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 [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之道]
發(fā)布時間:2020-03-18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維護一個社會的秩序穩(wěn)定,不僅僅是政府的本能,也是“社會”本身的先驗渴望。 故自有社會始,即有“社會管理”。自治,或政府以權力、制度、法律、政策等建構、維護一個社會秩序,輔以自身的改革消除社會穩(wěn)定的隱患。它們共同的特征,就是給社會內部的矛盾和沖突,設置一個不可逾越的邊界。在邊界內,是安全的。
從1949年始,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政治或經濟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社會整合的強大功能,因此,直到21世紀初,政治、經濟牢牢占據舞臺中央,“社會管理”則相對落寞。
直到意識形態(tài)以及經濟發(fā)展消耗了一定的道義資源,而社會結構在轉型中已顯出一定的畸變,它才被視為消除“政治―經濟―社會”結構所內蘊風險的重大命題,登上歷史的前臺。
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2007年,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201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chuàng)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
除了還不具政治以及道德的巨大優(yōu)勢,“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這一概念,已經具備“改革”這一概念在語言能指上的強大功能,像政府機構改革、理順權力層次、提供公共服務、信訪改革,甚至重構階層關系,都屬于“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這一范疇。原因不言自明:和“改革”一樣,“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回應的,一樣是執(zhí)政所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
2011年,“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引發(fā)廣東、海南等多個省份的省級機構調整和資源重組,以及中央綜治委轉型,同時成為諸多地方政府進行改革的壓力驅動模式。以后,肯定仍將如此。
本期所刊3篇文章,旨在通過對“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這一命題在現實展開的觀察,梳理其內在的邏輯。同時,鑒于當前的社會結構已經高度復雜,管理時所面對的風險無處不在,來自自然的風險,往往和來自社會,以及權力濫用(或不作為)所帶來的風險纏繞在一起,對政府的風險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澄清一個在焦慮中或許會日漸模糊的方向:哪些人來管理社會?如何管?
答案已寫在十七大的報告上――在黨委、政府之外,公眾被明確為參與管理的主體。進一步的辯護性解釋是:如果一個社會的主體,在涉及與自己權益相關的公共事務時只是被“管理”的客體,就不可能有和諧和穩(wěn)定。也因此,“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召喚著體制的相應變革。
相關熱詞搜索:之道 管理創(chuàng)新 社會 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之道 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意義 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模式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