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銳捷: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強農惠農政策
發(fā)布時間:2020-06-15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2004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針對我國農業(yè)農村發(fā)展的實際狀況,順應廣大農民和農村干部的迫切愿望,及時明確要對農業(yè)、農村、農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連續(xù)發(fā)出了六個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動了以農村稅費改革為先導的農村綜合改革,初步形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向“三農”傾斜的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實行公平的稅負,全部免除農民交納了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
加大農業(yè)的支持保護,對農民給與逐年增多的生產性補貼;
明確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到農村,要求新增加的教育、衛(wèi)生、文化等事業(yè)性經費主要用于農村,不斷改善進城務工農民的權益保障;
按照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要求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加快構建強化農業(yè)基礎的長效機制。2008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共5955.5億元,2009年將達到7000多億元。發(fā)展農業(yè)、繁榮農村、惠及農民的大政方針在與時俱進中不斷完善,不僅讓中國億萬農民親身體驗了有史以來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也使中國農業(yè)農村發(fā)展進入實質性進展最明顯的時期。
據對安徽省的典型調查表明,國家對“三農”投入和補貼力度不斷加大,各級財政面向農民的各種補貼資金逐年增加。自2005年到2008年年底,全省共發(fā)放財政補貼農民資金261多億元,近5000萬農村居民人均增加收入522元,1300多萬農戶戶均增收2007元,其中2008年發(fā)放109億多元,全省農民人均增加收入218元,戶均增收838元。
截止2008年底,全省已納入“一戶”管理和“一卡通”打卡發(fā)放的財政補貼農民資金項目27項:(1)農村五保戶補貼資金、(2)撫恤(優(yōu)撫)資金、(3)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4)災民救災補助資金、(5)糧食直接補貼資金、(6)對種糧農民農資綜合直接補貼資金、(7)退耕還林補助糧食資金、(8)退耕還林工程現金補助、(9)水稻良種補貼資金、(10)小麥良種推廣補貼資金、(11)油菜良種補貼資金、(12)棉花良種補貼資金、(13)森林生態(tài)效益補償資金、(14)農機具購置補助資金、(15)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資金、(16)農村貧困學生“兩免一補”資金、(17)村組干部固定報酬和誤工補貼資金、(18)陽光工程培訓補助資金、(19)能繁母豬補貼資金、(20)庫區(qū)移民扶持資金、(21)山(庫)區(qū)絕對貧困農民口糧救助補助資金、(22)重點地質災害安置補助資金、(23)家電下鄉(xiāng)補貼資金、(24)農村新型合作醫(yī)療資金、(25)失地農民保障補貼資金、(26)農村草(危)房改造補助資金、(27)其他財政補貼農民資金。如果加上政策性農業(yè)保險等間接性補貼,多達30多項。
通過改革,全省已基本建立了科學合理、層次清晰、分工明確、覆蓋全面的財政補貼農民資金發(fā)放制度體系,農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了黨的惠農政策的溫暖,極大地鼓舞了農民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改革,減少了環(huán)節(jié),簡化了程序,基層干部從繁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加快鄉(xiāng)鎮(zhèn)機構職能轉變、建立農村工作新機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過去的“三要”干部(要錢、要糧、要命)變成了今天的“送補”親人,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農村的和諧氛圍日趨顯現。
然而,在農村基層也開始出現不容忽視的傾向性問題。
首先是逆反情緒。由于發(fā)放補貼對于縣鄉(xiāng)干部而言只有責任沒有權利,發(fā)放落實到位是義務,且責任重大,難于體現政績,一旦出現問題,領導批評、社會指責、農民埋怨,故而在某些干部中產生了厭倦、厭煩、甚至厭惡心理,居然以農民“不在意”、“不在乎”、“不需要”為名,打出“集中起來辦大事”的幌子,提出將各種補貼改為能夠體現干部政績的項目資金的要求。
其次是監(jiān)管乏力。國家的多種補貼帶有強烈的政策導向作用,比如糧食直接補貼資金、對種糧農民農資綜合直接補貼資金、糧棉油良種補貼資金等,這些補貼的發(fā)放對象、運作方式、導向作用、實施效果基本無人問津,補貼的政策導向虛置帶有普遍傾向。
上述情況在全國并非個別現象,并大有蔓延之勢,如果聽之任之,其巨大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給予農民直接補貼是國際通行并行之有效的辦法,與加大對“三農”的基礎性、生產性投入并行不悖。產生上述認識的原因或許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些干部對改革的初衷、改革的艱難、改革的成效茫然不知,不曉得這些改革的成果凝聚了多少各級黨政、專家學者、實際工作者的大量心血和鍥而不舍的艱苦努力,對執(zhí)政者的權力、義務、責任缺乏正確的認識,對仍處于弱勢群體的廣大農民缺少真實的情感。筆者認為,對于此種傾向,不應漠然處之。
為進一步贏得社會各界和廣大農村基層干部、農民群眾對農村綜合改革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理解、認同與支持,建議在積極著手對補貼政策實施過程中不盡合理、不很完善的程序、方式、對象、監(jiān)管等進行改革并不斷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時,通過各種新聞媒體,開展多形式的廣泛宣傳,結合各地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專題就產生歷史巨變的農村綜合改革和強農惠農政策進行系統(tǒng)的培訓,講清來龍去脈,講清功效作用,教育各級農村干部、特別是中青年基層干部,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農村改革成果,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強農惠農政策,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真心實意、盡心盡責為“三農”服務的宗旨。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