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與群體迷信] 從眾心理 群體壓力
發(fā)布時間:2020-04-05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基民集體無意識作用下的大量贖回迫使基金經理拋棄大盤藍籌股票。同時由于大盤藍籌股在指數(shù)中的比重過大,因此基民的贖回動作共同推動了股指的下跌幅度。 據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研究》的結論,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有三個著名的特點,即短線操作、從眾行為和處置效應。
過分自信自己的投資能力,是短線操作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投資者機構化時代,根據有關權威媒體的調查,即使在行情上升130%的2006年中國股市中,仍然有30%左右的投資者是虧損的,短線操作的失敗,迫使部分投資者機構化,即通過申購公募基金、集合理財產品等間接進入股市。
另外一些投資者開始成為從眾行為的執(zhí)行者,即聽從機構、權威的投資理念和投資思路,放棄以前過分自信的短線行為,這當然是好事情,因為有權威為自己提供操作思路和建議,但是物極必反,過分依賴權威(無論是名人、名嘴還是高官言論),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后,必然成為無意識投資行為者,一旦風吹草動,必然形成一股極大的市場力量。
西方資本市場比中國建設得早,運行得好,當然也確實產生了一批“天才”投資者,因此成為中國股民心中的“股神”,如索羅斯、羅杰斯等。他們的言論和市場行為因為有股市“粉絲”的跟蹤和參與,導致了一股非政府組織的市場力量。由于中國股民對“股神”的非理性的迷信,集體無意識下的市場行為導致市場后果極度荒謬。
2007年1月下旬羅杰斯暗示中國股市出現(xiàn)泡沫,認為不適合買入A股。加上中央電視臺的權威性,加上指數(shù)在3000點附近處于心理敏感關口,羅杰斯的A股泡沫論,給市場心理造成較大壓力,滬深股市在1月25日大幅殺跌,一批被羅杰斯定義為不成熟的新股民被套。
與羅杰斯的言論遙相呼應的是在2007年頭1個月里,摩根士丹利、匯豐、德意志銀行等多家外資投行相繼發(fā)布研究報告,提示中國股市存在泡沫風險。1月25日,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表示,他認為中國A股市場已經出現(xiàn)泡沫,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qū)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A股整體價格“已經太貴”。
過分迷信海外的權威,放棄自己獨立思考,股民們立即要從市場下車,結果造成行情的極大波動,股民們的熱情從“癲狂”轉向“恐慌”,并擴散到機構投資者身上,即基金持有人開始大量贖回,從而出現(xiàn)半年以來少見的凈贖回現(xiàn)象,這一贖回行為“挾持”了基金經理,基金經理只得拋出千辛萬苦選擇出的好股票,以滿足持有人的贖回要求。
這個過程我們還要注意一個嚴重的問題,由于QFII價值投資宣揚的深入人心,基金持有的股票按價值論都必然是有“價值”的,由于中國股市結構的特殊性和散戶機構化后的流動性要求,導致了大盤藍籌股成為所有股票型和偏股型基金“壓箱底”的“價值型”股票,在基民集體無意識作用下的大量贖回迫使基金經理拋棄大盤藍籌股票。同時由于大盤藍籌股在指數(shù)中的比重過大,因此基民的贖回動作共同推動了股指的下跌幅度。
這種集體以洋人觀點為操作指南的行為,實際結果是投資者的行為為洋人所指揮,在大批藍籌股折價下跌的時候,洋人的資本可以大量通過各種渠道滲入進來,買到他們認為有價值的便宜貨。不過這一過程已經為市場修正,原因是中國經濟高速高效發(fā)展著,靜止的觀點看市盈率等指標來觀察中國股市可能會有很大失誤。
羅杰斯一離開中國就開始修正自己的觀點,但中國的投資者卻為其泡沫論“高價買單”,這一學費的付出,可能會使投資者清醒:洋人的觀點未必都正確,只有破除迷信,才能解放思想;即使價值投資,也要結合中國市場的真正的特點,才能建立自己的價值投資哲學,否則集體無意識地迷信權威只能導致集體的投資失誤。
相關熱詞搜索:從眾 迷信 群體 從眾心理與群體迷信 消費心里名詞解釋 從眾心理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