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三棒鼓”的前世今生
發(fā)布時間:2018-06-27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提起三棒鼓,地球人都知道。三棒鼓最早起源于湖北的江漢平原和安徽的鳳陽。時間可以遠朔到唐宋王朝。為什么會有三棒鼓?這源于歷史上那些流浪的人們?yōu)榱擞懮睿诹骼说倪^程中,文盲、半文盲,口口相傳,創(chuàng)造了一項廣為流傳的說唱藝術——三棒鼓。
三棒鼓,顧名思義,是要有三根棒子的。我們可以想象,三五個人一伙,他們將雜耍、鑼鼓、說唱糅合在一起,走村串戶地表演,以期得到一點糧食或錢財。這幾個人中間,必須有人耍棒子。棒子,用的是一尺長短、虎口粗細的木棒,上面還要雕刻、連綴一些銅錢、鐵片之類,以便耍起來時發(fā)出聲響,產(chǎn)生節(jié)奏感。耍棒子有多種技巧,或者丟一根在空中,兩手的棒子接連不斷地敲打,使其在空中翻花而不落下來;或者三根棒子輪番扔向空中,棒子在空中掉頭、翻花。棒子敲打、接住、上拋都要與鑼鼓的節(jié)奏吻合。(為了增加新鮮感和刺激性,有的人甚至用尺余長的尖刀代替木棒。刀背上也穿孔,連綴銅錢、鐵片)。
除了耍三棒的,還有鑼鼓兩樣響器,這是說唱必不可少的配樂。古時候的三棒鼓響器怎樣打,我們不知道了。就我們所見到的三棒鼓的鼓譜,是“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簡言之,就是:“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四五六七,一!”。這與江漢平原普通鼓譜“丈慶丈”差不多,只是最后的五錘變成了一錘。(丈慶丈鼓譜:“丈慶丈,丈慶丈,丈丈慶丈以慶丈,慶丈以慶丈!逼渲小罢伞弊质谴蜩尩牡胤健#┤艄牡捻懫魈攸c是鑼鼓同打,中間鑼是不間隔的,最后的一響有講究!每唱一段后,就是一遍鑼鼓,只要最后的一響不打,前面的鼓譜可以重復,一旦最后一響打了,就要開始唱了。在唱的過程中,每一句唱完,就要“鏘鏘鏘”打三下鑼鼓,唱完一段,才能打完整的鼓譜。過去因為大多是三五人一伙,所以使用的鑼鼓都比較大。用直徑達一尺的鼓,甚至是用竹竿做了架子架著的。打鑼也是專人,唱曲的人只管唱就行了。
三棒鼓的唱詞,總體上是“五字,五字,七字,五字”,與古詞牌“卜算子”的字數(shù)相當。詞性和平仄當然不可同日而語。在唱最后的五字時,前兩個字要重復,例如“三歲學打鼓(鏘鏘鏘),學到一十五(鏘鏘鏘),練成師傅說唱藝(鏘鏘鏘),流浪啊,流浪走江湖(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唱詞中添加一些語氣助詞是可以的。過去,因為耍棒、響器、說唱要高度一致,所以,唱詞的句子、字數(shù)不能隨便增減,F(xiàn)在比較靈活了,有人將唱詞變成了前三句七字,后一句五字和重復的部分,千年不改!例如三七句式鼓詞:“說鼓打到這邊來(鏘鏘鏘),這位大姐在做鞋(鏘鏘鏘),鞋面繡的牡丹花(鏘鏘鏘),就像哪,就像親手栽!……三棒鼓兒咚咚敲(鏘鏘鏘),來向東家把米討(鏘鏘鏘),多謝你郎拿瓢裝(鏘鏘鏘),好心啊,好心有好報!”
三棒鼓的唱腔,簡單明了,果斷干脆,不拖泥帶水,高亢中夾雜著凄涼。現(xiàn)在監(jiān)利等地稱它為“說鼓”是有道理的,唱起來,如說如唱,變化極少,簡單易學。也許這就是因為演唱者身份的緣故(文化水平、音樂水平不高)和實用的需要(只要能表達自己的意思,達到目的就行)。
三棒鼓表演需要的人多,有諸多不便。聰明的監(jiān)利人將其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造:耍三棒的不要了,鑼鼓響器由唱曲人自己打。這樣,就好像不是“三棒鼓”了,而鼓譜、唱腔、句式卻還是三棒鼓!于是監(jiān)利人重新取了個名字——“說鼓子”。“說鼓子”不受人數(shù)的限制,輕便靈活,很快就在石首、公安、江陵以及湖南流行開了!罢f鼓子”的鑼鼓,也縮小了,鼓是直徑五寸的“手鼓”,鑼也是直徑五寸的“云鑼”(俗稱扣鑼子)。唱“說鼓子”的人,左手二三四五指端著手鼓,靠、夾在腹部,拇指吊住云鑼的繩子,云鑼必須落在鼓面;右手拿住兩根小鼓椎,打下去時帶一點斜角,鑼鼓就會同時敲響。
唱“說鼓子”,是要“見子打子”的,看見什么就快速地變成鼓詞,還要押韻。由于這些所謂的藝人,其實根本就是普通老百姓,藝術細胞是有限的,不可能人人都會臨時編詞。因此,人們在農(nóng)閑時候、在貓冬烤火的時候,就想象一些可能出現(xiàn)的情景,編一些唱詞,背熟,到時候就能用了。
唱三棒鼓也好,唱“說鼓子”也好,遇到有辦喜事的人家,就要唱出喜慶吉祥的歌詞來。
例如,人家新屋落成,喬遷新居,鼓詞就要唱道:“鼓兒咚咚響(鏘鏘鏘),抬頭四方看(鏘鏘鏘),看見東家好住場(鏘鏘鏘),前后啊,前后都向陽!”
就算是遇到人家家里辦喪事,歌詞也要唱好。例如:“鼓手來的慌(鏘鏘鏘),沒帶紙和香(鏘鏘鏘),唱歌當哭雙膝跪(鏘鏘鏘),我來呀,我來拜先亡!”
如果把歷史比作一個人,三棒鼓詞就是歷史老人發(fā)出的嗚咽。這聲聲的嗚咽飄過唐宋明清,飄過兵荒馬亂,飄過滔滔洪荒,流傳到現(xiàn)在,也會流傳到未來……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