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化學教學方法
發(fā)布時間:2018-07-05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摘 要】中學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因此,作為一名中學化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化學實驗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同時,大膽開發(fā)課堂教學資源,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自學;動手;動腦;現代教育技術
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民素質高低,掌握知識的程度,擁有人才的數量,特別是知識創(chuàng)新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能力,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國際竟爭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起關鍵因素。國民素質的提高,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培養(yǎng),將主要依賴于教育,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基礎教育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以考試為主要手段,以升學為主要教育目的,造成學生高分低能,嚴重脫離生活,生產實踐,缺乏創(chuàng)造性。基礎教育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關鍵階段,中小學教師肩負著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重任,因而中小學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學手段,改變以應試考試為目的的教學方法,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為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的發(fā)展打基礎,為國家培養(yǎng)出跨世紀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筆者從事中學化學教學工作已有多年,下面就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方法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想方設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目前課堂教學基本上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的講授法,很多學生也樂于用這種被動接受的方法學習,這樣的方法束縛了他們的思維,阻礙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眾所周知,當前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一個人在學校所學的知識,不可能夠用一輩子,如果沒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識、新技能。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認知活動的主體是學生。給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較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自學方法的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通過學會達到會學。自學能力是一種比較綜合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在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具體化為兩個方面。
一是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二是著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訓練。閱讀能力是自學能力的基礎,教學實驗證明,學生沒有閱讀能力,不能正確理解書中的字、詞、句的含義和化學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會使用教科書,也缺乏閱讀教科書的興趣。這種學生,即使在課堂上聽懂了,但不能從閱讀教科書中去深入理解和鞏固,很快又會模糊和忘記。所以教師應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教材與課堂教學相配合,既起到課前預習的作用,又能使自學成果在課堂上及時得到驗證,從而增強自學信心和激發(fā)自學的樂趣。
二、加強化學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
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教師為了節(jié)省時間多講習題,減少實驗,甚至不做實驗,其結果是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動手能力差,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中學化學是一門主要以實驗教學為主的科學,俗話說得好,百聞不如一見,一見不如實驗;瘜W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離不開實驗事實的探討和論證。中等教育階段,化學實驗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學中,在認真做好課本要求的學生必做實驗的前提下,大力加強學生選做實驗的容量及演示實驗,通過實驗引入概念,得出規(guī)律,檢驗假設,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和能力。如學生剛接觸化學這一門學科時,首先認識了生活中的物理反應和化學反應,帶著學生,讓學生親自實驗,親身經歷像蠟燭燃燒、鐵桶生銹等反應中伴隨發(fā)光、發(fā)熱、變色,并生成其他物質的反應就叫化學反應,而像樹枝折斷,水的蒸發(fā)等反應中沒有產生新的物質的反應就叫物理反應,通過大量的實驗,便能使學生很快明白兩種反應的本質區(qū)別,加深概念理解。
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某些演示實驗改為邊講邊實驗,開放實驗室,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自主操作實驗。還可安排一些家庭實驗,如學習原電池知識后,布置一個課外作業(yè):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簡易原電池,引導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變成實際的應用。這樣就迫使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去設計實驗,去創(chuàng)新。還可以將一些實驗設計成探究式實驗,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叫學生去做,這樣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教育科學實踐證明:化學實驗教學在完善學生學科素質、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訓練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大膽開發(fā)教學資源,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是黑板、粉筆、幻燈投影片,這些手段簡便快捷,隨時可以按照課堂情況書寫內容,易學易用,經濟高效。但有局限性,表現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現化學中的微觀問題,且容量小。而多媒體技術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以電視、錄像、實物展示臺等現代媒體與計算機結合的多媒體教育手段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個別學習環(huán)境,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計算機的模擬功能可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靜止的內容動態(tài)化,以便于學生獲取準確深刻的直觀感知,從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認識,如“電子云”概念很抽象,教師用語言、掛圖均不易表達清楚,采用多媒體仿真技術模擬“電子云”,學生可以直觀地感覺到電子出現的“幾率”大小,從而理解“電子云”的概念。用多媒體展現有機化學中一些分子的立體結構和取代反應、加成反應的歷程,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這些難以理解的問題。再比如一些化工生產過程、回避不做的有毒的、危險性較大的實驗,均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現給學生,以彌補其缺乏的感性認識,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講解化學計算題時,利用計算機的存貯功能進行一題多解、多題一解,加強了學生分析、比較、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改革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作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不斷地更新教育理念,改變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向45分鐘要質量。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