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感恩盡孝

發(fā)布時間:2017-01-21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感恩盡孝篇一:感恩與孝道(一)

編者按:

在總結表彰2011年奮戰(zhàn)2012年動員大會上,董事長在《工作

報告》中強調指出,2012年要繼續(xù)深入持久地開展“家事理念”學

習教育活動,進一步加強干部員工教育,始終不渝地把“家事理念”

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作為員工與企業(yè)榮辱與共、肝膽相照、干事

創(chuàng)業(yè)、打造“百年聚源”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家事理念”理

應成為我們心中的一面旗幟,需要我們進一步倡導、培育和弘揚,

更需要全方位的踐行。

在2012年1月28日,集團公司新一屆董事會班子成員會議上,

董事長強調指出,要做事先做人,其中之一就是要做一個有孝道,

常懷感恩之心的人。本期以《傳承孝道文化深入踐行“家事理

念”》為題進行闡述。

何為孝道: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

義是:“善事父母為孝”。百善孝為先,傳統(tǒng)的孝道文化數(shù)千年

來一直影響著整個華夏民族。中國人把孝視為:人立身之本、孝是

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國家安康之本,同時也是人類延續(xù)之本。孝,

千百年來是中國社會維系著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

統(tǒng)美德。孝是一個關于愛與責任,亙古不變、常論常新的話題。

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

基礎,也是政治道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

建設的基本元素,也是當今政治文明、經(jīng)濟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不

可忽視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yǎng)父母、生育

后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

在2012年1月28日,集團公司新一屆董事會班子成員會議

上,董事長強調指出,要做事先做人,其中之一就是要做一個有孝

道,常懷感恩之心的人。孝是一種文化,百善孝為先,孝乃德之本。

什么是孝?知孝、懂孝、行孝、揚孝。孝的狹義說法就是孝順父母

和老人,照顧兄弟姐妹。廣義的講,從國家、從社會、從一個團體

都存在著孝道的問題,要感激社會、感激企業(yè)、感激幫助過自己的

人。弘揚這種孝道文化,說到家就是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問題。感恩也

就是感恩我們的社會、感恩企業(yè)、感恩組織和員工,希望大家要舉

一反三的來認識這個問題。孝道是一種社會文化、社會行為和社會

文明,不懂孝道就是不懂感恩。

孝道文化的發(fā)展 弘揚孝道文化

素以文明古國著稱的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其

中,孝道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yōu)秀文化

的精髓,閃爍了人性的光輝。各民族人民把尊老、敬老、愛老、養(yǎng)

老視為傳統(tǒng)美德,其歷史地位和作用無與倫比。自古以來人民就把

敬孝老人視為做人的道德基礎,提出“百善孝為先”,“孝德之始

也”。

孝道文化的發(fā)展史淵源流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孝是隨著

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回顧歷史的足跡,早在周朝初期,統(tǒng)治

階級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代表最高權力就提出了“孝”的觀念,

隨后逐漸成為了宗教倫理的范疇。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孝道文化

發(fā)展方面,已經(jīng)產生了比較完整的倫理道德和孝道觀,基本上形成

了較為完整的孝道文化的思想體系!墩撜Z》、《孝經(jīng)》等孔子的

經(jīng)典名著就深刻地闡述了孝道文化。故中國孝道文化的歷史久遠,

幾乎成了區(qū)別于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最大特征!靶ⅰ弊鳛橹腥A民族

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經(jīng)孔孟儒學的宣揚發(fā)揮和歷代帝王的提倡,已經(jīng)

深入人心,世代相傳,不可動搖。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不得不把“無

夫無君”的教義改變?yōu)椤爸倚ⅰ钡恼f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

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因

此,孝道文化已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上根深蒂固,并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揚光大。

孝道文化對社會發(fā)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作為中國傳統(tǒng)

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修身養(yǎng)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yǎng)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得到完善。否則將失去孝道,就失去了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今天倡導孝道,并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其次融合家庭,對于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guī)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穩(wěn)定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基礎。在我國歷史上,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二十四孝來規(guī)范家庭成員的行為。當今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yǎng)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報國敬業(yè)。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yè)。封建時代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于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yè)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第四是凝聚社會。孝道的思想可以規(guī)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制度,調節(jié)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力量,達到民族團結,天下一統(tǒng)的目的。第五是塑造文明文化。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tǒng)始終統(tǒng)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shù)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jīng)久不衰,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孝道隨著中國社會文明的發(fā)展

而不斷地豐富和賦予新的內容。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孝文化,重建與現(xiàn)代文明社會相適應的新孝道文化,對融合代際關系,實現(xiàn)家庭和睦,營造孝親敬老的良好社會氛圍,發(fā)揮賢孝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社會意義。構建和諧社會需要

孝道文化,孝道文化需要與時俱進地發(fā)展。弘揚孝道文化是當代人的責任和義務。

傳承孝道文化孝與感恩

曾子認為,孝道是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無所不在,無時不用,無所不包,那就不能僅僅適用于父母與兒女之間,還應該擴展到社會。孝,狹義說就是善事父母;廣義說,就是孔子說的“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感恩,狹義說就是感激父母,廣義說,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會,感激祖國,感激所有幫過自己的人。孝與感恩是以

感恩盡孝

孝敬父母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與基礎,是人內在的品質,屬于魂。感恩是孝的體現(xiàn),是人外在的品行,屬于形。孝與感恩是思想,是態(tài)度,是文化,是行為,是素養(yǎng),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

孝敬父母是子女的倫理規(guī)范與道德責任,是做人的修養(yǎng)與覺悟。新的歷史條件下,與時俱進地開展感恩教育是對孝道文化最好的繼承。感恩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美德,更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大力提倡親情教育。感恩是人類社會最樸實的情感表達,是社

會道德和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知父母恩是尊敬父母的前提。提倡誦讀如《論語》、《孝經(jīng)》、《禮記》、《弟子規(guī)》等經(jīng)典,使人們從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汲取思想養(yǎng)分,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

開展孝與感恩教育。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孝道的國家,中華民

族是一個很注重行孝的民族。古代的圣賢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人,沒有一個不教導人要孝敬父母,沒有

一個不是自己努力去實踐孝道。孝是所有愛之本源,對父母的

養(yǎng)育產生了報恩的孝心,進而擴展到對于傳授自己知識,教導自己做人的老師,就會產生一種回報之心;我們的一切“所得”,都緣于

別人的“所施”,因而產生了一種博大的愛心,上帝稱她為博愛,佛祖喚她做慈悲,她就是圣人的“仁愛之心”,也就是“仁”。這種報恩的情感,對于天地而言就是敬畏之心;用于對民族、國家、事業(yè),她就是忠誠之心;用于對朋友她就

是友愛之心,用于對社會、對自然,她就是熱愛之心……行孝

的過程,其實就是感恩的過程。一個人最高尚的精神狀態(tài),就是時時刻刻常常懷著一顆充滿感激的心。

孝的三個階段:1、生之孝——感謝父母給予我們生命2.養(yǎng)之孝——感謝親人的無私關懷3.教之孝——感謝導師的諄諄教導,感謝企業(yè)提供的發(fā)展平臺。孝道的行為就是感恩。一個有著感恩心的員工,會把對企業(yè)感激,轉化為勤奮工作、刻苦學習、奉獻社會的實際行動;一個有著感恩心的員工,會關心他人,關心企業(yè),關注社會發(fā)展,對企業(yè)利益負責,與企業(yè)同舟共濟。在我們聚源,就是需要我們要牢固樹立“家事理念”,爭做“家事理念”的踐行者。

崇尚孝道感恩企業(yè)

2009年董事長孫遠華在學生座談會上曾這樣說過:做事先做人。人本是第一位的,當你學了本事有了賺錢的能力首先要孝敬父母,要知道感恩,感恩養(yǎng)育你的父母,感恩社會,感恩給你舞臺的企業(yè),不管你的職務有多高、不管你能賺多少錢,都要有這樣的基本素質與道德修養(yǎng)。而結合我們自己,就是要用“家事理念”來衡量自己,用“家事理念”的標準來考量自己,用一顆感恩的心來踐行“家事理念”。

世界因感恩而美麗,人類因感恩而偉大!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

春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雖然父母的恩情我們永遠也還不完,但多一份感恩,就多了一點親情;多了一絲的溫馨;多了一縷幸福;少了一份愧疚。報答!并不是口頭上的承諾,說自己要怎

感恩盡孝篇二:關于開展感恩盡孝

關于開展感恩盡孝“一日行”及在全礦女工及家屬中學唱《婆婆也是媽》活動的通知

為弘揚傳統(tǒng)美德、促進礦區(qū)和諧,營造孝老愛親濃厚氛圍,按照集團公司要求,10月16日為鐵能公司孝道日,并在全公司開展感恩盡孝“一日行”;同時,要求全公司女工及家屬人人學唱《婆婆也是媽》,我礦具體安排如下:

一、 感恩盡孝“一日行”活動安排:

1、10月16日全公司放假一天,利用孝道日,實施全員感恩盡孝活動。活動參考內容:為父母洗腳、擦身、梳頭、做飯、洗衣服、談心,陪老人到戶外活動、外地探親一日,為老人做一次身體健康檢查,買一件新衣服,給老人唱一首孝道歌曲,打一次長途電話等。

2、從即日起至10月8日前,各單位從班組、區(qū)隊到科室,層層發(fā)動、層層落實,以“感恩盡孝‘一日行’活動,我做什么?”為題,列出個人活動計劃,要求全員參與,并于10月8日前將個人計劃上報至礦工會,礦工會將于8日分組對基層單位個人活動計劃進行檢查。

3、礦工會對以上活動開展好的單位進行表揚,對活動開展不好的進行通報。

二、女工及家屬學唱《婆婆也是媽》活動安排:

1、 為每名女工及家屬下發(fā)翻刻《婆婆也是媽》歌曲碟,人手一張,倡議全體女工及家屬學唱歌曲。

2、在全礦各班組中廣泛開展一次班組聯(lián)誼會,在聯(lián)誼會上要求家屬集中學習。

3、有女工的單位要利用周二及周五特定的時間,組織女工集體學唱。

4、礦將印制《婆婆也是媽》的曲譜卡片,發(fā)放給每名女工家屬。在卡片的另一側讓女工家屬填寫“通過學唱這首歌曲對你的觸動是什么?學唱后,你將如何對待婆婆?”等問題,要求每名女工及家屬寫出學唱的心得體會,上交進行反饋。對其反饋的體會較為深刻的,給予物質獎勵。

5、礦工會組成驗收小組,對各分會的女工學唱情況進行逐隊檢查,驗收學習情況。對各分會家屬的學習情況,也將到各個班組聯(lián)誼會上進行督促檢查。

6、礦工會將對檢查及反饋結果,對各單位的學習情況進行統(tǒng)一評比。

三、幾點要求:

1、各單位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做到精細組織,周密安排。

2、上報材料要及時準確,要求全員認真填寫。

3、要求參與率達到100%

(另:請各單位接到通知后,到礦工會女工部取“感恩盡孝‘一日行’活動計劃單及《婆婆也是媽》的曲譜卡片)

大平礦工會

2010年9月20日

感恩盡孝篇三:孝道與感恩文化

孝道與感恩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yǎng)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的最基本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國人傳統(tǒng)美德形成的基礎,也是政治道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的基本元素,也是當今政治文明、經(jīng)濟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不可忽視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給予我國孝道文化以科學和現(xiàn)代的詮釋,對當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一、孝道,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孝道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guī)范,也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tǒng)美德。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經(jī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舜是中國古代守孝的第一君主。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孝敬父母為核心的孝道文化。傳說很久以前我國有個君主叫舜。舜出生在一個窮苦家庭,年幼喪母,父親是瞎子。后來父親又娶后妻,生一子叫象。從此后母常虐待舜,后來連父親也討厭舜。每當父母發(fā)狠心要殺死舜時,舜只好逃跑?僧敻改干⌒枰苏疹檿r,舜又回到他們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著弟弟。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當舜在歷山的農田耕田時,竟有大象跑來幫他犁田,小鳥飛來替他播種。后來,堯帝發(fā)現(xiàn)并提拔了舜,讓舜協(xié)助自己來管理國家大事。舜在堯手下干了28年,做過各種各樣的官,都很稱職。最后,堯把帝位傳給了舜。堯之所以選中舜為帝位繼承人,就是因為舜不僅有才干,而且是個大孝子?梢,把孝親敬老視為最崇高的美德,作為選拔官員的標準是自遠古就沿襲流傳下來的,并時代相襲、貫穿百代。

如周代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當時提出的“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學孝行,以親父母;學友行,以尊賢良;學順行,以事師長)。成為社會道德教化的核心內容;春秋時期強化禮教!蹲髠鳌分杏小傲槨保壕x、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孔子繼承了商周的倫理思想,創(chuàng)建了獨特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體系。他創(chuàng)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作為道德的根本。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發(fā)展孔子思想。以“人性善”論為理論基礎,提出仁、義、禮、智(亦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孝、悌、忠、信。孟子說:“世俗所謂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朱熹是后漢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在繼承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構成了一套系統(tǒng)的、嚴密的、哲理

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他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作為“五教之目”。朱熹把學校教育分為小學(8~15歲)、大學(16歲以后)兩個階段,無論小學大學,都以“明人倫”為目的。他主張小學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規(guī)范。大學要“明明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0世紀初,以孫中山、章太炎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進一步提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口號。孫中山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目的道德規(guī)范,重新解擇并賦予其民主主義的新內容。

綜上可見,孝道貫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傳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核心價值觀。為了維護、形成這個孝道傳統(tǒng),在周朝,每年舉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鄉(xiāng)飲酒禮”活動,旨在敬老尊賢。禮法規(guī)定,70歲以上的老人有食肉的資格,享受敬神一樣的禮遇。春秋戰(zhàn)國時,70以上的老人免一子賦役;80歲以上的老人免兩子賦役;90歲以上老人,全家免賦役。在中國民俗中,還有隆重的老年儀式禮。在民間60歲的老人可以接受兒孫的祝壽;在宮廷中,則有皇帝親自主持尊老的禮儀。東漢時期,皇帝帶頭倡導養(yǎng)老敬老之禮。清朝年間還舉行過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動——千壽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初二,在乾清宮宴請65歲以上的老人,共有1020人。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皇子皇孫侍立一旁,給老人倒酒?滴踹即興賦詩,名曰《千叟宴詩》。為保障崇孝風尚固化,歷代皇帝采取褒獎孝行、勸民孝行的各種舉措。漢文帝時,詔令天下郡守,推舉孝廉之士,授以官爵;隋唐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度中,均專門設立孝廉科名。在整個封建時代,《孝經(jīng)》是國家規(guī)定的教材,開科取士的考評依據(jù)。小孩子從入學起便從童蒙教材《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中誦讀“首孝悌,次見聞”。此外,嚴懲不孝。隋唐后的刑律皆將不孝列入等同謀反不予寬赦的“十大惡”之中。殺父母者歷代皆凌遲處死。明律中,凡不順從父母致使父母生氣的事皆視為忤逆,可告于官,要打板子直至判刑。民間流傳的“打爹罵娘,天打雷劈”,表明不孝者皆為世人所不齒,天地所不容。

“百善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又是和諧文化,中國特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理應承繼這份道德遺產,發(fā)展這份優(yōu)良傳統(tǒng),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倫理精神與道德規(guī)范。

二、當代人所具有的孝道觀

1.現(xiàn)代人對于“善事父母”的意識以及行為表現(xiàn)!吧剖赂改浮笔莻鹘y(tǒng)孝道的最基本的要求。善事父母首先是對父母的“事生”,即父母健在時要對父母盡孝心,主要包括養(yǎng)親、敬親和悅親三個方面。 所謂“養(yǎng)親”就是指贍養(yǎng)父母,即對父母提供經(jīng)濟幫助、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等。

“敬親”是對傳統(tǒng)孝道內涵的更高層次上的體現(xiàn)。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人們通常認為,傳統(tǒng)孝道中的敬親就是要做到對父母“無違”,即不違背禮節(jié),嚴格按照禮的規(guī)定和道德的通行標準來孝敬父母;要以“色”事親,即兒女應該要做到和顏悅色,順從自己的父母;要做到諫親,若君主或父親的思想或行為“不義”,“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比欢,若父親不停勸諫,兒子還是得服從 父親。當代人對于敬親的理解則是:因為愛父母,親情間的真愛使其自覺的尊敬父母。敬親是出于對父母的一種禮讓,是對父母價值觀的一種尊重和理解,更是對父母的重視。“悅親”是傳統(tǒng)孝道中比較重要的道德規(guī)范?鬃釉f:“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為孝!薄抖男ⅰ分械睦先R子,73歲“著五 色斑斕衣,做嬰兒戲”,“佯跌臥地,為兒啼”以取悅親。此乃傳統(tǒng)孝道中“盡其歡”的典型。當代人對“悅親”的觀點也在改變,他們認為悅親的方式有“做出成績,讓父母自豪”、“經(jīng)常與父母聯(lián)系,表達對父母的關愛”及“給父母豐厚的物質條件”等,并不是為了取悅父母而損毀自己的價值追求。

2.當代人對傳統(tǒng)孝道觀中關于“傳宗接代”的看法 !安恍⒂腥,無后為大”。傳宗接代、追求永恒的宗法性是傳統(tǒng)孝道的理念之一。在古代,父母對于結婚的子女的生育后代問 題很關心,且要求兒子生男丁以繼承家業(yè)。然處在現(xiàn)代社會對此有和看法呢?據(jù)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5%的當代年輕人不贊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tǒng)孝道觀。大多數(shù)認為,當今社會已經(jīng)不同于以前,男孩女孩都是一樣的,所謂“有后沒后”的說法已經(jīng)不符合當今時代要求。生育后代與傳統(tǒng)的孝道沒有多大關系,只是成年人表達愛的一種方式而已,是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一點,體驗為人父母的感覺和責任,是自我情感的需要和寄托,是家庭穩(wěn)定和幸福的源泉。

三、當代孝道觀和傳統(tǒng)孝道觀的區(qū)別

1.在“善事父母”方面的區(qū)別 。首先,在養(yǎng)親方面,傳統(tǒng)孝道觀要求子女對父母要盡贍養(yǎng)義務,主要是陣對父母是物質生活方面,且傳統(tǒng)孝道觀要求子女要和父母同住以盡孝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現(xiàn)代社會,多數(shù)人認為認為善事父母,不僅要為父母提高物質生活幫助,更重要的是要給父母精神慰藉,且精神安慰要放在首位。此外,由于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較快,加之子女不在像過去那樣只從事農業(yè)生產,而是從事農業(yè)以外的活動,故父母和子女不能住在一起。當代人認為 “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tǒng)孝道觀已過時,即使將來不和父母同住, 也不會影響對父母的贍養(yǎng)和照顧。因為現(xiàn)在交通發(fā)達,趁節(jié)假日 可以回家和父母團聚,平時可以多和父母通通電話之類,給父母以精神上的慰藉。

其次,在敬親方面,傳統(tǒng)孝道觀要求子女要對父母盲從、百依 百順,不能以任何理由頂撞父母,即使父母犯了過錯,做子女的也只能順從,不得違背父母的意愿。這種傳統(tǒng)孝道觀只顧及父母, 而不顧及子女的感受,顯然已不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當代人認為敬親是出于對父母的真愛,是子女自覺的對父母的一種尊敬,在現(xiàn)代仍要對父母禮讓,要講究長幼之分,但是這種尊敬不能以犧牲子女的基本權利或壓抑人性為代價。

再次,在悅親方面,傳統(tǒng)孝道觀要求子女盡自己的一切努力以博得父母高興,不論父母有什么要求,只要能讓父母高興,子女都得照辦,這樣才算是對父母盡孝。而當代人不完全贊同這種方式的孝,他們認為通過自己的成就使父母自豪、通過照顧好自己使父母放心等才是讓父母最高興的。通過此類方式取悅父母,不僅能體現(xiàn)父母的價值,也能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

2.在“傳宗接代”方面的區(qū)別 。傳統(tǒng)孝道觀追求傳宗接代,重男輕女,婚姻的主要功能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安恍⒂腥,無后為大”的觀念影響了我國社會幾千年。當代年輕人卻越來越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男女都一樣,生兒生女無關緊要,生女兒并不代表不孝。生育后代 主要是為了表達情感,當然也是為了父母的快樂,但是生育后代 已經(jīng)不是為了唯一的目的——盡孝讓父母高興。

四、感恩教育,傳承孝道文化

總之,隨著社會進步孝道的理解也在逐漸的改變,但對與傳統(tǒng)孝道觀,我們應取其精華,既要繼承,也要發(fā)展。孝道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自古就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經(jīng)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倫理規(guī)范與道德責任,是做人的修養(yǎng)與覺悟。新的歷史條件下,與時俱進地開展感恩教育是對孝道文化最好的繼承。

大力提倡親情教育。感恩是人類社會最樸實的情感表達,是社會道德和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知父母恩是尊敬父母的前提。提倡誦讀如《論語》、《孝經(jīng)》、《禮記》、《弟子規(guī)》等經(jīng)典,使人們特別是使未成年人從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汲取思想養(yǎng)分,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

開展豐富多彩的孝與感恩的教育活動。在學校和社區(qū)可開設孝敬課、感恩課,可以采取學科滲透、主題活動等方式。例如,給母親梳頭,給父親洗腳、到敬老院認親,給孤寡老人送溫暖;評選孝敬父母好孩子;推薦孝親敬老的好爸爸、好媽媽;為自己父母過生日;運用文藝手段編寫傳唱孝敬父母的歌曲;中學生可以到社會開展調查總結孝敬父母和不孝

敬父母的典型,用身邊例子教育自己的活動??通過系列活動讓年輕人懂感恩、會感恩、樂感恩。

學校、家庭、社區(qū)、單位四結合共同營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良好環(huán)境。孝與感恩文化建設,要齊抓共管。學校要結合校園文化開展活動,單位要結合職業(yè)道德實際創(chuàng)建有效的運行模式,社區(qū)要提高執(zhí)行能力建立保障機制,各種媒體應當理直氣壯的宣傳以孝敬父母為核心的孝道文化,使知恩、感恩、報恩形成主體主流的輿論共識,真正把我國建成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

相關熱詞搜索:盡孝 感恩 感恩盡孝的資料 盡孝網(wǎng)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