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污名應對策略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網(wǎng)絡暴力現(xiàn)狀及應對策略

發(fā)布時間:2020-03-03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摘要:應激與應對的理論發(fā)展構建了污名應對研究的基本框架。污名應對策略是指被污名者在具體污名情境中為減少壓力的消極影響而有目的地采用的情緒、認知和行為反應。目前,關于被污名者應對污名策略的研究,特別是艾滋病污名應對策略的研究日趨增多。根據(jù)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區(qū)分出問題聚焦性與情緒聚焦性策略、卷入與擺脫策略以及前攝性與反應性策略;對于可隱藏污名而言,還涉及到表露/隱藏策略。在研究方法上,質(zhì)性研究范式日益發(fā)揮重要作用。未來應該注重污名應對策略的情境性,加強不同污名領域的專題研究,關注對應對策略的評價并構建污名應對策略的層次模型。
  關鍵詞:污名;被污名者;應對策略;艾滋病污名
  分類號:B849:C91
  
  1 引言
  
  由于應激或壓力及其應對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質(zhì)量和身心健康密切相關,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應激與應對成為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國內(nèi)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體現(xiàn)在數(shù)量和內(nèi)容兩方面:一是數(shù)量眾多,特別是2000年以來,國內(nèi)這一領域的文獻數(shù)量急劇增多(侯曉暉,岑國楨,2009)。我們以“應激”(stress)或“應對”(coping)為標題對Web ofScience數(shù)據(jù)庫進行了檢索,發(fā)現(xiàn)從2005年以來國際上共有65272篇相關文獻發(fā)表;以“應激”(stress)或“應對”(coping)為主題對“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進行了檢索,發(fā)現(xiàn)從1985年至今國內(nèi)(發(fā)表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心理科學》、《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和《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共有849篇文獻。二是內(nèi)容更加豐富:(1)研究領域得到擴展。僅以國內(nèi)研究為例,就包括了測量工具的編制和評價(肖計劃,許秀峰,1996;童輝杰,2005;陳建文,王滔,郭楠,2008)、應對方式的評定(梁寶勇,2006)、不同群體應對方式的差異性(馮正直,夏本立,楊國愉,汪風,鐘鐵軍,劉云波等,2006;郝志紅,梁寶勇,2007;楊寶琰,萬明鋼,2008)、應對方式的影響因素(王艷芝,李彥牛,龔蓉,2007)、應對方式的評價(劉霞,陶沙,2005)等;(2)對研究取向或模式的反思和總結(jié)。這表現(xiàn)在從早期以自我心理學模式和特質(zhì)為取向轉(zhuǎn)變?yōu)楦訌娬{(diào)環(huán)境因素以及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取向或模式,如應對過程取向、特定情景應對取向等(向曉蜜,張進輔,韓菁菁,2007):(3)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應激和應對相關概念、測量等基本理論的發(fā)展導致學者除了采用傳統(tǒng)的問卷法外,也非常注意使用訪談法、日記記錄法等質(zhì)性研究方法補充或豐富研究設計。
  雖然在應對研究領域取得了較豐富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兩方面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制約了該領域的發(fā)展。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五個方面:(1)應對方式的評定。由于受到部分應對理論的指導,多數(shù)評定量表是特質(zhì)取向的,忽視了情境因素的影響,缺乏針對具體情境下應對方式的研究;另一方面,雖然有學者開始嘗試設計本土化的量表,但部分學者過分依賴已有量表,忽略開放式的、非結(jié)構性的評定方法,喪失了發(fā)現(xiàn)具有本土特色應對方式的機會。(2)應對方式的評價。應對方式的評定主要涉及應對方式的類別,而對其評價主要涉及它的價值,即應對方式的有效性。由于個體采用多種應對方式帶來的復雜性和不穩(wěn)定性,加之學者選擇不恰當?shù)脑u價指標,特別是過多關注應對的消極結(jié)果,忽視應對在促進個體成長方面的作用,并且將各種應對方式相互對立比較其價值,以及沒有采用適當針對具體情境的量表等原因,應對方式的評價存在缺乏針對性、具體性、一致性和有效性等問題。(3)研究設計。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多采用橫斷的、被試間設計來研究本應該采用縱向的、被試內(nèi)的設計來回答相關應對的問題。(4)學術研究與臨床實踐相脫節(jié)。兩者的目標應該都是辨別、認識應對方式和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應對方式,以進行恰當?shù)男睦砀深A。但是前面提到有關測量工具和應對效果評價指標等方面的原因?qū)е铝藘烧叩拿摴?jié)。(5)污名應對策略是國外學術界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但國內(nèi)剛剛開始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有必要對國外這一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做一簡要的回顧和展望。
  污名是當代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的壓力或應激情境之一。自古以來,人們通常對嚴重身心疾病患者、同性戀者和貧困者等邊緣或“異常”個體或群體持有偏見和消極刻板印象,并對他們采取歧視行為。這就是污名化的過程。在當代生活中,各種性質(zhì)的污名對個體以及所屬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凸顯。因此人們非常關注污名情境中的心理適應問題。E.Goffman(1963)經(jīng)典著作《污名:受損身份管理詮釋》正式開創(chuàng)了污名研究,此后學者們開始嘗試使用壓力一應對的框架來研究污名的應對問題。其中,Miller及其同事(2000)根據(jù)Lazarus和Folkman(1984)對壓力所下的定義,即環(huán)境或(和)內(nèi)在的需求使個體或系統(tǒng)負擔超過其自身適應性資源的任何事件,遭受社會污名可以理解為壓力事件。因此,對被污名者而言,污名可以被視為壓力源。自此,污名應對作為一個廣泛被認可的學術概念進入了系統(tǒng)發(fā)展的階段(楊柳,劉力,2008)。而且,原先對應對方式的考察在污名研究領域中被繼承和深入發(fā)展,并體現(xiàn)為對污名應對策略的研究。
  污名應對策略是指被污名者在具體的污名情境中為減少壓力的消極影響而有目的地采用的情緒、認知和行為層面的策略。污名應對策略研究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既包括可見性污名特征,如肥胖,也包括隱藏性污名特征,如同性戀;既包括輕度污名特征,如哮喘,也包括重度污名特征,如精神疾;既包括先天原因?qū)е碌奈勖卣,如民族、種族,也包括后天原因?qū)е碌奈勖卣,如艾滋病。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既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考察污名應對策略的影響因素以及不同類型應對策略的影響結(jié)果,也采用質(zhì)性研究范式中的個體訪談和焦點小組訪談等方法來探討污名應對策略的類型和內(nèi)容(shinnar,2008)。當前隨著全球艾滋病疫情的蔓延,艾滋病污名已經(jīng)成為危害感染者正常生活和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重要影響因素。艾滋病污名應對策略的研究受到了國內(nèi)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污名應對策略的問題受到高度關注,代表著污名研究的視角轉(zhuǎn)變,即從過去污名施予者的角度過渡到被污名者的角度。這一視角的轉(zhuǎn)變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有利于減少現(xiàn)實生活中的偏見態(tài)度和歧視行為。首先,從學術研究來說,從被污名者的角度出發(fā)重新認識污名,能夠澄清污名對他們的真實影響。而污名應對策略的研究正是從這一視角出發(fā),考察被污名者為減少社會污名消極影響所采用的認知和行為策略。其次,從現(xiàn)實意義來說,學術研究的成果促使公眾逐漸了解被污名者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為減少社會歧視提供依據(jù),從而有助于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被污名者的生活環(huán)境,提高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 同時有助于減少社會群體之間的摩擦,構建和諧社會。
  
  2 污名應對策略的主要類型
  
  近25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的污名應對策略。根據(jù)不同的劃分標準,這些污名應對策略可以被區(qū)分為:問題聚焦性和情緒聚焦性、卷入和擺脫以及前攝性和反應性策略;同時,對于那些可隱藏污名而言,還涉及到表露/隱藏策略。這些應對策略對維護被污名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2.1 問題聚焦性和情緒聚焦性策略
  根據(jù)應對策略的功能維度,Lazarus和Folkman(1984)最早提出了問題聚焦性和情緒聚焦性應對策略,這一分類方法得到污名應對領域?qū)W者的廣泛認可和應用。在這種分類看來,沒有一種“最好”的應對策略,問題聚焦性和情緒聚焦性應對策略對不同的被污名者和情境是分別有效的。有效的標準取決于個人的目標。概括地說,個人應對污名的目標有兩種。第一種目標是為了改變導致壓力的環(huán)境與人之間的關系,即“主動的”或“問題聚焦性”應對;第二種目標是管理壓力情緒,即“情緒聚焦性”應對。需要注意的是,被污名者在特定的時間聚焦于哪一成分取決于他們對自我、他人以及所處環(huán)境的評價。
  研究發(fā)現(xiàn),艾滋病感染者用以應對艾滋病及其污名的策略可以分為問題聚焦性和情緒聚焦性。Makoae等人(2008)通過焦點小組討論,收集了五個非洲國家的數(shù)據(jù)。他們發(fā)現(xiàn),感染者應對污名的問題聚焦性策略包括:加入群體、表露、和他人交談、獲取咨詢、幫助他人、教育他人、改變行為、保持主動、向他人學習、獲得知識以及獲取幫助;情緒性應對策略包括:理性化、將自我視為正常的、忽視、求助于上帝、希望和幽默。維持情緒平衡是艾滋病感染者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有關情緒聚焦性策略的研究相當豐富。例如,Weitz(1989)通過對23名男性艾滋病患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他們必須面對的主要問題。當處于檢測期間時,他們大都采用否認自身被感染的計策。而當?shù)弥\斷確認之后,他們會努力尋找意義來作為減少焦慮以及應對疾病及其污名的途徑。
  2.1.1 問題聚焦性策略
  Miller和Major(2000)認為,問題聚焦性應對策略可以分為指向自我、指向他人和指向情境三種不同的予類。
  指向自我是指通過改變自我的某些方面來減少人際互動中由污名造成負面影響的可能性,指向自我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方式:(1)減少把污名應用于自身的可能性。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消除污名的狀況。例如,通過節(jié)食來實現(xiàn)減肥;通過治療來解決身體和精神疾病方面的問題。隱瞞或掩飾污名是具有可隱藏污名特質(zhì)的個體常用的手段。例如,在社會互動環(huán)境中,同性戀者通常會隱藏自己的性傾向來避免異性戀者的歧視。(2)補償。它是指在他人對自身持有偏見態(tài)度客觀存在的情況下,被污名者通過改變行為來實現(xiàn)良好互動的目標。這包括努力獲得由他人控制的資源;掌握有關互動的技巧;解釋互動過程中有關他人情感和動機的細微線索;注意情境的線索以及掌握二元文化的技巧。掌握二元文化的技巧使得被污名者能夠在主流文化和所在被污名群體文化之間進行有效活動。例如,美國黑人非常熟悉“轉(zhuǎn)換碼”(code switching),即他們在特定場合和時間說“標準的”或黑人的英語。Shih(2004)也總結(jié)得出了類似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共有四種補償策略:努力使自己自信和討人喜歡、提高自身的社會技巧、證明刻板印象不成立、貶低自身不擅長的方面。
  指向他人涉及到試圖改變他人,使其不再貶低被污名者,或者被污名者不按照被貶低的社會地位的認知來行動。教育和說服是指向他人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例如,通過“黑就是美”、“接受肥胖”和“男同性戀的驕傲”等社會運動以及采用醫(yī)學等科學理論來解釋污名的起源,使得更多公眾接納被污名者。另外,努力創(chuàng)造不表達偏見的社會準則也是指向他人的重要方式。例如,倡導和制定保護被污名者在醫(yī)療、就業(yè)、教育、婚姻、住房等方面享有平等權利的法律。因此,通過指向他人。它使個體應對污名的努力變成集體應對污名的努力。
  指向情境的目的在于建構使污名不會對被污名者產(chǎn)生負面影響的情境。一種方式是回避可能被他人施予偏見的情境。例如。肥胖者回避去海灘或快餐店,同性戀者回避參加涉及性關系討論的社交活動。另一種方式是回避那些他們懷疑或預測施予偏見的人。例如。女性避免和具有大男子主義傾向的男性進行交往。顯然,與主動的教育、說服等社會活動相比,這種情景建構是一種被動的策略。
  2.1.2 情緒聚焦性策略
  情緒聚焦性應對策略與管理情緒壓力相關,特別是減少負面情感和保護自尊免受污名相關壓力的影響。Miller和Major(2000)認為,這一策略具體包括社會比較與歸因、否認歧視以及重建自我概念。
  社會比較分為上行比較和下行比較。上行比較通常是和未被污名的他人比較,下行的社會比較是和比自己更差的人比較。通過把消極的結(jié)果歸因于偏見和歧視而不是自身的責任,被污名者可以保護自尊免受污名相關的威脅。因此,當偏見是顯而易見的或被認為是不公平的時候。歸因于偏見可以保護自尊免受結(jié)果的消極影響。但是,歸因于偏見并不總是能夠保護自尊。
  被污名者可以通過否認其作為歧視對象來應對污名。與承認自己是受害者并放棄掌控結(jié)果的控制感相比,否認歧視有時候(至少在短期內(nèi))是一種適應性的策略。Branscombe、Schmitt和Harvey(1999)發(fā)現(xiàn),美國黑人學生越少把自己看作是種族偏見的受害者,他們的自尊就越高。
  被污名者還通過重建自我概念的方式來管理壓力情緒。具體說來,他們選擇性貶低那些自身或他人認為他們不占優(yōu)勢領域的重要性,或者選擇性重視那些自身或他人認為他們占優(yōu)勢的領域的重要性。例如,Shinnar(2008)在對美國墨西哥移民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和外群體――美國人的群際比較中,部分墨西哥移民選擇對家庭的重視程度作為比較的標準。他們認為,墨西哥人比美國人更重視家庭,因此,在這一點上墨西哥人要優(yōu)于美國人。研究者認為這個過程可以使被污名者的自尊長期或暫時地脫離這些不占優(yōu)勢的領域。例如,Major和Schmader(1998)以及Steele(1997)發(fā)現(xiàn),擺脫學校認同這一因素能夠部分解釋美國黑人學生在面對其糟糕的學業(yè)成績時保持較高自尊的原因。
  2.2 卷入和擺脫策略
  按照被污名者是否在行為或認知上遠離由污名引起的壓力,應對策略可以分為卷入(engagement)和擺脫(disengagement)(Miller&Kaiser,2001)。在污名情境中,被污名者采取接近壓力源的行動或認知來減少污名對自身消極影響時,就是卷入策略:而當采取遠離壓力源的行動或認知時,就是擺脫策略。   2.2.1 卷入策略
  被污名者使用卷入策略接近污名情境中的壓力源以減少污名的影響。按照應對目標是否是改變環(huán)境的標準,卷入策略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初級控制應對(primary-control coping)和次級控制應對(secondary-control coping)。前者的目標是通過控制情境或者情境中的自我來改變壓力環(huán)境;后者的目標是適應壓力環(huán)境,不涉及改變環(huán)境。
  初級控制應對包括解決問題、情緒調(diào)節(jié)和表達。在這種應對中,被污名者通過個人或集體層面的行為來控制與污名相關的壓力。在個人層面上,被污名者能夠使用補償計策來控制人際交往情境,如增加自己的社交技巧,即解決問題;或者通過調(diào)節(jié)消極情緒使自身行為更加集中在減少污名的消極影響上,即情緒調(diào)節(jié)。在集體層面,被污名群體試圖通過集體行為來改變不公平的社會地位,這也是解決問題。例如,當被污名群體認為有希望改變不公平地位時,他們會選擇正當?shù)那涝V諸實踐,如法律制度和政治游說;而當他們認為希望渺茫時,就會選擇非正當?shù)那,如暴亂活動。
  次級控制應對包括分心(distraction)、認知重建和接受。分心指被污名者通過認知和行為努力來轉(zhuǎn)移對污名壓力的注意力。起初,研究者認為由于回避壓力,這一策略導致被污名者不能較好地適應環(huán)境。然而,分心能夠有效阻止導致消極心理影響的沉思和闖入式想法。實際上,分心是否發(fā)揮作用取決于使用動機是利用其他想法和活動去替代與污名相關的想法和活動。還是試圖停止思考或否認它。例如,在人際互動時,曾有過墮胎經(jīng)歷的女性會試圖讓自己轉(zhuǎn)移有關墮胎話題的注意力,而且易產(chǎn)生壓制性想法,即壓抑自己不去回憶與墮胎相關的事件。此時,分心是一種轉(zhuǎn)移對污名注意力的消極策略。因為這些壓制性想法會導致她們產(chǎn)生憂慮,長期經(jīng)歷這些心理負擔將最終對心理健康產(chǎn)生不利影響。認知重建是一種適應性的應對。被污名者通常通過兩種重建認知的方式應對他人的歧視:一是自我保護歸因,例如被污名者將糟糕表現(xiàn)歸因于他人不公平的對待而不是自身的責任;二是改變其所在群體表現(xiàn)糟糕領域的重要程度,包括貶低(devaluation)和擺脫認同(disidentifieation)兩種形式,前者是貶低自身所在群體不擅長領域的重要程度,后者是停止將自我認同建立在該領域,即不再認同這一領域?qū)ψ晕覂r值的作用。例如,Steele 0997)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看重數(shù)學成績表現(xiàn)的女性,在引發(fā)刻板印象威脅(一般認為男性數(shù)學能力比女性強)的情境下,其數(shù)學成績表現(xiàn)糟糕。因此,一旦使被污名者不再認同某些領域,能夠減少污名對被污名者的壓力。第二種認知重建方式和情緒聚焦性策略中的重建自我概念非常相似,但是重建自我概念還包括從積極的方面出發(fā)提高自己擅長領域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從消極的方面降低自己表現(xiàn)糟糕領域的重要性。接受主要指被污名者從心理上承認自己具有污名的客觀特征或接受污名對自身及其生活產(chǎn)生的各種影響。目前,對接受影響的研究結(jié)果還不一致。一方面,接受被認為和艾滋病人的迅速死亡有關。另一方面,接受又被認為有助于身患殘疾或慢性疾病的青少年進行心理調(diào)整,并積極參與治療活動。
  與問題聚焦性和情緒聚焦性策略相比,這種分類的標準明確了個體和環(huán)境因素,例如,問題聚焦性策略分為指向自我、指向他人、指向情境三種類型:卷入策略下的初級控制和次級控制應對劃分標準則使用環(huán)境單一因素,僅判斷被污名者使用應對策略的動機是改變環(huán)境還是適應環(huán)境。
  2.2.2 擺脫策略
  被污名者使用擺脫策略的目標在于遠離污名以減少或消除污名消極影響。這一策略主要包括回避、否認和癡心妄想三種子類。
  回避涉及利用身體退縮或社會退縮來脫離污名相關的壓力。例如,女性會避免和那些曾實施性騷擾行為或具有大男子主義傾向的男性進行交往;而認為自己被貼上負面標簽的女性也選擇回避與污名相關的情境(Pinel,1999)。這種回避經(jīng)常伴隨著選擇性地和其他被污名者或未被污名者交往。例如,以上研究中,女性并不是簡單地從污名情境中退縮,而是會尋求可替代的、可參與的、沒有偏見的情境。如果人們不能找到可替代的情境,那么他們會選擇社會退縮,例如避免和未被污名者進行上行比較。
  否認和情緒聚焦性策略中的否認相似,是指即使客觀證據(jù)表明存在偏見和歧視,被污名者不承認或減少消極結(jié)果是由于偏見和歧視引起的,即通過否認問題的存在或重要性來回避壓力。Hippel,Hippel,Conway,Preache,Schooler和Radvansky(2005)通過實驗證明,當知覺到刻板印象威脅時,重視印象管理的被污名者會采用否認策略來應對。具體說,當白人學生被要求進行智力測驗的時候,他們感覺受到了其智力低于亞洲學生的刻板印象威脅,此時他們更愿意否認智力的重要性。
  癡心妄想也包含著通過否認污名的存在來回避壓力的成分。當被污名者認為他人行為帶有歧視成分的時候,他們會主動剝奪自我控制感和被他人接受的感覺。應對這種感覺的方法就是希望那些有著優(yōu)勢地位的個體會友善地對待他們,而不是歧視。
  總之,與第一種分類相比,卷入與擺脫應對策略以被污名者對待污名情境的行為趨向作為劃分標準,這種標準更為直接和具體。但是由于這一分類更加關注行為結(jié)果,容易忽視被污名者做出遠離或卷入污名壓力的動機。
  2.3 前攝性和反應性應對策略
  按照應對發(fā)生時間,應對策略可以分為前攝性和反應性應對策略。當被污名者預期潛在的污名事件,采用各種手段降低問題發(fā)生的可能性,此時使用的就是前攝性策略。而反應性策略發(fā)生在污名事件發(fā)生之后。Miller和Major(2000)認為,由于需要提前預期污名情境帶來的壓力,識別前攝性應對策略要比反應性應對策略更困難。而且,兩者有時候是模糊不清的。例如,有過偏見經(jīng)歷的肥胖者可能在將來回避去海灘,由此來減少再次經(jīng)歷偏見的可能性。這一回避策略既是對過去痛苦的反應性應對,又是為了回避未來痛苦的前攝性應對。
  雖然識別前攝性應對策略相對困難,研究者還是試圖通過實驗室等研究手段對其進行考察。Mallett和Swim(2006)通過網(wǎng)上約會范式和日記法來研究肥胖女性應對歧視的前攝性策略。在網(wǎng)上約會范式中。主試力圖讓被試(肥胖女性)相信和其進行網(wǎng)上交流的對象是受到異性歡迎的女性,以此誘發(fā)被試源于肥胖的壓力,并設置相應任務強化這種壓力從而考察被試的前攝性應對策略。日記法要求被試每天在網(wǎng)上完成特定日記內(nèi)容的填寫。研究發(fā)現(xiàn),當肥胖女性覺知到歧視時,她們會對歧視情境的初級評價(即對威脅的評價)較嚴重,而對次級評價(即對自己所擁有應對資源的評價)較低。而初級評價是影響女性使用前攝性策略(例如。努力準備實驗任務等)的重要因素。當她們使用前 攝性策略時,她們一般會經(jīng)歷積極的人際間結(jié)果和消極的個體內(nèi)結(jié)果。
  然而,和上述觀點有所不同的是,艾滋病污名應對策略的研究者認為,這一類型的劃分標準還涉及被污名者是否接受社會價值觀和規(guī)范。反應性策略是指利用防御性的努力去避免或減輕污名的影響,但暗含著被污名者接受建構了污名的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觀。前攝性策略則涉及挑戰(zhàn)污名的有效性,否認或抵抗污名背后的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觀。
  Siegel,Lune和Meyer(1998)通過半結(jié)構訪談的方法,對139名感染艾滋病毒和患艾滋病的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進行了艾滋病污名應對策略的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他們使用的前攝性策略涉及否認或空開挑戰(zhàn)污名背后的價值觀,包括先發(fā)制人表露(preemptive disclosure)、公共教育和社會活動。在前攝性策略中,少數(shù)感染者會選擇特定的時間和方式來提前表露,這種表露形式挑戰(zhàn)了公眾認為感染者應該隱藏自己的觀點,從而創(chuàng)造出感染并不羞恥,沒有必要隱藏的社會氛圍。為了改變公眾對艾滋病患者的偏見和歧視,他們還會以自身作為例子來教育公眾。或者代表其他艾滋病毒感染者參加社會活動。例如,通過呼吁改變政策和增加對艾滋病的研究,從而抵抗污名的消極影響。
  除了前攝性策略,感染者也利用反應性策略試圖逃避被他人貶低的情況,這一策略包括隱藏、選擇性表露和個人歸因。具體地說,男同性戀者是否使用多種方法隱藏感染者或病人身份,取決于其病情所處階段,是否具有明顯的被感染標志以及社會退縮的可能性。在隱藏過程中,他們試圖表現(xiàn)出自己是健康的。而如果具有明顯感染標志,他們就會表現(xiàn)出具有更少污名的狀況。通常,隱藏的主要意圖在于維持和保護正常的社會關系,但是使用者往往經(jīng)歷痛苦,因此,這一策略與Goffman(1963)提出的“過關”(pass)策略相似。當感染者選擇表露時,挑選合適的表露對象非常重要。他們會考慮與表露對象關系的強度、表露對象知道的必要性以及表露對象理解、接受艾滋病的能力。而當進行個人歸因時。他們經(jīng)常把導致感染的原因歸結(jié)于社會更能接受的原因(例如,輸血)而不是同性戀行為或使用毒品。
  2.4 表露/隱藏策略
  從上述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不論是前攝性策略中的先發(fā)制人表露,還是反應性策略中的隱藏或選擇性表露,表露/隱藏是艾滋病感染者應對艾滋病污名以維護正常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的重要策略。其主要原因在于:(1)表露在應對污名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雙重作用(Meyer,2003):當感染者表露后遭受更多社會歧視,它可能成為一種壓力源,而當表露后得到更多社會支持,它也可能成為應對污名的有效策略;(2)表露是判斷艾滋感染者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3)表露可能帶來有效的情感和認知支持;(4)表露的決定會影響艾滋感染者的治療決定和進展(chesney&Smith,1999),進而影響艾滋病毒的傳播或艾滋病的蔓延(閻志華,吳尊友,2005);(5)表露和社會互動相聯(lián)系(Herek,2003),因而影響著艾滋病感染者社會生活的現(xiàn)一狀和未來。
  實際上,這一策略對可隱藏性污名都具有重要意義。Jones等人(1984)在其著作中歸納了污名的六個特性,包括:可隱藏性、危險性、美觀性、起因的可控性、混亂性、演變性。其中,如果污名特征直接顯現(xiàn)在被污名者的身體、外表、行為上,就會引發(fā)可見性污名,如殘疾、性別和種族歧視;如果污名特征不會直接顯現(xiàn)或隨著時間發(fā)展逐漸顯現(xiàn)在身體、外表、行為上,會引發(fā)可隱藏污名,如同性戀和艾滋病相關的污名。和可見性污名相比,可隱藏污名給被污名者帶來更多的心理痛苦,包括:是否向他人表露,以及表露的具體對象、方式等許多問題。因此,研究者對可隱藏性的污名,尤其是可隱藏疾病污名的表露/隱藏策略進行了深入研究。顯而易見,艾滋病污名是一種可隱藏性污名,鑒于艾滋病疫情的快速蔓延,艾滋病污名相關的表露/隱藏策略已經(jīng)成為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下面就艾滋病污名領域內(nèi)的這一策略進行詳細論述。
  目前,有關表露/隱藏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關表露決定的研究。具體的內(nèi)容包括:(1)污名、得知診斷的時間、疾病的嚴重性、社會支持、社會關系等因素對表露決定的影響;(2)向特定對象(例如,母親、配偶、孩子)的表露;(3)一些人口學變量在表露決定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等。Bairan,Blake,Sowell和Mendiola(2007)從美國亞特蘭大選取了104名艾滋病患者進行焦點小組研究,結(jié)果顯示,個人是否表露取決于社會關系的類型、恐懼和污名三方面的原因。其中,社會關系是最主要的。在性關系中,患者一般不會在匿名、偶然性或短時間的性關系中表露自己的病情。在非性關系中,大多數(shù)患者不愿意向陌生人和同事表露,而愿意向醫(yī)療工作者表露。對于關系親密的家人或朋友,他們大多數(shù)人愿意表露。而另外一些研究顯示,性別、年齡、教育等人口學變量會影響人們的表露決定。
  二是表露方式的研究。主要內(nèi)容包括:表露方式的具體劃分、社會關系對表露方式的影響、人口學變量對表露方式的影響以及社會文化對表露方式的影響(Miller&Rubin,2007)等。在對美國南部322名女性艾滋病感染者表露方式的縱向研究中,Sowell,Seals,Phillips和Julious(2003)發(fā)現(xiàn),女性表露的方式有三類:全部表露、有標準地表露和情感表露。一般情況下,女性多采用有標準地表露。其表露標準主要涉及三個因素:她們同表露對象的關系,彼此關系的質(zhì)量以及對表露對象保密能力的判斷。
  三是表露和隱藏動機的研究。部分研究者認為,艾滋病感染者隱藏的原因可能是害怕他人施予污名,避免表露后的拒絕、歧視、敵意甚至是身體暴力。同時,另一部分研究者發(fā)現(xiàn),艾滋病感染者的隱藏動機在于:一方面避免他人對自己的同情,另一方面是讓自己愛的人免受情感傷痛(Siegel&Krauss,1999)。Murphy,Steers和Stritto(2001)研究報告,感染艾滋病毒的母親不向孩子表露的原因通常包括:擔心孩子太小無法理解、擔心孩子會告訴其他人、不知道如何向他們表露、擔心表露會使孩子變得憤怒或社會退縮、擔心小孩會因此害怕自己或失去孩子對自己的尊重等等。Siegel和Schrimshaw(2000)通過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jié)果。
  而且,表露動機可能因感染者和表露對象之間不同的關系類型而有所區(qū)別。在非洲進行的一項有關表露的焦點小組研究(Miller&Rubin,2007)發(fā)現(xiàn),艾滋病患者向配偶表露時通常采用間接方式,動機在于保護配偶避免感染病毒:在向朋友表露時,最害怕遭到朋友拒絕;在向家人表露的時候,通常采用中間的方式,目的在于保證獲取支持,包括物質(zhì)、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在向牧師表露的時候,主要是為了獲取建議和精 神援助。而且,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這些表露動機和美國文化下的結(jié)果存在差異,具有文化的差異性。
  四是表露結(jié)果的研究?傮w說來,這方面的研究結(jié)果并不一致。有的研究發(fā)現(xiàn)表露會損害艾滋病感染者的社會關系,從而破壞其社會支持網(wǎng)絡。例如,Laryea和Gien(1993)在一項有關表露的深度訪談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向家庭成員和近親表露的艾滋病感染者中,只有50%的人得到的是積極的反應,剩下50%的受訪者都經(jīng)歷了包括不同程度的社會拒絕。家庭的女性成員比男性成員更能接受他們的表露。而有1/3向朋友表露的受訪者經(jīng)歷了消極的反饋。而且,來自朋友的拒絕比家庭成員的拒絕更微妙,他們是隨著時間發(fā)展而逐漸減少和艾滋病感染者的互動。在其他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jié)果。
  然而,也有很多研究結(jié)果表明,表露可以得到家庭和朋友的社會支持,并可能得到切實的物質(zhì)(金錢、醫(yī)療資源等)和精神幫助。 Wiener和同事(1998)通過對己向孩子表露和未向孩子表露的母親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前者比后者更少地經(jīng)歷抑郁。而且,前者的家庭凝聚力明顯強于后者。
  
  3 污名應對策略的評定方法
  
  在污名應對策略領域,研究者通常采用問卷法和訪談法等不同方法來收集數(shù)據(jù)。
  問卷法被廣泛應用于污名應對策略的研究領域。而且采用的多是原本考察應對方式的問卷。例如,F(xiàn)olkman和Lazarus的應對方式問卷(Ways of Coping Questionnaire)、Carver,Scheier和Weintraub(1989)編制的應對調(diào)查表(theCoping Inventoryl、Endler和Parker編制的CISS問卷(coping Inventory for Stressful Situations)。其中,F(xiàn)olkman和Lazarus編制的應對方式問卷描述了個體處理壓力事件所采用的行為和認知策略,共八種類型:面對(confrontive coping)、分心(distancing)、自我范圍內(nèi)解決(self-controlling)、尋求社會支持(seeking social support)、承認責任(accepting responsibility)、逃避一回避(escapeavoidance)、有計劃地解決問題(planful problemsolving)、積極再評價(positive reappraisal)。雖然使用問卷能夠在短時間里收集大量數(shù)據(jù),但是,這一方法容易忽視污名情境中特殊的應對策略,而且無法弄清應對方式和應對結(jié)果之間的關系。
  半結(jié)構化訪談法能夠解決應對研究中由問卷法帶來研究結(jié)果不完整或扭曲等問題。而且,這種方法可以針對具體的人群(例如,肥胖者、同性戀者、艾滋病感染者等)進行相關的應對研究(葉一舵,申艷娥,2002)。實際上,從上述提到的國外實證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研究者已經(jīng)開始這方面的實踐。
  目前,艾滋病污名應對策略的研究主要采用質(zhì)性研究方法,例如觀察、訪談和日記分析法。這些方法有利于研究者更深入了解被污名者真正使用的、具體的污名應對策略,從而為以后把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臨床提供了可能性。而且,研究者認為這一做法并不偶然,研究問題本身以及參與者身份的敏感性決定了這些研究更適合采用質(zhì)性研究方法。
  其中,觀察法所需時間、人力、財力成本較大,而且需要研究者進入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實施難度較大。日記法只需要感染者按照研究要求記錄自身的想法和行為,不需要研究者介入感染者的日常生活,減少了成本,增加了可操作性;而且,其具體內(nèi)容、形式的操作比較靈活,可以由研究者根據(jù)研究目的和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例如。為了考察肥胖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應對相關歧視的真實反應,Mallett和Swim(2006)要求被試每天按照要求填寫相關日記內(nèi)容。其中,不僅包括以開放性問題的形式要求被試回答每天的壓力事件,還包括使用量表中的部分題目來考察被試對這些壓力事件及其結(jié)果的評價、應對策略的使用情況。這一方法在未來的研究中值得進一步嘗試。訪談法是最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其中,半結(jié)構的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又是訪談法中常用的方法。半結(jié)構的深度訪談能夠深入挖掘艾滋病感染者使用應對策略的環(huán)境、動機等信息,而焦點小組還能克服個體訪談收集數(shù)據(jù)較慢的缺點,在短時間收集較多數(shù)據(jù),而且因增加受訪人員之間的群體動力有助于挖掘更深入的信息。
  
  4 問題與展望
  
  4.1 目前研究的不足
  如前所述,污名應對策略研究中的問題從具體領域反映了應對方式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兩者是具體和一般的關系。具體說,污名應對策略研究存在四方面的問題:第一,這些分類之間并不是完全獨立的。一種具體的應對方式可能屬于多個類型的策略,這主要是由于研究者采取不同劃分標準尋致的。例如,按照上述的標準,回避既是問題聚焦性策略,也是次級控制策略,還屬于擺脫策略。同樣,歸因也存在同樣的情況。
  第二,有些應對策略很難簡單地判斷它屬于哪種類型,必須考慮被污名者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和希望達到的目標等因素。這一點與目前應對研究領域中強調(diào)考察具體情境下的應對方式的取向一致。例如,污名研究者關注被污名者被污名的單一認同,但是被污名者被污名的認同是多重的包括性別、種族和宗教信仰等。當個體處于不同污名情境時,他們會使用認同轉(zhuǎn)換(identityswitching)來應對大眾施予的污名(shih,2004),即在特定污名情境中選擇關注有利于自身的認同,暫時忽視不利的認同,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Shih,Piainsky和Ambady(1999)發(fā)現(xiàn),當種族身份比性別身份明顯的時候,亞裔美國女性在數(shù)學測試上表現(xiàn)更好。而當性別身份比種族身份明顯的時候,亞裔美國女性在言語測試上的表現(xiàn)更好。
  第三,對于疾病污名來說,應對策略的使用是一個隨著時間和病情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的過程,具有階段性特點。然而,目前的研究設計多是橫斷式的,缺乏縱向研究。這一點也是應對方式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在艾滋病污名應對策略領域。研究者已經(jīng)開始關注這一問題。例如。Reeves,Merriam和Courtenay(1999)認為,感染者使用應對策略的過程可以分為剛剛得知診斷期、過渡期和當前。McCain和Gramling(1992)通過對36名艾滋病感染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應對艾滋病及其污名的經(jīng)歷始于得知診斷而終于死亡,包括三個階段:和死亡并存(living with dying)、和疾病抗爭(fighting the sickness)和精疲力竭(getting womout)。
  第四,污名應對策略的評價問題。被污名者經(jīng)常面對的不是單一的壓力源,而且也很少采用單一的應對策略,而是多種應對策略的組合,隨情境變化和時間的推移也有所變動。這無疑給污 名應對策略的評價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目前,專門針對污名應對策略的效果評價研究數(shù)量不多,而且評價標準通常使用的是適應和心理健康指標,這導致部分研究者只是簡單地用“積極的”或“消極的”標準來評價污名應對策略。實際上,雖然部分應對策略與不適應或負面的心理健康指標正相關,但并不能因此否認這些應對策略對某一具體情境下的個體是有價值的。例如,前面提到的表露策略對不同的感染者的作用就存在差異。
  4.2 未來研究的方向
  鑒于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未來的研究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注重應對策略的個體、情境和文化因素。隨著應對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漸強調(diào)應對策略的情境性因素,這也是應對研究領域向強調(diào)環(huán)境因素以及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取向轉(zhuǎn)變的具體體現(xiàn)。Puhl和Brownell(2003)通過分析目前的肥胖污名應對的文獻,指出未來的研究必須強調(diào)個體差異性和情境因素。個體差異包括人口學變量(如性別、年齡、肥胖程度)、自尊水平、世界觀等。情境因素包括遭遇歧視的情境類型(如就業(yè)、保健、教育)、減肥的經(jīng)歷等。Joseph和Kuo f2009)通過問卷考察加拿大黑人應對種族歧視的策略,分別考慮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種族歧視:人際歧視、制度歧視和文化歧視。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這三種情境下,被試都采用了一般策略(general coping strategies)和具有非洲文化性質(zhì)的應對策略(Africulturalcoping strategies)。而且,不同類型應對策略的使用取決于種族歧視的具體情境。
  第二,加強不同污名應對策略的專題研究。由于污名特質(zhì)的多樣性,可消除的(如肥胖1和不可消除的(如性別)、可見性(如身體殘疾)和隱藏性(如同性戀)、基于出生的(如種族)和基于行為的(如艾滋病)等,再加上一種污名特質(zhì)可能具有上述多種特征,不同污名的應對策略呈現(xiàn)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內(nèi)容。未來的研究應該加強對不同污名應對策略的專題研究。
  第三,關注對應對策略的評價?疾毂晃勖呶勖麘獙Σ呗缘膶嶋H意義之一就在于:在個體層面上減少污名對被污名者的消極影響,而發(fā)現(xiàn)、推廣能夠有效應對消極影響的策略是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為了發(fā)現(xiàn)有效的應對策略,研究者必須關注應對策略使用效果的評估并構建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梁寶勇,2002;葉一舵,申艷娥,2002)。需要注意的是,評價應對策略的有效性必須同時關注個體與情境因素,認識到應對策略效果評價的權變性。
  最后,構建應對策略的層次模型。針對目前劃分標準不統(tǒng)一的情況,未來研究應該從多維度出發(fā),建立能夠合理統(tǒng)合研究結(jié)果的應對策略層次模型。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應對策略的單維模型不能體現(xiàn)應對策略的結(jié)果,無法反映應對策略的類型和功能,需要構建應對策略的層次結(jié)構模型。例如,Compas,Connor-Smith,Saltzman,Thomsen和Wadsworth(2001)提出了應對策略的三個維度:一是積極的應對行為努力,也稱積極應對或初級控制應對;二是使用積極的認知方法適應情境,即適應性應對或轉(zhuǎn)移性應對或刺激控制應對:三是逃避或擺脫壓力源及相應的消極情緒,即逃避或消極應對或擺脫。上述觀點反映了對應對策略層次性的思考,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啟迪。

相關熱詞搜索:污名 展望 現(xiàn)狀 污名應對策略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高三展望及應對策略 走進高三 展望未來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