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李建明:死刑案件錯誤裁判問題研究——以殺人案件為視角的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5-26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內容提要」死刑誤判多出現(xiàn)在故意殺人案中,且以事實誤認為共同特點。上級法院在糾正死刑案件的初審誤判時既缺乏堅決的態(tài)度,也缺乏有效的機制。造成死刑誤判的主要原因是:懲罰至上的司法意識和對程序違法的容忍態(tài)度;
死刑案件的院外壓力導致的審判不獨立;
程序制約機制的嚴重弱化。糾正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特殊對策應當包括:確立特殊的死刑案件證據(jù)采信規(guī)則;
死刑案件由五人合議庭獨立審判而不能由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實行死刑案件有限的三審終審和二審公開審判;
改革刑事司法機關的獎懲機制。

  「關鍵詞」死刑/冤、假、錯案/裁判錯誤/刑事審判

  

  法院判處被告人死刑的案件(包括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下同),習慣上稱為死刑案件。被告人被錯誤地判處死刑,這可以說是最為嚴重的冤、假、錯案。沒有哪一種錯案像被錯判死刑那樣后果嚴重和令人發(fā)指。這樣的錯案當然為數(shù)極少,但也不時見諸媒體,且影響甚廣。這類錯案典型地反映出刑事司法過程存在的嚴重缺陷,并嚴重地制約了刑事司法公正的實現(xiàn)。本文擬對死刑案件錯誤裁判(違背事實真相或違反法律作出死刑判決或裁定,下同)的特點和原因作一初步分析,揭示這類錯誤裁判形成和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尋求防止和減少這類裁判錯誤的途徑。由于死刑案件錯誤裁判主要也容易出現(xiàn)在故意殺人案件的審判過程中,所以本文主要以殺人案件的誤判為分析的切入點。

  

  一、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基本特點

  

  在討論基本特點之前,首先界定死刑案件錯誤裁判這一基本概念很有必要。第一審人民法院作出判處被告人死刑的判決,以及第二審人民法院裁定維持死刑判決或僅僅將死刑立即執(zhí)行改判為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均屬于本文所說的死刑案件。而如果這類死刑裁判無論是否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日后一旦被本院或上級法院以原裁判存在定罪或量刑錯誤為由最終撤銷并作出實質性的改判,就證明原來所作出的死刑裁判是錯誤的,屬于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情形。本來,裁判是否錯誤并不以是否承認裁判錯誤為轉移,司法機關不認為錯誤裁判不等于不存在錯誤裁判,但在裁判被依法確認錯誤之前畢竟形式上還是一個正確、合法、有效的裁判。所以,人們討論的錯誤裁判死刑的案件,都是已經被依法確認為錯誤裁判的死刑案件,并不包括那些當事人尚在申訴甚至已進入審判監(jiān)督程序而尚無結果的死刑案件。那些公開披露的被告人被錯誤裁判死刑的案件,雖然具體情形并不相同,但卻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些共同特點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案件性質上,被錯誤裁判的死刑案件大多為殺人案件,殺人案件素被民間稱為命案。害人性命之案自然是罪大惡極之案,“殺人者償命”便成為國家和公眾一向認同或者默認的懲罰原則。因而,殺人者被判死刑為常見現(xiàn)象。誠然,殺人有不同的情形:有謀財害命、報復殺人、強奸殺人等等令人發(fā)指的罪惡滔天的殺人;
也有被害人作惡多端導致被告人忍無可忍激情殺人或“為民除害”等令人同情的殺人情形。同是殺人,社會危害性不同,行為人主觀惡性不同,因此,依據(jù)現(xiàn)代刑法和司法公正的理念,殺人并非必須償命,殺人并非都要償命。除殺人罪以外,我國刑法上規(guī)定的許多可適用死刑的其他罪名,在實際生活中要么發(fā)生極少,要么這些犯罪大多尚未嚴重到應當判處死刑的地步。因此,總的來說,殺人案中被告人被判死刑者較其他罪案中被告人被判死刑的明顯居多。殺人罪被適用死刑的比例高于其他類型案件,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情形自然也就大多出在殺人案件中。以媒體報道的云南省為例,云南省近10年中幾起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死刑錯案都是殺人案,如1995年該省富源縣陳金昌等四少年被錯判死刑的案件、(注:參見《刑訊逼供,屈打成招,無辜青年被判死刑——云南特大冤案昭雪天下》,《江蘇法制報》1998年5月16日。)1996年云南財貿學院大學生孫萬剛被錯判死刑的案件、(注:參見李宗陶:《被控奸殺女友貧困大學生孫萬剛8年洗冤路》,http://www.sina.com.cn 2004-03-27日。)震驚全國的1998年昆明警察杜培武被錯判死刑的案件,(注:參見滇池:《無辜民警屈打成死囚》,《金陵晚報》2000年12月1日。)這些冤案都是殺人案件。殺人案件誤判率高必須引起注意。

  第二,從錯誤裁判的性質看,死刑案件錯誤裁判基本上都是事實認定錯誤,而非適用法律錯誤。大凡適用死刑的案件,其適用法律解決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問題并無太大困難,尤其是殺人罪是一種傳統(tǒng)型犯罪,定性一般很少出錯。從已發(fā)現(xiàn)和被糾正的死刑案件錯誤裁判來看,這些案件都屬于論罪當死,在法律適用上沒多大出入。錯誤的性質都是認定事實錯誤。即司法機關在沒有確實、充分證據(jù)的情況下認定了被告人故意殺人的犯罪事實。最終糾正錯誤裁判的理由都是原判證據(jù)不足以認定原審被告人實施犯罪的事實,或已經發(fā)現(xiàn)了指控的犯罪事實系他人所為。事實認定錯誤導致重大冤、錯案件,這是錯案領域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反映出我們在有些場合對死刑案件的證據(jù)審查和證明要求上缺乏慎之又慎的態(tài)度。

  第三,從錯誤裁判的主要原因看,死刑錯誤裁判的第一位原因總是取證上的刑訊逼供和證據(jù)運用中的口供主義。在被確認為錯案的案件中,被指控者通常不會自愿承認自己尚未實施的犯罪事實,而且也正因為是錯案,控方手中也不會有足以證明被指控事實的其他的充足證據(jù)。于是,偵破案件和收集證據(jù)主要依賴刑訊逼供。在作出錯誤裁判時,定案的主要依據(jù)也是被告人的供述。即使被告人僅僅在偵查階段供述過,后來一直翻供,最初的供述也是促使裁判者下決心作出錯誤的死刑裁判的主要依據(jù)。從被公開的錯誤裁判的死刑案件看,幾乎均存在嚴重的刑訊逼供情形,刑訊逼供無一例外地成為錯誤裁判的首位原因。這一特點說明,口供主義的意識在刑事司法人員中依然根深蒂固。在刑訊逼供得不到有效遏制的情況下,死刑案件的錯誤裁判現(xiàn)象還會層出不窮。

  第四,從第二審程序重復錯誤裁判的情形看,“疑罪從輕”、“有罪推定”的傳統(tǒng)觀念在第二審過程中仍有市場。在有些死刑案件中,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了錯誤的第一審死刑判決,被告人上訴后,作為第二審法院的高級人民法院也并非沒有發(fā)現(xiàn)疑點,也意識到了原判在認定犯罪事實上可能存在證據(jù)不確實、不充分的問題,但第二審法院卻沒有予以糾正,而只是采取“留有余地”的做法。即如果原一審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第二審便改為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
如果原一審判決為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則第二審改判為無期徒刑。我們上面提到的“陳金昌搶劫殺人案”、“杜培武殺人案”、“孫萬剛殺人案”均屬這種情形。只要認真審查,死刑錯誤判決案件在定罪證據(jù)方面總會暴露出足以引起懷疑原判正確性的疑點。高級人民法院通常也能發(fā)現(xiàn)這些疑點,但他們發(fā)現(xiàn)疑點后不是適用刑事訴訟法上“疑罪從無”的原則,而是采取“疑罪從輕”的做法,這種“留有余地”的裁判方式,也反映了上級人民法院對待死刑的嚴肅審慎態(tài)度,對于減輕和防止死刑案件錯誤裁判后果的嚴重性也有不可否認的積極意義,它畢竟阻止了非法剝奪無辜者生命的嚴重后果的發(fā)生。但是,“疑罪從輕”畢竟也是“有罪推定”。正是“有罪推定”的觀念成為高級人民法院在死刑案件上重復一審判決錯誤的主觀原因。

  第五,從糾正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過程看,高級人民法院糾錯機制嚴重不足。第一審人民法院作出錯誤的死刑判決,依理依法,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立即糾正這種最為嚴重的裁判錯誤。但從糾正這類錯誤裁判的實際過程來看,高級人民法院目前的糾錯機制明顯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糾錯過程漫長。從錯誤的死刑判決被提起上訴開始,到這一錯案被徹底糾正,通常要經過相當長時間,很少在法律規(guī)定的審限內及時糾正錯判。其二,高級人民法院發(fā)現(xiàn)原判錯誤后,通常不直接、徹底否定原判,而是以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為由發(fā)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把糾正錯判的機會留給原審法院。而原審法院通常不會輕易承認自己的判決錯誤,加之存在各種阻力,于是,往往在經過一年半載后再次作出與原判基本無異的判決,其結果是當事人再次上訴。這樣,上訴—發(fā)回—再判決—再上訴—再發(fā)回,案件像一個球似的在兩級法院之間來回滾動,陷入一種無休止的旅行過程,直至上級法院意識到不可能再指望下級法院放棄錯誤判決時,高級人民法院才可能自己作出改判,徹底或部分糾正錯判。河北省陳國清等四人搶劫殺人一案就是典型一例。從1994年案發(fā),1996年承德市中級人民法院第一次判處四被告人死刑開始,其后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以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為由先后三次發(fā)回重審,到2000年10月,承德市中級人民法院又作出了三次基本維持原判決的判決。由于一審法院實際上拒絕改判,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04年3月作出改判,判處三名被告人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一名被告人無期徒刑。不論最終的判決是否徹底糾正了錯誤,從高級人民法院將一個案件三次發(fā)回,讓同一個中級人民法院三次重審可見,高級人民法院糾正死刑裁判的機制極為弱化,既沒有體現(xiàn)司法程序公正,也沒有體現(xiàn)司法的效率。(注:參見蔡平:《被反復駁回的死刑判決》,《中國青年報》2000年12月27日;
郭國松:《一個“留有余地”的死刑判決?》,《南方周末》2004年4月1日。)其三,發(fā)現(xiàn)錯誤裁判的能力不足,部分死刑案件裁判錯誤的糾正純屬偶然。部分死刑案件被高級人民法院重復其裁判錯誤,而最終得以糾正主要歸因于一些偶然的因素,其中最常見的是真正的罪犯意外落網,并意外承認了已被兩級人民法院錯誤認定的那個犯罪事實!瓣惤鸩浮笔侨绱,“杜培武案”是如此,1995年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糾正的“石東玉殺人案”、(注:參見張放:《女偵查員重審血案洗沉冤》,《金陵晚報》1999年4月3日。)1999年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糾正的“吳鶴聲殺人案”(注:參見戴紅兵、涂莉、金思柳:《兇殺現(xiàn)場兩煙頭致入冤獄8年,一朝昭雪獲賠13萬》,

  http://news.sohu.com/43/16/news209201643.shtml.)也是如此。在這類案件中,如果不是真正的兇手落網,如果真正的兇手沒有供述這一起犯罪事實,錯誤裁判就很難被及時糾正。

  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一些基本特點,反映出我國死刑案件審判機制尚有嚴重缺陷。克服這種缺陷,才能有效地防止錯誤的死刑裁判。

  

  二、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主要原因

  

  死刑案件錯誤裁判與其他刑事案件裁判錯誤相比,既有共同的原因,也有特殊的原因。除了前面已經提及的原因以外,以審判階段為分析原因的界域,這些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ㄒ唬⿷土P至上的強烈意識,程序違法、程序不公得到容忍

  面對一個無不切齒痛恨的殺人案件,在領導與公眾高度關注的壓力之下,辦案機關把懲罰犯罪作為第一要務、首要任務、中心任務。這樣,訴訟過程中程序法制觀念、程序正義理念就很容易被嚴重弱化。如果說一般刑事案件尚能遵守法定程序,注意程序公正的話,那么在死刑案件中程序公正可能與懲罰犯罪的緊迫任務產生激烈的沖突,辦案機關更容易采取為完成揭露、證實、懲罰犯罪任務而需要的程序違法行為。而法院在審判過程中,也更傾向于容忍這類案件訴訟中的程序違法行為或程序不公行為。

  在大案、要案的訴訟過程中,人們在強烈的懲罰心理支配下,一般不會意識到一種嚴重的程序違法行為可能造成冤、假、錯案。于是,審前階段上以刑訊逼供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程序違法行為極易發(fā)生,而發(fā)生以后在程序內、程序外也都容易被容忍。盡管在規(guī)章制度上是嚴禁刑訊逼供的,刑訊逼供行為將受到紀律處分,但事實上,“在沒有造成冤假錯案的情況下,普通的刑訊逼供行為一般并不會引起行政紀律處分。甚至在一些所謂的‘大案要案’的偵破過程中,刑訊逼供行為還受到一定程度的默許甚至鼓勵。在偵查人員通過刑訊逼供方式最終成功地破獲某一影響重大的案件后,還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嘉獎,甚至會獲得新的晉升機會!保ㄗⅲ宏惾鹑A:《問題與主義之間——刑事訴訟基本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頁。)表現(xiàn)在審判階段上,一審法院的法官和二審法院的法官都可能發(fā)現(xiàn)刑訊逼供等程序違法行為,因為既然是嚴重的錯案,那么通常會有刑訊逼供行為,這些刑訊逼供行為也會或多或少反映出來,但法官們經常會采取容忍態(tài)度。他們總是往好處著想:雖然刑訊逼供存在,但被告人的供述還是真實的,所以死刑還是罪有應得的。如果有點猶豫,最多也就是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畢竟懲罰犯罪,維護社會安全利益比起避免當事人可能蒙受冤枉,(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可能被錯判死刑更為重要。尤其是懲罰犯罪,保護社會安全的強烈沖動,已使許多人不愿相信可能會造成錯案。何況,實踐中被錯判死刑的畢竟相對很少?梢,懲罰第一、容忍程序違法的意識是一些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ǘ┏绦蛑萍s機制的弱化

  法律上規(guī)定了刑事訴訟中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意在提高三機關揭露和懲罰犯罪的效率,有效地防止刑事司法錯誤。就防止錯誤起訴、錯誤裁判而言,分工負責、互相制約極為重要。問題是這一原則中包含的互相配合要求,使公、檢、法三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互相制約機制大為減弱。一般刑事案件尚且強調配合遠甚于強調制約,在可以判處死刑的重大、特大案件的訴訟過程中,互相配合更成為一項高于一切的原則。重大的死刑案件特別是重大的殺人案件自然會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同時也自然是上級領導機關督辦的案件。上級領導機關就重大案件的偵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定罪與處罰等問題,通常會比其他案件更加重視對公、檢、法三機關進行領導、協(xié)調與督促。在上級領導機關的領導、協(xié)調與督促下,公、檢、法三機關容易從大局出發(fā),求同存異,放棄或者減弱必要的制約。即使在訴訟過程中三家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發(fā)生重大分歧,也往往會在上級領導機關的傾向性協(xié)調下達成共識。而維護社會良好治安的強烈責任感,又難以使領導機關下決心表示“疑罪從無”的態(tài)度。我們不能把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原因歸結為上級領導機關對重大、特大案件訴訟過程的領導、協(xié)調和督促,但不能否認,在重大、特大案件的訴訟中這種領導、協(xié)調與督促會得到加強,而且因此會使互相制約削弱,互相配合強化,從而無法阻止死刑案件裁判錯誤的發(fā)生。對重大、特大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的嚴厲懲處,是公、檢、法三機關的共同任務,在領導機關的具體過問下,三機關的共同任務更成為大局。為了大局,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互相制約就會變得多余和格格不入。在這種情形之下,有時承擔審判任務的法院即使意識到了定罪證據(jù)的不可靠或不充分,意識到了死刑判決的危險性,也不敢不顧大局,不敢旗幟鮮明地決定“疑罪從無”。相反,法官們會心安理得地容忍那些違反法定程序所取得之證據(jù)充當定罪的依據(j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有領導機關協(xié)調的場合,法院過分堅持自己的立場而與公、檢兩家意見相左,會致很多人心生不快。據(jù)此,法院也會說服自己服從大局,何況服從大局與尊重領導意義相近,即使誤判死刑,領導機關也不會追究法院的錯案責任。

  

  (三)審判獨立地位的嚴重削弱

  客觀地說,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形成,也不完全是法官無能所致或者法官冷漠心態(tài)下的草菅人命。有些時候,法官可能也已經感覺到了錯誤裁判的危險性,也想阻止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發(fā)生,只是能想而不能做或者敢想不敢做罷了。如果讓法官真正做到獨立審判,也許他們會因為疑罪而做出無罪的判決。換言之,審判的不獨立,在有些場合成為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一個重要原因。

  死刑案件的審判會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因而,審判獨立比在其他案件中更為困難。被錯誤裁判的死刑案件,大多表現(xiàn)為證據(jù)上的諸多疑點和缺陷,對此,不可能所有參與審判的法官都看不出。那么,他們?yōu)槭裁床荒軋猿肿约旱挠^點獨立地依據(jù)事實、法律和良知作出公正的裁判而相反要附和那些勉強定罪的意見呢?法官不能堅持獨立審判也有諸多的原因:原因之一,上級領導機關的壓力。對于重大、特大案件,上級領導機關加強對具體案件訴訟過程的領導、協(xié)調和督促,會給審判中的法官造成某種壓力。而當領導機關表現(xiàn)出某種傾向性態(tài)度時,尤其如此。在目前的體制下,法官普遍不敢不顧上級領導機關的意見而獨自果斷作出裁判。

  原因之二,公安、檢察機關施加的壓力,F(xiàn)行體制之下,法官要作出一個無罪判決,不可能不顧及公安機關尤其是檢察機關的態(tài)度。一個足以對犯罪行為人判處死刑的大案,其偵破和收集證據(jù)的過程艱苦和代價之大不難想像,且被告人已經羈押數(shù)月甚至一年有余,法官作出無罪判決將使控方的努力與艱辛白廢而且還要承擔某種不利后果。如此,控方機關通常會通過各種途徑對法院、法官施加壓力,使其支持控訴,放棄任何作出無罪判決的意圖。

  原因之三,輿論的壓力。一些被錯判死刑的案件,都是有重大影響的案件。這類案件發(fā)生后,各種媒體通常會競相報道,制造懸念,渲染氣氛,引起公眾高度關注。一旦“兇犯”落網,媒體又會及時報道,甚至“未審先判”,以滿足公眾的知情需要。雖然此時只是有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還不等于罪犯,但公眾在心理上習慣于或者下意識地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同于罪犯。公眾受到輿論的誘導而形成的某種情緒和傾向,對于法官來說也是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也可能使法官不敢下決心以無罪判決宣布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抓錯了人。他們不愿看到公眾因此而失望,也不愿在公眾面前讓偵查、控訴機關的威信受到影響,更不愿讓自己承受違反民意的結果。正是看到了輿論的這種消極功能,理智的人們要求媒體對案件的報道持謹慎態(tài)度!爱斣V訟案還未了結而法庭正在積極審理的時候,任何人不得對案件加以評論,因為這樣做實際上會給審案工作帶來不利的影響,如影響法官,影響陪審員或影響證人,甚至會使普通人對參加訴訟一方產生偏見!保ㄗⅲ海塾ⅲ莸帲骸斗傻恼敵绦颉,李克強等譯,群眾出版社1984年版,第41頁。)輿論在這方面的消極作用,表現(xiàn)為對法官產生壓力,影響其獨立公正地作出裁判。

  馬克思曾對法官獨立審判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認為:“法官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獨立的法官既不屬于我,也不屬于政府”;
(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181頁。)在刑事訴訟中,“法官、原告、辯護人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這種集中是同心理學的全部規(guī)律相矛盾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頁。)在馬克思看來,法官應當獨立于政府,獨立于當事人,還要獨立于自己,只服從法律。否則,就不可能有獨立的法官和獨立的審判。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嚴重制約了法院和法官獨立地行使審判權,使法官難以獨立地作出否定指控的無罪判決。

  

 。ㄋ模┎磺‘?shù)莫剳蜋C制

  足以將被告人判處死刑的案件都是大案。在實際運行的辦案責任機制之下,如果這宗大案社會影響特別大且偵破難度大,那么案件的偵破、起訴和審判可能使一些辦案人員獲得嘉獎或晉升,不論辦案過程是否有違反法定程序的地方;
如果費了很大勁到最后還辦錯了案件,錯抓、錯關了人,則同樣也會使辦案人員承擔一定的責任而不管這種錯誤是否因辦案人員的主觀原因所造成。法官們從心理上極不愿意看到同行們承擔錯案責任。于是,為了避免不利于辦案人員的后果,法官們通常會盡可能地使裁判結果與前面同行們的工作成果保持一致。導致法官不恰當?shù)乜紤]作出無罪裁判可能對辦案人員引起的不利后果,其根源還在于司法過程中不恰當?shù)莫剳蜋C制。稱其不恰當,是因為這樣一種獎懲機制使獎勵和責任追究都只看或主要看結果,而不看過程、手段和原因。結果好一切皆好,結果錯一切皆為罪過。趨利避害的心理使刑事司法領域的任何辦案人員包括法官都不敢面對已經意識到的司法錯誤,不愿意因為阻止或糾正司法錯誤而使自己或自己的同行承擔錯案責任。于是,即使意識到可能存在司法錯誤,也會竭力讓一審法官或二審法官相信認定事實沒有錯誤;
審理案件的法官也因此心存僥幸,寧可說服自己相信有罪,也不愿得罪他人作出無罪的裁判。可見,眼下不恰當?shù)霓k案獎懲機制也是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原因之一。

  

 。ㄎ澹⿲嵨镄宰C據(jù)和科學證據(jù)審查判斷簡單粗糙,證明標準掌握不嚴

  殺人案件的定案證據(jù)一般都包括被告人口供和一定數(shù)量的實物性證據(jù)和鑒定結論。被錯誤判處死刑的殺人案件在證據(jù)方面通常顯現(xiàn)出這樣的特點:口供是主要的定案證據(jù),但總是存在被告人先供后翻的情形,最遲在審判階段堅決翻供的情形更多;
由于被告人翻供,實物性證據(jù)或科學證據(jù)即鑒定結論成為支持口供的主要證據(jù),但法官對這些實物性證據(jù)和科學證據(jù)簡單審查,盲目采信。在審判階段,無論指控有無錯誤,被告人翻供的情形非常多見。此時,法官需要審慎地對待翻供,既不能因為出現(xiàn)翻供而簡單地否定指控(法官一般不會這樣做),也不能對翻供聽而不聞,不予理會。在發(fā)生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場合,除非法官已經發(fā)現(xiàn)錯誤仍不得已作出錯誤裁判,多數(shù)情況下是因為法官對于被告人翻供的情形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雖然他們也會對先前的口供予以審查判斷,但只要還有其他證據(jù)特別是實物性證據(jù)和科學性證據(jù)存在,他們便不再懷疑先前的口供而將其作為定案的根據(jù)。促使他們大膽定案的原因,一方面是對口供的迷信;
另一方面是對那些佐證口供的實物性證據(jù)審查判斷簡單而粗糙,對科學證據(jù)的不加懷疑,盲目采信。在那些錯誤裁判的死刑案件中,往往實物證據(jù)與案件事實缺乏客觀的關聯(lián)性,如果認真審查證據(jù)材料的來源、證據(jù)與案件事實的聯(lián)系,也不是發(fā)現(xiàn)不了矛盾和疑點。作為科學證據(jù)的鑒定結論也不是絕對科學,盲目依賴也會強化對口供的迷信。所以,對死刑案件中實物證據(jù)和科學證據(jù)審查判斷缺乏嚴格細致的態(tài)度,便成為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對死刑案件證明標準掌握不嚴也是導致錯誤裁判的一個證據(jù)方面的重要原因。死刑案件人命關天,證明有罪的標準較之其他案件更高更嚴,認定犯罪事實的結論必須具有不容置疑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如果真正做到這一點,許多死刑裁判的錯誤根本不可能發(fā)生。之所以未能避免裁判錯誤,從訴訟證明角度看,主要是法官掌握證明標準不嚴。法官通常也明白死刑案件事關重大,不得有錯,但在運用證明標準衡量定案證據(jù)時卻又人為地放松了證明標準。一般而言,錯誤裁判的死刑案件在證據(jù)方面總有疑點,這些疑點使關于案件事實的結論不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法官在沒有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情況下仍作出有罪的認定,裁判錯誤的可能性就大大上升。

  導致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往往是相互作用、共同作用的。因此,為避免和減少死刑案件的裁判錯誤,必須針對這些原因同時采取多種措施。

  

  三、防止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對策思考

  

  現(xiàn)行的制度和程序未能有效地防止死刑案件裁判錯誤的發(fā)生,這意味著我們需通過一系列的司法改革措施去追求死刑案件裁判錯誤的最佳預防效果。近幾年來,針對死刑案件錯誤裁判問題理論界和實踐部門都在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改革建議。筆者認為,造成死刑案件裁判錯誤的原因是復雜的,因而我們的預防性對策措施也應該是多方面的。

  

  (一)確立死刑案件證據(jù)采信的特有規(guī)則

  死刑案件錯誤裁判從證據(jù)方面找原因,共同特點之一是采信了不應采信的證據(jù)。這方面最突出的是有疑問的被告人口供。如上所述,死刑案件的定案證據(jù)中最主要的證據(jù)通常是口供,而口供又因為刑訊逼供可能性的存在而成為最具危險性的證據(jù)。凡是錯判的死刑案件,通常都會暴露出收集口供過程中刑訊逼供的嫌疑。法官面對這些存在刑訊逼供嫌疑的有罪供述而最終仍予以采信,決定性的因素是他們認為雖然不排除刑訊逼供的可能性,但相信其所供內容還是真實的。刑訊逼供所得之言詞證據(jù)皆不得作為定案依據(jù),這是最高司法機關司法解釋的明確規(guī)定,但刑訊逼供的事實很難被證實。所以法官雖然對刑訊逼供將信將疑,也照樣心安理得采信口供。如果說我們眼下還不能或不宜在所有案件中實行將無法排除刑訊逼供可能性的口供一律不得作為定案依據(jù),那么在死刑案件中則必須實行這樣一種特殊規(guī)則。

  存在刑訊逼供的事實與不能排除刑訊逼供的可能性,都表達了一種程序違法事實的顯露程度。這兩種事實狀態(tài)是不同的,前者讓人看到刑訊逼供事實的確實存在,后者令人相信刑訊逼供事實可能性的存在。從證明標準的意義上說,前者是一種確實性的證明,后者是一種可能性的證明。刑事司法機關的程序違法事實在被辯方用作辯護主張和理由時,司法實踐中向來不分具體情形,都把證明責任加在辯護方身上,而且要求證明其確實存在,而辯護方又通常表現(xiàn)為一種無奈。正是這種程序不公的做法,使得死刑案件中刑訊逼供所取得的口供照樣成為錯誤裁判的一個決定性原因。因此,為了有效地防止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發(fā)生,對于死刑案件的證據(jù)采信應該有獨立的規(guī)則:凡是辯護方證明存在刑訊逼供或以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言詞證據(jù)的可能性的,控方應當證明收集這些證據(jù)的合法性;
控方不能證明證據(jù)合法性,或不能排除以刑訊逼供或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言詞證據(jù)的可能性的,(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這部分言詞證據(jù)不得作為定案的證據(jù)。這一規(guī)則的實質是,辯方以證據(jù)不具有合法性作為辯護理由時,并證明存在證據(jù)違法性事實的可能性時,控方負證明不存在違法事實的責任。如果不能排除違法可能性的,該證據(jù)不得采信。在證明標準上,考慮到辯護方證明的難度,辯護方證明存在證據(jù)違法事實的標準應低于控方證明證據(jù)合法性的標準。即辯護方只需證明存在證據(jù)收集程序不合法的可能性就達到了證明標準,而控方則必須證明證據(jù)收集符合法定程序的確實性,并排除違法收集證據(jù)的可能性。這樣的規(guī)則雖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可以防止一部分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出現(xiàn)。

  

 。ǘ└母锼佬贪讣䦟徟薪M織模式,確保合議庭真正獨立審判

  判處死刑的案件可謂重大案件,重大案件通常會由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死刑,原本是為了防止死刑案件的錯誤裁判,但錯誤的死刑裁判卻通常是由審判委員會作出的。可見,審判委員會無法防止死刑案件的錯誤裁判。不僅如此,在筆者看來,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死刑案件甚至更容易導致錯誤裁判。原因有二:一是重大案件往往會受到當?shù)赜嘘P領導、部門的重視和過問,通常情況下,有關領導、部門的態(tài)度是傾向于打擊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的,他們會向法院院長表明自己的傾向性意見。在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時,有關領導的意見就會通過法院院長向審判委員會成員傳達,這樣就會影響審判委員會冷靜而理性地討論決定死刑案件的裁判。二是集體討論決定案件使審判委員會成員缺乏足夠的責任感。實踐中法院系統(tǒng)有一個共識,即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案件可以避免職業(yè)風險。之所以能規(guī)避職業(yè)風險,主要是因為案件的處理決定是由審判委員會集體討論并投票表決產生的,沒有哪一個人需要對這樣的決定具體承擔責任。正因為責任的分散和虛化,在討論決定死刑案件時,審判委員會成員一般不會有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覺,機制沒法使他們產生足夠的責任感和足夠的謹慎態(tài)度。

  鑒此,死刑案件的裁判不應該讓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而應該由合議庭獨立作出。為了保證合議庭對死刑案件裁判的正確性,合議庭應由五人組成,而不是習慣上的三人。由合議庭直接定案的好處是,地方有關部門的意見無法直接進入合議庭,來自院外的干預相對來說難以直接產生影響。本院領導雖然仍可能對合議庭干預,但在司法責任制下,合議庭基于自己的利害關系更傾向于排除這種干預。另一個更重要的好處是,定案的責任限于合議庭之內,五個人作為審判組織的成員,對于死刑案件的裁判都負有直接的責任。合議庭成員的責任感與審判委員會成員的責任感是有區(qū)別的。合議庭討論決定的是自己所辦的案件,每個人都與案件的裁判責任相聯(lián)系。而對審判委員會成員來說,討論決定的案件不是自己所辦的案件,對裁判不負直接的責任。如果能夠保證五人組成的合議庭真正獨立審判,合議庭對死刑案件作出錯誤裁判的可能性將明顯小于審判委員會。

  

 。ㄈ⿲嵭兴佬贪讣龑徑K審制

  從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情形看,錯誤裁判都發(fā)生在中級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這兩個審級,或者確切地說,都發(fā)生在由高級人民法院進行復核核準的死刑案件中。1983年最高人民法院將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的死刑核準權下放給各地高級人民法院,此后死刑案件的錯誤裁判便開始多了起來。這固然與案件數(shù)量的明顯增長有關,但也說明由高級人民法院復核和核準死刑在防止死刑案件錯誤裁判方面作用欠佳。不難理解,高級人民法院既然是死刑案件的終審法院,對自己作出的死刑裁判很難在復核環(huán)節(jié)予以推翻。近年來,許多學者都在建議將死刑案件的復核與核準權由最高人民法院收回,也有的建議死刑案件實行三審終審制。無論是將死刑復核與核準權由最高人民法院收回,還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作為第三審法院對死刑案件行使終審權,在防止死刑案件錯誤裁判方面的重要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同時,死刑案件的司法成本總體上會明顯增加,特別是最高人民法院的負擔將大大加重,這也是顯而易見的。作為一種折中的方案,筆者認為,凡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的案件仍可由高級人民法院行使終審權和核準權;
凡是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案件,實行三審終審制,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終審。三審終審的案件,終審程序與復核核準程序進行合并;
案件未進入第三審的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核準權。

  如此改革,司法成本會明顯增加。但是,這不應當成為我們維持現(xiàn)行的死刑審級制度和復核程序的理由!皬纳辽系挠^念和‘少殺’、‘慎殺’的死刑政策出發(fā),以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換取司法的公正和對被告人程序人權與實體人權的保護,從價值判斷上而言,是非常值得的!保ㄗⅲ焊咩戧选⒅毂拘溃骸墩摱䦟徦佬贪讣墓_審理》,《現(xiàn)代法學》2004年第4期。)

  

 。ㄋ模┧佬贪讣䦟徱怨_審判為原則

  公開審判本是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聯(lián)合國制定的刑事司法國際準則的重要內容,但在我們以往的二審案件審判實踐中,不開庭審判成了基本原則,而開庭審判成了例外。尤其在死刑案件中,大多數(shù)案件都是不開庭審理就作出了裁判。這種暗箱操作導致二審無法受到當事人和社會的監(jiān)督,也使二審法官難以在控辯雙方的爭論中把握案件事實的真相,正確地判斷證據(jù)是否確實充分。難怪很多學者也認為,二審不公開審判是一審死刑判決錯誤難以發(fā)現(xiàn)和糾正的一個重要原因。(注:陳衛(wèi)東主編:《刑事訴訟法實施問題對策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頁。)有鑒于此,我們可以把落實二審公開審判作為防止死刑案件錯誤裁判的措施之一。對于最高人民法院有限的三審來說,如果二審堅持了公開審判,就完全可以通過書面進行審理。當然,在必要的時候,三審法官應當訊問被告人,并聽取辯護人的意見。

  

 。ㄎ澹└母镄淌滤痉C關的獎懲機制

  如前所述,死刑案件大多為重大案件,常是刑事司法機關立功受獎的機會。以獎勵作為激勵機制,激勵司法工作人員為打擊犯罪,維護社會安全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是完全正確的。問題是獎與懲要科學結合,激勵與約束合理并用,才能真正發(fā)揮既鼓勵及時揭露和證實犯罪,同時又避免讓無罪的公民受到刑事追究的作用。目前我們刑事司法機關的獎懲機制欠科學合理之處在于:案件破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終被判死刑了,就要作為成績與功勞加以表揚獎勵,不管訴訟過程中有無違法行為;
如果案件中途搞不下去了,檢察院作不起訴決定了,或者法院作無罪判決了,就作為錯誤與罪過,使辦案人員承擔某種不利的后果。這種獎懲機制沒有充分尊重訴訟的客觀規(guī)律,形而上學味道較濃。更重要的是,這種機制仍然具有鼓勵重實體、輕程序的消極功能。正是這種弊端,會形成辦案人員不恰當?shù)内吚芎訖C,并促使其大膽違法取證,以致審判機關最終作出錯誤裁判。錯誤裁判是法院作出的,但法官不是圣人,也會犯錯誤。所以,防止死刑案件錯誤裁判,除了法院審判環(huán)節(jié)要改革,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也要改革,而且后者的改革更具有基礎意義。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不能發(fā)現(xiàn)錯誤,相反提供一些足以誤導法官的證據(jù),法官作出錯誤裁判的幾率就會大大提高。

  就整個刑事司法機關的獎懲機制而言,需要改革兩個方面:一是獎勵有原則。即破獲重大案件,最終將犯罪分子送上法庭,使其受到死刑懲處,這只是獎勵的一個基本條件,但是否給予獎勵,還取決于另外一個關鍵性條件,即訴訟程序中有無程序違法行為。如果存在有可能導致證據(jù)失實、侵犯人權的程序違法行為,即使偵查、起訴、審判是成功的,也不應獎勵。否則,客觀上會鼓勵只要結果,不擇手段。二是懲戒講過錯。對于辦案人員無論采用何種形式懲戒,都必須以辦案人員存在過失為要件。辦案人員盡到了自己的職責,案件的訴訟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這本是符合訴訟規(guī)律的事情。如果不問有無過錯,只要訴訟未達預期目的,就讓辦案人員事實上承擔不利的后果,其消極作用顯而易見:辦案人員不愿面對已發(fā)現(xiàn)的錯誤,更傾向于通過刑訊逼供等程序違法行為彌補錯誤,或者通過其他的干預力量讓可能存在錯誤的定罪結論得到認可和維持。如果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及時糾正錯誤并不會導致辦案人員某種利益的損失,辦案人員也不愿冒造成錯殺無辜的危險。所以說,改革獎懲機制,對防止和減少死刑錯判案件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標題注釋」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助(03BFX044)

  「作者簡介」李建明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南京210097

  來源:《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

相關熱詞搜索:死刑 裁判 視角 案件 錯誤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