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夏:兼容與超越還原論的研究綱領,——理清近年來有關還原論的哲學爭論
發(fā)布時間:2020-06-09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埲A夏:中山大學哲學系)
本文旨在闡明20世紀以來理論還原的研究綱領的巨大成就及其局限,附帶討論這個研究綱領是否可以由更加廣泛、更具有包容性的科學研究綱領所代替,系統(tǒng)思維的研究綱領是否有可能成為這樣的新研究綱領的候選者。
一、亨普爾、納格爾還原模型
還原,一般說就是認為一個現(xiàn)象的領域可以歸結到另一個更低層或更深層的現(xiàn)象領域來加以理解,如此類推,就會導出一個這樣的論題:一切科學真理最終可以通過揭示支配那些最基本層次的實體與行為的基本規(guī)律來加以說明。這是幾千年來科學家和哲學家的一種理想、一種追求甚至一種信仰:古有泰勒士的“萬物起源于水和復歸于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今有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和愛因斯坦和溫伯格的“統(tǒng)一場”。不過,將科學的這種還原精神和還原“情結”從哲學上總結為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科學認識論的模型或科學研究的綱領,人們便可以對它進行批判性的討論了。
在20世紀首先對科學還原作了全面論證和較精確表述的是邏輯經(jīng)驗論者,并且首推亨普爾(C.G.Hemple)和納格爾(E.Nagel)。由于納格爾建立的還原模型最為清晰明確,我們從他的模型開始分析(參見Nagel,p.71)。
納格爾認為,所謂還原指的是兩個理論之間的關系,而所謂理論必須包括基本理論規(guī)律和特有的理論詞項和觀察詞項,并已作了明確的表述和界定。這樣,令T1和T2為兩個理論,則說T2還原為T1,當且僅當下列兩個條件成立:
1.可連通條件(The Condition of Connectability)。形式地說就是:對于T2中的所有不出現(xiàn)在T1中的每一個詞項M,總存在著出現(xiàn)在T1中而不出現(xiàn)在T2中的理論詞N,使得:(x)(N(x) ←→ M(x))或(x)(N(x) —→ M(x))成立。
這兩個陳述,被稱作橋接原理(Bridge Principle),有時又稱為“對應規(guī)則”,因為它像一座橋一樣將T1與T2這兩個不同理論或不同學科的詞項相互連通起來。當然,納格爾明確指出,這種橋接原理的主要表達形式是雙條件語句,并且橋兩岸的概念只要求共外延。因為T2中的某些詞A如果不能用T1的詞B作充分必要條件的代入(replaceable),“從屬學科(T2)一般來說就不能從基本科學的一個理論(T1)中推出”。(Nagel,p.355)科學理論中有大量說明這種橋接原理的事例。例如青霉素、膽固醇、尿素這樣一些生物學的術語,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被證明是可以用關于一定的分子結構的純粹化學的術語來“定義”的。熱力學中的“溫度”與統(tǒng)計力學中的“理想氣體分子平均動能”是相對應的。
2.可導出條件(The condition of derivability)。一個理論T2要還原為理論T1,必須要求T2的所有規(guī)律由T1的規(guī)律以及相關的橋接原理邏輯地推導出來。令L2與L1分別為T2與T1的規(guī)律,B為橋接原理,則可導出條件,表示為:(L1 & B)├ L2這里 ├ 表示推出。
二、奧本海默的科學統(tǒng)一的綱領
邏輯經(jīng)驗論的理論還原的主張不僅是作為科學中理論還原方法的一種表達,而且是作為科學進步的基本規(guī)律和科學研究的基本綱領、即通過理論還原而達到科學統(tǒng)一的綱領而進行的論證。納格爾等人認為,當著一個理論被還原為一個更廣泛和更深層次的理論時,我們就有了一個客觀的、積累的科學進步的典范。從熱力學到統(tǒng)計力學,從伽利略力學和開普勒天體理論到牛頓力學,以及從牛頓力學到相對論力學,就是這種科學知識穩(wěn)定增長的典范。
關于通過還原來實現(xiàn)科學統(tǒng)一的綱領的代表作,就是1958年美國科學哲學家奧本海默(Paul Oppenheim)和普特南(Hilary Putnam)合寫的論文《作為工作假說的科學統(tǒng)一》,其要點如下:
1.什么是科學統(tǒng)一?所謂科學統(tǒng)一就是:“所有科學詞項都還原為一門科學(例如物理學)的詞語”、“所有科學的規(guī)律都還原為某一門科學的規(guī)律”,前者叫做語言統(tǒng)一,后者叫做規(guī)律統(tǒng)一。(參見Oppenheim & Putnam,p.3)而所謂T2還原為T1就是“任何觀察資料能被T2解釋的都可以被T1解釋”。理論之間或不同科學之間的還原關系的性質(zhì)是:這種還原關系是不自反的(本理論不能還原為本理論),不對稱的(如果T2還原為T1,T1則不能還原為T2),和可傳遞的(如果T2還原為T1,T3還原為T2,則T3可還原為T1)。他們認為,這種關系對科學統(tǒng)一綱領極為重要。它意味著還原具有積累的特性(cumulative character),基于這種特性,所有的科學終將還原為物理學,這是“達到科學統(tǒng)一的一個工作假說”。(同上,p.6)
2.科學統(tǒng)一的主要理由異常簡單,就是:不存在特殊的科學。這里所謂特殊的科學是指它的基本概念不與任一門其他科學相聯(lián)系、相依存。科學統(tǒng)一的邏輯學理由來自整體部分關系邏輯(Mereology)。這種邏輯運用于理論還原得出兩個前提:(1)進化原理。宇宙是借助于組織由小到大依次進化:從基本粒子進化到核,再進化到原子、分子、再進化到有機大分子、細胞、生命、社群等等。(2)個體發(fā)生原理。每一個層次的實體都是從低層次實體組成,當一個系統(tǒng)沒有產(chǎn)生之前,它的組成部分已在其下的一個低層次中存在。這兩個原理顯然是片面的,第一個原理只看到進化是由小到大的“合成”與“構成”,沒有看到這個從小到大的過程受制于它的環(huán)境。沒有恒星的坍縮和新星大爆發(fā)的整體條件,就不會有重原子的合成。所以進化同時有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即系統(tǒng)整體通過內(nèi)部分化、分工和復雜化而形成復雜層次的序列。第二個原理將處于高層次中的組成部分和它的前身,即未形成高層次時的低層次獨立實體視作同一的東西,沒有看到高層次整體對低層次部分的作用。不過這是屬于所謂下向因果關系的本體論問題或本體論上的還原問題,而本文著重討論的是理論之間的還原的認識論問題。當然這里需要指出,這種還原主義研究綱領在其本體論內(nèi)涵或本體論承諾上是有問題的。
三、多重可實現(xiàn)性論題對還原論和科學統(tǒng)一綱領的挑戰(zhàn)
普特南與奧本海默合作,發(fā)表了上述有關科學通過還原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綱領的論文兩三年之后,便作了180°的大轉(zhuǎn)彎,轉(zhuǎn)入反還原論陣營,并一直到最近還在與理論物理學家、弱電統(tǒng)一的發(fā)現(xiàn)者溫伯格展開論戰(zhàn),反對后者的還原論。其中關鍵的事件是上世紀60年代初,他將多重可實現(xiàn)性論題引進心理學哲學,反對心腦同一論(主張所有的精神狀態(tài)類等同于尚未發(fā)現(xiàn)的神經(jīng)狀態(tài)),提出“理論概念的非可還原性”(nonreducibility)論題。心理哲學家福多爾(Jerry Fodor)擴展了普特南對還原論的批判,將矛頭指向科學統(tǒng)一的綱領。
我們首先說明什么是可實現(xiàn)性。說一個“事件(性質(zhì)、狀態(tài)等)e是F”實現(xiàn)了“e是G”,當且僅當:(1)e是F;
(2)e是G;
(3)對于所有的事件e,如果e是F,則e是G為律則必然性(nomological necessity),寫成一個式子就是:□N(e)(F(e)→G(e));
(4)e是F解釋了e是G。這樣F(e)叫做實現(xiàn)者,G(e)叫做被實現(xiàn)者。
所謂多重實現(xiàn)就是某一個理論領域所討論的某種事物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可以由另一個領域所討論的多種不同的事物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來加以實現(xiàn)。普特南于上世紀60年代初發(fā)現(xiàn)動物界中同一種心理類型例如腫痛,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動物來實現(xiàn)。例如,人、其他靈長類、哺乳動物,鳥類、爬蟲動物、兩棲類甚至軟體動物都可以感到痛。那么它們的不同的神經(jīng)狀態(tài)實現(xiàn)者有無共同的結構呢?比較神經(jīng)解剖學和生理學、有關趨同進化的事實以及跨物種之間大腦皮層質(zhì)量的激增的事實,都證明腫痛的心理狀態(tài)不可能由共同的神經(jīng)狀態(tài)結構來加以實現(xiàn)。這就嚴重打擊了心身同一論以及心身還原論的一個論題:“所有的精神狀態(tài)類都嚴格等同于(identify with)神經(jīng)狀態(tài)類!
我們再來研究精神狀態(tài)的陳述還原為物理狀態(tài)或神經(jīng)狀態(tài)的一個反例。設想有一種迷信的觀念,相信人死之后變?yōu)楣怼P殴磉@種觀念或信念是可以解釋或理解的,但它主要是在社會的層次上或者甚至在心理層次上進行解釋,指出這種迷信的社會根源、境遇根源、教育根源和家庭根源或者心理根源(如對死亡的恐懼)等等,我們可以稱這些非還原的解釋為上索解釋或同層解釋。它與還原解釋有著重大區(qū)別,不可混淆。當然,信鬼這個信念有它對應的神經(jīng)狀態(tài),但張三信鬼和李四信鬼的神經(jīng)狀態(tài)顯然是不相同的,有些裂腦人也信鬼,有些神經(jīng)病患者也信鬼,那些有各種不同疾病的垂死者更信鬼。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里,其信鬼的神經(jīng)狀態(tài)會有所不同。例如,他在大腦未受損傷時信鬼,而大腦損傷破壞了原來用以信鬼的部分神經(jīng)狀態(tài),由另一部分神經(jīng)狀態(tài)所替換,但同樣也信鬼。這個歷時的多重實現(xiàn)似乎更難加以駁斥。所以“信鬼”的信念在心理上雖相同,而實現(xiàn)者的神經(jīng)狀態(tài)各異。假定中國有5億人信鬼,其中信鬼的對應神經(jīng)狀態(tài)有500種完全不同的類型,設信鬼(ghost"y bilief)的精神狀態(tài)為“G”,而同樣信鬼的不同的神經(jīng)狀態(tài)實現(xiàn)者(neurophysiological realization)為N1,N2,…N500。于是將精神狀態(tài)的概念還原為神經(jīng)狀態(tài)概念的納格爾橋接原理就變?yōu)椋?/p>
(x)(M(x) ←→ N1(x)νN2(x)ν…νN500(x))
這種析取式的橋接原理實際上不成其為橋接原理。因為橋接原理要求橋的左邊的概念與橋的右邊的概念有共同的外延?墒牵F(xiàn)在連橋的右邊的概念N1,N2,…N500都既沒有共同的內(nèi)涵也沒有共同的外延。它拿什么與M(x)共外延呢?因此,多重實現(xiàn)的論題證偽了橋接原理或橋接規(guī)律。
還須注意的是,這里有一個影響巨大的深層問題值得思索,這就是多重可實現(xiàn)性說明了高層次的系統(tǒng)具有低層次組分所不具有的、相對獨立的自然類、自然規(guī)律和因果關系,它們是不可以還原為低層次的自然類、自然律和因果關系來加以解釋的。福多爾對傳統(tǒng)還原論的批評中首先使用了一個概念,叫做自然類,它是科學中有共同本質(zhì)特征的事物的類,如生物學中食肉動物、食草動物、雜食動物是自然類,食肉動物中的獅子、老虎、河馬、海豹等就是這樣的自然類。此外,基本粒子、原子、分子之類也是屬于自然類。屬于自然類的科學概念常常具有因果效應性質(zhì),例如食肉動物、食草動物、雜食動物之間就組成食物鏈這樣的因果關系,因此某種科學規(guī)律中的概念主要就是表述這種自然類的概念,那種規(guī)律本身就是自然類之間的關系。所以,科學還原中的橋接規(guī)律如果能夠成立,它主要就發(fā)生在不同理論的自然類概念之間。橋接規(guī)律本身就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可是多重可實現(xiàn)性使橋接規(guī)律成為帶有一系列析取關系的概念群,它是人為概念而不是自然類的概念,因而根本就不是作為自然規(guī)律的真正的橋接規(guī)律。更進一步看,不同層次有不同的學科,不同層次學科之間各有各的自然類劃分,因此并不是總能對應起來的。應該說,它們對應不起來是必然的,而對應起來則是偶然的,要求一個理論的所有類謂詞都能在另一個低層次理論中找到對應物的橋接原理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使納格爾意義上的還原能夠成立,也只是在局部意義上能夠成立。
四、科學哲學的歷史學派對還原論的沖擊
上世紀60年代以庫恩為代表的歷史學派的興起,使標準還原模型作為邏輯經(jīng)驗論的基石受到極大沖擊。我們在這里選出費爾阿本德的一篇論文《怎樣做一個好的經(jīng)驗主義者——為認識論的寬容作辯護》,考察歷史學派是怎樣批判標準還原模型的。
1.費爾阿本德重新解讀納格爾還原模型的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理論之間的可導出條件,他把這個條件稱為被還原理論T2與還原理論T1之間的協(xié)調(diào)性(邏輯上相容)條件(consistency condition)。這個條件事實上比Nagel的條件弱了一點,但運用歷史學派的觀點來討論標準還原的可導出條件時比較方便。第二個條件是理論之間的可連通條件,即可用橋接原理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的條件。由于費爾阿本德按當時語言哲學的習慣,用同義詞的概念替代將概念的意義劃分為內(nèi)涵與外延,所以他將可連通條件解讀為意義不變條件(condition of meaning invariance)。
2.理論之間的不協(xié)調(diào)是一個方法論的要求。(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首先,他一般地批判不同理論之間、特別是不同層次的理論之間要求邏輯相容的協(xié)調(diào)性條件,認為這種要求是妨礙科學進步的,因為當原有理T2與新理論T1都能解釋相同的經(jīng)驗事實而在其他方面有矛盾時,相容性或協(xié)調(diào)性條件要求必須拒絕其中一個,而通常是會拒絕新的理論T1而接受T2,因為它的資格比較老而已為人們所接受和熟悉,即先入為主。正是因為理論之間的相容性和協(xié)調(diào)性要求妨礙了科學的進步,同時理論相容性的要求容易造成某個理論的霸權主義和自我欺騙,因此必須提倡理論多元兼容。
3.不同理論之間本質(zhì)上是相互不可還原的(mutually irreducible)。他將對理論之間相容性的批判擴展為對理論之間意義不變性條件的批判,問道:一個理論的詞項的意義是怎樣來的?來自這個理論系統(tǒng)的結構和語境本身,因此,不同理論必定有不同意義的科學詞,要求不同理論之間的科學詞對應地有相同意義(包括外延或內(nèi)涵)并用橋接原理把它們連接起來的要求是荒謬的。例如,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質(zhì)量、長度、時間的科學詞與牛頓力學的質(zhì)量、長度、時間的科學詞本質(zhì)上是兩回事,要求它們有同樣意義并將牛頓力學還原到相對論力學是不可能的。這里他將庫恩的理論之間的不可通約性運用于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理論之間的關系研究上,稱它為理論之間的不可演繹還原性。
道不同,不相為謀。費爾阿本德說得很干脆:“如果意義不變是還原和解釋的本質(zhì)部分,則回答很簡單:質(zhì)量守恒沒有被相對論進行解釋,也沒有被相對論還原!保‵eyerabend,p.930)費爾阿本德由此做出非常具有啟發(fā)性的方法論結論:“不可還原性預設了對于那些不可被還原的理論的高度的批判力”;
“新的思想適合于這樣的目的,它或者導致對原有思想的高度確證,或者做出革命性的發(fā)現(xiàn):對原有理論缺乏同義,沖擊原意,希望證明它是荒謬的”;蛘吒囊环N說法:還原不革命,要革命就不可還原。
五、弱還原論和還原模型
以納格爾和奧本海默為代表的強還原論研究綱領和強還原理論受到哲學理論和科學事實的嚴重打擊,于是溫和精致的還原論興起,并為突現(xiàn)論、整體論以及反還原論提供了或?qū)捇蛘暮侠淼拇嬖诳臻g,還原論與反還原論的論戰(zhàn)情況變得越來越復雜。本文的作者也是一個尋找還原的家園和突現(xiàn)的歸宿的流浪者。不過在確定自己的立場和立論之前,還應看看別的哲學家是怎樣定位的。
這里首先要說明一個概念,就是還原論(reductionism)是什么意思。無論強的或弱的還原論,都指的是這樣一個理念:相信和論證一個理論可以還原到或歸結到一個更廣、更深或更低層次的理論來加以說明,這種通過還原而達到科學統(tǒng)一的目標是可以實現(xiàn)的或原則上可以實現(xiàn)的。應該注意,這里所說的還原論問題指的是理論之間的關系問題,是認識論問題,本體論的還原與突現(xiàn)問題在此不加討論。在強還原論倒塌之后,還原論者首要的任務就是修改還原的概念,說明理論還原表示什么,實現(xiàn)理論還原的條件是什么,還原論的研究綱領要做哪些局部的修改才能保住并發(fā)揚還原論研究綱領的硬核的作用。在哲學家們作了適當?shù)男薷囊院,還原論就變?yōu)闇睾偷驼{(diào)(modest)和精致老練的(sophisticated)還原論了,我們將這種還原論稱為弱還原論。應該指出,這種低調(diào)的還原論特別是它的還原模型常為非還原論所接受,亦與許多突現(xiàn)論特別是復雜系統(tǒng)突現(xiàn)論相協(xié)調(diào)。下面便是其中兩派精致的還原論和還原概念,還有第三派精致的但卻是較強的還原論,這就是J.Kim的依隨還原論,因它主要涉及到本體論的還原論問題和依隨邏輯的概念,故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1.分類的還原論(Classied reductionisn):它仍然堅持強還原論的基本還原條件,只是指出它僅適用于一定的研究領域(例如將熱力學還原為統(tǒng)計力學仍適用于Nagel還原),而不適用于另一些研究領域(例如牛頓力學還原為相對論力學就不適用于Nagel還原)。典型的代表人物是Thomas Nickles。他在一篇重要論文《有關理論之間還原的兩種概念》中將還原劃分為還原1與還原2兩類:“還原1本質(zhì)上是Nagel在他的還原的經(jīng)典討論中分析的導出還原(derivational reduction)……他的中心要求是被還原的理論是還原理論的邏輯結論。換言之,這樣的一種還原被看作對被還原理論的演繹解釋!保∟ickles, p.953)Nickles為這種還原補充了一個特征,就是還原理論與被還原理論之間的“域合并”(domain?combining),例如物理光學還原為電磁場理論就是還原1,是一種域合并。至于還原2,“就不包含用一個理論對另一個理論作理論解釋”,它的“主要功能是辯護性的(justificatory)和啟發(fā)性的(heuristic)”。即還原理論在先前理論所研究的特定場合里產(chǎn)生一種特定結果(例如當相對論在慢速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結果)對被還原的舊理論有啟發(fā)性的意義,而這種結果對舊理論處理的現(xiàn)象給予適當?shù)恼f明從而舊理論為新理論作出適當?shù)霓q護與確證。還原2的特征是還原理論對被還原理論作了“域的保存”(domain?preserving)。Nickles明確指出,還原2的相關理論之間“不是邏輯相容的”,而且“對意義變化并不敏感”。(同上,p.954)
很顯然,Nickles的分類還原論帶有調(diào)和主義的色彩:將一部分科學還原劃歸納格爾,而將另一部分還原劃歸費爾阿本德。這就在科學統(tǒng)一綱領上作了很大的讓步,即認為并非所有的科學都可以通過還原來實現(xiàn)科學統(tǒng)一。同時Nickles為突現(xiàn)論和非還原論留下了一塊地盤:突現(xiàn)、不可還原概念在納格爾那里無棲身之地,現(xiàn)在可以棲身于他的還原2中了。因為一個理論T2只是弱還原為另一個理論T1,它有某種對T1的邏輯的不相容性和概念意義的獨立性。這就是說它有理論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是T1不能邏輯地推出的,因此對于T1來說,它有自己的突現(xiàn)建構。
2.一般還原置換模型,簡稱GRR(Gereral Reduction Replacement)。經(jīng)典還原模型的缺點不僅是在邏輯上有漏洞,而且它沒有表現(xiàn)理論還原的這樣的特征:它總是由于科學的發(fā)現(xiàn)導致還原理論和被還原理論的修改和變革。而邏輯連通性原則和可導出原則都不能反映出這種局部修正的情況,不能反映出相關理論的協(xié)同進化。為了反映還原中的局部修正和協(xié)同進化,沙夫納爾(Schaffner)、Hooker、Churchland、Bickle等人都進行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沙夫納爾,1992年創(chuàng)立了一般理論置換模型,后來又加以發(fā)展。他指出,在理論還原過程中,還原理論(TB)與被還原理論(TR)都可能被修正或相互修正為T*B與T*R。這時從TB(或T*B)導出的是T*R,而不是TR,但TR與T*R有著“強類似”或“強類比”(strong analogy)。以這種方式解釋了TR,這個導出結果T*R有一個可應用的實驗域(experimental domain),TR落入這個域的連續(xù)統(tǒng)中。于是被解釋被還原的理論TR被置換了,但又保留于它在歷史上和在現(xiàn)實中的應有作用。這個分析叫做一般還原置換模型,它兼顧了邏輯解釋的特點與經(jīng)驗直覺的事實。
沙夫納爾特別強調(diào)理論還原是部分的還原。他指出,有許多理論特別是生物學的理論有指稱不同層次的術語,包括電子的、物理的、生化的、細胞的、器官的諸多層次的術語等等。所謂一個理論TR 部分還原為另一個更深層的理論TB,指的是TR(包含不同層次的術語)的某一個因果概括(例如關于神經(jīng)元的因果關系)可以還原為指稱低層原因(例如“蛋白質(zhì)分子”)的因果概括陳述,而TR的其他因果陳述保持不變或不作還原。通過這種部分還原的積累,由一個包括多層次和層次間的因果關系陳述的理論,可以完全過渡到一個新理論。在這里,一個高層次理論向低層次理論還原的過程,不是高層次理論由低層次理論推出,而是部分地被解釋還原,部分地被修改置換。沙夫納爾是一個比較弱的還原主義者,認為科學發(fā)展有還原為單一層次理論的趨勢,但這個還原并不是完全的還原。他認為經(jīng)典遺傳學是不能完全還原為分子遺傳學或完全為分子遺傳學所取代的。他考察了半個世紀以來的遺傳學發(fā)展史,認為這個歷史說明“嚴格說來沒有生物學家主張(完全)替換論題,雖然他們較多地采取分子定向的內(nèi)容;
而我同樣認為,沒有任何一個生物學家采取完全自主論題”(Schaffner,p.8)。
我們認為部分還原和一般還原置換模型,在科學哲學上主要反映了后期庫恩哲學,即不同理論之間的局部可通約性或局部不可通約性,使還原論更加精致又更加溫和。這個模型強調(diào)的是因果機制解釋的還原而不是演繹還原,與沙爾蒙的因果解釋進路相一致;
它強調(diào)科學的修改與變革,這又與歷史主義觀點相符合。但今天科學哲學的幾種主流的還原論是與突現(xiàn)論相兼容的:既然一個主要說明某一個層次的理論不能完全還原為低層次理論,而是只能部分還原為低層次理論,并且這個部分還原中也只有部分是屬于演繹地還原,這就說明這個層次的科學理論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這也使較強的突現(xiàn)論與非還原論具有成立的理由。
六、理論還原、理論自主和理論的上索
一個理論層次是否有它的自主性(automous或autonomy),即它有沒有本層次的概念描述和因果關系描述而不能由下一個理論層次的概念描述和因果關系描述所代替呢?例如化學是不是有它的某種自主性而不能由物理學所代替而成為廣義物理學的一部分呢?心理學是不是有某種自主性而不能由神經(jīng)生理學所代替呢?這個問題看來好象很簡單,其實這是還原論(包括弱還原論)與非還原論的一個根本區(qū)別所在。誠然,弱還原論主張弱的局部的還原,并承認被還原理論的某種自主性。但它們通常會回避這個理論的自主性命題,仍然認為通過弱的局部的還原,終歸有一天會達到全還原的遠大目標和終極理想。它們沒想到一個理論是在什么情況下保持它的自主性的,這個自主性的成立是什么意思。一個理論T2保持其理論的某種自主性,當且僅當它存在著一些基本論題和基本規(guī)律不能由任何另一個理論T1演繹地推出。由于它不能由例如低層次的理論推出,它就有自己獨立的規(guī)律、獨立的因果陳述,因而就有它的自主性。承認理論的自主性的意思和意義就是承認突現(xiàn)的建構(Emergence Construct),承認超越還原論。
不同層次的理論之間的關系,除了理論還原和理論自主之外,還有第三種情況,即低層次理論的某些命題與規(guī)律,可以用高層次的理論與規(guī)律來進行解釋,例如神經(jīng)生理學的某些概念和規(guī)律,某個個體的生理特征,可以運用心理學的規(guī)律來進行解釋,如神經(jīng)官能癥的生理特征可以運用行為心理學來進行解釋。個體心理學的特征可以運用社會學的理論來加以解釋。一個動物的行為特征不僅可以運用動物學加以解釋,而且可以運用生態(tài)學來加以解釋。經(jīng)濟學中的問題也可以而且必須運用生態(tài)學的理論來加以解釋,于是一個工廠的生態(tài)的污染的外部效應就應該計入成本。這樣一種高層次理論對低層次理論的部分解釋在系統(tǒng)科學中是常用的。系統(tǒng)科學家常將還原方法看作“outside in”(從外面向里面看)的方法,而將整體方法看作“inside out”(從里面向外看)的方法。由于“整體論”或“整體方法”這個詞非常含糊,在方法論的討論中常常帶來非常有害的誤解,因此在討論不同層次的理論之間的上向關系時,我們尋找了一個詞來代替它,我們可以稱它為“理論上索”。有詩為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里明確指出,求索有上索和下索之分,下索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論還原(reduction of theories),而上索就是我們這里用的“理論的上索”。在當前國內(nèi)外有關還原論與反還原論的爭論中,理論上索的問題研究得很少,諸如理論上索的根據(jù)是什么,理論上索的特征是什么,它有哪幾種形式,理論上索的模型是什么,它怎樣與目前被稱之為系統(tǒng)方法(例如功能方法、黑箱方法、復雜適應系統(tǒng)方法等)聯(lián)系起來,這些問題都有待于我們作典型的案例分析、語義分析和深入的理論研究。
我們決不反對還原的方法,沒有足夠的證據(jù)我們決不輕言“不可還原”。我們認為,在當前大多數(shù)的科學技術領域里,理論的還原還應該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一個主要目標和主要追求,但在某些領域里,理論的上索可能成為要著重探求的東西,所以在研究綱領方法論問題上,我們主張超越還原論又包含還原論。經(jīng)嚴格定義的“系統(tǒng)方法”或“復雜系統(tǒng)方法”,可能是這種更有兼容性、更少片面性的科學研究綱領的候選者。這些問題是復雜性與系統(tǒng)科學哲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Feyerabend, Pawl K., 1963, “How to be a Good Empiricist—A Plea for Tolerance in Matters Epistemological”, from Bernard Boumrin, (ed.),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Delaware Seminar, Vol.2, New York: Interscience Publishers.
Nagel, Ernest, 1961,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Harcourt, Black & World, Inc..
Nickles, Thomas, 1975,“Two Concepts of Intertheoretic Reducti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70.
Oppenheim, Paul & Putnam, Hilary, 1958, “Unity of Science as a Working Hypothesis”, in 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Vol. II.
Schaffner, Kenneth, 1992, “Philosophy of Medicine”, in M.H.Salmon et al.,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rentice Hall.
《哲學研究》2005年第7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