整,系列訓練
整體解讀單元教材、分析學情,提煉出單元語言訓練目標和思維品質培養(yǎng)目標,再把各知識點與能力目標分解成小目標,考慮如何在教學中有序、有層次地完成,以保證單元主題教學的相對獨立性和知識能力目標訓練的完整性和系列性。以“整體感知——精讀感悟每課重點實踐練系——回歸整體、拓展運用”為思路,整體確立單元教學模塊。
例如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動腦筋”這一單元,我們把主體課文教學與語文天地中的學習活動項目進行有機整合,把“有序的言語表達訓練和培養(yǎng)愛動腦筋的思維品質”作為單元閱讀訓練的主要目標。在《稱象》教學中,把說清曹沖稱象過程作為言語訓練重點,借助流程思維導圖中表示先后順序和稱象時動作的詞,層層遞進,讓學生在反復的言語表達的實踐活動中,逐步內化課文語言,提升言語表達能力;再遷移運用,讓學生表述“為了弄明白‘水開了,壺蓋為什么會跳動?’的問題,瓦特是怎么做的?”。在《獅子和兔子》教學中,運用統整策略,抓住獅子和兔子的相關關鍵詞句,讓故事情節(jié)記憶結構化,再讓學生進行故事的復述和再創(chuàng)作。在語文天地多幅圖說話訓練中,為學生提供一些連接詞,并利用“串珍珠”這一形象比喻,幫助了學生清楚具體連貫地說故事。這樣同一主題,以“有序表達”為抓手,抓每課不同的認知能力訓練點,層層感悟,升華認識,提高能力。
。ǘ┖隙䴙橐唬容^認識
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七主題單元《古詩二首》:高適的《別董大》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是送別詩,但風格迥異,一首描繪的是蒼勁雄渾的邊塞風光,一首描繪的是清新明麗的初春景象;一首充滿昂揚向上的勸慰、鼓勵之情,一首盡顯對友人的不舍與擔憂。教學時,我們借助雙文本的教學方式,采用對比閱讀來理解、賞析詩句,在同中比異,在異中求同,體會詩人的獨特心境。課前,讓學生查閱、收集、整理這兩首詩寫作背景的相關資料;課上為學生提供自學單,對比著讀,發(fā)現不同之處。
交流時,學生著眼的角度不同,發(fā)現自然也不同。在比景觀物中,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有的發(fā)現前者描繪的是冬景,后者描繪的是春景;有的發(fā)現前者從雪入手,后者從雨入手;有的發(fā)現時間點不同,一首在黃昏,一首在清晨;有的從整體感知談收獲,前者給人蒼涼之感,后者則給人清新之美;有的則從小處著眼,描繪情境,給人以畫面的沖擊……課堂成為一個資源共享,互相啟發(fā),相互補充,激活思維的平臺。老師則在關鍵處,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處:“一切景語皆情語。為了更好地理解詩人的心境,我們還可以查找資料,聯系背景,談談表達的情又有何不同呢?”孩子們在橫向與縱向對比中,感受高適之樂觀心態(tài),英雄情懷,體會王維詩情畫意的風格。
這樣的古詩教學,合二為一,在歸類中比較異同,同中比異,異中求同,分析比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時效。
總之,對于統整教學,融合資源,教師首先應立足教材,對教材本身的資源進行有效的重組,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思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二、補充資源,化抽象為具體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教材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補充課外學習資源對于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促進語言和思維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學生“問渠哪得清如許”時,補充課外學習資源,探尋“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妙趣;在學生“山窮水盡疑無路”時,補充課外學習資源,開拓“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ㄒ唬┗ノ拈喿x,形象感知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