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你好!]《你好,瘋子》劇情詳解
發(fā)布時間:2020-03-23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距孟京輝導演在第一屆北京青年戲劇節(jié)上喊出讓“戲劇革命像愛情一樣來到你身邊”,已經4年了,伴著青戲節(jié)越來越花哨的斑馬logo,活躍在這個平臺上的人和劇也越來越多。今年9月,50多出中外戲劇在12個劇場上演,本刊記者從中選取了有不俗表現的2部。在第一屆青戲節(jié)中脫穎而出的導演邵澤輝跟記者說,商業(yè)成功從來不是青戲節(jié)的衡量標尺,用心做,做出不同的就好。
需要思考的戲劇
演出前,曹禺的女兒劇作家萬方悄悄坐在蜂巢劇場靠走廊的一個位置上。隨著觀眾席的燈光暗下去,四面大紅的納粹旗顯得格外刺目。演員們跑到臺前,他們都畫著很白的臉,空洞的眼神望向遠處,像要抓住什么,但總也抓不住。
這是今年青戲節(jié)“永遠的布萊希特”單元的一部作品――《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是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于20世紀30年代創(chuàng)作的反納粹劇本,講述了1933至1938年問德國人民在希特勒統(tǒng)治下的悲慘生活,生活窘迫、政治迫害、種族爭端、專制集權……
且不說這一沉重且遠離當下的主題,單是諸多拗口的外國人名、頻繁轉換的時空,就注定了對觀眾來說,這并非一場輕松的觀劇體驗。2008年,該劇在香港布萊希特戲劇節(jié)首演,全本3個多小時,考慮到北京的交通,是次只從24段故事中選取了17段。即便如此,習慣了輕松愛情戲劇的觀眾還是難以接受如此嚴肅的主題,9月9日北京首演當晚,陸續(xù)有觀眾中途離場。
但留下來的還是多數,質感的表演、富有視覺沖擊力的舞臺、發(fā)人深省的臺詞和歌曲,都足見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的功力,劇評人李亦燃看完后,說這是“香港人來北京又給我們上了一課”。
17個故事,短的只有1分多鐘,長的也不過10分鐘。每個演員平均都要扮演10個左右年齡、性格、現實處境都迥然不同的角色,而他們的換裝時間最短只有6秒。由于每個故事很短,導演陳恒輝要求演員一走出場,就表現出人物身份、性格和情緒。
不少觀眾甚至看到了港劇表演中夸張和即興的影子。青戲節(jié)的另一位導演趙寧宇執(zhí)導了另一部布萊希特的戲劇《馬哈哥尼城的興衰》,看完《第三帝國》,他感嘆香港演員的表演極富表現力。
這與劇組成員對劇本的仔細研讀和對布萊希特理論的透徹理解有關。在2個月的緊張排練中,演員們找來幾乎所有反映20世紀30年代德國國內情況的資料,2位懂德語的演員負責隨時查閱原劇本。他們告訴記者,有1/3的時間是在做功課。
在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導演時,陳恒輝就對布萊希特的問離理論很感興趣,與內地一樣,當時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理論一統(tǒng)天下的時候。布萊希特不希望觀眾過多地移情到角色中,而是強調戲劇要引發(fā)觀眾的思考和對現實的批判。
在陳恒輝看來,戲劇是一面特別的鏡子,他希望觀眾在看《第三帝國》時,能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強權!熬拖耠娔X、媒體,物質和科技的強權在控制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沒有創(chuàng)造性了!
《第三帝國》被提名第一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舞臺效果和最佳整體演出,而陳恒輝的另一部作品《卡夫卡的七個箱子》獲得了該獎的最佳導演獎以及第18屆香港舞臺劇獎最佳導演獎(悲。齽)。去年,陳恒輝率《卡夫卡》第一次參加青戲節(jié),獲得不少好評。
小時候聽爸爸唱粵劇,陳恒輝還“覺得老土和煩人,后來才發(fā)現戲劇在家庭中的位置之重要”。2003年,陳恒輝與陳瑞如一起成立了愛麗絲劇場實驗室,除了排演實驗戲劇,還致力于戲劇教育的工作,被CNNGo評為香港5個獨特的劇團之一,并得到香港藝術發(fā)展局的資助。在愛麗絲劇場的宣傳冊首頁,用中英文寫著,“戲劇是浮世的模型,你我一起睹察眾生、觀照世界”。
可以吃的戲劇
“我們現在扔傳統(tǒng)是不是扔得有點太多啦?”9月11日晚,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戲劇《黃粱一夢》在青戲節(jié)的演出落幕了,導演黃盈看著工作人員拆臺,冷不丁向記者問了一句。
7月,在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jié)演了24場,這個用中國表達方式講的中國故事“意外”受到了觀眾的喜愛,“看過戲的歐洲同行和觀眾都對我們的哲學贊嘆不已:‘這是一部不用字幕也能看懂的中國戲劇’!
因為《黃粱一夢》本身就是一個“1200年前有些小平淡的故事”:主人公盧生一襲白衣白褲,四方席對面坐著黑衣黑褲的道士呂翁,他給了盧生一個神奇的枕頭,盧生靠在“枕頭”――一身翠綠衣裙的妙齡女子的膝上睡著了。如絲如竹的三弦聲在空寂的劇場中回響,一個有磁性的男中音用文言文講起了這個故事。
鎮(zhèn)守邊防,幾個人一溜排開,盧生躲在最后,戰(zhàn)鼓在場外敲響。盧生與敵人打斗,動作、行頭都頗似京劇。盧生得勝還朝,卻鋃鐺入獄,他悲戚戚地唱起“一年兩年”,聽著是評彈里的嘆詞,但又有些昆曲的味道,還有觀眾覺得有曲劇的韻味。
這確實是一部雜糅了諸多中國傳統(tǒng)戲曲元素的現代話劇,黃盈承認,自己野心很大,起初想做一個在東方美學質感下支持的現代戲劇,但做的時候發(fā)現“傳統(tǒng)戲曲的體系太強大太有符號性”,有些很難融入現代劇場,于是不得不做了一些合棄。
但他一直想著將“老祖宗的好東西用在現代戲劇創(chuàng)作中”,從《棗樹》、《鹵煮》、《馬前馬前》的京味三部曲,到“大鬧”第一屆青戲節(jié)的《西游記》,黃盈從來不是一個“安分”的導演。
還在中國農業(yè)大學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時,他就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關于戲劇的書,然后到中央戲劇學院學戲劇導演,現在在北京電影學院教表演,每年也排幾部戲。
去阿維尼翁前,他又翻到唐傳奇中沈既濟的這個故事,內心一動,“誒,做飯這事兒可以在現場做一做”。在黃盈看來,《黃粱一夢》是一個關于時間的故事,一頓飯的時間,一輩子的時間,一個夢的時間。而戲劇也是基于假定性的一個夢,況且這個官本位的夢現在的知識分子還在做。
開演時,5個紅色的電飯煲被置于臺前,一個多小時之后,觀眾還沒從優(yōu)美的身段、變幻的光影色彩和詩意的古文旁白中醒過來,米飯已經蒸好,戲也演完了。移步場外,演員們?yōu)橛^眾分盛熟了的米飯。一位中年男士問男主角臺上的魚缸寓意著什么,曲劇演員董汶亮告訴他,就是你心中所想。
董汶亮在劇中又唱又舞又寫,累得滿頭大汗,后臺碰到黃盈,第一句話就是,之后只要演《黃粱一夢》,我一定有時問。實際上,《黃粱一夢》已經預定于11月在正乙祠商演,青戲節(jié)藝術總監(jiān)孟京輝覺得這部戲可能很有商業(yè)潛力。
“黃粱米飯是人類最基本的一個需求,你有的時候會挺不在乎的。就像看完這場戲,挺絢爛挺精彩,但回頭一吃這米飯,發(fā)現其實挺干澀的,網上有人說要不要帶點菜來。幸福是不是就是這樣,可能很廉價,但最實在的!
黃盈不想下一個定論,如果不是場地太大,觀眾還應該能聞到米飯香,當觀眾吃下這一小碗米飯,他的《黃粱一夢》才真正落幕。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