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從金融危機中正確地汲取教訓
發(fā)布時間:2020-06-18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時報專訪■本報記者 張劍荊 李雨謙
危機有時也是一種恩賜。在金融問題上就是這樣。本來,金融啊,貨幣啊,只是少數專家才掌握的學問。可是,金融危機來了,于是,幾乎轉眼間,以“貨幣”、“金融”為名的書籍便迅速增多,這門幽閉云端的高深學問便進入民間,一時間,出現了滿街皆談貨幣的盛況。
對于這種現象,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自然感到高興。他說,那么多的人了解金融知識,不是壞事。但是,對于坊間流行的金融陰謀論,陳志武則高興不起來,他說,“陰謀論”之類的東西,看起來很過癮,但其實它就是一種迷信。因為,它沒有從技術、從操作方面解釋為什么大的金融財團、金融家族有本事在一夜之間調動上千億美元的資金,而只是說金融家們做的事情就是在背后搞陰謀,然后利用他們的陰謀主宰一些國家的政治,主宰這些國家的走向,甚至挾持統治者發(fā)動戰(zhàn)爭,以實現他們的陰謀!斑@聽起來像武俠小說一樣。”陳志武說。
。冈拢保度丈衔,在北京奧運村北辰洲際酒店的大堂里,本報記者采訪了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這位在金融領域已經卓然有成的耶魯終身教授來自湖南鄉(xiāng)間,最近幾年,經常回國講學,在國內發(fā)表的文章、出版的書籍,因為有了金融學家的視角,而使看似平常的歷史、政治和經濟問題獲得了新的意味。
金融陰謀論是一種迷信思維
中國經濟時報:陳教授,很高興再次見到你。你知道的,中國出現了金融熱。而且“金融陰謀論”頗為流行。你是金融教授,剛出版了《金融的邏輯》,雖然也常回國,但畢竟是在美國任教,所以大家希望多聽聽你的看法。
陳志武:金融熱是好事。但是“金融陰謀論”在很廣泛的范圍內受到追捧,是一個理性社會、強調邏輯思維的社會不應該發(fā)生的事情。
雖然這個現象讓人很失望,但也是可以理解的。這說明五四運動推崇的“賽先生”,并沒有取得完全的成功?茖W精神歷來都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五四運動的時候強調“賽先生”和“德先生”,“賽先生”是當時所推崇的核心價值取向和看待世界的方法論,這是因為五四先賢知道過去的中國社會缺乏科學的精神,所以必須要提倡。
在中國,歷來就存在著靠迷信來看待事情的傾向,在中國文化中,在文學作品中,圍繞那些不能夠理解的、但是又影響人們生活的各種現象,人們提出各種各樣沒有經過驗證、也沒有經過實證數據推敲的理論,用牛鬼蛇神解釋很多事情。
中國經濟時報:從你的文章里,我感覺到了來自上世紀80年代的氣息。
陳志武:是這樣。上世紀80年代中國人的干勁和對國家的責任感,對我影響很大。
。保梗罚纺甑缴鲜兰o80年代初上大學的人,都是在“文革”中成長起來的,對國家的前程進行了艱苦的思考,充滿了擔憂。就是在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正是對社會的責任感、要改變社會的理想,使我放棄了工程學,促成了我專業(yè)的轉變和轉型。很多的時候,我都是以那個時期形成的價值觀為參照系來展開思考的。我沒有忘記那時形成的觀念。
中國經濟時報:你與楊小凱都是湖南人。你們都是從湖南走出去的知名經濟學家。你熟悉他嗎?
陳志武:不是很熟悉。
我們中國人現在應該盡量回避湖南人那種革命的情懷,現在應該強調商業(yè)倫理,向浙江人學習。浙江的商業(yè)信用是最好的,守規(guī)則,講信用,遵守契約。如果不講信用,這個社會怎么才能合作呢?
金融對中低收入家庭貢獻很大
中國經濟時報:金融問題有較高的門檻,似乎總是精英們的事情,與小老百姓關系不大。
陳志武:我們確實需要補金融這門課。金融對社會更廣大的影響、貢獻到底是什么?所發(fā)揮的作用到底是什么?這些都是以前很少談的問題。實際上,金融對于社會,尤其是對中低收入家庭所做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在中國,談到要不要加強金融監(jiān)管的時候,一般人本能的反應就是必須要加強金融監(jiān)管,就是要那些有錢的金融家、金融企業(yè)賺錢變得更為困難,但實際上,加強金融監(jiān)管對老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來說損害更大?梢耘e出很具體的例子,比如說,如果沒有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中低收入家庭要改變生活環(huán)境、改變他們子女的教育,就會面臨更大的困難,像鋼琴、汽車、小提琴之類的東西,對有錢的家庭不成問題,但對中低收入家庭就有困難。對中低收入家庭來說,如果有更多的金融產品,像最近幾天銀監(jiān)會推出的在五個大城市進行消費金融公司的試點,就是非常好的一步,這可以使中低收入子女在成長期間,可以與有錢人家的子女看齊。金融在縮小這種差距方面起到很大的幫助。我舉一個美國的例子。德克薩斯州一位很有名的參議員一直強烈反對取消高利貸公司,他為什么這樣呢?原來他母親有12個孩子,那時很窮,父親去世早,他的母親就是依靠這類公司貸款使他們一家住上了房子,供孩子上學,如果當時這類公司被監(jiān)管掉了,他的母親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由此可見,強化監(jiān)管,對社會底層的人的打擊反而更大。
金融催生創(chuàng)新文化
中國經濟時報:你談金融的方式很有特點,就是將金融邏輯,延伸進了國家興衰、歷史、社會和文化領域。讀你的文章和書,覺得很理性,對我個人來說,很受鼓舞,即使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對未來仍然感到樂觀。
陳志武:謝謝。在西方國家崛起的過程中,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所做的貢獻是非常核心的。為什么西方能夠興起?為什么土耳其、印度和中國落后了?這里面存在著一個金融邏輯。我在一些文章中比較了1600年時幾個國家國庫里的盈余,那些400年前國庫里金銀萬貫的國家今天基本貧窮落后,而當年負債累累的國家今天既有發(fā)達的經濟,又有完善的法治和民主。
我們知道,美國教育制度很重視創(chuàng)新。那么,這樣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靠什么催化出來的呢?這與金融市場、與股市有很大的關系。從19世紀初開始,股市不僅催生了美國人的創(chuàng)業(yè)文化,而且為愿意冒險創(chuàng)業(yè)的人提供非常便宜的資本。資本市場使未來的現金流有了一個變現的機制,從而出現了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就能成為億萬富翁的現象。以前,百萬富翁都是年紀很大的人。但是有了股市,像蓋茨、戴爾等年輕人,二十來歲就成了百萬富翁、億萬富翁。股市激發(fā)了整個社會年輕人的創(chuàng)業(yè)熱情,感染和催化了美國社會的創(chuàng)新文化,包括教育價值取向的變化。這種創(chuàng)新能力是后天催化出來的,不是天生的生物基金決定的。資本市場在中國也刺激了創(chuàng)新文化,使李彥宏、江南春等人在很年輕的時候都成了億萬富翁。
中國經濟時報:在國內一些場合,總能聽到有人說,“我們的老師不行了”。“華爾街的挽歌”也一再響起。你在美國金融學界浸潤有年,而且也有金融實務的經驗,你如何看美國的金融體系?
陳志武:千萬別小看美國社會的自我修復的能力,因為在過去一百多年,每次危機過后十年,金融資產總量就會翻一倍還多,這些不是偶然的,而是整個社會架構非常自洽的結果,多次的金融危機,使得美國應對危機的能力在不斷上升。這次危機不會改變美國的經濟模式,也沒有人要終止金融證券業(yè)在美國經濟中的地位,問題只是如何改良。
我估計,從今年第三、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將逐步回暖,至少到目前還看不到美國經濟進入全面蕭條的證據。我相信,再過一年,那些說華爾街終結、美國金融模式終結的聲音,會越來越少。
面對危機,有時我們顯得過于樂觀。坦率地講,三十年,在人類歷史上,是很短的時間。而有時很悲觀,總是想,今天風大,明天風更大。好像有一個時間表,風水輪流轉。
不能脫離開拐點談論金融監(jiān)管
中國經濟時報:有人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陷入金融危機的陷阱,是因為中國有著更強的金融監(jiān)管。你如何看金融監(jiān)管?
陳志武:經過了三十年的快速發(fā)展,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一個轉折點,過去那種依賴投資、依賴出口帶動增長的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了,以后再靠這種方式實現持續(xù)增長的愿望是很難實現的。我們已經到了一個拐點。
對于金融監(jiān)管的看法不應該與中國經濟增長正處于瓶頸狀態(tài)這樣的環(huán)境脫離開來,不應脫離開拐點談論金融監(jiān)管。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走出去,像中石油、中石化、中投、聯想等,無論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必然會遇到金融行業(yè)的競爭,必須跟全球的金融市場打交道,這個時候我覺得中國要做的是放開。
如果中國經濟真的要持續(xù)增長,要降低對國際出口市場的嚴重依賴,使得中國經濟依賴自身需求來增長的話,別無選擇,必須推進金融市場的發(fā)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放松管制,而不是強化管制。
如果不放松管制,中國培養(yǎng)自身金融競爭力的前景就不會太好,讓中國金融行業(yè)增加競爭力的辦法就是放開。包括讓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迫使中國自己的金融機構面對更多的競爭,逼著它面對競爭。這樣才能增加中國金融業(yè)的競爭力。
中國經濟時報:確實,在國內存在著一種自滿情緒。比如有不少人提出,需要向外輸出中國模式。
陳志武:1986年我剛到耶魯的時候,每天在報紙、雜志上看到的都是日本,鋪天蓋地。請來的教授,一與日本沾邊,就有很高的“溢價”,過了幾年,當我回到耶魯當教授的時候,已經沒有人再談日本了。
我們的知識分子、意見領袖要超脫一些。我雖然不希望大家都像我一樣冷靜,但也不要過于受短期樂觀和悲觀情緒的影響。
對中國金融體系的評價,現在下判斷還太早。因為,這是中國第一次經歷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雖然中國的金融體系受到的沖擊不大,但是對于以后的發(fā)展是否會繼續(xù)產生有利的影響,這些現在都不能做出判斷。過去沒有受到太大的沖擊,不是一件好事。
不要從危機中得出錯誤的結論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模式的轉型已經成為一項共識。金融危機進一步暴露了經濟模式存在的問題。但是,為應對危機,我們不得不采取很多刺激措施。但這又開始讓人們擔心經濟模式轉型是否被延誤。
陳志武:那是肯定的。為了應對危機,有些措施是必要的。但是我們有理由為以后擔心。短短幾個月,釋放出這么多的流動性,能上的項目上,不能上的項目也在上。國進民退。這次金融危機帶給中國最大的代價,不是具體的經濟上的損失,更多的是對經濟模式理解上的誤區(qū)。我擔心從危機中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繼續(xù)強化國企、央企在經濟中的比重,國進民退,就是從金融危機中得出了錯誤結論的反映,從長遠來說,這是非常糟糕的,因為這種負面影響可以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來,比如說就業(yè),這對就業(yè)的影響絕對是負面的,破壞性的。過去十年,對國企的投資是對民企投資的3.5倍左右,但在就業(yè)方面,民企每年都在創(chuàng)造500萬個就業(yè)機會,而在過去十年里面,國有經濟平均每年損失掉100萬個就業(yè)機會,甚至在1998年的時候損失了2000萬的就業(yè)崗位,在2007年的時候,繼續(xù)損失了100萬的就業(yè)崗位。也就是說,國有經濟在就業(yè)這個方面是負貢獻。如果國進民退的趨勢更加強化的話,會導致中國每年新增就業(yè)數量的繼續(xù)下降,那以后老百姓能找到工作的數量就會越來越少,甚至即使能找到工作,其所獲得薪酬也會越來越低,最后的話,將來的民間消費在GDP中的占比有可能會比今天的35%還要更低一些。政府的開支,會比現在的30%的比例更高。
這樣發(fā)展下去的話,對中國經濟的轉型是破壞性的,同時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活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是非常負面的。
如何使用外匯儲備
中國經濟時報: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達22000億美元,對于如何使用這些錢,有很多建議。錢多了也讓人焦慮啊。
陳志武:巨額外匯儲備確實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壓力越來越大,國際社會允許用外匯儲備進行投資的空間越來越小,這涉及到模式增長的問題和管制架構的問題,因為中國企業(yè)出口拿到外匯之后一個月之內要結匯,把所有的風險都集中到了外匯管理局和央行,由國家來承擔。在美國是沒有這樣的制度的,所以也就沒有外匯儲備不斷膨脹的問題。所以,中國沒必要要求所有企業(yè)都必須在一個月之內進行結匯。
另外,也要允許哪怕是單向的開放資本賬戶,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外匯儲備的壓力?梢宰尷习傩、家庭和法人企業(yè)直接去海外投資。讓個人、企業(yè)在海外進行投資要比國家主權基金在海外投資的政治壓力小得多。
需要改革體制安排。上世紀80年代,當時外匯太少,需要強制結匯。現在情況已經不同了。應由企業(yè)自己做出選擇,允許企業(yè)、家庭把人民幣財富換成外匯。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