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蘭:匯聚與分權:變革中的互聯(lián)網
發(fā)布時間:2020-06-16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內容提要】在中國互聯(lián)網進入第二個十年的發(fā)展階段時,一系列技術變革正在展開?傮w來看,這些變革在把互聯(lián)網帶向兩種趨向。趨向之一是匯聚,包括機器與機器、機器與人、人與人以及媒體與媒體的匯聚,與之相關的技術包括網格技術、IPv6技術、語義網技術、RSS技術以及各種社會軟件。各種形式的匯聚不僅將引發(fā)互聯(lián)網產業(yè)或傳媒產業(yè)的革命,也會帶來社會的結構性變化。趨向之二是分權,這首先體現為P2P技術引發(fā)的網絡結構上的“去中心化”,其次體現為由“博客”、“維客”等應用方式對網絡中的專業(yè)媒體機構權力的沖擊。這兩個趨向的共同的目標是創(chuàng)造一個更為高效而平等的網絡社會。但是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必將帶來產業(yè)上的震蕩,并引起政治、經濟及社會的各種力量的較量。
【關鍵詞】互聯(lián)網、下一代互聯(lián)網、網格技術、IPv6技術、語義網技術、RSS技術、社會軟件、P2P、博客、維客、匯聚、分權
2004年,是中國互聯(lián)網第二個十年的開始。年末,一條消息引起了業(yè)界的關注:12月25日,中國第一個下一代互聯(lián)網暨中國下一代互聯(lián)網示范工程核心網(CERNET2)正式開通,這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純IPv6互聯(lián)網,標志著我國下一代互聯(lián)網建設全面拉開序幕。
這個事件,更像是一個信號,它告知人們,在中國互聯(lián)網走過十年歷程之后,在網絡的許多技術領域,變革都在發(fā)生。中國互聯(lián)網業(yè)所發(fā)生的一些變革,也折射著整個互聯(lián)網未來的走向。
正在發(fā)生著的變革,雖然是在不同領域、不同層面上展開,但是在深層,它們的影響是共通的。在透視這些變革的影響時,更應該看到它們所形成的合力;ヂ(lián)網正在醞釀的新的革命,其總體趨勢似乎在朝著兩個有所矛盾的方面發(fā)展:一方面新技術帶來了各種力量之間新形式、新層次的匯聚與整合,另一方面,新技術又在力圖使網絡成為一種更加分權、去中心化的系統(tǒng)。但兩者之間其實又是和諧的,其共同的目標是創(chuàng)造一個更為高效而平等的網絡社會。
一、變革趨向之一——匯聚
匯聚,是網絡變革中不可遏止的一個勢頭,也是信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大勢所趨。這種匯聚首先體現為機器—機器、機器—人及人—人三對關系的調整或更新。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與網絡相關的技術革命也將帶來媒體之間的重組或融合。各種形式的匯聚不僅將引發(fā)互聯(lián)網產業(yè)或傳媒產業(yè)的革命,也會帶來社會的結構性變化,后者更是值得深思的。
。ㄒ唬C器與機器的匯聚
互聯(lián)網是實現信息社會匯聚能力的一個強有力的手段。網絡技術使計算機不再是一種孤立的計算工具,而是變成了信息共享的手段。第一代互聯(lián)網實現了信息資源的交換與匯聚,使來自全球的信息在互聯(lián)網中匯流,并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共同的全球化的擬態(tài)環(huán)境,這種信息的匯流,既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產物,又使各種不同文化的交互作用更為直接、更為廣泛。
但在傳統(tǒng)的互聯(lián)網中,每一計算機都仍然只是為自己的主人服務,而未來的網絡技術將進一步實現機器的硬件能力的匯聚。每一臺機器都可以做到“一仆多主”,而每一個使用者又可以做到“一主多仆”。網格技術就是這樣一個代表。網格的主要思想是利用互聯(lián)網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電腦組織成一個“虛擬的超級計算機”,其中每一臺參與計算的計算機就是一個“節(jié)點”,而整個計算是由成千上萬個“節(jié)點”組成的“一張網格”。網格計算的優(yōu)點,一是具有超強的數據處理能力,二是可以充分利用網上的閑置處理能力。據《ForbesASAP》預測,網格技術將在2005年達到高峰,并帶來互聯(lián)網的新生。因此,網格技術成為了新一輪技術競爭的焦點之一,在經濟競爭中也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
2002年6月,我國政府在“863”計劃中設立了網格專項研究,并制定了各個層次的研究目標。由12所大學聯(lián)合推出的中國教育網格更是被稱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網格”,可以實現全國100所重點大學資源共享。而在2003年11月5日,在上海市政府主辦的“數字城市與城市網格”論壇上,上海宣布啟動“城市網格”建設。雖然從總體來說,網格在我國的應用還比較落后,應用范圍還僅僅局限在與科學計算相關的領域,但是,這些行動表明了中國在追趕先進的網絡技術方面的決心。
如果說網格技術聽上去還有些“高處不勝寒”的話,那么,即時通訊工具、BT下載工具等這些被統(tǒng)稱為P2P的技術應用,就更形象地展示了網絡中的電腦硬件資源真正聯(lián)合起來以后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而這些技術也正是2004年網絡技術發(fā)展的熱點。
機器與機器的匯聚不僅體現為電腦與電腦之間硬件能力的整合,也體現為多種電器設備之間的整合。這需要強大的技術做支撐。IPv6就是這樣一種技術。從技術角度看,IPv6是下一代互聯(lián)網、甚至下一代移動網絡的基本協(xié)議,它將大大地提高下一代互聯(lián)網的地址容量。
目前的互聯(lián)網協(xié)議為IPv4,可提供的IP地址大約為40多億個,這些資源的絕對控制權掌握在美國人手里,據稱,美國一個大學擁有的IP地址就幾乎等于全中國的IP地址。中國的公眾網因IP地址匱乏,被迫大量使用轉換地址,網絡的效益及安全受到威脅。并且,預計2005年左右,現有的IP地址將全部分配完成,全球將面臨嚴重的IP地址枯竭的危機。而采用IPv6后的效果,正如有人形象地指出,地球上每一顆沙粒都能分配一個IP地址。
在這樣的基礎上,互聯(lián)網的價值將得到大大拓展。對于普通人來說,IPv6帶來的可以見到的影響是,家庭里的每一件電器物品都可聯(lián)在網上,網絡無所不在,網絡速度也將得到空前的提高。
第二代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正是采用了IPv6技術。目前,它以每秒10G的傳輸速率(相當于每秒傳送15個VCD光盤存儲的信息)連接全國20個主要城市的核心節(jié)點,為全國幾百所高校和科研單位提供高速網絡接入服務。中國在第一代互聯(lián)網的建設上,落后了世界先進水平20多年,而在第二代互聯(lián)網的建設中,則基本跟上了世界先進水平的步伐,這意味著中國在未來的互聯(lián)網的競爭中能占據更為有利的位置。
除了IPv6外,要實現各個層面的機器的匯聚,通信技術也極為關鍵。近兩年來,寬帶技術的開發(fā)與應用,一直是中國互聯(lián)網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根據CNNIC最新公布的互聯(lián)網調查報告,到2004年6月,我國的寬帶上網用戶數為3110萬。網絡電視、網絡游戲等內容的建設也漸漸在與寬帶網絡建設形成良性互動的關系。與此同時,無線通訊技術也在繼續(xù)發(fā)展?梢灶A計,寬帶技術、無線技術在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將給我們帶來具有本質變化的新體驗。
機器與機器能力的匯聚,給許多領域帶來了新的潛力,具有經濟上的戰(zhàn)略意義。網絡也將進一步滲透于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中,網絡化生存將會有一種全新的含義。
。ǘ┤伺c機器的匯聚
機器本來是人的工具,但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技術的不完善,機器會反仆為主,給人制造陷阱,機器對人的異化,也成為人類的一大心病;ヂ(lián)網制造的信息超載就是這樣一個陷阱。在網絡中進行信息搜索時,這一陷阱暴露得最充分。萬維網思想的創(chuàng)始者伯納斯•李由此提出了語義網思想。在語義網的構想里,機器可識別文件信息意義,也就是說,機器不僅可以處理信息,還能像人一樣理解信息的含義,讀懂網頁的內容。這樣,網絡中的搜索結果將更為智能化、人性化。語義網的基礎是兩個技術,即XML(可擴展標記語言——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和 RDF(資源描述框架——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
實際上語義網思想回到了一個計算機界古老的話題上:人工智能。它也將引領基于互聯(lián)網的新一輪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fā)。人工智能正是機器與人的匯聚。雖然要完全實現語義網的構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近期一些技術的出現,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機器與人的能力整合的可能性。
2004年9月9日,Google 推出了機器自動整合的中文新聞。Google新聞系統(tǒng)自動搜索全球約1000個新聞站點和機構,運用計算機算法對搜索結果進行排列,對新聞進行自動分類或決定頭條新聞。在此之前,Google先后在日本、韓國以及臺灣等地推出同樣的新聞服務。
Google英文新聞則更是在2002年9月就出現,據稱很快就躋身世界著名新聞網站10甲行列。
事實上,Google新聞只是一個代表,在它的后面,是RSS這一技術。RSS可以解釋為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真正簡單的聚合),也可以解釋為Rich Site Summary(豐富站點摘要),現在國內通常把RSS新聞稱為“聚合新聞”。RSS技術可以自動瀏覽和監(jiān)視某些指定網站的內容,將這些網站的內容定時傳送給用戶。用戶利用RSS閱讀器就可以方便地讀到送上門來的新聞,而無需到各家網站逐一瀏覽。
RSS技術對于現有的網絡信息的生產與消費的革命性沖擊在于,從生產端來看,它依賴于機器的智能化自動處理,對于人工新聞的“拷貝+粘貼”模式是一個挑戰(zhàn);
從消費端來看,它打破了現有互聯(lián)網信息瀏覽以用戶自己“拉”為主的模式,實現了高效率的“推”式發(fā)布,同時又可以實現個性化。RSS這類信息推送技術早在1997年就出現了,但是,直到2004年左右才得到較充分的商業(yè)化開發(fā)。RSS技術的復蘇又一次證明,革命性的技術雖然不一定馬上能得到推廣,但是只要它有價值,總是會有大行其道之時。
2004年也已有一些國內網站啟動了RSS技術的運用。2004年3月,“博客中國”網站推出了15個頻道的RSS新聞服務。2004年8月9日,新華網推出了RSS聚合新聞服務,推出試運行的聚合新聞欄目有“國內新聞”“國際新聞”“財經新聞”“體育新聞”等11個,在2004年奧運會期間,新華網也利用RSS系統(tǒng)推出了有關內容服務。
“聚合新聞”等新的模式,在充分開發(fā)機器潛能的同時,也對人的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
Google新聞利用軟件的自動抓取功能實現了每15分鐘更新一次新聞,根據美國第三方獨立流量監(jiān)測者的數據分析,Google新聞程序抓取新聞是傳統(tǒng)手動更新時280人24小時不間斷工作效率的3倍。因此,Google新聞對現有的新聞網站的沖擊是不言而喻的。當Google 中文新聞推出后,一些業(yè)界人士稱這是門戶網站的噩夢。但是,正如國外的搜索引擎分析師謝爾曼所指出,Google新聞并不是要終結目前社會的新聞模式,它是給新聞界的禮物,就看新聞人會不會善用它了。
當簡單的信息的收集與分類工作已經被機器承擔時,網絡新聞業(yè)務的模式將向何方發(fā)展,這是所有新聞網站都不可回避的問題。而RSS技術還只是冰山一角,未來的挑戰(zhàn)將更大。
無論如何,人工智能技術并不意味著讓機器全方位地獲得人的思維能力,它只是讓機器在某一方面具備人的能力。人工智能并非讓機器超過人、統(tǒng)治人,而是要在人與機器的相互交融與匯聚中,讓機器更好地理解人,以人為本進行服務,而最終這意味著人對機器更大程度的征服,也意味著未來網絡的進一步人性化。(三)人與人的匯聚
讓人與機器更好地對話,并非計算機技術的最終目標,終極境界應當是讓人與人通過機器更好地匯聚。因此,從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脈絡來看,任何有助于人與人對話的應用方式總是最容易得到推廣與普及。于是,社會軟件的概念也應運而行。雖然關于社會軟件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社會軟件強調的都是個體間的溝通與協(xié)同工作,以及促進人的社會化。目前主要的社會軟件包括電子郵件、即時通信、網絡游戲、博客(Blog)、維客(Wi-Ki)等等。
在2004年中,社會軟件的應用仍是最引人注目的,網絡游戲熱更是持續(xù)升溫,并給互聯(lián)網產業(yè)帶來了生機。來自CNNIC的調查顯示,2003年我國網絡游戲產業(yè)銷售達13.2億元,比上年增長45.8%,給電信業(yè)帶來87.1億元收入,對IT產業(yè)直接貢獻達35億,對媒體及傳統(tǒng)出版直接貢獻達26.4億,2004年上半年市場規(guī)模達到15.5億元。預計2004年中國網絡游戲市場可達36億元的產業(yè)規(guī)模,2005年可達近70億元規(guī)模。網絡游戲產業(yè)巨大的成長空間,也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重視。新聞出版總署正式啟動了“中國民族網絡游戲出版工程”,計劃在2004-2008年五年內出版100種自主開發(fā)的民族網絡游戲產品。
在看到社會軟件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決不可忽略它們的社會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軟件是對個體和社會發(fā)展影響最深刻的一類軟件。
社會軟件的運用使互聯(lián)網中的人際交流發(fā)生了質的改變,如非同步交流發(fā)展到同步交流,從純文字符號交流發(fā)展到包括視頻、語音等在內的多符號交流。一些社會軟件(如即時通訊工具)使網絡中的人際互動質量越來越接近現實中的互動,另一些社會軟件(如網絡游戲)則使網絡的人際互動在一種更遠離現實生活的情境中展開。
新技術所刺激的點對點的人際交流也具有凝聚起社會群體的作用。人的匯聚,在網絡中的表現也許是個體越來越多地加入到某些社會性群體中,這些群體既有源于網下的,也有網絡原生的,后者可能會超越前者。
由于這些群體的存在,未來的網絡可能更深層地影響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對于個體的價值觀及行為方式等將產生更為明顯的作用。未來的網絡也可能進一步改變群體的形成方式,改變群體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網絡的發(fā)展對于未來社會結構變遷的影響,雖然還只是初露端倪,但也讓人充滿想象。
社會軟件不僅使個體與個體間的溝通變得更為暢達,還能集聚個體弱小的聲音,這會給網絡帶來更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如果運用得當,將意味深長。當然也不能不看到在強大的“場”作用下的“集體無意識”。
無論如何,社會軟件的開發(fā)與應用將與社會發(fā)展產生更深層的互動關系。
。ㄋ模┟襟w與媒體的匯聚
新的網絡技術、通訊技術,例如寬帶技術、無線通信技術、P2P技術等,已經越來越強烈地顯露出整合各種媒體的力量。手機就是這樣一個代表未來走向的信號。高端手機已經集網絡、廣播、電視及傳統(tǒng)的電話等媒介為一體,集信息的采集、發(fā)布、傳送與接收為一體,除了某些量上的不盡如人意外,它在質上的革命性意義已經展示無遺。
2004年5月,中國第一家網絡電視——央視網絡電視在北京開播。北京通信的寬帶用戶通過互聯(lián)網絡,就可以點播央視網絡電視的節(jié)目。它開播當天點擊率高達68萬人次,最高同時在線人數為3000人。開播后不久,網絡電視的帶寬又從100多兆擴寬到了1吉以上,更多的寬帶用戶能通過中國網通的寬帶接入網絡及流媒體平臺以更快的網速收看中央電視臺的電視內容,日訪問量接近80萬人次。此后,網絡電視又分別在上海和江蘇“落地”。這些試驗,可以看作網絡是與電視的匯聚的起步行動。
由于商業(yè)利益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媒體匯聚將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新一代互聯(lián)網和相關技術對于現有的各種媒體及整個媒體產業(yè)的震蕩性意義是可以預見的。
新的技術也許會使現有的互聯(lián)網成為一個整合的平臺,也有可能會帶來一個全新的真正意義上的全媒體。媒體的匯聚,不是原有媒體的功能的簡單相加,而是會孕育出更多新的能力。
相對于個體而言,媒體的匯聚,意味著媒體功能的某些結構性改變。媒體將更多地成為個體生活與工作的一個平臺,而不是一個信息的載體。個體更多地成為媒體的參與者與使用者,而不再是單純的“受眾”。
媒體的匯聚,也會使媒體在社會與文化變遷中的作用方式發(fā)生某些改變。
如果僅僅從傳播工具自身發(fā)展角度來看,新的互聯(lián)網及媒體技術會促使傳播的小眾化。這似乎意味著信息傳播與接收的個性化,也似乎可以由此期待社會文化的進一步多樣化。但是,如果把互聯(lián)網看作一種社會性網絡,那么就不應當忽略這樣一個現象,小眾化的傳播工具同樣可以帶來大眾傳播的效果,當點對點的傳播在一個無限漫延的社會網絡中呈指數增長地再傳播與擴散時,其影響力是決不可低估的。在文化的形成與傳播過程中,這種影響力也許會削減由于個性化傳播所帶來的文化多樣性?梢哉f,同一種技術會帶來兩種力量的拉鋸,盡管現在還很難判斷哪一種力量在哪一個時期會占上風。
新一代互聯(lián)網或者更新的媒體,會給不同社會力量的較量,帶來新的可能性。它也將成為社會力量的一種整合手段。
二、變革趨向之二——分權
。ㄒ唬┘夹g結構上的分權
2004年,在中國互聯(lián)網產業(yè)界,P2P技術一詞炙手可熱。業(yè)界對這一技術的吹捧,自然出于商業(yè)方面的驅動力,但是,這一類技術如果得到普及,其影響力絕不僅僅在經濟方面。
P2P技術,也稱為對等網絡(Peer to Peer)技術,這是一種網絡結構的思想。它與目前網絡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客戶端/服務器(Client/Server)結構(也就是WWW所采用的結構方式)的一個本質區(qū)別是,整個網絡結構中不存在中心節(jié)點(或中心服務器)。在P2P結構中,每一個節(jié)點(peer)大都同時具有信息消費者、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通訊等三方面的功能。在P2P網絡中每一個節(jié)點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對等的。
事實上,P2P技術的興起,是互聯(lián)網技術走的一個有意思的回頭路。早期的互聯(lián)網應用方式中,有很多都體現了P2P的思想,例如Telnet 、Usenet 等。但是,隨著萬維網(WWW)應用方式的推行,Client/Server的結構開始成為了互聯(lián)網中的主流。然而,隨著新的P2P應用技術的開發(fā),這一“古老”的思想開始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讓P2P思想深入人心的是美國的Napster公司。這個公司成立于1999年,它提供的服務是讓網民們交流MP3文件。但是,在Napster的服務器上沒有一首歌曲,它只是提供了一個軟件,利用這個軟件音樂迷可以在自己的硬盤上共享音樂文件,搜索和下載其他使用了Napster服務的用戶共享的音樂文件。Napster在短時間里吸引了幾千萬用戶。最終,它被五大唱片商以侵犯版權的罪名告上法庭。但是,Napster的技術,讓人們看到了P2P思想在互聯(lián)網上應用的巨大潛力。
網絡上現有的許多服務也都可以歸入P2P的行列,例如即時通信系統(tǒng)如ICQ、MSN Messenger以及OICQ等都是很流行的P2P應用。風靡一時的BT下載工具,更是一種典型的P2P技術應用。但是,無論是Napster、BT還是即時通信,都不是P2P應用的全部。它們只是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P2P的潛力。
但更重要的是,P2P的能量不僅隱藏在它的商業(yè)應用前景中,還在于它再一次將網絡的結構指向“去中心化”、“分權”的方向。
雖然“去中心化”一直被視作互聯(lián)網的一個重要特性,在互聯(lián)網發(fā)展早期,這一特性的確也表現得比較明顯,但是,WWW的出現,使得互聯(lián)網內重新凸顯出了若干中心,去中心化的特點受到挑戰(zhàn),P2P技術從一定意義上促使了互聯(lián)網這一特性的回歸。在P2P技術結構中,中心的意義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
因此,P2P技術被一些崇尚互聯(lián)網自由精神的人推到了很高的地位,因為,從理論上來說,它將產生重要的社會影響。P2P對于政府層面的沖擊,也許更是巨大的。因為,這樣的傳播結構,使網絡信息傳播的管理與控制更為復雜與困難。例如,對不良內容的傳播控制更為復雜,版權管理更為困難。
在國外,P2P在版權管理方面帶來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很大的關注。據報道,美國國會知識產權辦公室(CopyrightOffice)已草擬新版法案,力圖禁止Kazaa 和Morpheus這類P2P軟件的應用。英國更是早在2003年10月就通過了立法決定執(zhí)行頗有爭議的歐洲版權法令。這個立法從理論上明確了,使用類似KazaA的P2P服務將可能構成犯罪。
但僅僅因為一個技術可能帶來不良后果就對它嚴加禁止,這也許并非明智的做法,從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歷史中也可以看出,這樣做也未必會奏效。
解決P2P帶來的管理問題的途徑之一是技術。在版權保護方面,數字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是一種可行的手段。DRM可以對數字產品在分發(fā)、傳輸和使用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控制,使得數字產品只能被授權使用的人按照授權的方式在授權使用的期限內使用。當然,技術肯定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相關法律手段的加強,也是十分必要的。
P2P技術雖然具有創(chuàng)造更為平等、分權的網絡的可能性,但它未來的社會影響程度,取決于政治、經濟等各種力量的博弈結果,而這也將最終影響著互聯(lián)網的未來。
(二)網絡媒體的分權
在多數時候,網絡被看作一種媒體。第一代互聯(lián)網對傳統(tǒng)媒體的“特許經營”的權力是一種沖擊,但是,這種沖擊主要來自于大型的網站,也就是說,是新興的網絡媒體機構對傳統(tǒng)媒體產生了影響,較量仍然是在媒體機構對媒體機構的格局中展開。而在下一代互聯(lián)網中,技術帶來的可能性,將使個體對于專業(yè)媒體機構產生更大的沖擊。
P2P技術便是網絡媒體分權的一種技術基礎,它使得作為“中心”的新聞網站的權力受到削弱。此外,RSS技術、博客技術、維客技術等,也都具有一種賦予個體權力的能力。與以往的網絡技術相比,博客技術、維客技術等給予了網絡用戶更多的成為信息生產者的能量。
“博客”來源于英文Weblog,Weblog是在網絡上的一種流水記錄形式,即網絡日志。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帖子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內容可以隨心所欲。在網絡上發(fā)表Blog的構想始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開始流行。2003年6月,由于“木子美事件”的出現,博客成為中國互聯(lián)網中的一個熱門話題。
《圣何塞水星報》專欄作家丹•吉爾摩(Dan Gillmor)認為,博客代表著“新聞媒體3.0版”。他認為,媒體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從舊媒體(old media)到新媒體(new media)到自媒體(wemedia)。博客即是一種“自媒體”。
博客作為一種個人媒體,不僅豐富了媒體及網絡媒體的概念,也使得網絡傳播的格局進一步多元化與復雜化,形形色色的個人化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專業(yè)機構的權力。
世界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博客之一,就是因披露克林頓性丑聞的麥特•德拉吉,他開辦的《德拉吉報道》(Druge Report)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Weblog。不管是否披上博客這樣的外衣,德拉吉在傳統(tǒng)媒體眼里,都是一種潛在的威脅與挑戰(zhàn)力量,盡管傳統(tǒng)媒體的人們常常對他不屑一顧。這也代表了博客的處境,一方面,目前它似乎只是作為邊緣化的“票友”存在,另一方面,它所蘊含的挑戰(zhàn)力量,又是不容小視的。
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博客的作用最易得到凸顯。在2001年“9•11”事件后,博客網站成了重要的信息發(fā)布與溝通的渠道。2004年歲末,在亞洲海岸發(fā)生強烈海嘯后,各種博客網站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手機通信業(yè)的飛速發(fā)展,以及手機功能的升級換代,建立在博客、可拍照手機與移動互聯(lián)業(yè)務三者基礎之上的“移動博客”也出現了。
“移動博客”是一種大型的無線日志社區(qū),它向手機用戶提供集自寫日志、看他人日志、搜索日志和日志排行等眾多功能。它使博客活動進一步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移動博客在2004年開始在國內初露頭角,但是,在日本、韓國的移動博客服務模式已經比較成熟,這也昭示著移動博客的發(fā)展?jié)摿Α?/p>
與博客同樣值得關注的,是維客。維客的原名為wiki(也譯為維基),它其實是一種超文本系統(tǒng)。這種超文本系統(tǒng)支持面向社群的協(xié)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也就是說,這是多人協(xié)作的寫作工具。而參與這種創(chuàng)作的人,也被稱為維客。
在維客頁面上,每個人都可瀏覽、創(chuàng)建、更改文本,系統(tǒng)可以對不同版本內容進行有效控制管理,所有的修改紀錄都保存下來,不但可事后查驗,也能追蹤、回復至本來面目。這也就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方便地對共同的主題進行寫作、修改、擴展或者探討。
從一般意義上來看,維客技術打破了網絡上某些人壟斷信息發(fā)布、更新與維護工作的局面,進一步體現了信息自由共享與分權的思想。而對于新聞傳播來說,維客未來將產生的沖擊,可能不亞于博客。與博客相比,維客更強調多人協(xié)作,如果這一技術應用于新聞報道,將改變在博客網站“你寫我看”和“寫的人少看的人多”的現象。更多人可以成為新聞的發(fā)布者與加工者。一個新聞網站的構想,可以由眾人共同參與實施。對于一個新聞事件的報道,可以由不同的人根據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來進行補充、更新,報道處于更加開放的狀態(tài)。一些重大的新聞報道,可以利用這種技術實現跨媒體、跨地區(qū)的合作。
一個分權的網絡媒體,并不意味著專業(yè)媒體機構的消亡,相反,未來的網絡媒體應該形成更加多樣化的“差序格局”。無論是專業(yè)媒體還是自媒體,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綜上所述,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匯聚與分權是互聯(lián)網發(fā)展中并行的兩個旋律。匯聚意味著各種力量的整合,意味著更高的效率。而分權則意味著更加平等和個體更廣泛、更深層次的參與社會生活。
雖然技術并不是互聯(lián)網產業(yè)發(fā)展的惟一動力,但是,當技術推進到一定程度時,必將帶來產業(yè)上的震蕩,并引起政治、經濟及社會的各種力量的較量。因此,變化中的互聯(lián)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變化中的社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