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苦難中國”到跨地域全景式評判
發(fā)布時間:2018-06-28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摘 要:《苦社會》以一群落魄知識分子的亂世求存經(jīng)歷為主線,串聯(lián)起一個“悲慘世界”般的多線故事。作為晚清華人旅美文學的代表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它一方面沿襲了社會小說的基本形態(tài)和題材,一方面又努力擺脫一般譴責小說的影響,追求新的視野和格局,積極地和時代思潮、重大時政事件接軌。通過對華人海外生存經(jīng)驗的引入和整合,完成了對晚清時期“苦難中國”圖景的跨地域呈現(xiàn)。
關(guān)鍵詞:美華文學 譴責小說 跨地域視野
“社會小說”的提法始于近代,而晚清的社會小說又以反映某種社會問題為創(chuàng)作主旨,其興起與當時普遍流行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觀念以及作者、讀者在深刻的民族危機面前所表現(xiàn)出的救世熱情是密切相關(guān)的,當中許多作品既反映和涵蓋當下社會形形色色的思潮和運動,亦不吝于對腐朽的統(tǒng)治階級和官場中各種丑惡現(xiàn)象進行描述和披露,反映了創(chuàng)作者對現(xiàn)實的認知和思考。作為近代社會小說中最發(fā)達的譴責小說,其內(nèi)在具有非常豐富的時代文化心理內(nèi)涵,F(xiàn)實品格和社會輿論功能是這類小說的突出特征,它抨擊時弊,揭露官場丑行,反映社會動亂,揭示人民疾苦。或倡導(dǎo)汲取西學,改良陳規(guī)陋習;或振臂高呼抵御外侮,弘揚民族精神,“揭發(fā)伏藏,顯其弊惡,而于時政,嚴加糾彈,或更擴充,并及風俗”{1}。
作為晚清社會小說當中的譴責小說,《苦社會》首先和其他同類作品一樣,反映出一種強烈的民族情感——對腐朽政權(quán)的失望憤恨和對國家富強的強烈愿望。但當我們談到這部寫于1905年“反美華工禁約運動”中的小說時,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標簽,也是其最具價值的一重身份,是我們無法忽視的,那就是“旅美華人文學”!奥妹廊A人文學”的創(chuàng)作主體自然是“旅美華人”,包括已經(jīng)長期定居美國的華人和因勞務(wù)、留學、旅行等原因赴美短期生活的華人。晚清是華人旅美的一個高峰期,屬于旅美華人文學發(fā)展的早期,也正是華人與美國真實遭遇、磨合的初期階段。這最早一批與異國文化相遇的中國人,在他們的作品中留下了最早的關(guān)于美國這個遙遠的“他者”的近距離摹寫。
《苦社會》是晚清華人旅美文學的代表作品,更是開山之作,當中“自二十回以后……有字皆淚,有淚皆血”{2},是旅美華工經(jīng)歷的真實體驗和重要證據(jù),對后來的旅美華人文學甚至是海外華人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一、作為旅美華人文學和社會批判小說的《苦社會》
。ㄒ唬翱嗌鐣眻D景的跨地域呈現(xiàn)
前面說到,《苦社會》作為晚清社會的譴責小說,首先,它是具有同類作品的一般特征的,包括對民生之多艱的哀痛和政府衰敗無能的控訴等,但它自二十回后對主角們坐船出洋后經(jīng)歷濃墨重彩的描述,超越了普通譴責小說能企及的題材廣度;其次,作為美華文學的開山代表,將《苦社會》與反美華工禁約文學中同類題材的小說如《苦學生》《黃金世界》《劫余灰》等相比,又可以看出,其正面描寫華工赴美的海上遭遇和華商在排華傳統(tǒng)和禁約運動中的生存困境,甚至在“豬仔船”上和唐人街的悲慘經(jīng)歷,事件的完整性和細節(jié)的真實性,都較其余幾部更顯出色。《苦社會》的特殊性在于其對動蕩不安的特殊時期,采取中國內(nèi)外部環(huán)境的一種雙線敘述,是“苦社會”圖景的跨地域呈現(xiàn):國內(nèi)→海船上→國外,這些被多重力量壓迫、推搡的苦難靈魂,發(fā)出的是對政府無望的呻吟,更是對國力孱弱的痛心呼號,蓋建平高度評價《苦社會》具有跨國政治社會批判性質(zhì),通過對華人海外生存經(jīng)驗的引入和整合,以跨地域視野去批判時政格局。
《苦社會》以一群落魄知識分子的亂世求存經(jīng)歷為主線,串聯(lián)起一個“悲慘世界”般的多線故事,全書可以按地點的轉(zhuǎn)移,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蘇州落腳的幾個知識分子家庭的窮困寫照:破落的官宦后裔阮通甫在父親過世后回家鄉(xiāng)蘇州謀出路,無米下鍋,逼得妻子只得脫下舊棉襖去典當;教書先生李心純欠了一身債,沒錢過年,忍痛賤賣祖?zhèn)鞯淖之;莊明卿、滕筑卿合伙做生意,無奈官匪橫行,屢屢虧本,只得歇業(yè)關(guān)門。城里人艱難度日,農(nóng)村的景象更是凄慘。底層的農(nóng)民、小商販、知識分子,都是同樣的窮困潦倒,這是描寫平民大眾在國內(nèi)腐朽政權(quán)、無良官吏欺壓下的民不聊生的第一重“苦”。第二部分描寫了阮通甫等人在“海上地獄”——運送華工的“豬仔船”上的悲慘經(jīng)歷:船上環(huán)境猶如刀山煉獄,臟亂狹小苦不堪言,缺水斷糧更兼被洋人工頭呼來喝去拳腳相加,毫無人性尊嚴。通甫一家慘死,眾人皆感嘆“早曉得是這樣,我就做了叫化,也不死到這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所在地”{3}。這是華工們在離開家鄉(xiāng)后,被當作商品、奴隸,在洋人的欺侮中生不如死的第二重“苦”。第三部分講述李心純等人到了美國后,在禁約中的唐人街艱苦謀生,在美國的“排華”大環(huán)境中載浮載沉的經(jīng)商故事。故事主要圍繞李心純和他的搭檔王伯符,以及在美多年的商人顧子豐三人展開,禁約自唐人街波及整個華人社會,眾人惶恐不安,艱難求存,這是華人們遠渡重洋后,在異域他鄉(xiāng)遭受排擠欺蔑、自保無門的第三重“苦”。
“苦”之一字貫穿全書,從國內(nèi)到國外,似沒有一處能讓平民百姓靠勞動安身立命的樂土。底層的大眾之所以背井離鄉(xiāng)、遠涉重洋,是因為國內(nèi)民不聊生的境況迫使的,被誘騙上船之人,哪個不是極度貧困才不得已被人販子用花言巧語蒙蔽,甚至自愿上船的人,也是因為走投無路而寄希望于大洋彼岸的“自由國度”,寄希望于一個虛幻的美麗生活。結(jié)果身處異域方才發(fā)現(xiàn),人離鄉(xiāng)賤,國內(nèi)官員的媚外無能致使華人在海外的地位極度低下,甚至連同為亞洲國家的日本,國際地位都高于“天朝上國”(海外華人談起日本政府用強硬作風贏得洋人尊重一事,言語當中皆不無推崇),在美華商、工人只能無奈接受“排華”的現(xiàn)實,接受不平等的待遇和更悲慘的生活。小說多線敘述,看似散亂的故事其實是在“苦”之一字上層層遞進,“真乃一層‘苦’于一層”{4},通過國內(nèi)與國外兩個“苦社會”的同構(gòu),凸顯了一個風雨飄搖、變動前夕的苦難中國。
。ǘ┗脺绲摹懊绹鴫簟保喝A人旅美的真實體驗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文明”的美國較之于“落后”的中國,不斷被“烏托邦”概念所幻想和建構(gòu),晚清時期,革新的東風已經(jīng)從根本上將腐朽的帝制吹拂得愈發(fā)搖搖欲墜,在許多中國人眼里,美國是一個文明先進的自由國度,人人可平等,處處是商機。然而,在《苦社會》里,美國的形象被表述為一個背信棄義的種族主義國家。小說通過描寫旅美華人的切身經(jīng)歷,徹底撕碎了許多商人和知識分子心中的“自由之夢”,也揭示了華人在海外的真實處境:因為祖國的衰弱而淪為被打壓、欺凌的“下等公民”。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