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間諜博物館】間諜博物館
發(fā)布時間:2020-04-07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這是一個融知識、歷史與娛樂為一體的奇特的博物館,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 如果你來到美國首都華盛頓訪問,要是時間許可,不妨花15美元買張門票去華盛頓“國際間諜博物館”見識一下。這是一個融知識、歷史與娛樂為一體的奇特的博物館,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
日前,一個細雨綿綿的下午,記者來到華盛頓間諜博物館。剛到大門入口處,一番解說詞立即吸引了我:“間諜就是偷竊和搜集另一個國家的秘密。在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美蘇都對古巴進行滲透。美國總統(tǒng)需要情報。情報是美蘇核戰(zhàn)爭的來源。今天,華盛頓有著全球最多的間諜,有幾百個情報機構在這里活動。”
間諜博物館門口還有一個僅供眼睛看(FOR YOUR EYE'S ONLY)的廣告:“我們的任務是判斷他們的間諜藝術,不是他們相信的政治,判斷他們的技術,不是他們的效忠。我們的使命是了解他們勇敢的同事和倒下的同志,去承認他們的足智多謀和想象。我們的目標是穿透他們的偽裝和欺騙來了解他們的謀劃世界。最成功的間諜是那些至今還沒有被發(fā)現的無名間諜。”
通過檢票準備乘坐電梯上二樓參觀時,電梯門外的頭頂上懸掛著一尊銅像,他的脖子竟被纜索懸吊在空中。這銅像令我感到發(fā)冷,博物館已被冷戰(zhàn)的所謂“勝利者”涂上了一層濃厚的政治色彩。
成為間諜的條件
在這個展館的圖片和歷史部分,解說詞介紹說:你可以改變歷史,但你要知道當間諜的風險和后果,面臨被拘捕和被驅逐的風險。最難做到的是每天要進行隱蔽和欺騙,你不能信任任何人。如果你要成為間諜,必須學習間諜文化和藝術,必須謹慎小心,因為你不是唯一的間諜,還有其他許多間諜在行動。間諜必須掌握4門基本技巧:準確觀察現場的能力;混雜在群眾中;評估風險;鎮(zhèn)靜自若地對面臨的威脅做出迅速反應。只要衡量對照一下,你很快就會發(fā)現你是否適合當間諜。
這里還介紹了國際間諜的一些通用“技能”:
一,能否學會觀察與分析。間諜和偵探一樣,不光取決于你如何看待事物本身,而且要去改變事物。間諜必須對任何可疑的行為保持警惕,比如與別人眼睛接觸得到的微妙信號、秘密的情報放置點(DEAD DROP)和電子監(jiān)視系統(tǒng)。可疑人物包括有人假裝坐在公園的板凳上看報紙,兩人提著相同的箱子迎面而行,在信箱上做上記號,在車窗的擋風玻璃下面放著一本書,墻角上有一個空煙盒,樹林里放置一個黑色的垃圾袋,廢棄的易拉罐或人造石頭等。這些都可能是間諜留下的可疑行跡。
如果你要成為間諜,你必須避免電視攝像頭,避免在自動提款機旁邊活動,避免出現在有門衛(wèi)的地方,不要讓游客把照相機鏡頭對準你,弄不好對方在監(jiān)視你。如要從事間諜活動,年輕人編造假經歷輕而易舉。如要進行整容手術,最好是女人變成男人,年輕人變老年人。這些都是實現“隱蔽”的最好工具。美國政府在1944年出版的間諜手冊里如此忠告人們:“在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千萬不要偽造自己的身份。當你需要偽造真實身份的時候,一定要認為值得。”
二,看你能否識別間諜。電腦屏幕上出現一個美女,旁邊的提示說:據報,女間諜唐娜今天下午到皇家旅館轉交情報,你必須把她抓獲。接著攝像機鏡頭對準旅館大廳,那里人群混雜,搜索半天不見唐娜蹤影。你怎么也不會想到,出現在旅館大廳里的唐娜竟已變成一個彎腰弓背、手持拐杖、滿臉胡須的老翁。
三,當間諜是殘酷的。總在河邊走,難免濕鞋時。間諜也有敗露的時候。情報部門的這些人早已做好安排:一是“溜”,二是“死”。美國中情局設計的“直腸工具套件”,全套器具都裝在一個藥丸大小的膠囊里,可以藏在人身上任何有孔的地方。一旦間諜被抓,想逃命可全指望膠囊里的那些小巧玲瓏的特殊工具了。實在逃不了的,最后只能依靠小小的一片“致命藥”,它由氰化物或其他劇毒藥品制成,據說審訊前服用“效果極好”,立竿見影。
實物背后的故事
在實物展覽館,展示了一些冷戰(zhàn)期間的間諜工具,包括開鎖技巧、汽車、無人偵察機、隱形潛艇、打火機照相機、微型手套槍、單發(fā)煙盒槍、竊聽裝置、指南針等。定時裝置可以自己編寫程序,定時時間短則一小時,長則30天。有沾在衣服上的頭發(fā)竊聽器,能隔墻拍攝的紐扣拍照機,有雨傘槍和口紅子彈,鋼筆催淚彈,等等。在20多個展廳里,美國、英國、以色列、前蘇聯、捷克、波蘭、前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等間諜使用過的1100多種(件)間諜用品,令觀者眼花繚亂。
有這樣一個故事:高迪夫斯基(OLEG GORDIEVSKY)是冷戰(zhàn)期間蘇聯克格勃駐倫敦站的站長,被英國情報機構M16處策反過去。當蘇聯懷疑他并對他進行調查時,M16為他策劃了戲劇性的逃跑計劃。他們把他藏在汽車后備箱里,并用保暖毯子包裹起來,防止他的身體散熱和被蘇聯用溫度掃描器發(fā)現。后來,英國人用面包車把他偷運到安全地帶,美國總統(tǒng)里根還在白宮接見了這個家伙。
還有一把保加利亞雨傘。1978年,克格勃用雨傘手槍發(fā)射毒氣彈,在倫敦街頭暗殺了持不同政見的異議人士馬可夫(GEORGI MARKOV)。冷戰(zhàn)期間,前西德的一個戰(zhàn)略是幫助一些間諜和其他人物從東德逃走,他們改裝汽車,把人們藏在汽車后座底下或夾層汽車地板底下,有的甚至藏身在汽車輪子上面的蓋子下面。如此“技巧”讓人看了不禁直起雞皮疙瘩。
展廳的電視屏幕上不斷閃現著那些大名鼎鼎的間諜及他們的活動介紹、圖片和文字說明。美國開國元勛華盛頓被推崇為“美國間諜活動之父”,當年他自己出錢建立了間諜網,為美國贏得獨立戰(zhàn)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對間諜活動的興趣,得益于當年英法之間的情報戰(zhàn)。1775年,英國軍官布拉多克率領的軍隊在法軍的伏擊下幾乎全軍覆沒。原來,法軍建立了一套高效的間諜網絡,這使他們對布拉多克的軍事行動了如指掌。英軍的慘敗給華盛頓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第一次認識到間諜在軍事行動中的巨大能量。
不久,華盛頓著手建立了一套為美國服務的間諜網絡,但美國培訓出的第一名間諜內森•黑爾卻被英軍抓獲,以他為核心的間諜網絡隨之陷入癱瘓。英軍為了震懾美軍潛在的間諜,沒有立即處死黑爾,而是把他吊在絞架上長達3天。在臨死前,黑爾說了一句至今仍被美國人傳誦的千古名言:“唯一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我只能為祖國貢獻一次生命。”
華盛頓并沒有因黑爾的死去而停下工作,他最終成功地建立起一套比法國軍隊更有效的間諜網。在華盛頓手下眾多的王牌間諜中,其中發(fā)揮最大作用的是一個代號為“355”的女間諜。
她的成績簿上是這樣寫的:幫助華盛頓揭開了叛將本尼狄克•阿諾德的真面目(試圖以2萬英鎊的價格將西點要塞出賣給英軍);單槍匹馬擒獲英軍情報首腦約翰•安德烈少校,使英軍的間諜網絡幾乎瀕臨崩潰,從而幫助美國贏得了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然而,這個知名的女間諜,美國至今無人知曉她的真實芳名。
據展覽稱,前蘇聯長期以來就對美國政府進行間諜活動。19世紀,前蘇聯通過美國駐莫斯科外交官的傭人進行竊聽活動。冷戰(zhàn)期間,蘇聯經常利用間諜和先進技術監(jiān)視美國使館。蘇聯招募守衛(wèi)美國使館的海軍陸戰(zhàn)隊員為其當間諜,在美國使館采購的打字機里安裝竊聽器,用微波轟炸美國使館,他們用一種化學粉(間諜灰塵)來監(jiān)視美國特工人員的來來往往。
孫子是世界上首位間諜大師?
間諜博物館展廳里,一些男女訪客坐在光線黯淡的發(fā)報機跟前,“滴滴答答”地發(fā)報。不知是他們已改變了對間諜的負面看法,還是難以抑制對那些神秘裝置的好奇,這些游客紛紛在博物館專門提供的間諜儀器上一試身手。只要按下竊聽電鈕,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人們可以清晰地聽到較遠處另一些人的講話。再按下電鈕,對方的談話已被錄下。
博物館里也有一部分講述間諜的歷史。櫥窗里放置著一本中文版本的中國古代軍事著作《孫子兵法》,這是一套“乾隆御書”的《孫子兵法》竹簡,旁邊是英文譯本,其中有“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的千古名句。解說詞說,孫子是世界上第一個間諜大師,他的軍事戰(zhàn)略和部署始終比敵人技高一籌。因此,他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是全球軍人的必讀書。美國一些專家在講述反恐戰(zhàn)爭和現代化戰(zhàn)爭時,經常援引孫子的話。陰謀詭計,兵不厭詐,這些都是最強有力的武器。欺騙、偽裝和隱瞞技巧就像人們渴望知識和權欲一樣,不可阻擋。
間諜博物館最后一部分展示的是德國部分的內容。1942年,德國用潛艇向美國派遣兩個間諜小組,共8個破壞者。他們的任務是炸毀鋁制品廠和鐵路,破壞美國的戰(zhàn)爭能力。他們分別在紐約長島和佛羅里達州沿海登陸。其中一個名叫達施的人貪生怕死,他向聯邦調查局出賣了這次行動計劃。這些人登陸后,全部落網,后接受軍事法庭的審判,其中6人被處決。達施和另一個破壞者雖獲減刑,但他們在1948年被驅逐回德國,等待他們的結局是可想而知的。
1939年,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積極奮戰(zhàn),如何去了解敵人的秘密,這對英國來說至關重要。因此,當時的英國情報部門在一個名為BLETCHLEY的公園集中了一批數學家、語言學家、藝術家和思想家,他們的任務非常簡單:破解德國納粹使用的費解機器。這種接收和發(fā)送電報的密碼機能夠運轉150?000?000?000?000?000?000組合的數字,在當時認為是不可破解的。這個任務相當艱難和復雜,破解密碼的專家隊伍從最初的100人膨脹到10000人,多數是婦女,他們挑燈夜戰(zhàn),克服種種困難,終于解開了德國人的秘密。在整個二戰(zhàn)期間,英國諜報機構成功地保守BLETCHLEY公園的秘密,這在戰(zhàn)后30年后才解密。
博物館還展示一部分二戰(zhàn)期間的照片,美國和西方國家經常利用反宣傳以及散布假情報和撒謊來迷惑對手。解說詞說:間諜不僅是了解事實真相,也要散布謊言和誤導敵人。其中的一個就是“保鏢行動計劃“。館中展出了當年邱吉爾編造的謊言和假情報,對盟軍在1944年的D-DAY入侵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英軍在二戰(zhàn)期間空投一批假人、橡膠坦克以及進行假虛假廣播,使德國情報部門誤以為英國將在這個地區(qū)登陸。
與此同時,英國情報部門無中生有編造了一個名叫威廉•馬丁的人,他們把一具尸體打扮成海軍陸戰(zhàn)隊少校馬丁,然后放在海里沖上西班牙海岸,手提箱里塞滿了假文件。德國間諜得到這些文件后,以為英國準備入侵巴爾干半島,便把防守重點從西西里群島移到巴爾干半島時,英國軍隊于是乘虛而入在意大利登陸。結果是德國納粹上了大當。
小小鴿子是間諜的最好朋友。不管風吹雨打,不管在什么地方,它們都能找到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西方軍隊就是依靠信鴿保持通訊聯系。95%的鴿子都能圓滿完成交給的任務。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一些軍事單位還在使用信鴿來傳遞情報和信息。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情報部門想方設法地把最新科技應用在間諜工作之中。間諜的需求也催生了許多新科技的出現。以衛(wèi)星照片為例,它可以將一張照片在一秒鐘內發(fā)送到地球上任何地方。開發(fā)這項技術的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情報工作的需求。事實上,許多當今最流行的科技消費產品之所以被發(fā)明,都是為了滿足間諜活動的需要,比如說互聯網、高清晰度電視和數碼照相機等。
仔細參觀“華盛頓國際間諜博物館”大約需要兩、三個小時。參觀之后,人們能了解到更多關于間諜的歷史,從中發(fā)現更多關于間諜的真相和趣聞,也能引發(fā)人們對歷史的許多思考。
相關熱詞搜索:探秘 間諜 博物館 探秘間諜博物館 作業(yè)幫探秘博物館 探秘博物館教案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