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繼學:“農民工”在中國經濟中的十大革命性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0-06-13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大約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經濟體制改革,有一個新的階層迅速形成壯大:農民工階層即農工階層。
當然,“農民工”稱謂,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叫法。從嚴格意義上講可能是當今中國大陸最令人無奈的一個概念。湖南耄耋老者蕭一湘早些年就吶喊為“這個不倫不類的‘農民工’更名”,近又有學者章立凡再次呼吁應廢止“農民工”稱呼。沒有辦法,正像當年報道焦裕祿說“我們是災區(qū)”不合語法,但都這么說也就成為警句一樣,更換農民工的叫法,不僅文化成本太高,事實上根本做不到。
中國農民工,一個龐大的打工階層,據有關方面統計現階段農民工總數已逾1.2億直奔1.5億,已成為中國產業(yè)大軍的主力:占全國加工制造業(yè)總數的68%,占建筑業(yè)的80%,占第三產業(yè)的批發(fā)、零售、餐飲業(yè)的52%。說他們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數量最大的[民族]雇傭勞動人群恐怕沒有什么爭議。現今中國農村,80%的家庭有人在外打工,這意味著有七到八億人與農民工有直接經濟關系,加之農村家庭與城市家庭的親情聯系,在當代中國有十億以上的人口關系著農民工!今天,人們大都認同是改革將中華民族的經濟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GDP做大了,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大經濟大國(盡管從人均角度看名次十分落后)。人們享受到了改革與發(fā)展帶來的果實。然而,農民卻并沒有水漲船高式地分享中國GDP的果實。我曾套聶耳一首著名歌詞說過:他們種的糧,他們蓋的房,分享盛宴場,罕有他們檔。是啊,排排坐,吃果果,卻少有農民的檔位。
顯然,這是很不公平的。農民工為中國的GDP貢獻了大約四分之一的份額(2004年),為經濟發(fā)展付出的巨大代價,與他們獲得的微不足道的回報相比,太不相稱了。中央連續(xù)發(fā)的“一號文件”,在農村取消農業(yè)稅,在某種意義上解讀,就是為消除這種不公平所做出的重大政策努力。2006年全國人大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多次重點提到三農問題,并保證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將有更多的財富進入農村。這無疑是一則令人興奮的消息。
我們必須正視農民工階層,必須深刻認識他們對經濟社會做出的巨大貢獻。農民工階層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我給出的規(guī)定是:當今中國經濟社會非農村中人數最多的,牽扯社會關系最為廣泛的,在改革中地位發(fā)生變化最明顯的,以勞動為資源對中國經濟發(fā)展貢獻最大的勞動階層。
似乎沒有多少人注意到,農民工階層的出現與發(fā)展壯大,給中國經濟社會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具有什么樣的劃時代歷史意義?在我看來,農民工階層的形成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與發(fā)展中具有以下十大革命性意義。
第一,為中國經濟起飛持續(xù)提供了充裕的廉價勞動力。中國經濟改革二十多年來,源源不斷地從廣袤的農村流動出最年輕、最富活力、最有創(chuàng)意的打工者,旋即形成新興的農民工大軍。中國產品何以在國際市場大行其道,中國老百姓何以能順利地實現了消費品的更新換代,就在于“中國制造”便宜!為什么中國制造便宜,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去年在媒體上曾經流行的一個典型事例是,一個農民工的工資僅夠日食三大碗燴面。不僅如此,幾乎所有農民工都有工資被拖欠的經歷,甚至有血汗錢被黑掉的遭遇。農民工形成的廉價產業(yè)大軍至少在以下幾個意義上令人關注:首先,他們?yōu)橹袊髽I(yè)家的原始積累貢獻了力量,他們的血汗下落不明地流進了“第一桶金”;
其次,他們是“中國制造”的基石,正是他們的廉價脊梁背負中國產品的低廉成本;
再次,他們的勞動力價值被嚴重低估,正是被“竊取”的勞動力價值,補貼著全世界的中國商品消費者。(西方國家對某些產品也有補貼,那是政府補貼);
最后,農民工的這種巨大犧牲,為中國制造在西方國家打開了市場,為中國老百姓贏得了更多的購買力。
現在正在流傳著關于中國便宜商品的故事。不要說在中國,就是在美日,在西歐,甚至在全世界,很少有不享受中國廉價勞動力給他們帶來的補貼與優(yōu)惠。西方發(fā)達國家每個家庭都享受歸享受,但發(fā)達國家都拿中國商品便宜說事,它們政府要拿WTO規(guī)則套“中國制造”。這個世界有時真有些讓人莫名其妙。什么貿易摩擦?就是不讓你的廉價品全世界橫掃滌蕩,發(fā)達國家的國民習慣了中國的便宜貨,他們國家的貨如何辦?他們國家的勞動者要倒霉,他們國家的公司也要倒霉。原來這在本質上不過是國家、區(qū)域利益與價值規(guī)律的沖突,是社會公平與經濟利益的沖突。
第二,壯大并更新了中國產業(yè)大軍,正是這支大軍為中國經濟改革與發(fā)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歷史貢獻。
瀏覽有關農民工的文章,人們一般都認同:農民工進城在建設城市、繁榮城市經濟的同時,推動了經濟結構的大調整、城鄉(xiāng)經濟的大發(fā)展。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yè),豐富了城鎮(zhèn)的勞動力資源,彌補了城市勞動力供給的結構性不足,有效地抑制了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速度,為發(fā)揮我國勞動力資源優(yōu)勢,提高企業(yè)的競爭力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城鎮(zhèn)產業(yè)的技術升級和二、三產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城市的林立高樓、寬闊大道、繁榮商業(yè)、旺盛人氣,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絡等,所有這一切的城市新景觀、新氣象,都凝聚著廣大農民工的汗水和智慧。據測算,目前全國平均每個農民工每年創(chuàng)造的GDP是2.5萬元,1.2億農民工創(chuàng)造的GDP就是3萬億元,相當于2004年全國GDP的23.1%。(另有文章說,據中國社科院的調查,近年來,農民,包括農民工,他們的貢獻在每年GDP中不少于60%!)我國經濟連續(xù)多年9%以上的高速增長,在高速增長中實現了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yōu)化,從改革開放之初[三次產業(yè)]4∶4∶2,變?yōu)楫斍暗?∶5∶3。
這支農民工產業(yè)大軍,與傳統意義的產業(yè)大軍一樣,他們依然被分為現役軍與后備軍兩大部分。中國工人階級,歷來都是源源不斷地從農民中得到補充。但中國農民階級向工人階級的轉化,中國工人階級人口數量前所未有的增長,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階級階層分化的最大特征。農民工進城務工之壯觀,震驚全世界;疖囌居縿拥凝嫶竺窆こ钡恼掌,在全世界飛揚。據報道,在許多省份甚至到了農村青壯年基本都奔赴城市的局面,村莊里只有老人與上學的學生。根據國家統計局農調隊的資料分析,農村跨鄉(xiāng)外出務工的勞動力人數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比例已經達到23.2%,接近四分之一。外出務工的勞動力主要來自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和湖北等六個中西部產糧大省,這六個省的農村外出勞動力大約占到全國的65.8%。
幾乎所以產業(yè),都有農民工進入。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建國以來最大規(guī)模地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與更新。形成了一種新生力量,一種將工人與農民聯系起來的農工階層。
第三,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難題,為三農問題困境踏出一條坦途。我國是一個占人口總數80%以上農民的農業(yè)大國,7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yè)生產;
農產品的自給率特別高,70%以上的農產品由農民自己消費,農產品的商品率不到30%。而美國農業(yè)人口比例是7%,臺灣地區(qū)是15%左右。經過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努力,目前從事農業(yè)的人口已經大大降低。許多專家稱,我國的農業(yè)人口跌到25%左右應該不是那么困難。降低農業(yè)勞動者的人口數量并不是簡單地將農民趕出農業(yè),而是必須通過發(fā)展經濟,提升整體產業(yè)水平,其中特別是要通過提高農業(yè)勞動生產率來降低農業(yè)對勞動力的需求,并通過產業(yè)發(fā)展與產業(yè)結構調整來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引起了世界的關注。法國國家亞洲事務研究所的中國農業(yè)問題專家克洛德·奧貝爾說:“1978年剛開始經濟改革的時候,中國的農業(yè)就業(yè)人口占到整個就業(yè)人口的70%,但到2003年,這個比例就下降到了42%,即3.13億。在這3.13億人當中,每年外出打工超過半年的占到了一半!笔澜玢y行和經合組織等著名機構都認為,農村人口的城市轉移是無法避免的。美國和歐洲都經歷過類似的過程,時間長達一個世紀甚至更久,可是它仍然給社會及文化領域造成巨大影響。經合組織的農業(yè)問題專家安德烈·克維欽斯基指出:“在未來15到20年內,中國城市人口的比例將達到60%!彼認為,30年后中國農業(yè)人口的比例將下降到勞動力人口的15%至10%。日本和韓國的經驗表明,“如果進展順利,農業(yè)人口比例可以下降到5%”。
事實上,通過經濟發(fā)展自然合理地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城市轉移,是一條艱難的路,甚至是一條漫長的路。但中國改革實踐證明,比之西方國家,我們的路程一定要短得多,歷時一定要少得多,速度一定要快得多。
第四,農民工成為中國農村社會脫貧的主力軍。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上。再好的政策,再多的外在資助,只能解燃眉之急,真正能夠走出貧困,最終脫貧致富必須自己努力,必須要有自救的內在動力,必須形成脫貧的造血機制,否則再輝煌的扶貧、脫貧都不能長治久安。在反貧困的戰(zhàn)斗中,農民工是一支真正的自救隊伍。全國平均推算,每個農民工一年的收入是5444元,農民外出就業(yè)的收入已經占到當年農村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并且呈繼續(xù)增長趨勢。這不僅為農民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提供了條件,還增強了農民自身對農業(yè)的投入能力、為改善生產條件提供了可能。大批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yè),不僅為城市發(fā)展增添了新鮮血液,而且為緩解農村資源承載壓力、形成適度規(guī)模經營、加快農業(yè)現代化和提高農業(yè)勞動生產率、為農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創(chuàng)造了前提。目前,我國約有兩億多的農村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yè)和城鎮(zhèn)就業(yè),改變了以往農村單一的就業(yè)結構,使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找到了新的就業(yè)空間,農民收入的增長因此獲得了新的渠道。這是從根本上反貧困,農民工才是農民脫貧的自救主力軍。
經過20多年來的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發(fā)展,我國在扶貧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全國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30%下降到3%。1978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達2.5億人,占當時中國農村總人口的30.7%。經過農村經營制度改革和放開農產品價格,實行開發(fā)式扶貧以及“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實施,到2000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3000萬人,農村貧困發(fā)生率下降到3%左右。但按照中國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來看,貧困人口界定的標準也要與時俱進。因為按人均收入一天一美元的國際通行標準和購買力評價折算,中國的貧困線為年收入924元人民幣,那么,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有7580萬人。如按世界銀行貧困標準測算,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當有2億人。
第五,大量農民工進城沖擊著城市消費,已經改變了并繼續(xù)改變著城市消費規(guī)模、消費結構與消費水平。如此龐大的人群進城并居住下來,每日都發(fā)生著消費,每日都要有衣食住行。首先,這使得城市的消費規(guī)模得到巨大的擴展。你只要留意,凡是農民工進城的地方,增加了對住宅的需求,食品供應與餐飲業(yè)也迅速漫延,服裝、日用品與普通交通工具的需求也隨之增加。接下來,便是對教育、文化娛樂、消遣之類的精神產品需求。與此同時,政府也加大了公共產品的供應量。這在整體上,對城市現在的消費結構進行了大的硬性調整。宏觀上,普通消費的比重加大了,平均消費水平可能降低了,但消費的品類與項目也愈益豐富多彩。同時,一種活生生的消費文化也沖擊著城市生活。僅僅從綠色食品的角度來看,也很難說農村式的消費進城是對消費水平的平均下滑,也許從另一個角度看可能是對已有消費的清洗,使之更接近大自然,使之剔除由于所謂現代化生活方式帶來的各種污染。
第六,對傳統中國農村的生育觀念起到了根本性沖擊。重男輕女,養(yǎng)兒防老,多子多福,在新一代農民工那里正從心靈深處崩潰著。城市人的生活,對于1970年代以至1980年代的打工者來說是極大的吸引。像城里人那樣生活成為他們的學習目標,成為他們將來的生活模式。少生優(yōu)生,已經成為他們的生育新觀念。特別是全國各地的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與生活,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背景下的男女戀愛結婚的機率日益增高,相互學習,優(yōu)勢互補。從遺傳學角度來看,這種男女的結合,由于內在差異大,將勢必提高下一代人口素質。
依據我的判斷,新一代的農民工的興起與壯大,大大減輕了人口增長的壓力,也推動著農村計劃生育水平的提高。如果說農村計劃生育在近十幾年來有起色的話,那一定是農民工在外打工形成的新理念導致的結果。
第七,推動了中國城市擴容與小城鎮(zhèn)的建設。生活在城市中的農民工,盡管是流動的,短期的,臨時的,但從整體與長遠的角度看,總有一個日益增長的固定居住人數在城市滯留下來。從辯證的角度看,個體的變動的人口組成了整體的固定人口。全國主要中心城市,珠三角,(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長三角,環(huán)渤海,中國最主要的三大城市群,改革開放以來城市人口不斷翻番,來自全國各地農村帶著夢想的年輕人,一批批地轉變?yōu)樾乱淮某鞘芯用。各省區(qū)的中心城市何嘗不在演繹這種城市擴容劇?如果你做一個改革前后的對比,從鄉(xiāng)鎮(zhèn)到縣市,哪里的城市建設沒有突飛猛進,哪里的城市人口沒有翻番增長?
我們可以統計數字說明問題。從“一普(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簡稱,下同)”到“四普”,我國鄉(xiāng)村人口的數量在凈增加。但自“四普”之后,鄉(xiāng)村人口的絕對數量卻開始減少,這既表明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速度的加快,也表明我國城市吸納農村人口能力的增加。如果把人口城市化視為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指標的話,那么,我國的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自2000年開始,我國部分大城市和絕大多數的中小城鎮(zhèn),開始進行戶籍制度改革。到2001年年底為止,我國各大城市,基本都對原有的戶籍制度進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放寬了農村居民轉變?yōu)槌擎?zhèn)戶口的政策限制。即使是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戶籍制度的改革也拉開了序幕,河南還率先在全國廢除城鄉(xiāng)戶籍的區(qū)別。戶籍制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我國未來人口城鎮(zhèn)化的速度將呈加速度趨勢。
據有關方面披露,中國農村人口向城鎮(zhèn)流動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現在已成為中國主要計劃的一部分,到2020年,中國城市人口可能將從2005年年底的5.02億增加到8億,預計城市化水平可能達到55%左右。幾億農業(yè)人口向非農產業(yè)轉移,逐步改變中國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的狀況,是世界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深刻的社會轉型過程。
第八,為中國市場化的進程起到了獨特的作用。我們完全可以肯定地說,沒有農民工進城,就沒有今天的市場化現狀。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從最直觀的視野觀察,我們會知道,大量從農村來到城市打工,形成并繁榮了勞動力市場。沒有勞動力市場就等于沒有市場,沒有市場經濟。勞動力市場與資本市場,是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兩大支柱,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其次,農民工的收入,最終不是消費在城市市場就是寄回家消費在農村市場,這將從總體上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有效需求。市場的硬件設施建設再好,有再多的貨,沒人買,豈不是有場無市?再次,廉價勞動力,超低工資,將中國商品成本降到最低,這便是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殺手锏。復次,農民工在整個打工領域,都承擔著最苦、最臟、最累、最危險的活計。雖然在市場經濟中可以通過交易得到這種勞動者,但是,農民工卻并沒有因為這些活計的差勁與危險而得到更多的報酬。
第九,將城市生活的新觀念,市場經濟運行中的新規(guī)范,帶回了農村。農民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雙重品格,他們是農業(yè)勞動者身份,他們現今干的是非農產業(yè)的活,亦農亦工,忙農閑工,甚至名農實工。由于他們與農村的血緣家庭紐帶,往往他們是城市與農村最為緊密的聯系者。特別是進入網絡經濟時代,由于農民工的出現,城鄉(xiāng)互動獲得空前發(fā)展。這種互動,由于農民工的介入,變得不同于以往任何時期,因為它是利益聯系緊密的,內在的,甚至在很大成分上帶有血緣關系的。因為,這種互動來得更直接,更迅捷,成本更低廉,可信度更高。
第十,農民進城打工,事實上在培養(yǎng)著一代新型農民,即農夫轉變?yōu)椤稗r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個關鍵問題是,培養(yǎng)一代新型農民。什么是新型農民?就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從經濟學角度看,新型農民就是“農商”。傳統的農民是農夫,農夫與自然經濟相契合,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生產的產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費,是一種典型的自然產品經濟。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昔日的農夫變成了集體經濟式生產隊成員乃至公社社員,然而,他們的勞動產品依然不是商品,是計劃產品。所謂賣公糧,交余糧,剩下的分口糧。這個時期的農民依然是一個農夫,從自然產品經濟轉變?yōu)橛媱澁a品經濟,這樣從個體農夫轉變?yōu)榧w農夫。而農商則不同,是一個新的范疇,它是現代農民的經濟學意義表述。農商反映了一個新的經濟關系,一個以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以需求指導農業(yè)生產又以新產品引導市場,并以商業(yè)活動為舞臺的新生產者。
事實上,農民工外出打工,開闊了視野、提高了素質,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者。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大多年齡在16-35歲,受過初中以上文化教育,各方面素質基礎較好,是農村中的“精英”。從相對封閉的農村走向比較開放的城市,在與現代化大生產相融合的過程中,提高了他們的組織意識、生產技能;
在與現代城市生活相融合的過程中,開闊了他們的人生視野、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在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和經驗以后,不少人萌動了創(chuàng)業(yè)的沖動。他們有的在落腳地成了當地企業(yè)的骨干,有的自立門戶當上了“老板”,還有的人,一旦時機、條件成熟,就帶著資本、技術和多年形成的商業(yè)網絡,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經商辦廠,擴大非農就業(yè),發(fā)展當地經濟,成為播向家鄉(xiāng)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和現代文明的種子,以一種新的方式回報家鄉(xiāng)父老的養(yǎng)育之恩。
從歷史的角度看,改革中由于經濟發(fā)展引起的產業(yè)發(fā)展、農業(yè)現代化發(fā)展、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制度安排而出現的農民工現象,會在經歷一個歷史時段后而逐步消失。農民工最終會發(fā)生分化,其中絕大部分人會成為城市產業(yè)工人,只有少部分人會回歸農民。這是一個歷史過程,我想至少會大約持續(xù)半個世紀。
感荷農民工,感荷勞動者!敬畏勞動,就是要善待農民工,善待勞動者!亞當•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論》中說:“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wěn)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說:“你不能憑部分的富裕和繁華來判斷社會的快樂程度,你必須了解草根階層的生活。”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