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導師豈能成“老板”
發(fā)布時間:2020-05-28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愛學生是教師的第一職業(yè)道德,學生是辦學校的理由之所在,教師永遠要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在我國的高校中,研究生把自己的導師稱呼為“老板”,已是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
如此稱呼,倘若只是頑皮的戲稱,或只是對時尚的表面追隨,倒不足為慮。但是,情況看來并非如此。事實上,“老板”稱呼在校園里流行開來,有著非常實在的原因,反映了師生關系的某種令人擔憂的變化,因此值得重視。
當研究生如此稱呼導師時,所表達的是一種打工者的心態(tài),更確切地說,是對自己打工者地位的一種認識。在相關調(diào)查中,研究生們對此并不諱言。現(xiàn)在,導師申報課題,然后讓學生為其查資料、做調(diào)查或?qū)嶒灐憰、完成課題,甚至分派學生做各種雜事和家務,絕非極個別現(xiàn)象。這樣做時,導師會從課題經(jīng)費中拿出一個零頭,支付給所“雇傭”的“廉價勞動力”。相關“成果”出版時,學生也許能獲得在老師名字后面署名的榮幸,也許只好充當無名英雄。許多研究生表示,他們愿意為老師做事,只希望所做的事有一定學術含量,能夠真正學到一些東西,可惜情況往往不是這樣。然而,為了拿到學位和文憑,他們只好接受這種“包身工”的地位。
導師之成為“老板”,一憑手中有決定學生能否畢業(yè)的權力,二憑手中有經(jīng)費。現(xiàn)在的大學教師全然不是從前的貧寒書生了,尤其是其中的幸運兒,除了高額津貼,還有更高額的課題經(jīng)費。一個事實是,近些年來,在中國,教育和科研經(jīng)費的投入有了大幅度增加,其中相當一部分通過課題立項的方式發(fā)放到了教師個人名下。讓我們在這里停留一下,因為正是課題經(jīng)費的運轉(zhuǎn)機制與今日教育的現(xiàn)狀——包括導師變成“老板”——之間有著微妙的聯(lián)系。
在行政主導的體制下,行政部門掌握著審批課題項目及經(jīng)費的權力。在審批中,種種非學術的因素,包括申報者的職位、人際關系、公關本領等,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作用。然后,按照同樣的行政主導邏輯,又以能否得到項目和所得到項目的級別為標準,來衡量教師的科研能力。例如,前不久,吉林大學讓45名博導下崗,所根據(jù)的正是這樣的標準。該大學規(guī)定,博導必須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或主持其他重要項目,有必要的科研經(jīng)費,文科項目經(jīng)費必須每年在三千元以上。
在許多大學,通行的是類似的規(guī)則。拿不到課題就下崗,或者雖然未必下崗,至少學術地位低下,越是經(jīng)常拿到課題,課題的級別越高,經(jīng)費越多,學術地位就越高,這樣的評價機制當然會促使教師竭力向行政權力靠攏,把心思用在爭項目和經(jīng)費上。那些不善于或不屑于這樣做的教師,即使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或教學成績,仍會被無情地淘汰。
很顯然,這樣一種機制所鼓勵的,不會是腳踏實地的學術研究。競爭中的優(yōu)勝者,為了保持其優(yōu)勝地位,必須盡可能快速地完成所拿到的課題,以便投入下一輪的爭奪戰(zhàn),不斷拿到新的課題。
快速完成課題的最現(xiàn)成辦法就是讓學生去做,于是,導師成了“包工頭”,專管拿項目,學生則成了替老師干活的“勞動力”。研究生擴招為此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導師有了充裕的“勞動力”。如今,一個導師帶幾十個研究生是常事,儼然一個大作坊。有的導師擔任官職,容易拿到大項目,自己又是忙人,就更要靠學生來替他完成項目了。
如此制造出來的“成果”究竟有多大價值,應是不難想見的。近年來,學術著作抄襲的丑聞時有曝光,往往還引發(fā)了著作權官司,其中不乏上述師生作坊中生產(chǎn)出來的產(chǎn)品。學生反正是在替老師干活,能偷懶就偷懶,有的是能力所限,只好找捷徑,還有的可能是惡作劇式的報復。即使老師親自制作,若以多拿課題為目標,同樣不免會粗制濫造,甚或投機取巧。
有識之士業(yè)已指出,與教育和科研經(jīng)費大量投入適成對照的是,在同時期,我國教育和科研的水平卻明顯下降。
回顧整個生產(chǎn)線,大量課題經(jīng)費換來的結(jié)果竟是許多學術垃圾,以及一部分教師的“先富起來”。當然,更嚴重的后果是,教師隊伍正在發(fā)生蛻變,學生被耽誤,長此以往,真會毀掉我們的教育。
“老板”稱呼的流行僅是一個表征,令人痛心的是它所反映的教師職業(yè)的異化和師生關系的功利化之趨勢。
教育原是神圣的精神事業(yè),師生關系本應是最純粹、最具精神性的關系,F(xiàn)在人們討論大學改革,依我看,大學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要有一批心靈高貴、頭腦活躍的學者,靠他們?nèi)ビ绊憣W生,而體制優(yōu)劣的標準就在于能否吸引和保護這樣的學者。懷特海指出:“大學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為一體,對學術進行充滿想像力的探索,從而在知識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梁!
我們不妨捫心自問:在今日的大學中,這樣一種美好的師生關系還剩下多少,大學又如何來證明其存在的理由?羅素說:教師愛學生應該勝于愛國家和教會。針對今日大學里的情況,我要強調(diào):更應該勝于愛職稱和經(jīng)費。愛學生是教師的第一職業(yè)道德,學生是辦學校的理由之所在,教師永遠要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事實上,對于教師人品和教學的優(yōu)劣,學生基本上是心中有數(shù)的。因此,在評聘教師包括博導時,除了同行評議,理應更多地聽取學生的心聲,把那些在心智上真正能給學生以良好熏陶、因而受到學生歡迎的教師選拔上來,而不是像現(xiàn)行體制下有時發(fā)生的這樣,竟然因為他們拿不到課題就把他們淘汰掉。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