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東陽陳大猷《書集傳》學術價值谫議] 東陽天氣

發(fā)布時間:2020-03-10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摘要]東陽陳大猷《書集傳》學界誤以為亡佚,但實有元刻本藏國家圖書館,卷帙略有殘缺!稌瘋鳌酚栐b倡一字多訓,重上下文語境,在大倡義理解經的宋代,是少有的重視訓詁的篤實之作。提倡以經說經,解經中融入天即理、天理人欲之辨,倡誠敬之修養(yǎng)論,是以理學解經的典型著述。《書集傳》引用大量時賢《尚書》材料,具有很高史料價值。
  [關鍵詞]陳大猷 書集傳 訓詁特色 解經方法 學術價值
  [分類號]H109.2
  
  東陽陳大猷撰有《尚書集傳》12卷,《宋史?藝文志》不載此書,然其頗盛行于宋季。朱彝尊《經義考》日“未見”,但認為“其書雖失,或尚存人間”。四庫館臣亦認為“《集傳》已佚”。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載有此書。劉起舒先生《尚書學史》、蔡根祥先生《宋代尚書學案》均以為此書不存,許華峰博士《董鼎書傳輯錄纂注研究》對董鼎引用陳大猷《書集傳》作了簡略探討。近代以來治《尚書》者幾乎無人提及此書。今略作發(fā)覆,以此彌補宋代《尚書》學一個失落的環(huán)節(jié)。
  
  1 《書集傳》概況及版刻時代
  
  1.1 《書集傳》概況
  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藏本半頁13行,行24字,小字雙行,行約28字,黑口,左右雙邊。是書卷一首有瞿秉淵印、瞿潤印、“鐵琴銅劍樓”印和汪士鐘藏書印,蓋是書先為汪士鐘所藏,后歸常熟瞿氏所有,今藏于國家圖書館,收入《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2冊及《中華再造善本》叢書中。書首有《綱領》、《書始末》、《書序》、《傳注傳授》、《集傳條例》、《進書集傳上表錄本》,為嘉熙二年(1238)三月十三日上表!逗笫】丛斏隊钿洷尽窞榧挝醵晡逶率湃绽顒、牛大年、高定宇、許應龍和游侶申狀。國圖藏本已非完本,有部分殘缺,《益稷》、《禹貢》、《大誥》、《君陳》、《顧命》、《康王之誥》、《畢命》、《同命》、《呂刑》部分殘缺,《君牙》全缺,而《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至“至于碣石,人于!,《微子》篇首至“將食無災”經文與注解缺,但不知為何刻本頁碼卻是連貫的。另外,是書部分文字已漶漫難識?傮w上看,是書雖非完卷,然殘缺不多,可據以了解陳大猷之《書》學之大要。
  
  1.2 《書集傳》書名辯證及版刻時代考
  國圖藏陳大猷《書集傳》稱名不一,陳大猷《進書集傳上表》、《中書門下后省看詳申狀》及《書集傳或問》均稱“集傳”,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云:
  卷一首行題“書傳會通卷第一”,次行題“陳大猷集傳”,余卷則并題“書卷之若干”,越數格題“陳大猷集傳”,而其《進表》、《申狀》并稱《集傳》,初無《書傳會通》之目,豈進書后更定此名,并改并《或問》歟?抑坊刻所為歟?
  詳核原書卷一首頁末云:“以上至篇首至此,舊版闕失。然陳氏《書傳》訓詁詳明,義理通貫,本堂恐致湮沒,遂以諸書纂輯采補行世。博雅君子有藏原本者毋借來補正是愿”。知此頁本亡佚,今所見為補刻,《書傳會通》之名乃補刻者誤題!稌瘋骰騿枴(以下簡稱《或問》)論《堯典序》“聰明”之訓認為唐孔氏說確當,又復注以己見,“安安”訓取陳說,而《書集傳》實取朱子說。又論“《堯典》為《虞書》闕疑”,《書集傳》均無相應內容,更說明此頁絕非原有。《書傳會通》之名乃“坊刻所為”,而非改名。瞿鏞又云:
  書中匡、筐、恒、貞、徵、勖、桓、慎、悖、憝等字皆有缺筆……亦屬宋塹之精者。
  但瞿氏所言不實:《梓材》“汝若恒越曰”、《畢命》“政貴有恒”中“恒”不缺筆;《洛誥》“我二人共貞”中“貞”字不缺筆;《舜典》“舜生三十徵庸”、《胤征》“明徵定!薄ⅰ逗榉丁贰鞍耸纭敝兄T“徵”字不缺筆;《洛誥》“悖宗將禮”中“!辈蝗惫P;《康誥》“元惡大憝”、“惟朕憝”中兩“憝”字缺筆。《書集傳》或避宋諱或不避,例不畫一,瞿氏斷為宋本失當,而國圖斷為元刻本亦有未當,當為宋刻元修本。傅增湘認為是“元末明初間刊本”,海虞瞿氏“號稱宋本”,然“此固僅存孤本,正不必侈言宋本以取重也”。傅氏所論得其實!稌瘋鳌返陌l(fā)現為研究宋代《尚書》學提供了又一重要資料,同時也有利于澄清學術史上對陳大猷認識的錯誤。
  
  2 《書集傳》訓詁成就
  
  宋儒大多暢談義理解經,于文字訓詁往往不屑,其義理解經往往無堅實的訓詁依據而流于虛妄。陳大猷《書集傳》非常注重訓詁與義理的結合,并且在經文訓詁中提出了許多獨見。
  
  2.1 一字多訓,合而始全
  陳大猷倡一字多訓、合而始全之訓詁原則,反對一字一義訓詁的僵化。如解《堯典》“克明俊德”之“克”云:“克本訓能,又訓勝,惟其勝之故能之……然能字不如克字有力,故日實能勝其事之謂克!标惔箝鄰娬{一字包多義其味始全,認為泥于“一字訓一字”的字典義做法,只能“多得其近似”,詞語在文句中的內涵和表達效果難以揭示,如“克”比“能”在表意上更具力度。又如以“興廣光明”訓“熙”、“勉而茂之謂懋”、“大而敏之謂俊”,如此語意方周。陳大猷突出詞語語用義,在解書中貫徹了這一原則,如訓《堯典》之“典”,引孔氏“典,常也。言堯可為百代常行之道”說,又引程氏“典,則也。上古因時為治,未有法度典則,至堯立政有則,制事有典”說。陳氏認為二說各執(zhí)一義,均有問題,孔說“專言常則不及可法之義,專言道則不及政事可法之旨”,程說“言法而不及道,未免舉小而遺大”,明確提出“一字數訓者多矣。惟其能常,是以可法;惟其可法,是以能!,只有合二義,意味方始完足。又如論《堯典》“厥民夷”之訓,蘇軾謂農事至秋稍緩,老弱可以漸休,故日夷。程頤謂秋成民獲卒歲之樂,而心力平夷。陳大猷從程說而刪去“民獲卒歲之樂”一語,評曰:“蘇則主民力而言,程則主民心而言,除去民獲卒歲之樂一語,則語意圓而無不包矣”!懊褚摹敝挥邪裰硇膬芍仄湟馐纪暾,陳大猷充分考慮了經典語言語義的豐富性和闡釋的伸縮空間。
  
  2.2 據上下文訓詁
  陳大猷注意據上下文訓詁詞義,尤其注重詞語在句中所處位子。如訓《堯典》“咨,汝羲暨和”之“咨”,云:“咨,一訓嗟……蓋發(fā)語憫嘆之辭。一訓謀問。此先言日,后言咨,則咨嗟之咨也……先言咨,后言日,則謀問之咨也”。對“咨”之二義在具體語境中的取舍進行了分析,但這一說法并不具有通約性。又如《堯典》“百姓”之訓,陳大猷贊同“百官族姓”之說,暗地批評程頤“庶民”之訓,因為“經言‘俊民用章’、‘五服以章有德’與夫‘明明在下,庶明勵翼’皆是指臣而言,若以平章、昭明為庶民之事,則非辭”。釋為庶民與經文語境不合,又與下文“黎民”重復,分析頗中肯綮!吨衮持a》“推亡固存”王安石解云:“推彼所以亡之故,固吾之所以存”,陳大猷評論說:“若止說二字自通,但上文意義不協(xié)”。文義本謂圣人之于天下有無道者則推而亡之,有存道者則輔而固之,王氏說脫離語境,解釋是錯誤的!痘騿枴访鞔_說:“說經者當觀上下文意,固難執(zhí)一”。語境對于詞語具體意義訓詁具有 決定性作用。陳大猷還提出一訓當貫通全書而無礙,如論夏氏“要勒拘囚之”解《康誥》“要囚”說,陳氏謂“要囚”有四處,《康誥》二,《多士》二,以“要勒拘囚之”說其他三處則不協(xié)。由此可見,陳大猷所謂上下文不僅指詞語所處之上下文,甚而包括全書整體,這一觀念與西方闡釋學是一致的。
  陳大猷《書集傳》是宋代《尚書》研究中比較關注訓詁的,是少有的篤實之學。在普遍追求義理解經的宋學背景下,陳大猷對于訓詁的重視,對當時學界解經過度探求義理的警惕,在宋代學者中是比較突出的。
  
  3 解經方法
  
  陳大猷解經方法中最有特色的是《集傳》、《或問》互相照應,相為補充,這雖是朱子注《四書》的首創(chuàng),但在《尚書》學中卻是獨特的!痘騿枴逢U明去取原則,為《集傳》補充了豐富的材料,避免了《集傳》引文的繁瑣!痘騿枴贩治觥都瘋鳌方Y論的由來,有利于了解陳氏當時的思考,同時也有利于明了陳氏的是非得失,是重要的思想史料。陳大猷注重以經說經,反對借經作文。
  
  3.1 以經說經
  陳大猷注重以經說經,反對脫離經文的臆說。如聚訟紛紜的《禹貢》“三江”之說,陳大猷論云:
  凡舍經文而指后世流派之分合,水道之通塞,地名之同異以為說者,以論后世之地理則可,以論禹跡之舊則難也。
  數千年的變遷,解經者要從后世地理去尋求“三江”之實,必然難以服人,陳大猷由此反對舍經文而外求的解經方式。這一觀點在《或問》中多有表述,如論《皋陶謨》“慎厥身修,思永”不用林之奇“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之解,而用蘇軾“謹其身之所修者,思其永久之所至者”說,林說于義理雖善,但脫離經文,蘇說緊扣“思永”為訓。陳大猷由此引出他的解經原則,謂:“釋經之體,但當依經釋義,若轉轉推去,固是可通,然不免因蓋及車,因車及馬之意,而終墮于支離之弊,不若于蓋說蓋,于車說車之為有界則”,反對訓詁輾轉相生。如《舜典》“明四目,達四聰”,諸家謂舜不自視,用四方之視以為視;舜不自聽,用四方之聽以為聽。陳大猷批評云:“夫釋經者,但當順經文以明正意,不及者則有欠說之病。若本淺而鑿之以為深,本近而迂之以為遠,此衍說之病。夫明四目,達四聰,不過謂使四方之聞見皆無壅于上耳”。陳大猷指出釋經有“欠說”之弊,即不能闡明經義;有“衍說”之弊,“本淺而鑿之以為深,本近而迂之以為遠”,故為高論,解經當“順經文以明正意”。他批評吳械《書裨傳》!爸乱捎谇叭酥f,至于圣經所載而無可疑者或并疑之”,“不以圣經明文為據而以旁曲之說為證,至不通處則諉以圣經脫簡,何異舍康莊而由山徑也”?對吳氏脫離經文之弊,痛加詬病。
  “依經釋義”不僅能使經訓切合經義,而且還可以限制當時借經作文的惡劣解經風氣,對于注疏“體尚簡要”是一種回歸,云:“子去取諸家之說,專以順經文為主而尚簡,何也?曰:傳注之體固如此,……諸經疏于義理雖未透,然順附經文,簡而不繁,最為得體!标惔箝嘟枨叭俗⑹柚U釋了解經要“順附經文,簡而不繁”,批評了“本朝諸儒釋經始自作文”的學風。這一思想源自朱子。
  
  3.2 借經作文
  由于策論流于經學,宋人解經往往借經作文,敷衍個人義理,與經義毫不相干。陳大猷雖極力批判和避免這種方法,但他自己并未完全從借經作文中跳出。如解《無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云:
  逸與無逸非特民之安危,世之治亂,國之長短所系,而己之死生壽夭基焉。人之所甚愛者莫過于身,身之所甚慕者莫過于壽。人君處口成之后,萬事皆足,所畏惟死,周公深明修短之源在逸與無逸,使之慕而無逸,畏而不敢逸。秦皇、漢武之流乃欲以放逸求長年,不知道家延年之術實未嘗出于周公所言之外。
  這一段文字論無逸之于安民、治世、享國以及個人壽夭之重要意義,由此推及周公范圍成王之術及批判秦皇、漢武及道家求長生之荒謬。這是典型的借解經作文,闡發(fā)題外之旨,完全背離依經為訓的準則。又解《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云:
  太極判而為陰陽,陰陽散而為五行,人稟五行之秀以生而為仁義禮智信之德,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也。五行分行于四時,各有其德也,春盛德在木,夏盛德在火,秋盛德在金,冬盛德在水,土分旺于四季,取法以為治,所謂撫于五辰也。天地所以成,造化人物所以生,王者所以為治,無一不本于五行,而有扈威侮之。凡背五常之道,拂生長斂藏之宜以害民暴物,皆威侮五行也。
  結合《太極圖說》、《中庸》及五行學說闡釋“五行”乃人間致治秩序之依據,這是宋代思想背景下的解讀,是典型的借注作文。更有甚者乃《高宗肜日》篇末推“天嗣”之義而作《原人篇》,仿《西銘》為說,三百余字,乃借解經闡發(fā)個人思想之典則。但《書集傳》這種借經作文之處是極少的,總整體上看《書集傳》解經是謹嚴而符合注疏體例的。
  
  4 理學思想解經
  
  義理之學必然追問人間秩序、倫理之依據,理學家對于天道人性的追問成為解經的重要思想,理學與經學互滲中形成相互建構格局。
  
  4.1 天即理――義理之根源
  從二程發(fā)明天理以來,程、朱一派理學思想儼然成為時代主流思潮,滲透經典闡釋之中。陳大猷《書集傳》對理學思想的應用是普遍的。如《湯誥》“夏王滅德作威”云:“德即性中所得之理,天所降謂之衷,人稟受于天謂之性,率性之道謂之猷,得于己謂之德”。德是天理在人性中的顯現,人人均具此德,闡明了現實人性的形上依據。《書集傳》一書之中反復致意,《伊訓》“方懋厥德”注曰:“德者天地人物同然之理”。《咸有一德》“惟天佑于一德”注曰:“一德乃天人同然之理,故天人自然佑之歸之”。德為人心固有,為天地人物同然之理,也就是說人性是本然而善的!陡咦陔廊铡贰巴跛揪疵,無非天胤”,陳大猷推天嗣之義作《原人篇》,仿《西銘》為說,在天人感應之的框架內探原人性。“太極,悟性也”人性源于太極,“兩儀,吾體也”人形源于陰陽變化聚合,“造化之工,吾之運用也”天道人道通而為一,人的一切規(guī)定性都源自天道。源于天理之善的人性在現實人生中怎么會有善惡之分呢?人欲對天理的障蔽就是理學家給出的解釋。
  
  4.2 天理人欲――善惡之分途
  天理是純然善的,不善源自何處?《說命中》“惟天聰明”解云:“人稟天命之性,皆是聰明,……惟為人欲所蔽,故與天不相似”。經文中的天是有意志的天,理學家通過闡釋轉化為了義理之天,成為人世之依據。人稟天命之善性而生,但由于人欲之蔽,惡便由此滋生!断逃幸坏隆贰暗挛┮,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解云:“德本一而已,安有二三。自人欲之私間之,其一者始二三矣”。人性的同一由于人欲之私變得不同,人生實質就展示為一個向善的歷程。經學的經世精神就在對經書的闡釋中揭示出來,成為一種可以指導現實的思想。
  
  4.3 誠敬――復性之踐履
  陳大猷解經關注“修養(yǎng)論”之主敬涵養(yǎng)!锻 “出入起居,罔有不欽”解云:“敬者,心之所由以存,萬善之根,萬化之原也”。敬就是要求心對性之善常處于警醒狀態(tài),不使心放逸。正如《太甲上》“先王顧靛天之明命”注解所謂“天之明命,蓋天所以命與我昭然而不昧者,常顧而存之,此即是敬”,要求時時持守此心,涵養(yǎng)本性!短紫隆贰跋韧跷⿻r懋敬厥德”解云:“懋敬,敬而不已,敬即天之理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天命之性與天初無虧欠,故其仁則配乎天之生長,其義則配乎天之口藏,其知則配乎日月,其信則配乎四時”,推衍持敬之義理,深刻著明。闡明了五常乃人性之本然,然一般人不能持守,圣人則能“思敬不已,故能存心養(yǎng)性,全其天之所與”,以主敬為涵養(yǎng)本性之第一要義。陳大猷高舉主敬說,反復闡揚。解《五子之歌》“弗慎厥德”云:“太康之失國病根在于不敬謹,故《五子之歌》以是始終焉,乃一篇之綱領也”,指出了人如對一切都失去敬畏,必然放縱而為惡。以敬修身是理學家的解讀。
  主敬涵養(yǎng)是陳大猷開出的復性之方,這是宋儒,尤其是理學家關注一大主題。經書解讀中這一思想的滲入充分揭示了經學家經世致用的訴求。
  
  4.4 圣人――復性之現實依據
  理學家不僅提出了可供踐履的方法,而且還塑造了可供學習的楷模――圣人,指示著凡人成圣的可能!短┦纳稀贰拔┨斓厝f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宣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經文更多地是強調元后對民的主宰性,陳大猷解云:“天地雖萬物之父母而不能自全其愛,人雖萬物之靈而不能自保其靈。宜聰明之圣人則又人之靈者也,故俾之作元后,以父母斯民,裁成輔相,使民物各得以盡其性”。解釋更關注的是元后裁成輔相使民盡其性!逗榉丁贰胺藏适,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xié)于極,不罹于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日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經文原意是說庶民中有善于謀劃、有作為、有操守的,君王要注意他們;行為不合準則,但還沒有陷入罪惡的,君王要和顏悅色地寬容他們;如果有人說“我注意修養(yǎng)德行”,君王要賞賜他們。要求君王注意引導不同情況的庶民一心向道,經文本與人性之品性無關。但陳大猷謂“有猷有為有守”蓋過人之資,“不協(xié)極,不罹咎”乃中人之質,“曰予攸好德”蓋凡下之質,基于“性三品”說欲凡民取極于君,對經文作出了全新的解釋,強調了天子君民的道德性原則。
  天理人欲之說從理論上闡明了人性本善,圣人人格從事實層面論證了善性之實有和復性之可能與必須。
  另外,陳大猷《書集傳》引用了大量前賢及時人著述,涉及89人,具有較大的輯佚價值,如王安石、王炎、張綱、葉夢得、陳鵬飛、馬之純諸家《書》說得此而存,輯佚材料可以彌補宋代《尚書》研究缺失環(huán)節(jié)。
  陳大猷《書集傳》對宋代《尚書》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其解經的思想和方法展現出融匯眾家的傾向,在訓詁與義理的結合上深受朱子影響,提出“一字多訓,合而始全”的訓詁原則,靈活地把字典義、語境義和語用義結合了起來,既避免了單純訓詁的僵化,又避免了單純義理解讀的空疏!稌瘋鳌芬玫拇罅俊渡袝穼W資料彌足珍貴。后省《看詳申狀》云:“大猷所編《書集傳》,博采諸家之長,附以一己之見,章分句解,理顯詞明,詳而不失之繁,簡而不失之略!痘騿枴分壑杂染,有諸儒先所未發(fā)者。用功不茍,與膚引臆說大有徑庭”,評價允當。注經形式上,《集傳》與《或問》互為補充,相得益彰。陳大猷以理學思想解經,直接承接的是程朱理學的學統(tǒng),可以看到程朱理學此時已成為一種主宰思潮支配著學者的思想,可以看作儒學批判佛老的完成。
  
  參考文獻:
  [1]朱彝尊,經義考:卷83,北京:中華書局,1998,
  [2]永?,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1,北京:中華書局,1965
  [3]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卷2,北京:中華書局,1990
  [4]陳大猷,書集傳:卷1//續(xù)修四庫全書經部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陳大猷,書集傳或問:卷上//續(xù)修四庫全書經部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3
  [6]奠友芝,藏園訂補邵亭知見傳本書目,傅增湘,訂補,北京:中華書局,2009
  [7]程顥,程頤,二程集?經說,北京:中華書局,2004,

相關熱詞搜索:東陽 學術 價值 東陽陳大猷《書集傳》學術價值谫議 東陽陳大猷 與東陽陳大猷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