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發(fā)祥地龍虎山】中國道教的起源
發(fā)布時間:2020-02-29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位于江西省鷹潭市西南郊20公里處的龍虎山,原名云錦山,因山上有一塊狀如云錦的巨石得名。傳說當(dāng)年祖天師張道陵行至此山時,被云錦石所陶醉,決定在此結(jié)廬煉丹!暗こ升埢⒁姟,于是更名為龍虎山。龍虎山還有因“狀若龍虎”而得名之說。龍虎山是中國道教發(fā)祥地,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自然和文化雙遺產(chǎn)地。
源遠(yuǎn)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千古未解的懸崖墓群,構(gòu)成了龍虎山自然和人文景觀的“三絕”。唐代顧況,宋代王安石、蘇東坡、文天祥,元代趙孟 ,明代宋濂、徐霞客,清代袁枚等許多歷史名人和文人墨客,在龍虎山留下了詩文和題刻。
張?zhí)鞄熢邶埢⑸絺鞒?3代、歷時1900多年,使龍虎山成為被公認(rèn)的中國道教第一山
龍虎山因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和東漢道士張道陵名揚天下。《水滸傳》開篇第一回,就以“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掛”等生動的文字,描寫這里的景色。
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8年),第一代天師張道陵與弟子入鄱陽湖,上龍虎山傳黃帝九鼎丹法并創(chuàng)立了道教、撰寫了《老子想爾注》。后來,他攜帶弟子入蜀布道,治病祛災(zāi),深得人民愛戴。
唐朝視道教為國教。但從會昌至五代末,在龍虎山嗣教的張道陵第20至23代子孫并無重要建樹。此間僅建真仙觀、張?zhí)鞄煆R和另一座三清觀。兩宋時期,龍虎山道教成為與茅山、閣皂并立的三山符 之一。張道陵后嗣的24至35代,每代都曾被詔赴闕,賜“先生”號。經(jīng)過200余年的發(fā)展,龍虎宗躍居為三山符 之首,龍虎山出現(xiàn)了大批有名道士,不僅舊有宮觀得到擴建、賜額,而且新建宮觀近20所。元代是龍虎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新建宮觀達(dá)37所。張道陵的后嗣從36至41代,代代被封為天師、真人,主領(lǐng)江南道教。其38代時更封為正一教主,主領(lǐng)三山符 ,位居諸符 派之首。明代,龍虎山道教繼續(xù)得到發(fā)展。此期嗣教的張道陵后嗣為42至49代。最初,朝廷仍沿舊習(xí)封天師,后來取消“天師”號,只稱大真人。到清代,朝廷對張道陵后嗣多加貶抑,以龍虎山為中心的正一道漸趨衰落。
張?zhí)鞄熢邶埢⑸匠幸u63代,歷時1900多年,是我國一姓嗣教時間最長的道教教派。張道陵曾與孔子齊名,素有“北孔南張”之稱。坐落于上清鎮(zhèn)中部的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是歷代張?zhí)鞄熒钇鹁雍推砩竦奶幩,道教最早的發(fā)祥地,天師道祖庭,并尊為“宰相家”、“大真人府”。天師府北靠西華山,南朝琵琶峰,門臨瀘溪河,占地3萬多平方米,有“南國第一家”之稱,其規(guī)模以及歷史、藝術(shù)價值,堪與曲阜的孔府相比。天師府里有很多重要的歷史遺存,特別是董其昌撰寫的楹聯(lián)“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明太祖所賜“嗣漢天師府”匾額,清康熙帝所書“碧城”和乾隆所賜“教演宗傳”匾額以及趙孟 手書的“仁靖真人張留孫碑”等,尤其具有歷史的厚重感。
始建于東漢時期的上清宮,是正一道的祖庭、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也是歷代天師闡教演法、授錄傳度和修身養(yǎng)性之所,素有“道教總會”、“神仙所都”、“百神受職之所”之美譽。道教興盛時期,上清宮曾建有10大道宮、24道觀、36道院。伏魔殿內(nèi)的鎮(zhèn)妖井,就是施耐庵筆下梁山108將的出處。
龍虎山幾千年來積淀而成的道教文化遺產(chǎn),它在中國道教史上的祖庭地位以及對中國道教發(fā)展的貢獻(xiàn),被公認(rèn)為是中國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源遠(yuǎn)流長的道教文化,成為龍虎山的一大特色。
丹霞地貌景觀和美麗瀘溪河的和諧結(jié)合,構(gòu)成龍虎山丹山碧水交相輝映的奇麗景象
龍虎山和丹霞山、武夷山等,都屬于神奇秀逸的丹霞地貌。有資料介紹,龍虎山是我國已發(fā)現(xiàn)737處丹霞地貌中發(fā)育程度最好、序列發(fā)育最完整的地區(qū)。山體經(jīng)過自然界長期的風(fēng)化剝蝕及造山運動的作用,形成峰巒巖窟,奇山怪石,群峰如簇,爭輝競秀。方圓 200平方公里境內(nèi),峰巒疊嶂,樹木蔥蘢,山立水邊,水繞山轉(zhuǎn),構(gòu)成了一幅巨大的丹山依碧水的秀麗畫卷。
龍虎山丹霞地貌景觀,有石寨、石墻、石梁、石崖、石柱、石峰、峰林、峰叢、單面山、豬背山、嶂谷、天生橋、穿洞、扁平洞、巖槽、水蝕洞穴、豎狀洞穴、蜂窩狀洞穴、崩塌洞穴、崩積巖塊、石門、造型石、天然壁畫等23種。而且大多數(shù)景觀,都集中在大約40平方公里的龍虎山、仙水巖景區(qū)。景點之密集,類型之多樣,絕景之眾多,為國內(nèi)外罕見。
中國大多數(shù)丹霞地貌由于地形高差相對較大,都以雄奇險峻為特色。而龍虎山屬于發(fā)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山塊離散呈峰林狀,地形高差相對較小,總體顯得秀美多姿。它有99峰、24巖以及10大美景,峰峰逼真,巖巖奇妙,其中還有許多美麗生動的故事傳說。
龍虎山的奇峰怪石,有的像雄獅回頭,有的似文豪沉思,有的如巨象汲水,千姿百態(tài),活靈活現(xiàn)。這里的象鼻山,比桂林的象鼻山更加形似。最典型的仙女巖“大地之母”,有人稱它是“邃邃乎群山之母,潤潤兮眾水之源”,“隱含待譯之生命密碼”。更神奇的是,與仙女巖隔河相對的“神漢峰”,被稱之為“大地之父”,歷史上曾稱“碣石”,徐霞客說它“仰望穹蒼,有孤柱撐天之狀”。此兩景一母一父,陰陽和諧,大自然造化出了這既神似又酷肖的奇觀。
仙水巖10大美景,皆是人間珍品。這鬼斧神工的10處石巖,無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的形似兩人抵背而立;有的如同蓮花、仙桃、勺子;有的像彩色的山、做法事的道堂、鐘鼓;有的如被劍所劈;有的似梳子;還有的如仙女。當(dāng)?shù)厝藢⒋?0景稱之為“十不得”,分別是:尼姑背和尚走不得;蓮花采不得、仙桃吃不得、丹勺用不得;云錦披不得、道堂坐不得、鐘鼓敲不得;劍石試不得;玉梳梳不得;仙女配不得。每個景觀都隱含著優(yōu)美動人的神話傳說,龍虎山也因此愈加神秘。
龍虎山美在山,美在水,美在丹山碧水的和諧結(jié)合。丹山碧水交相輝映,是龍虎山的又一大特色。發(fā)源于福建省光澤縣的瀘溪河,全長286公里,有43公里在龍虎山景區(qū)內(nèi)。瀘溪河好似漓江,它在龍虎山景區(qū)內(nèi)的這43公里,美如漓江從桂林城區(qū)至陽朔縣城這段長83公里的“山水畫廊”。正是有了瀘溪河,才有了龍虎山的獅子戲水、金龜過河、蟾蜍望月等景觀,才有了龍虎山的奇石傳說。瀘溪河似一條逶迤的玉帶,把這里的奇峰、怪石、茂林、修竹串聯(lián)一體,構(gòu)成如第30代天師張繼先所言“一條澗水琉璃合,萬疊云山紫翠堆”的奇麗景象。
龍虎山距今2600多年的懸崖墓群遺存,在人類崖墓文化中堪稱世界一絕
瀘溪河兩岸的高崖絕壁上,分布著許多巖洞,洞中安放著數(shù)以百計的古代懸棺。特別在仙水巖絕壁上,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玉棺懸空,神秘莫測。這一景觀,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
懸棺是中國古代一些地區(qū)奇特的喪葬習(xí)俗,在長江三峽、武夷山、甘肅、云南等地都有發(fā)現(xiàn)。各地懸棺的擺放方式不盡一樣,或露于山體之外,或類似棧道環(huán)山而建,只有龍虎山安放在洞穴之中。
龍虎山懸棺大多用整段楠木刳制而成,大小不一,形式迥異。有可安葬10余人的巨大船棺,有形如古屋的屋脊棺,有圓筒獨木的獨舟棺,有常見的方棺,還有微型的二次葬用的骨灰盒。這些懸棺,有的單洞單葬,有的單洞群葬,也有的聯(lián)洞群葬。最大的洞內(nèi),存放十幾具棺木,是一個家族的幾代人。在仙女巖景區(qū)的“崖墓探奇亭”,可以看到龍虎山最大的崖墓群。它是古越人的家族葬,共有13口棺木,最大的近4米長,是家族中最年長的一位。
龍虎山的崖墓,距離水面10米至60米不等,基本朝東。大多數(shù)巖洞還安裝了封門板。上世紀(jì)70年代,考古工作者對仙水巖一帶的崖墓群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共清理崖墓18座,發(fā)掘棺木37具,保存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陶器、青瓷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工具、古樂器等共235件。
經(jīng)有關(guān)部門鑒定,龍虎山崖墓產(chǎn)生于距今2600多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年代之久遠(yuǎn),數(shù)量之眾多,位置之險要,在人類崖墓文化中堪稱中國之最、世界一絕。棺木里的主人均為古越族人,他們是生活在龍虎山一帶的干越族。干越族人居住干欄房屋,信奉太陽神,遇水而安,擇水而居,死后也選擇臨水而葬。他們認(rèn)為,把祖先葬得越高,升天就越快,離太陽神也越近,對他們的祖先也就越尊敬。
在現(xiàn)代研究中,專家們對于在遠(yuǎn)古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懸崖絕壁洞穴中的棺木是如何放置進去的、古越族人為何要將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么人才能夠享受此等殊榮等等疑團,至今還未解開,仍是一個謎。而這千古未解的懸崖墓群,成為龍虎山的又一大特色。
相關(guān)熱詞搜索:道教 發(fā)祥地 中國 中國道教發(fā)祥地龍虎山 道教文化發(fā)源地 道教發(fā)源地在哪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