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向世界“說明中國”】新版中國地圖高清放大

發(fā)布時間:2020-02-16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對外宣傳不現(xiàn)局限于發(fā)行外文報刊和廣播外與節(jié)目的“超距離”接觸,而是讓一條條滿載著中國人民心聲和愿望的船駛向大洋彼岸,駛向全世界!爸袊幕堋焙汀拔鞑匚幕堋钡纫幌盗姓故局袊爽F(xiàn)代生活真實風貌的系列大型活動正以藝術,文化的力量超越著政治屏障。中國的對外傳播也不再僅局限于狹義上的傳統(tǒng)外宣領域。
  “立足于基本國情,全方位地向世界介紹一個真實、進步、開放的中國”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新格局下的《對外大傳播》,正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探索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方法。這組文章旨在從對外傳播的實例出發(fā),與大家共同探討推動中國的傳播事業(yè)。
  
  以藝術的、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說明中國
  ――訪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  申宏磊
  
  早在采訪之前,就從一篇篇演講中感受到了他的睿智與風采。他剛一走進會客廳,握手的剎那間,就將熱情與誠摯傳遞給了在場的每―個人,而他言談舉止中透露出的濃厚學考氣質,使你又不得不驚嘆,這樣一位溫文爾雅的人,當年是怎樣讓上海浦江東岸那片沉睡的土地沸騰起來的呢?!
  
  浦東,理解和溝通是極有價值的
  記者:趙部長您好!我在見到您之前兩次到過浦東,曾對外發(fā)表了一組《世界跨一步,浦東跨六步》的文章,我認為這個數(shù)字之比雖然不一定十分精確,但浦東高速發(fā)展的卻實卻是響錚錚的。那里的人們沒有忘記您,我最近去了您辦公過的那棟小樓,滿院子里的樹木依舊很漂亮。
  趙:您說得太好了!您這么一說,我們一下就找到共同語言了。
  記者:我不僅去過浦東,還在去年采訪過深圳。我認為,當年深圳是以三天起一層高樓的建設速度引起了世人矚目的,而浦東一起步就是面向太平洋面向世界的,它是以面向世界的高度贏得了世人驚羨目光的。如果沒有浦東。上海至今還會是一座因負重而不能舒暢呼吸的城市。深圳和浦東如同“雙子星座”,在改革開放的中國交相輝映,也正固如此,才有了今天“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并駕齊驅之勢,我這樣描述上海和浦東的經(jīng)濟地位,您認為準確嗎?
  趙:您能這樣描述浦東和深圳,證明您對中國經(jīng)濟背景的把握是好的,要我說,這該是深圳的速度、浦東的高度和您的深度,一見如故了!這也是一種溝通吧!(大家都被開場時的愉快氛圍感染得笑了)
  浦東一起步的確吸收了世界的智慧和世界的資金,我們是站在地球儀前考慮浦東開發(fā)的。浦東開發(fā)不僅是經(jīng)濟的開發(fā)而且是社會功能的開發(fā)。爭取的是社會共同的進步。在這里我要再夸深圳幾句:深圳不僅僅體現(xiàn)在“速度”上,她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驅,正由于這個中國最早的經(jīng)濟特區(qū)?朔烁母镩_放進程中的一些尖銳的矛盾、沖破了一些思想枷鎖后,才有了浦東的開發(fā)。有日本朋友曾問我:“鄧小平說浦東開發(fā)晚了十年是他的錯,這句話怎么理解?”我說,當年深圳是個漁村,改革失敗了對中國影響小大,而上海當時承擔著中國1/7的稅收,只有深圳試驗成功了,浦東才能起步,而鄧小平這樣說則體現(xiàn)了他的責任感。
  記者:您在浦東工作多年,外事緊忙時,聽說有一天會見了11批外國客人,僅接待過的日本朋友就有3000多人次,這段與外國人頻繁接觸的經(jīng)歷,對您后來做國務院新聞辦的領導工作有什么幫助嗎?
  趙:在浦東我雖沒有專職去做外宣,但奠定了一個基礎,那就是更了解了如何與不同國家的人溝通,即只有分清對象,由對方最感興趣的部分開始交流才能爭取到最大的收獲(正如您和我一見面就談浦東一樣,不是嗎!)。而事實證明,這種理解和溝通也是極有長遠價值的。今天我們“走出國門”的文化交流活動,不僅需要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支撐,出需要同際友好人士利用他們的威望為之“護航”。當我們?yōu)樵诿绹e辦“中國文化周”進行籌備的時候,我去美國,與曾在浦東投資的兒家美國大公司總裁見了面,他們分別表示,愿意給予各種幫助。例如:華納集團為我們提供了辦公室,還無償借給我們一名會計師;還有的公司為我們的活動做了大量的畫冊也沒收費用,文化周的很多費用還是由一些知名公司主動贊助的,后來包括基辛格等社會知名人士也部參加進來,這使得我們在國外的文化交流活動一路暢通。
  
  不是有意作示范而是有意溝通
  進入21世記,發(fā)展中的中國更需要一個相對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建設自己的國家。而目前國際社會中還有很多人是在長期不了解中國和甚至對中國有敵意的背景下宣傳中國的。無論是在斯莫爾尼官,還是華盛頓新聞記者俱樂部,他都能夠從兩國人民所熟悉的文化背景入手。一路娓娓道來,用智慧的力量填平因誤解造成的種種溝壑,那確實是一種把復雜變?yōu)楹唵,把嚴正聲明變(yōu)闇睾驼f服的過程。
  記者:您的演講總是激揚著文采,言談中,又傳遞著一種力量。那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智慧的力量。我想了解這是您個人文風使然,還是您有意識地在改變、在向大家示范著傳播中國的方式和技巧呢?
  趙:每個人的工作風格都各有特色,這不需要我去示范,再者,那篇文章還小是我最滿意的,在美國的那次演講據(jù)說被美國的一個機構拿去研究看是不是能代表中國官方的觀點,研究了半天,結果證實了是代表中國政府觀點的(風趣地笑了)。說到這兒,我先說一下我對外宣的看法。
  “宣傳”這個詞在中文沒有貶義,但翻譯成“propaganda”是有貶義的,是指那種不顧觀點事實、強加于人的言論。因而我們是對外“新聞辦公室”。
  我自己感覺,在經(jīng)濟全球化,在政治多極化,生通信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任何人、任何國家部不能孤獨地生活,任何國家和民族對世界別的國家和民族的理解,都將對本民族的發(fā)展和振興產(chǎn)生重大意義。
  
  在中國“外宣”的意義相當于“communicalion”,相當于“溝通”。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外交部之外的“外交”,也就是“媒體外交”,通過媒體來說明中國,表達國家和政府的想法。我們就是要通過“溝通”告訴人家一些客觀事實,當然,還要有觀點。“外宣”的意義一是傳播事實,二是傳播“友誼”。圣彼得堡的芭蕾舞、百老匯的音樂劇《貓》中國民樂的出國表演等,都屬于友誼支流。我們要針對不同國家、不同的人精心準備最重要的我想說的和對方想知道的內(nèi)容,并將其融會貫通。
  中同對外開放比較晚,也是外國人了解口國不夠的原因之一。鳳凰衛(wèi)視曾對紐約人做過一個調(diào)查,問“如果說到中國你想到了什么?”多數(shù)人只會說想到中國的長城,大熊描,甚至中國的春卷,還有人會說那是一個共產(chǎn)主義的國家。但這顯然是不夠的,而且充滿了陳舊感。
  因此對這些國家應該講A、B、C,而不應該講X、Y、Z也就是說要從頭對他們說起。但如何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說明中國還要有個過程。
  世界上除中國之外有50多億人口, 當然絕大多數(shù)沒有到過中國。大約,每年來中國訪問的外國人有1000萬人次,不到世界人口的六百分之一。因此,只靠外國人訪問也不能解決如何讓外國人了解和認識中國的問題。那么,就需要加強對外“說明”中國。我們的任務就是做與外國人的溝通工作,向他們說明今天中國的現(xiàn)狀,以達到了解和理解。
  
  記者:初次聽到您在講對外宣傳用了“說明”這個詞時,確實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甚而意識到這是中國新聞傳播領域內(nèi)一個新的傳播時代的到來,您為什么使用?“說明”這個詞呢?
  趙:我剛才說了,能來到中國的是很少數(shù)的外國人,他們中許多人對中國的認知不多。對這些人要從頭講起,耐心說明,因為他們不是在中國生活和受中國教育長大的。
  我在法國演講時說,1900年,中國婦女是纏著足,挪著小腳進入20世紀的,到了2000年,中國女足,是以隊長孫雯臨門一腳的勁射帶人新世紀的。我對他們說,巴爾扎克的譯文在中國比在法國出版的原著還多,但比較起來法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就少得多,這是需要補足的。
  接下去的答問中,他們問,“中國有二奶現(xiàn)象,您怎么看?”
  當時 “二奶” 這個單詞是用法語音譯的,發(fā)音不太準,一開始我都沒反應出是什么意思。明白過來后我說,“二奶”是個丑陋的現(xiàn)象,中國政府是堅決反對的。中國是從封建社會過來的,有些落后地區(qū)的婦女竟能容忍丈夫的這種陋習。在這里我們也傳達出一個信息,我們希望這些中國婦女勇敢地站出來,利用法律的武器與這種現(xiàn)象作斗爭。于是大家在下面鼓掌。然后,我又說中國離婚率原來只有l(wèi)-2%,現(xiàn)在到7%了,法國的離婚率接近50%,那么法國離婚率高是由于天生的浪漫主義色彩呢,還是受美國生活方式的影響?噢,于是大家又理解了,哪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弊病,下面又有很多人鼓掌。
  記者:這種溝通太有必要了!
  趙:人與人的溝通有時是為了達到諒解。
  到德國時,正遇上“9?11”。新聞發(fā)布會上有人間:“美國9?ll事件之后,中國大學生在網(wǎng)上有很多言論慶幸美國被襲擊。這是怎么回事?”
  我就對他們說:中國大學生有1000多萬人,他們都很年輕,也都富有感情。他們中多數(shù)人都喜歡上網(wǎng),那時他們會想到中國大使館被美國導彈炸了和在中國近海撞毀中國飛機的事情,于是話語間就有些激動,那是一種情緒的表達,而不是哲學的思考。下面又理解了,哦,原來事出有因!本來有可能出現(xiàn)的對立情緒被化解了,結果又是一片掌聲。
  在華盛頓新聞記者俱樂部的演講會上,一位美國人說,我們想起中國,就想到文化大革命中游行的紅衛(wèi)兵。我說,看來你們對中國的認識是落后二十幾年了。但你們有這樣的誤會和看法,責任在我們,因為中美恢復邦交初期的若干年內(nèi),中美往來較少,我們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觀點似乎并未充分地傳達到美國民眾。在這里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中國人民是這段歷史的受害者,對“文革”的認識十分深刻,對“文革”中國政府是徹底否定的。
  為了能溝通得更好,每次演講前,我不但要看許多書,有時還把演講稿請在美國大學工作的弟弟看,他也是研究比較文學的。為了演講成功,我還曾在美國大學先試講。我還發(fā)現(xiàn),我的演講到了美國教授和美國記者那里,他們會在不同的地方鼓掌,都是美國人,職業(yè)不同、幽默感也有不同。在宣傳上只說“內(nèi)外有別”還是不夠的。
  所以說,我不是在給國內(nèi)的什么人做示范,國內(nèi)有名的演說家很多!皟蓵鄙侠钫匦堑摹按鹩浾邌枴狈错懸蚕喈敳诲e啊!
  
  溝通不是討好,是對事實的真誠說明
  在“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外宣工作中,使人佩服的不僅僅是他的才氣,更令人感動的是他在各種場合,那種自覺而堅定地為國家承擔責任的精神。在日本電視臺“做客”時,日本一位著名主持人用極快的語速,在一小時內(nèi)提了諸多問題,有靖國神社的問題,有朝鮮執(zhí)政黨接班人的預測問題……,還有些記者的提問也是相當尖銳的,他都如駕一葉扁舟穿越過驚濤,達到彼岸。這使人想起他說過的話:“溝通不是一味地討好”當他微笑著伸出象征著友好的橄欖枝時,我們能掂得出他時刻承擔著的對國家、對人民的那份堅定的責任。
  記者:在2003年的“迎春招待會”上,您在對一位美國記者舉杯敬酒時,講了一番話,在那段不足300個字的話語中,您既提醒了對方中國人民沒有忘記那段兵戎相見的歷史,又回顧了“二戰(zhàn)”時期,中美兩國結下的友誼;既婉轉地告誡美國人要在臺灣問題上審時度勢,又用編輯《中美關系30年》畫冊這一件“小事”表明了熱愛和平的中國人民顧全大局的立場。我感到您那無處不在的責任。請您多談一點這方面的情況好嗎?
  趙:二戰(zhàn)時,美國、俄國都幫助過我們中國,駝峰線上空氣稀薄,用螺旋槳飛機升空有限?赡切┠贻p的美國青年懷著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就在山峰之間飛行。600架飛機、前赴后繼,有去無回,這是中美兩國人民都很珍重的一段歷史。今天美國如能恪守“一個中國”的立場,并支持中國解決臺灣問題,也能成為一段新的友好的歷史。
  記者:我們還看到您在日本電視臺“舌戰(zhàn)群儒”時,您以“以柔克剛”的方式,去化解了外國記者提問中那些十分“尖銳”的觸角,連許多日本朋友都被您那種處變不驚的儒雅風范所折服…
  趙:在日本電視臺接受訪談那次,是與一個主持人和三個經(jīng)濟學家對話,不是群儒。那個主持人非常厲害,據(jù)說和他交過鋒的日本政客也有“失足落水”的。掌握事實,才能實事求是;心存善意,才能真誠對話,倒也沒有什么太值得這樣稱道的。
  
  記者:我看到您在斯莫爾尼宮演講時,既講到兩國人民深厚的友誼,又講到中俄之間文化交流還有巨大的逆差,表明中國要在“走出去”方面仍需努力。其實,最感動我的是您始終貫穿在文采之中那種無處不在的責任感。
  趙:在那些場合,溝通不是為了僅獲取對方的好感,而是自己真實觀點的表達,這是原則。當我在莫斯科訪問時,有記者問:“俄羅斯有許多中國的非法移民,你們對這些非法移民怎么看?”我說,中國本身也有許多其它國家的非法移民,我能體會到非法移民給貴國政府帶來的麻煩。只要你們能證實他們的身份,我們就會按國際公認的規(guī)則依法辦理。但隨后我又嚴肅地告訴他們,我希望貴國政府,對中國公民在俄羅斯境內(nèi)的利益和生命給予保護。
  記者:謝謝您對他們的心。當那些中國公民離開祖國不辭而別時,您作為政府官員還能想到保護他們。我知道俄國媒體在報道時,說您這樣說是全面的,是合理的。對這句話給予了很突出的位置,您也因此獲得了更廣泛的尊重。
  有這樣一句話“外宣工作無小聲”,這充分說明了外宣工作的責任重大,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容易使人謹小慎微或過多地喜歡用外交辭令,這樣不僅會給人 留下刻板的印象,也容易讓人感覺不真誠。正在中國各地緊鑼密鼓地舉辦的新聞發(fā)言人培訓班,是否會讓大家能盡快掌握像您這樣自如“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技巧呢?
  
  趙:“新聞發(fā)言人制度”,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也是中國政府向世界最快捷地、最有效地表述立場的最好的方式,這能使我們的政府更貼近人民群眾,使使人們了解政策制定的緣由,從而更積極支持政府的工作。中國的各級政府新聞發(fā)言人還不夠活躍,目前我們還沒有規(guī)定從何時起,各地必須實行新聞發(fā)言人制度。但我們正在各地辦培訓班,不僅是在北京還在西部城市辦,現(xiàn)在我們正在云南辦班呢。大概有200多人參加,有時也請外國專家講課,這叫知己知彼。做事情要講究“效果論”,最后結果如何要用“三個代表”的準則去衡量。
  記者:在去年兩會采訪期間,當溫家寶總理路過我身邊時、目光相處的那一剎那,我親自聽他說了聲“謝謝記者們,辛苦了!”而您也在談到浦東時說:
  “浦東是媒體幫助宣傳出來的!睆倪@里我又一次感受到,中國高層領導者對媒體的親和態(tài)度。您認為記者是自己的朋友嗎?
  趙:記者是你通向公眾的橋梁。媒體的作用一是傳播事實,二是傳播觀點。在新聞發(fā)布會的場合他們是挑戰(zhàn)者,記者提問是職業(yè)的需要,我們要通過他們表達我們正確的觀點和內(nèi)容是我們的職業(yè)需要。但記者作為個體的人是我們的朋友。
  記者:您能這樣說是對我們記者職業(yè)一種的尊重。最后請您談談“西藏文化周”的情況。在電視中看到,那些每一件來自家鄉(xiāng)的物品都勾起了飄泊在外的藏胞們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西藏歷史長河中蘊藏著許多永不泯滅的東西,許多人想找到它,找到民族的根。
  趙:西藏問題實際是“達賴問題”。是達賴在外國制造的問題。用所謂的與漢族文化的沖突掩蓋他們分裂西藏之目的。我們在美國舉辦西藏文化周時,有位美國老人說,西藏的孩子總是微笑,據(jù)此我看出在西藏沒有種族壓迫。還有人問:這么漂亮的孩子是西藏來的嗎?還有的藏胞試試用藏語與他們交談。我們很歡迎海外藏胞觀看演出,他們看了很想念家鄉(xiāng)。
  記者:是啊,當他們看到唐卡上的熟悉的圖案,那每一塊色彩都凝聚著青藏高原的風情啊!
  趙: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整個中國的萬里河山不斷換著新顏。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已實施四年,初見成效,包括西藏在內(nèi)的西部地區(qū)的大發(fā)展勢不可擋。事實上,海外藏胞每年都有不少人回來帶走唐卡,面對西藏的新景色和新生活的展示,也許能澄清他們心中的困惑吧!
  記者:聽您談話受益匪淺,今天就到這里,謝謝您接受我的采訪!注:以上照片均為國務院新聞辦提供
  責編:雪石
  
  西藏外外長王丕君: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的西藏  周 瑾
  
  去年年底的“中國西藏文化周”已經(jīng)是第三屆了,此前,國務院新聞辦曾于2001年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2002年在加拿大和比利時舉辦過兩屆,也取得了成功。但大家提起這次活動,扔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與興奮。
  
  獨特的才是最好的
  第三屆文化周在泰國舉行,圖片的展示、影視播放和文藝演出場場爆滿,進行藏學交流的活佛受到了信徒們的追隨。這次活動得到中泰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溫家寶總理和泰國的他信總理都專廠發(fā)來了賀信,泰國各級官員都以不同形式參加了文化周活動。泰國的各大主流媒體也都進行了突出、全面的報道。
  這次活動為什么能如此成功呢?記者采訪了國務院新聞辦七局西藏處的王丕君處長。他說:“首先,這當然得益于良好的歷史背景和政治大環(huán)境。中泰關系一直非常友好,泰國政府對中國在西藏問題上的立場表示一貫的支持和理解,各級官員在發(fā)表講話的時候都強調(diào)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強調(diào)西藏自治區(qū)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強調(diào)泰國‘與西藏同飲一江水’泰國民眾對西藏也存在著濃厚的興趣”。
  “其次,凡是去過西藏的人都詫異于它空靈的美,有洗滌人心靈之感。由于地處較為偏僻封閉的青藏高原上,它獨特神秘的文化吸引著批又批的人”。
  王丕君說“地理位置的獨特性造就了自然風光的美麗,但這只是吸引外國人的一個原因。此外,西藏是一個人們了解并不很多的地方。達賴集團長期以來在國外進行了大量的歪曲宣傳,散布了許多不實之詞,如指責中國政府在西藏進行‘文化滅絕’、‘宗教滅絕’、‘破壞環(huán)境’、‘侵犯人權’等等。雖然我們不能說他‘壞心辦了好事’,但客觀上使得人們對西藏更加關注,想對西藏看個究竟”。
  
  良好的合作機制
  交談中記者好奇地發(fā)現(xiàn)中國西藏文化周開幕式12月5日是泰國國慶日,也是泰國國王76歲圣壽日。這一時間上的巧合是有意為主,還是機緣巧合呢?當我就這一問題說出自己的疑惑時,王丕君樂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一半是贊賞記者的細心和敏銳,一半是被洞穿“心機”后的產(chǎn)生的共鳴。王丕君說“選擇12月5日舉辦西藏文化周的開幕式是我們與泰國經(jīng)理媒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頌提?林通坤先生反復籌商的結果。林先生的中文名字叫林明達,是泰國第三代華裔,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是西藏文化周的泰國承辦方。
  包括王丕君在內(nèi)的許多中方人士對這位泰同華裔都深為欽佩,林先生在泰國被譽為“媒體大亨”,他創(chuàng)辦的媒體集團公司旗下,有多種日報、周刊和月刊,有出版社和4家網(wǎng)絡媒體,以及一家在泰國頗具影響的廣播電臺,并正在籌辦泰國最大的網(wǎng)絡信息庫。王丕君說,林先生是以東方人的思維,報道亞洲新聞,與西方媒體先人為主的帶有過多主觀性的報道風格是不同的。在泰國,人們對西藏了解甚少,受西方媒體影響,有不少錯誤的觀念。為此,林先生曾組織兩次記者團赴藏采訪,并由此產(chǎn)生了將西藏文化介紹到泰國來的想法。
  
  的確,西藏文化周在泰國的成功,包含了林先生在內(nèi)的許多泰國朋友的努力。正因為如此,文化周是在泰國國慶日上上下下放假的歡樂氣氛中進行的。王儲也在國王生日之際出現(xiàn)在文化周演出的觀看席上。媒體對于此次文化周的報道更是全方位的。
  
  “請進來”與“走出去”
  “如何突破西方輿論封鎖,讓中國的信息能夠傳遞到國際,把一個真實的西藏展示給外國人,是我國對外宣傳的一項艱巨任務。”王丕君用“艱巨”來形容外宣的工作得到了記者的認同。
  中國有句話說“百聞不如一見”。
  “我們不怕別人來(西藏)看,就怕他們不來。從2000年開始,我們(新聞辦)每年都邀請七八個外國主流媒體的記者團去西藏采訪,美國、比利時、加拿大,尼泊爾、印度,泰國等都有”。
  記者對此深有感觸,西藏是從奴隸社會一步邁入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半個世紀前,藏族人民在奴隸主的壓迫下還 過著悲慘的生活。50年來,長達1937公里的青藏公路,從格爾木灘頭直抵拉薩全長1080公里的輸油管線,還有目前每天都正向前延伸的青藏鐵路的建設,把物資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西藏。在風雪交加的時刻,那些運送糧食的戰(zhàn)士,他們是冒死把一車車糧食送到牧民的手中。西藏牧民的感激的淚水、幸福的歡笑都是真實的。然而,外界對此知之不夠。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西方媒體記者都有偏見,只是他們沒有途徑去了解真相,他們所聽到的、看到的都是達賴份子提供的那一套。
  對記者的表述,王丕君處長如遇知音,他說道:“所以啊,請外國記者去西藏,去看真實的西藏。他們都感覺反差比較大。這幾年去過西藏的那些記者對西藏的報道就比較客觀。除了媒體以外,政府每年還邀請了一些國外政要、專家學者訪問西藏,比如歐洲議員團等”。
  這一次文化周卻是走出去,向泰國和其周邊國家展現(xiàn)一個開放的、進步的當代西藏形象。向世界展示古韻久遠、博大精深,并正在煥發(fā)著蓬勃生機的中華文化與文明。 “白皮書”與“文化周”的不同
  “對于現(xiàn)有的政府‘白皮書’而言,‘文化周’的舉辦是不是―種補漏?”這個問題可讓記者想了很久,如今有機會聽聽“官方”的聲音了。
  王丕君處長撫掌大笑,“這個問題問得好。從2000年開始,我們(新聞辦)每年針對一兩個被達賴集團歪曲的主要問題發(fā)表白皮書,力求在這些問題上‘闡明基本事實,講透基本道理’。
  “比如政府在2000年發(fā)表的《西藏的文化發(fā)展》,2001年發(fā)表的《西藏的現(xiàn)代化》和2003年發(fā)表的《西藏的生態(tài)建設與環(huán)境保護》白皮書,就以大量事實闡述西藏的主權歸屬、文化進步、人權狀況、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和環(huán)境保護的情況。每個白皮書的發(fā)表都引起西方媒體的強烈反響,也引起達賴集團的極大關注,幾乎每一個白皮書達賴集團都要組織一篇長文企圖反擊。應該說,通過發(fā)表白皮書,中國政府正面宣傳了西藏的真實情況,澄清了達賴集團散布的謠言,有力地揭露和批駁了達賴集團和西方敵對勢力”。
  “利用白皮書作為涉藏輿論斗爭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國際上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許多國家政府和國外學術機構均引用我們白皮書作為制定政策、開展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據(jù)”。
  “本次西藏文化周活動我們帶去了200余幅圖片、10幅唐卡。用這些圖片和唐卡全面地層示了西藏美麗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以及西藏社會歷史的變遷。而電影《紅河谷》、《益西卓瑪》,50集大型電視專題記錄片《西藏紀行》、20集系列報道《外國人眼中的西藏》則用影視方式介紹了西藏的歷史變遷、現(xiàn)代化發(fā)展以及藏民族的文化、民俗和百姓生活。藏學家、活佛用切身體驗向國外各界人士介紹西藏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以及宗教信仰情況,現(xiàn)實感很強。這幾種形式的整合是表現(xiàn)西藏文化的主要載體”。
  
  
  舉辦文化周的感受
  回顧三次西藏文化周的舉辦,其中的歡樂與憂愁必定是同時存企的!拔鞑匚幕堋爆F(xiàn)在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品牌,效果非常之好,已經(jīng)成為研究對外宣傳的一個課題。在記者的強烈要求之下,王丕君仔細地評說了一下在舉辦過程中的感受。那些真實的感受和瑣碎的細節(jié)沒有親身參與的人是無法體會的。
  “這次西藏文化周,比較集中地向泰國人民展示了西藏50多年來在中國中央政府領導下,通過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和改革開放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泰國人民對我們這個活動的熱情響應,不僅增進了泰國人民對西藏的了解,也使我們這個文化活動的影響擴大到周邊國家。這說明,舉辦文化周活動對增進國外對西藏的了解、解疑釋惑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本刊記者在工作過程中,聽過很多同行講起,在國外舉辦大型綜合性文化活動是有相當難度的,尤其是像以進行輿論斗爭為目標的西藏文化周這樣的活動。只有做到知已知彼和事先精心的策劃才能保證活動的可行和成功。于是,記者再一次對舉辦此次文化周的工作人員表示了欽佩與感激。
  而王丕君只是淡然地一笑,“西藏的文化是對外介紹西藏非常有效的手段,這是已被實踐證明廠的。文化這種載體,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的國家都能接受。比如,這次我們選擇了泰國承辦西藏文化周,是我們精心選擇的結果。泰國人民與藏族人民一樣信奉佛教,所以我們把宗教交流作為這次文化用的重要內(nèi)容。藏學家和活佛在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舉辦的西藏報告會上就藏傳佛教的豐富內(nèi)容及特點、藏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情況作了專題報告,并回答了關于西藏政教關系、活佛轉世制度、藏傳佛教的有關儀式等方面的提問。由他們來講更真實,效果甚至比我們講述要好”。
  其實,在對外宣傳活動的策劃上,針對性與民族性的結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對于如何具體操作文化周,王丕君透露了幾個小細節(jié)。
  “無論是政治活動還是商業(yè)活動,首先在確定內(nèi)容,內(nèi)容不僅反映水平,關鍵是反映適應性,也就是能否適合外國人特別是對西藏感興趣國家的受眾實際情況。其次是確定表現(xiàn)形式,一般而言,表現(xiàn)文化藝術的形式是相當豐富的,那就要選擇可以充分展示西藏文化并產(chǎn)生良好的宣傳效果的形式?一旦任務、宗旨確定之后,推廣就十分重要。‘西藏文化周’作為國際性的活動,由于其特殊性和復雜性,推廣起來肯定是有一定難度和局限性的,我們遵循一條原則:既保證穩(wěn)妥安全又爭取最大社會效應,運用多方面、多角度方式進行推廣”。
  如,為了如何使文化周活動產(chǎn)生良好的公眾影響。為了增加每次展覽的民族氛圍,我們都會在展覽場地懸掛了有典型藏民族特色的風馬旗、草坪、牦牛等彩旗,使參觀者猶如置身西藏;為了使演出在外國人和華僑中產(chǎn)生效果,在歌唱節(jié)目中增加當?shù)孛窀韬腿A僑熟悉的歌曲。這些細致的準備工作為成功舉辦活動奠定了基礎。
  王處長用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來結束我們的采訪。
  “要了解西藏,‘看圖識字’的效果是不錯的。西藏是‘世界屋脊’,有著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希望世界各地的客人們到西藏走一走、看一看!鞑匚幕堋谖磥 段時期內(nèi)還將繼續(xù)辦,我們希望那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向國際社會介紹西藏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以及促進西藏的旅游,吸引更多國外的游客到西藏來觀光、投資”。注:本文照片由國務院新聞辦提供
  責編:翟淑蓉
  
  三個特色辦活了西藏文化周
  白瑪赤林
  
  
  作為此次出訪泰國文化周的代表團團長,我感受到了泰國人民的熱情。泰國是個佛教國家,對宗教非常感興趣,又是一個對中國非常友好的國家。前兩次文化周都是選擇在西方國家舉行,那里是分裂與反分裂很尖銳的地方。這次選擇在泰國這么一個一直都是友好的國家,加上最近胡錦濤主席訪問了泰國,進一步促進了兩國的友好合作關系。泰 國詩琳通公主第17次訪問中國時去的就是西藏,她一直在學漢語,而且學得很好。這次‘2003?中國西藏文化周’是以文化為切入點,讓泰國人民了解中同中央政府在西藏的民族政策上的正確性,也了解了藏族人民對中央政府的擁護和愛戴,并讓泰國人民走近了西藏,親身目睹了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來的巨大變化。
  這次中國西藏文化周的三個部分都很有特色。個特色是西藏文藝演出,因為西藏是歌舞的海洋。第二個特色是西藏圖片影視展,反映把西藏和平解放50年來的變化。這引起了轟動。第三個特色是活佛藏學家交流團,這是的兩次中國西藏文化周所沒有的,這是考慮到泰國是佛教國家,西藏與泰國可以在佛學方面進行交流。這一定能促進中國西藏與泰國在經(jīng)貿(mào)、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探討,一定能讓更多的友好國家與中國西藏進行交流與合作。
  責編:翟淑蓉
  
  拿什么面對你,我的朋友
  黃 燕
  
  微笑能改變一切
  世界上沒有一種植物會讓人笑,但絕對有一種能讓人哭。猜到是什么了嗎?
  隨便找?guī)孜怀鲞^國的親友同事問問他們的感受吧,可以斷言沒有誰會忘掉外國人那像呼吸一樣自然的微笑,遠的不說,我們的近鄰泰國就享有“微笑之國”的美譽。當?shù)厝藴亓、友好的微笑,讓我們忘記了彼此的語言還不盡相通,旅途的疲勞也因此消失得無影無蹤。
  當我們裹著夜航歸來的一身倦意,進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辦理入境手續(xù)時,值班人員的厲聲呵斥頓時驚退了所有人的困倦。
  “我們這是到家了還是到看守所了?怎么都是亞洲國家,人家就能微笑。而我們就只能一臉怒氣?”同行的一位記者憤憤然地反問道。
  “嗨,別說泰國啦,你看我們周圍國家的人誰不會微笑,只有中國人不會!”另一位記者如是回答。
  誰說中國人不會微笑的?這說在氣頭兒上的話有失全面。我就曾發(fā)現(xiàn)有一個地方的人會微笑。這個發(fā)現(xiàn)還不是我的專利――西藏。
  在那里,雖然山為缺氧帶來的頭痛反應讓我不由自主皺起眉頭,但與我迎面相視的藏族人,不論是穿夾克衫的還是穿傳統(tǒng)藏袍的,都報以善意的微笑。漸漸地,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的我也開始微笑了,頭也不痛了。
  那段微笑的經(jīng)歷不時讓我聯(lián)想到從前在國外的感受。藏族人的純真、善良和友好甚至讓我感覺自己的靈魂得到了凈化。有時,我忍不住要想:這個民族是帶著微笑來到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吧。
  幸好是這樣。我們從事外宣工作的人都知道,目前國際上對中國談論最多的就是臺灣和西藏。涉藏外宣是我們最重要的前沿陣地之一。也許是身處在這樣‘個特殊的輿論斗爭最前線、久經(jīng)鍛煉,也計是他們與生俱束的微笑令人難以拒絕,我所接觸過的西藏官員幾乎都是天生的外宣好手,他們那么自然、從容,那樣誠懇、親切,不由得你不親近他們。信賴他們。
  從自治區(qū)副主席白瑪赤林到宣傳部副部長、新聞局局長格桑朗杰,從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普布卓瑪?shù)饺湛t地區(qū)文化局副局長甘瑞忠,都給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或許“一笑泯恩仇”的境界,對我們大多數(shù)凡人來說遙不可及,但一個淺淺的微笑卻是你我即刻就能實現(xiàn)的愿望。
  微笑可以改變我們的形象,改變我們國家的形象。
  
  他最關注排在末尾的人
  他的外形算不上俊朗,他的中英文都還透著些許膠東味兒,但這并不妨礙他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外交部長,面對500多名中外記者侃侃而談。但這并不妨礙他微笑著代表中國政府表達立場和觀點。
  李肇星,中同新一任外長,在今年“兩會”期間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給我留下的印象簡單而明確:可親、可敬、可愛。
  雖然這是李肇星外長第一次出現(xiàn)在“兩會”例行記者會上,長達130分鐘的過程對于他來說更像是一個展現(xiàn)泱泱大國氣度的機會,而不是惴惴不安等待考試結果。第一次接觸李肇星,還是十年前在北京懷柔的云岫山莊。剛剛卸任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回國出任外交部副部長的李肇星在一群婦女代表中格外顯眼,雖然他不是個彪形大漢,
  開會前,他笑呵呵地請所有參加會議的人員自我介紹,他說,就從最后一排左起第一個人開始。
  當時在座的不少是各部門或行業(yè)的負責人,大概平日里習慣了被尊為第一個介紹給大家的人,所以對李肇星的這個安排感到很新奇,齊刷刷將目光轉向他所說的位置。
  作為一名記者,我已經(jīng)很習慣么這種場合盡量靠后坐。這一回卻“榮幸地”成為全場自我介紹的第一人。惶惶然不知怎么成為所有目光的焦點,還好,緊張歸緊張,簡單幾句話就輪過去了。
  自我介紹像擊鼓傳花一樣在席間傳遞著。漸漸平復了心情的我注意到每個人介紹完畢后,這位資深外交官都要不厭其煩地表示感謝。在后來由他主持的大會發(fā)言中,每位發(fā)言者講完話,他都會用類似“我們注意到您關于某某事情的發(fā)言”這樣的話語表達對發(fā)言者的尊重。
  當時就覺得這人不一般,有一種特別的親和力。
  十年后,從電視直播上見到他,一個明顯的感受是他的微笑更多了,而且感到他的微笑其實很可愛,讓人感到他的誠懇與聰慧。
  忽然想起一句話:一個人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可愛。
  也許是因為長期接觸歐美同行,或者學英文的教育背景,李肇星很自然地用他的對象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跟他們打交道,很難想象他不會不受到眾人的歡迎。
  新華社高級編輯、洛杉磯支社創(chuàng)建人吳月輝從自己最近在美國六年多的經(jīng)歷談及中國的外宣時說,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中國人不懂得如何用美國人(西方人)能夠接受的方式跟他們溝通,結果自然可想而知,雞同鴨講啊!
  
  簡單也是一種美
  記得采訪“十六大”的時侯,曾奉命報道一個有關“西部大開發(fā)”的記者招待會,有五、六個西部省區(qū)領導參加。上百名中外記者“長槍短炮”地拉開了干活兒的架式。我和同事找到靠前的位置坐下,暗喜幸虧到得早,否則只有站在兩邊通道的份兒了。
  第一個提問的美國記者問了西藏的熱地一個問題。然后,就是我們這些內(nèi)地記者輪番提問。現(xiàn)在回憶起來,這場記者會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有兩個:臺上一溜排開的領導,在回答問題上花費的時間超長,一個聽起來毫無新意的問題可以回答40分鐘,所涉及的地名、專詞別說是外國記者,就是我們這些中國記者也不甚清楚;記者會還在進行中,我隨意回頭才發(fā)現(xiàn),當初滿滿當當?shù)拇髲d,只剩下我們幾個坐在前兒排的記者,而且看樣子都像是來自內(nèi)地媒體。
  拎著份量不輕的電腦步行回新聞中心的路上,我的這竹駐外回國的同事大發(fā)牢騷:人都走光了,還說給誰聽啊?
  據(jù)說,有的記者會上,為了讓“不聽指揮”的海外記者少問些“棘手”的問題,領導們盡可能延長回答的時間,減少提問的次數(shù)。但我相信那天參加記 者會的領導是希望提供更多信息,只是方式值得商榷。是不是一個很地方化的問題需要40分鐘來回答?而這40分鐘的回答中又有多少是記者感興趣、可以發(fā)稿的信息?
  這樣缺少互動的單向“溝通”,可以說事倍功半,甚至起反作用。何苦為之呢?
  看來,簡明扼要是―個更好的策略。當然,簡明扼要決不等于“無可奉告”。
  經(jīng)常被外國記者找上門來的上海世界觀察研究院院長馬曉野有自己的一套辦法。他說,每當外國記者就某個問題想要了解他的看法而他又不便表態(tài)時,就選擇講故事。馬曉野所說的故事,其實就是發(fā)生在他身邊的事情。真實的故事就是這樣,至于聽的人如何理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沒有“簡單粗暴”地用“無可奉告”拒絕外國記者,還善于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故事,這種溝通方式恰巧就是外國記者所能接受也是外國讀者愿意接受的,因此馬曉野成為外國記者青睞的中國人。
  其實,稍稍一想就很清楚:外國記者也是記者,同樣需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如果所寫的中國報道通篇沒有一個中國人的表態(tài),這篇稿件是很難在編輯部獲得通過的。如果我們每每用“無可奉告”封自己的嘴、堵他們的路,那么他為了完成工作必定會勤力尋找可以開口講話的人。他遇到馬曉野,是我們的福分?墒,如果他遇到的不是講究原則立場、巧于措辭的馬曉野,而是胡說八道的牛曉野呢?那我們豈不是將送上門來的外宣機會白白喪失?這種后果有誰想過要站出來承擔呢?
  
  有理不在聲高
  “義正辭嚴”是我們常用的一個詞,這是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的。在我們宣講的劉象看來是不是一欄,就不能打包票了。我們在措詞激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立場時。想到的是“人家聽不聽得進去”還是“聽不聽不關我事,反正我講出來任務就完成了”?我們有多少次在開口之前或閉口之后,認認真真地想過自己宣講的對象感受如何呢?
  有句大家都熟悉的老話:有理不在聲高。在平常處理人際關系時,我們還有意無意地提醒自己做得更明智些。然而,當我們面對的是文化背景、思維方式、觀點立場有差異的海外人士時,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忘掉了這句老話,說著說著就“義正辭嚴”地翻臉了。結果呢,不歡而散。還談什么溝通、宣傳呢?
  英文的Compromise(妥協(xié))是一個很平常的詞,在外宣中,堅守原則、講究策略的“妥協(xié)”在幫助我們贏得受眾好感的同時,也贏得了一次次成功的機會。
  受眾,現(xiàn)在越來越少被提及。它是因為過去被我們視為受眾的人,不再僅僅被動接受。在信息傳遞越來越發(fā)達的網(wǎng)絡時代,我們曾經(jīng)的受眾,越來越主動地為自己挑選中意的訊息。這好比手機短信,接收了并不等于接受了。我們可能將中意的短信轉發(fā)多人,主動傳遞信息。我們也可能將無趣的短信一刪了之。
  其實,一個人說出程式化的套話并不準,準的是講出標記著個人特點、洋溢著人情味兒、充滿幽默感、令人感興趣的東西。
  我們希望取得實實在在的外宣效果,而不是一刪了之的結果。
  責編:翟淑蓉
  
   從城面舊巷到西歐花都
  
  2004年春節(jié)的氣息已漸漸褪去,“火紅的埃菲爾鐵塔”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那曾在香榭麗舍大街上載歌載舞的北京“秧歌大媽”們也早已飛回了北京。生活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但美麗的盧浮宮、靜靜流淌的塞納河、還有那張張陌生且友好的笑臉并不會很快就退出她們的記憶,畢竟那一切發(fā)生在美麗的浪漫之都,畢竟她們的身影已隨著衛(wèi)星轉播游遍了全球的每一個角落,那短暫而激動人心的時刻曾讓她們?nèi)绨V如醉……
  回國已近兩個月,秧歌大媽經(jīng)歷了這次中法文化年的北京文化周活動后,她們開了眼,長了見識,也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到底大媽們在想什么呢?
  
  眼神中有關不住的自信
  不久前的一個下午,與白紙坊街道辦事處韓主任通過電話后,記者一行匆匆趕到了新安中里4號院,見到此次在巴黎秧歌表演的大媽們。當記者隨著文教科魏科長,一走進那間不大的屋子,等候多時的大媽們就向我們聚攏過來,6張喜氣洋洋的笑臉完全看不出她們都是60歲上下的人了,大媽個個化著淡淡的妝,穿著鮮艷而得體的服裝,挺著胸,昂著頭,講起話來也是干脆利索,顯得那么爽朗。
  見面后,她們第一句話就是“可來了”,細問之下,才知道還有一個秧歌表演等著她們,看來大媽們還都挺忙乎的。
  不敢怠慢,訪談很快就切入了正題,大媽們也是一副老將風范,沉著應對。說起巴黎的“盛裝游行”,年屆63歲的祁淑蘭大媽應該是最有發(fā)言權的了,這不僅僅因為她的年長,更因為有了她創(chuàng)作的“北京新秧歌”和她充滿自信的預言才讓這些大媽走上舞臺,扭進“人民大會堂”,進而了跨出國門,讓美麗的中國紅染遍了全世界。
  祁大媽幾句話過后,就打開專為記者帶來的像冊,像講故事一樣講起她們在國外的見聞和感受。她指著其中一張照片說,“就說我這張化妝的吧,當時覺得特不好意思,別人都是化完妝,才上鏡,那還都是明星,我到好,還沒等化好,就被她們給拍了,還是一張老臉――”剛說到這兒,祁大媽就被大家的七嘴八舌給打新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了起來,有的說:“那是我們在努力給他們一個最美的形象,讓他們永遠記住我們,我們精心化好了,才能扭得有勁呀!”有的說:“我也有這么一張,如果有報紙給登,我就上,老,怕什么,我倒想讓更多的老太太看看,我們的臉老,心可不老,那才是最真實的我們,要不怎么會讓咱們當代表表演呢
  她們說話時,那臉上的神氣勁兒就連我們這些年輕人都有些自愧不如了。祁大媽沒有吭聲,但從她的眼中,找讀到了那份聲信,上是“盛裝游行”文化年這種形式讓耳順之年的老大媽帶著年輕人的自信,跨出了國門;即使在國外的土地上,她們也堅信自己已把中國最美的形象留在了法國,留在了那個浪漫之都。
  
  學會了用微笑與世界交流
  邊聊邊翻看著那些對她們來說猶如珍品的照片,忽然不知是誰指著一張照片說:“看!這多像一張英雄救美圖呀”,原來是秧歌隊的楊鳳云大媽和一名法國警察的合照,她們的話題就義來了:“這兒我可得說說,這樣的照片,在中國恐怕不會有,我覺著中國的警察應該向人家學學,不要太嚴肅,你看人家法國巴黎的警察特別和藹,總是笑迷迷的,還主動跟我們打招呼,他們跟街頭的任何人都會點頭微笑,還讓我們問他們的警車來拍照,也特愿意和我們拍照”。
  又一位大媽接過了話茬,“中國現(xiàn)在強大了,與其它國家的交往越來越多,除了政府間的交流,我們百姓也可發(fā)揮作用。國外的人們太熱情了,我們就覺著,不對他們笑,我們心里不安,覺得太對不起他們了,可那些在中國的老外好像沒有受到過這樣的待遇,這是我們做得還不夠,我以前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但今后我們會注意,還會把它當成社區(qū)建設的一部分,不斷推廣下去!   耳邊聽著秧歌大媽們的嘰嘰喳喳,我不禁想到人們常說的,住在天子腳下的百姓三句話就上了政治題,看來這真不假,他們已把評論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她們是把自己看成這方熱土上真正的主人,她們認識到自己這一腳出去,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了,大媽想展示中國改革開放20年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想要讓外國人真正了解我們的精氣神兒。我們的政府在國際上展示著自己的形象,
  我們的警察,甚至市民,都要建立這種意識,要容易親近,要面帶微笑,各媒體已有太多的報道,要向世界宣傳真實的中國,那就讓我們也多做一些與國外的文化交流,多與他們接觸,用微笑來跟別人交流。
  咱們普通老百姓的一次跨出國門的經(jīng)歷,已讓大媽們有了外宣工作的意識,我們不僅要“請進來,還要“走出去”,如果能讓更多的人們都走出國門去,感受一下這種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思想撞擊,我們的國家或許會與世界的距離更近。我們與世界的交流可以少一些誤解,多一些理解,就讓人們用微笑,用臉與臉的相貼:心與心的相碰來溝通吧。
  
  讓美麗成為我們共同的權利
  “出了國門,見了世面,回到家里后,對此行感觸最深的是什么呢?”
  當問到這兒時,大媽們對望了一下,似乎是達成一項共識。一位大媽說,“要說最深的還是那里的環(huán)境。你看看我們這些照片里的藍天?就跟明信片上的一樣,他們的天就是那么藍,我們的白色羽絨服穿幾天,都不覺得臟,到處都是那么干凈,我們的北京還需在這方面努把力,以前認為北京的環(huán)境已有大的改變了,出去一看,知道了距離,我們一定要加把勁,用我們扭秧歌的力量來幫助改善北京吧”。
  
  “還有在法國,隨處都可看到100多年的房子,尤其是塞納河的兩邊兒一棟一棟的,顏色都不一樣,可就是那么漂亮,而且還挺現(xiàn)代的。不知為什么,他們的那些房子上就不會到外寫著‘到此一游’或其他亂寫亂畫的。在我們國內(nèi),即使在新蓋的建筑上,也少不了人們的亂寫亂畫,這真是不好。2008年就要到了,舉辦奧運會時,我們國家的老百姓會不會也能提高些素質,讓咱們的北京變得更美,還有學會保護我們的文物。國家衛(wèi)生改變一下,不要只宣傳卻不管效果”。
  秧歌隊的漂亮領隊王旗大媽當天還穿了一件紅艷艷的中式小襤,樣式很時髦,她說這次經(jīng)歷將成為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大亮點,隨著眼界的打開,她已感覺到自己的思想在發(fā)生著變化:
  “以前老看報紙,說人家國外的人們穿衣服特花哨,街上看上去都是五顏六色,老太太穿得更是鮮艷,這次出去一看,不是那么一回事,倒感覺他們的衣服怎么變得沒色了,我們倒穿得特別艷。紅色對襟的中式馬甲,紅色的褲子,袖口、褲口上都綴著白色的毛毛邊,還有白色的羽絨服,在那里太顯眼了,巴黎好像在過中國的節(jié)日啊。盡管看到有許多人穿著中國唐裝,但他們對真正的中國服飾的了解已過時,我們也對他們?nèi)狈α私。咱中國人不再只會穿紅著綠,我們中國婦女更不是一到四五十歲就孩子一大幫,圍著鍋臺轉的老媽子!
  是啊,大媽們的生活變了,思想也變了,她們跳秧歌,參加各種各樣的文體活動,為強身健體、豐富生活的同時,也讓更多的入學會了溝通,學會用新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她們不再滿足于自己的小天地,她們希望感受到國家的前進,也有她們的付出。這一次在巴黎的表演,讓她們找到與世界人民建立友誼的橋梁。
  有了這樣的信念,大媽們普通而平凡的生活一夜之間變得生動起來,我想這也是白紙坊街道辦事處的文化生活越來越充滿生機的原因吧。當記者與白紙坊街道文體協(xié)會秘書長魏葆紅談起時,她情緒飽滿地說,“法國之行回來后,白紙坊領導深受鼓舞,并將們《京新秧歌為代表的群眾文化活動要有新發(fā)展》寫入了2004年的上作計劃之中,”這充分體現(xiàn)了白紙坊街道領導對這項工作的重視。大媽們剛回國,就接到了來自全同各地十多個省份、二十多家單位打來的電話和邀請函,在表達對大媽的敬意后,特別邀請她們?nèi)ジ鞯禺斀叹殹?
  這些秧歌大媽們并沒有高深的外宣理論修養(yǎng),她們憑的只是自己滿腔的熱忱和擁有一顆拳拳的愛國之心。但僅僅是一次走出國門的經(jīng)歷,僅僅是將她們作為強身健體的北京新秧歌扭出了國門,就讓她們的思想有了如此深刻的變化,這不得不歸功于這次活動的成功舉辦。
  同時也讓記者意識到,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所具有的魅力是如此之大,她不僅可以超越時空,她甚至會化解誤會,釀造和平。今后,盡管我們在對外宣傳道路上,還會面臨許多困難,還會繼續(xù)苦苦追尋對外傳播的真理和途徑,但我們已看到了前方的燈塔,它會指引我們走得更遠、航行得更穩(wěn)……注:本文照片由北京宣武區(qū)白紙坊街道辦事處提供
  責編:舒容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 世界 向世界“說明中國” 向世界說明中國 關于未來世界的畫說明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