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國有飯局文化嗎_飯局上的中國
發(fā)布時間:2020-02-14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不入中國的飯局,你就是走遍三山五岳大江南北,也只能算是中國的局外人。 在已變成“全球性重大節(jié)日”的春節(jié)前后,飯局的頻次也得以提速――有點像“突擊花錢”。記者年前參與的最后一次飯局,可謂年度最值得書寫的一次。
在這次飯局上,有在北京工作的大陸同胞,其中三個是媒體朋友;有兩個臺灣同胞,其中一個在臺灣媒體工作,另一個長期定居巴黎;另有一個搞新媒體的香港同胞,還有一個在中國工作的法國朋友。
像是一種默契,大家從一道道精致考究的中國美食開始聊起,話題自然轉到中國人為何如此看重“吃”,并在“吃”上毫不吝嗇自己的心智和精力。這一點,兩岸三地的朋友都極有發(fā)言權,大家從地緣、歷史、民族傳統(tǒng)和文化心理等等分析了半天,見解可謂精辟。法國朋友似乎成了局外人,只如捧哏一般一詠三嘆,不斷點頭稱是。
然后,像繞不過去的年度盤點一樣,大家開始談論中國這一年經(jīng)歷的風風雨雨、成敗得失,于是來了一番暢所欲言、疾風暴雨式的高談闊論,其中不乏各種機智妙語、高明見解和尖銳抨擊。
第一次來大陸的臺灣同胞開始發(fā)言:大陸之行,讓她親眼證實了西方媒體頻頻吹捧的中國大陸,還是基本靠譜的――中國確實有錢了。不過,她覺得,第一次有“回家”的感覺,還是“今天的飯局”,她用了新學到的流行網(wǎng)絡語――“你懂的”。接著她解釋道:“大陸數(shù)十日游歷,只是走馬觀花,只有在今天的飯局上,親耳聽到了大陸同胞暢言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各個方面最‘刺激神經(jīng)’的言論,甚至能聽到不同政見,幾與臺灣毫無二致。”
真可謂一席話驚醒夢中人,在座的法國朋友連連點頭,并且補充說,不進入中國的飯局,你就沒有進入真實的中國。“我來北京生活工作三年,經(jīng)過了很長的努力,才漸漸地混上了你們的飯局。我才真的和中國朋友成了朋友,才能聽到一些在別的地方不可能了解的信息,能真的了解一個中國人其實怎么想。”
談到這里,關于中國人的“吃”似乎又有了新的解釋。中國人幾乎有多半要事需要在飯局上來辦,有更多的心聲要在飯局上來傾吐,甚至需要在酒過三巡后,卸下沉重的面具。如此說來,大部分飯局其實很用心――尤其是誰和誰來吃飯。
正如法國朋友所說,你一直爭取不到和某人同餐的機會,那意味著他“不把你當朋友”。換句話說,在飯局上成為朋友的幾率,比別的任何地方都要大,而中國又是一個“人情社會”,況且飯局也沒有“回避制度”。
道理漸漸地浮出了水面。中國人其實有兩個生活和工作的空間――“飯局空間”和“非飯局空間”,前者很有效,但門檻也高,不能進入各種“飯局”,說明做人失敗。
話題談到這里,法國朋友又開始提問,那為什么不像法國或美國那樣,在酒吧或咖啡館等地方完成這些交流呢?莫非中國人還是看重“吃”?
這時候,臺灣朋友接上了話茬。她認為,以她在法國的經(jīng)歷,酒吧和咖啡館的感覺跟中國的飯局完全是兩回事。后者讓大家感覺像一家人,而中國的社會文化和文明制度,都是建立在“家庭”這個邏輯起點上的,世界上最看重家和家庭感覺的,也許只有中國人。
換句話說,中國人的身心自由,只有在家庭空間才能得到最大的體現(xiàn),所以飯局上幾乎沒有社會公共層面的禁忌,可以言論自由、性情流露,頻頻飲酒會讓你放下拘謹和理性,卸下心理防范。
大家再次點頭稱是,紛紛談起了自己在飯局上與一些名人、省部級、廳局級領導干部同桌共餐的經(jīng)歷――他們還真的都在“一家人”的氛圍和酒精的作用下,紛紛恢復了普通人的狀態(tài),不乏引吭高歌、男女間調(diào)笑、段子橫飛、談笑失態(tài)、攀親套友等。在那種場合,廳局級領導也會“出臺”,并念叨著“出臺不出軌、出軌不出事”,兜著圈子敬酒賠笑,霎時間恢復了人性可愛的一面。
“你們說的出臺嘛,我也學會了,”法國朋友說,“我后來在飯局上,也舉著酒杯兜圈子碰杯,感覺是個快樂的游戲,所有跟我碰杯的人都變得相當友善!
最后,大家一致公認,飯局是中國最有效力的“局”。
相關熱詞搜索:飯局 中國 飯局上的中國 中國歷史上十大飯局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四大飯局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