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淡班主任教育學生的技巧
發(fā)布時間:2019-08-09 來源: 感悟愛情 點擊:
提高班主任教育學生的效果,是班主任工作追求的重要目標,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體會到,在教育中善于運用教育技巧,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關鍵。關于班主任教育學生的技巧,我認為應該堅持以下原則:一是教育要有預見性,即在教育前,要預見自己采取的教育方法可能會帶來的教育效果或教育效應;二是教育要有規(guī)律性,即在教育中班主任所使用的教育手段是否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是否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征;三是教育要考慮到特殊性,即在不同的場合能否因人而異選擇出教育學生的最佳方法,從而達到最佳效果。
在班主任日常的工作中,學生的問題可能會隨時出現(xiàn),偶發(fā)事件也會經常發(fā)生,怎樣才能運用教育的技巧,機智、靈活的教育手段,及時地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這是我們班主任必需探討的問題。下面就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就教育學生的常見問題談談自己對教育技巧的運用。
1.當教師與學生,或學生與學生之間發(fā)生矛盾爭執(zhí),雙方相持不下時,班主任要用"冷卻"的方式制止矛盾的升級,切忌"火上加油"
通常情況下,矛盾的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各執(zhí)己見,如果班主任在此時大聲斥責或偏袒某一方,都可能會使矛盾進一步激化。這時班主任應盡量用溫和的口氣、真摯的情感迅速支開雙方,待雙方情緒冷靜后,再調查雙方矛盾的起因,待查明情況和原因后及時做好雙方的工作,從而達到共識。我所帶的班級有位學生在一天晚自修時,因一時停電,擅自跑去校外玩,回到教室時和值班教師頂撞開來。我發(fā)現(xiàn)后,即把他帶回宿舍讓他坐下并端上熱茶讓他喝,待他"降溫"后再對他進行教育,直到讓他承認錯誤,明白自己違反學校管理制度和不尊重教師。在我的教育下,這位學生第二天一早主動到值日教師處"負荊請罪",師生間重歸于好。
2.當學生屢犯同一類型的錯誤,經多次的公開批評教育仍不收效時,班主任可嘗試其他間接的教育形式
當學生屢犯錯誤多次直接的批評教育仍無效時,可能這位學生已形成了與教育者抗衡的逆反心理,如果班主任繼續(xù)公開對他教育批評,很有可能會使他與你翻面,"對抗"到底。這時,班主任應另劈途徑,盡量避免正面的沖突,采取"間接"的教育形式。如通過用書信的交往、QQ聊天、旁人的規(guī)勸、德育活動等教育形式。如我班有位學生經常有抄襲別人作業(yè)的壞習慣,曾多次公開在班上點名批評他,但進展不大,并發(fā)展到有時不交作業(yè)的地步。后來我通過周記這個渠道與他交流,我第一次在他的周記中寫的評語:"你的周記寫得不錯有創(chuàng)新,……,按你的知識水平,平時做作業(yè)完全不用"參考"別人的,這樣做只會埋沒自己的才華,到頭來還會害了自己,我希望下次見到你的作業(yè)時會是你自己的勞動成果,過去我對你的評語是有點過火了,但相信你能明白我的用心良苦的。"之后,我曾多次通過周記的評語和他談心,發(fā)現(xiàn)他能獨立完成作業(yè)時,就在班上大力表揚,最后這位同學還克服了這個習慣。當然,當學生屢犯某一錯誤,甚至性質較為嚴重的,在實施各方面的教育還無效時,必須要適當采用"懲罰"的形式加以抑制,促其改變錯誤的行為。
3.當學生下決心改正自己的錯誤或缺點,但又得不到同學的理解時,班主任應該想辦法提供機會讓他的"進步"在同學面前展現(xiàn),這樣既可以消除其他學生的誤解,又可以為其他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有缺點和犯過錯誤的學生,他總希望得到集體的承認和旁人的肯定,并力圖通過一些事實來說明自己已改變了缺點和錯誤,樹立起自己的新形象。但由于這些學生缺少機會,往往使他們的自尊心得不到滿足,便會"舊病復發(fā)"或從此"一蹶不振",從而會使周圍的同學對他"另眼相看"。因此,適當給些機會,讓這些同學表現(xiàn)一下自己,在實際中接受集體、同學們的考驗,從而消除相互的隔閡,達到同學之間的相互理解。我班小黃同學,過去曾有過幾次小偷小竊行為,經教育已經痛改前非,決心改進,但班上的同學仍不理解他的心情,從課室到宿舍到活動,都對他退備三舍,并時刻警惕著他,這位同學內心很痛苦,在班上也很孤獨。我知道這個情況后,大膽地任命他為班級生活委員,并主要負責保管教室、宿舍的鑰匙和收管學生的早餐費。他也很樂意接受,結果經過一個學期的考驗,這位同學工作出色,各方面管理得非常好,宿舍、課室未出現(xiàn)過失竊現(xiàn)象,早餐費也按時繳交給學校。他的"進步"得到同學們的認可,小黃同學也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
4.當學生思想動蕩,情緒激昂時班主任可采取"分散注意力"的辦法加以抑制,然后細心引導,消除問題根源
去年"釣魚島"事件前后,本班個別思想較活躍的學生為聲援各大城市學生的愛國行動,想要組織同學到恩城鎮(zhèn)參加游行,在學生群體中引起了一片思想混亂。為此,我以"分散注意力"的辦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及時舉行了兩項交叉進行活動:一是"小組制"籃球賽,比賽按正規(guī)要求進行,設獎項,并組成拉拉隊觀看,增強了競爭熱烈的氣氛。二是舉辦文娛晚會,要求以組為單位表演三個節(jié)目。因此,各小組為應付這兩項活動,一邊參加籃球比賽,一邊籌備歌舞節(jié)目,把注意力相對地得到轉移,最后制止了學生的行動。接著召開一次關于如何理性愛國的主題班會,剖析事件真相,提高了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5.當發(fā)現(xiàn)學生有搞"小集團"情況時,班主任可采取"分化、溶解、組合"的方法來教育學生
"小集團"中的成員多是各方面表現(xiàn)差的后進生,它的存在會嚴重影響學風和班風的建設,影響班級團結。因此,對其教育必須循序漸進,逐個擊破。首先,分化"小集團"的成員。這里須指出的是,這些小團體雖是一個無組織、離散的機構,但有某方面特長優(yōu)勢的人,往往在"小集團"中有較高威信的人,成為為客觀上的"老大",而他的意見,往往左右"小集團"的思想和行為。所以,班主任對這個"老大"進行嚴厲的批評教育和必要的管制,是分化"小集團"的關鍵。其次。對"小集團"中的成員,班主任要"各個擊破",深入其中與他們談心,以取得理解和信任,并鼓勵他們參加班集體的各項工作,對錯誤的言行要用紀律去加以約束,使其在集體的熔爐中逐漸溶化。再次,將這些成員重新組合到班集體中去,鼓勵他們參與集體的各項活動,以達到不斷增進同學間的友誼的目的。如組織外出參觀、野營、登山、知識競賽、歌舞等活動。在活動分組過程中,有意識地把原來的"小集團"成員分化,組成新的活動伙伴,使他們在活動中加深了解,加強團結,從而消除平時"小集團"之間的誤會,增進同學們友誼,達到"瓦解"、"分化"、"小集團"的目的。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