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曲阜
發(fā)布時間:2018-06-24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曲阜這座小城一直籠罩在儒家文化的光輝里,孔廟、孔府、孔林這幾個耀眼的符號似乎就是它的全部。游客們往往帶著“朝圣”的美好愿望直奔“三孔”而去,畢恭畢敬地走馬觀花一番,然后心滿意足地離去。然而,相對于一東方圣城一,曲阜更是一座鮮活的魯南小城,世代生活在這里的曲阜人,于市井之間,依然不減孔顏之樂。
翻越孔門城墻
如今,在曲阜城東那幾壟連綿起伏的土坡中,還能隱約窺見魯國時期的城墻。當年建327國道時,繞道不成,城墻被攔腰截斷,所幸斷裂的魯國故城遺址2014年已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得到保護。
明朝時,朱元璋采納隱士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諫言,在全國府縣大建城墻。曲阜的城墻建得晚了點,始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之后數百年間,它躲過了多次戰(zhàn)亂,直到1978年,毀于改革開放之際城市大規(guī)劃建設的風潮。2004年,為了發(fā)展旅游業(yè),當地政府耗資四千多萬元對城墻進行重建,形成了如今的格局。
據清乾隆年間修訂的《曲阜縣志》記載,曲阜城墻周長八里三十六步,高二丈,厚一丈,用墻磚包砌而成,城墻外建有護城河,城墻有五門,正南為仰圣門,東南為崇信門,東為秉禮門,西為宗魯門,北為延恩門,每個城門上都建有城樓。城墻重建后,城門擴展為13個,南北二城門及東北、西北二城角,有明代遺存的部分城墻,在一些角落還能看到明朝的夯土,上面開著紫色的小花。
正南門就是大名鼎鼎的萬仞宮墻,那幾個大字最初是明嘉靖年間的巡撫胡纘宗所題,后來乾隆來了,順手改成了自己寫的。萬仞宮墻是一座甕城,現在每天一早一晚都會舉行隆重的開閉城門的儀式,當城墻上響起晨鐘暮鼓,身著明朝官服的“文武百官”列出儀仗,城門官宣讀完萬世太平的祭詞,這座小城就開始了新的一天。
東南方的崇信門是城里最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集聚于此,頗似北京的皇城根。當地人都喜歡往這兒扎,擺攤的、淘貨的、遛鳥的、下棋的、散步的、打拳的……形成一個“自由市場”,閑來無事我就會去溜達溜達,淘淘老書,聽點兒老掌故。端一張小馬扎坐在護城河邊釣魚的那位,頗有姜太公之風,他旁邊的垂柳下面有人吊起了嗓子:“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憑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逼灞P上執(zhí)黑的大爺開始倒騰往事:“康熙年間大地震,城都倒了,就大成殿沒事!迸赃呌^棋的則說起新聞:“最近孔廟欞星門前頭拉上圍墻了,以前過來玩,都是過了泮水橋,走到圣時門才收門票,現在這樣搞,外地人不得罵我們曲阜人不厚道啊!
城門維護著一座古城的流動性,城里城外禮尚往來,互通有無。當年,孔子帶學生們到城外的舞雩壇春游,“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爆F在呢,一到秋天,住在城墻外頭的曲阜人都要說:“我們先去半壁街看個銀杏,再去南馬道泡個澡,最后去五馬祠吃一席孔府宴,喝一盅孔府家!
品味闕里人家
闕里街走到頭就是孔府,歷代衍圣公居住和辦公的地方,相距不遠有一堵墻,叫做“魯壁”,讀書人都要去看一眼。經過秦朝的焚書坑儒后,原本只有口耳相傳的今文《尚書》留世。相傳,西漢景帝末年,藩王魯恭王劉余拆毀孔子舊宅來擴建其宮室,在墻壁中發(fā)現了古文《尚書》及其他經典?鬃邮缹O孔安國為這批古籍做傳注,就有了古文《尚書》,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今古文之爭”就此開始,整個中國思想史就圍繞著古今二經進行著此消彼長的演繹。
中國思想史上的另一個文化坐標也在孔廟周遭,那就是陋巷。所謂陋巷,是孔子學生顏回的家,顏回家徒四壁卻安貧好學,成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被后世封為至圣,顏回便成了復圣。“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薄墩撜Z·雍也》中的這句話,是孔子對顏回最大的褒獎,顏回與孔子志趣相投,他老人家追求的也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
孔顏之樂,成了中國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唐朝詩人劉禹錫在其《陋室銘》里加以演繹:“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使得這種安貧樂道的生活方式更為空靈。曲阜人現在還保有這種文化氣質,立足于市井生活而風趣超拔,講究精神的充實、喜樂。
曲阜人的另外一個講究,便是孔府菜。魯菜有濟南、膠東福山和孔府三大派系,其中孔府菜最具文化氣息。孔夫子嚴守禮儀,體現在吃上,除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還有“八不原則”,即“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彼酗嬍扯家虾跽Y,飯前致謝,吃飯時不講話,等老人吃完再離席,也是他立下的規(guī)矩。
孔府畢竟也是世代貴胄,鐘鳴鼎食,飲食也有了精細化、貴族化的傾向,孔府菜從選料到烹制再到取名都極為講究,比如卵孵雙鳳、詩禮銀杏、當朝一品鍋、帶子上朝、翡翠蝦環(huán)、燕窩四件、八仙過海等。同時,也有許多當年富貴宴席上的菜品流入民間,伴隨各種傳說,成為尋常人家的日常滋味。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