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英氏家族中國面向世界的微觀樣本

發(fā)布時間:2020-04-11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看來英家人還是得吃‘洋飯’啊!”瞅著英達、英壯、英寧幾個子侄輩兒把情景喜劇這只美國漢堡端進中國千家萬戶,撒上點蔥花,放一撮鹽,盛出《我愛我家》、《候車大廳》、《東北一家人》這些熱騰騰的中式家常菜,英若誠發(fā)出過這樣的感慨。
  從英若誠的祖父英斂之開始,老英家人就開始吃“洋飯”了。
  
  英斂之
  創(chuàng)辦《大公報》和輔仁大學
  
  英斂之22歲開始便篤信天主教。32歲那年他寫了一篇《論興利先除弊》,議論國是,聲援維新,公開稱贊康有為的革新主張“實今日之頂門針、對癥藥,痛快切當,言人之不敢言”。
  英寧對這位先人很崇敬,“康梁呼吁變法圖存令人景仰,但他們畢竟是漢人,我曾祖父是滿族正紅旗人,我曾祖母還是皇族,照現(xiàn)在的說法,人家可是體制內(nèi)的,有這個覺悟多不容易啊!”
  英家的滿族老姓兒是“赫舍里”,英斂之本名赫舍里•英華,字斂之。
  他與梁啟超、嚴復等維新派人士往來密切,1898年前后,參與成立了一個名為“愛國會”的維新組織,袁世凱作為新軍首領(lǐng)也參加了這個組織。袁世凱倒戈叛變,英斂之痛恨不已,1902年他在天津創(chuàng)辦《大公報》,與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對壘10年,這是后話。
  戊戌變法失敗后,英斂之亦在清廷的緝拿名單上,他帶著妻兒先后避難于香港、越南,其后輾轉(zhuǎn)落足天津。保皇立憲的政治主張受挫,他意志更堅,一意西學,希望借助“歐西學術(shù)”的引進,“啟我同胞聰明”。
  他把12歲的獨生子英千里交給天主教傳教士雷鳴遠帶到英國去學習強國之術(shù),這個舉動至今令英若誠的五弟英若識嘖嘖稱奇,“我祖父這個人意識太超前了,一百多年前能有這樣的眼光、氣魄,他可就這么一個兒子!庇⑶Ю镒吆蟛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就爆發(fā)了,8年后,他才第一次回國。
  因為主張“全盤西化”,英斂之也鬧了不少笑話,被周圍的人譏笑為“怪人”。例如他提倡穿西裝,不聽家人勸告,找了個日本裁縫做了套西服,勇敢地穿上,從天津四面鐘到勸業(yè)場逛了一大圈,為的是叫“長袍馬褂們”好好看看。結(jié)果回到家累得不行,脫下西裝一看,原來自己連衣服架子一塊兒穿身上了。
  他不知從哪兒聽說,西方紳士星期天必須騎馬,特地買來幾匹馬,每到禮拜天就領(lǐng)著妻兒,到街上跑一圈,這個別出心裁的節(jié)目苦了他嬌小瘦弱的妻子。英寧家里收集了許多家族老照片,其中就有一幅英斂之一家三口的馬上英姿。
  他自己穿西服不算,還想在全家推廣,苦于弄不清西方女性服裝的式樣,托人到哈爾濱買了一套,讓太太穿上拍照,放大之后掛在客廳里。那張照片英若誠小時候看過,印象里好像是一件俄國人的睡衣,他在回憶錄里很是同情自己的小腳祖母愛新覺羅•淑仲,這位滿清皇族跟著他祖父這個超級革新家沒少受改造。
  1924年,英千里自歐洲回國成親。婚后頭6年,他仍然生活在歐洲,偶爾回國探望。英斂之意識到兒子雖精通西學,在全英注冊考試中名列第一,拿下了英國倫敦經(jīng)濟學院的學位,卻連中國字都寫不好,中國話都說不利落,更不能指望他干預時政,推進社會變革。
  自1902年創(chuàng)辦《大公報》到1916年9月意冷心灰將報紙盤售給大股東之一王郅隆,英斂之對西方世界的一心向往和全意推崇早已被現(xiàn)實打破,兒子的教育“失敗”,是他“全盤西化”改革的又一大挫折。
  《大公報》初創(chuàng)時,大股東是天津紫竹林天主教堂的教友柴天寵和天津本地建筑商王郅隆,嚴復也入了小股。法國駐華公使鮑渥聽說之后,也積極入股。英斂之以為,“余思有法欽使,規(guī)模固可擴大,消息亦覺靈通”,他個人是同意法國公使入股的,但他在上海延請主筆時,《中外日報》負責人汪康年再三告誡他“萬不可入洋股”,“謂其定受壓制”。
  果然被汪言中!洞蠊珗蟆返慕虝尘半m然在創(chuàng)辦之初為英斂之贏得了較為寬松的輿論環(huán)境,為報社贏得了“敢言”的美譽,但其間教會和法方不滿報人們“御侮圖強”的愛國之情,時常召喚總經(jīng)理兼主筆英斂之面見,對“報上不合諸端”之事進行干預,股東們也都提心吊膽,“不安于位”。
  英斂之曾多次萌生去意,他在日記里這樣寫道:“甚不快,百感紛集,頗思他去。”
  他的信仰世界也在松動變化,自青年時期便對教會無比忠誠的他反思教會在中國土地上的作為,開始斥責一些外國教士的愚民之術(shù)。
  推行教育、變革精神本是天主教和新教在華傳播的宗旨所系,重視向中國上層官員和知識分子傳教更是由利馬竇開創(chuàng)的一大傳統(tǒng)。然而自晚清開始,把持中國天主教會的法國天主教修會漸漸偏離了這個傳統(tǒng)。天主教會與槍炮強權(quán)深度勾連,法國遣使會主教孟振生甚至說,“在中國,宗教事務(wù)上無須用大炮,也不用流血,只要法國命令自己的代理人用法國名義以堅決強硬的詞句說話,什么事都可能解決。”此外,教士們奉行向中國社會底層傳教的新政,主張“天主教會所應(yīng)有的首先不是學者,而是宗教信徒”。
  反倒是新教后來居上,十分重視高等教育對教會發(fā)展的推動作用。1890年新教傳教士第二次在華全國大會上,教士狄考文力主把高等教育作為今后教會發(fā)展教育的重點,“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是一支點燃的蠟燭,未受過教育的人將跟著他的光走,比起絕大多數(shù)異教徒國家,中國的情況更是如此”,他提出,“用基督教和科學教育培養(yǎng)在中國任何一個階層都有影響的人,使他們能夠勝過中國的舊式士大夫”。
  當中國政府開始創(chuàng)辦高等教育時,天主教傳教士并不支持。1898年,清政府創(chuàng)辦京師大學堂,先委托天主教會莫里主教主持,“竟辭不受”,后來只得延請新教教士丁韙良任總教習。
   天主教會威逼利誘的做法使其在華信徒人數(shù)一度遠超新教教徒,但教徒信仰根基不堅,社會影響力欠缺,信徒中流傳著一句歌謠,“為什么要信教,為了兩塊‘北洋造’(“北洋造”是當時北洋政府發(fā)行的一種銀元)!”
  1917年英斂之撰寫了《勸學罪言》,上書羅馬教廷,力主在中國開辦天主教高等教育學校,信徒培養(yǎng)“以文學為第一要務(wù)”,“延聘素負盛譽高明特達之教習,嚴定課程”。
  1925年,羅馬教廷親自委派美國本篤會來華辦學,英斂之與美方負責人奧圖爾發(fā)表聯(lián)合宣言,“絕非用殖民政策,造成附屬之品,乃為吸收中國有志愛國之士,本此志愿,同工合作”。
  英斂之深刻意識到“介紹西歐新得科學文化之精”的同時,不能舍棄“中國舊有文學美術(shù)之最善者”,因此這所大學的辦學宗旨必須是“舍短取長,不使偏勝”。
  這所大學就是亞洲惟一一所由羅馬教廷直接設(shè)立的天主教名校輔仁大學,校名是英斂之取的。他的同道好友,晚年捐資創(chuàng)辦上海震旦大學的馬相伯曾主張以“本篤”為校名,英斂之堅持取名“輔仁”,典出《論語》中的“會友輔仁”。
  英斂之還創(chuàng)辦了北京第一所女子中學――靜宜中學,英若誠的母親蔡葆真女士剛過門就當了這所學校的校長,時年19歲。北京培根小學也是由英斂之創(chuàng)辦的,他的妹妹英木狄任校長,英若誠和英若識都在這所小學念過書。
  
  英千里
  與官場格格不入
  
  對于英家人來說,英斂之的故事太過遙遠,類似傳說,英千里才是真正改變了家族命運的人。他和妻子蔡葆真(晚清山東巡撫、民國教育總長蔡儒楷之女)一共生了9個子女,長女七香、次子若敬患病早逝,其余幾個孩子依次為若勤、若誠、若聰、若采(女)、若識、若智、若嫻(女)。
  英千里回國后先是在輔仁做教授,后又接受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邀請,為兩校學生教授英國文學。那年頭,教授收入豐厚,同時打三份工的英千里最多時一個月能拿到1000塊大洋。
  英若識到現(xiàn)在還記得有一次父親領(lǐng)了薪水,“把大洋往桌子上一堆,讓我們小孩兒趴在桌子上抓著玩兒!
  英千里在京郊買了別墅,每年夏天,一家人就坐著馬車從城里到溫泉別墅度假。后來,他又買了一輛福特牌轎車。英壯遙想當年,甚是感慨,“我爺爺當年那可是真正的大款啊!”
  同父親英斂之一樣,英千里也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孩子們?nèi)际芰讼炊Y,都有教名,英若誠從小就擔當教堂祭壇獨唱,禱告和贊美詩也是他們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蔡葆真從未離開過中國,她父親為了讓她配得上那位留洋的準女婿,從小就把她送進教會學校,她同樣是一名天主教徒,精通英文和法文。
  這樣的夫妻在同時期的中國并不多見,在英若識的記憶中,“我們家的民主空氣一直很濃”。蔡葆真奉行“樹大自直”的教育理念,給予子女最大的自由空間。父親即便給他們立規(guī)矩,也“總是很紳士”。印象中父親只打過一次孩子。
  “我大哥若勤10歲的時候,說話冒犯了母親,父親讓他靠在桌子上,用一根手杖打他的屁股。這個過程他弄得像一個儀式一樣,我估計那可能是英國式的打屁股!
  英若識對父親印象最深的是晚上的“床邊故事會”,“我父親有3間書房,里面堆滿了各種書籍,我們從小就在里面胡亂看書。晚上他情緒一高,就把我們叫去,他躺在床上,我們站在床邊上。他給我們講希臘神話,《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基本上都講完了。每天都講一段,講得特別生動,我們特別感興趣,愛聽,太好玩了。”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家失去了這份喜樂平靜。英千里和輔仁大學的一些愛國人士秘密成立了地下抗日組織“炎武學社”,由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沈兼士任主席,英千里任書記長,直接接受國民政府的指示,在學生中宣傳抗日思想,鼓勵學生投身抗戰(zhàn)。1942年日偽特務(wù)機關(guān)把他抓進監(jiān)獄關(guān)了3個月,用盡刑罰,一無所獲,只好將他放了。
  1944年2月,他再次被捕,國民政府起初以為他已英勇就義,還在重慶為他舉行了追悼會。英寧為此特別欽佩他,“一個家族出名人不難,出英雄不易呀,老虎凳、辣椒水,那可是動真格的!老爺子一介寒儒,能視死如歸,不屈不撓,了不起。別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是做不到我爺爺那樣!
  一年后,日本投降前夕,英千里在社會各界的營救下出獄。英若誠當時從天津圣路易中學畢業(yè),已經(jīng)獲得免試進入劍橋大學的資格。英千里與兒子長談了一次,“當初你爺爺把我送出去,是希望我從小就學習西方文化,從根本上了解西方世界的科技和文明,將來好為自己的國家做事,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造成我一生無法彌補的欠缺。我12歲出國,24歲回來,完全不了解中國社會,很多應(yīng)該做又很想做的事情都做不了!彼麆駜鹤右宰约簽殍b,放棄劍橋,改在國內(nèi)上大學,“千萬不要從一個外國學校出來,再進到另一個外國學校里去!
  英千里知西不知中,英若識講了一件趣事,“他12歲出國,像個外國人,中文不如英文好。他當教育局局長的時候,很多人找他題字,其實都是我母親代他寫的!
  抗戰(zhàn)勝利后,英千里作為抗日英雄受到國民政府的重用,做過北京市教育局局長和南京政府教育部的司長,但他的個性與官場格格不入,這個官當?shù)煤芡纯。英若識回憶說,“他很清高,官場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他都不懂,屬于一點不會來事的那種人!
  英若識記得有人給他父親送過一塊銀盾,銀盾上刻了“步步高升”4個字,“我父親當時就把這個人罵回去了,這是我親眼看見的。他一直保持著知識分子的人格,對官場很不適應(yīng)!
  英千里后來告誡他的子女,“長大之后,一不可為官,二不可從藝!庇⑷粽\清華畢業(yè)后跑到北京人藝當了演員,后來又官至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這些都是老爺子料不到、也管不了的事情了。
  1948年12月,北京已被解放軍圍城,英千里作為國民黨政府“大陸人才搶救計劃”中的重要人物和胡適等人從北京東單機場匆匆飛往南京。在此之前,英若誠曾專門從清華大學跑回城里,勸說父親留下來,不要跟著國民黨去臺灣。
  “我的宗教信仰怎么辦?”這是英千里最大的擔憂。
  英千里到臺灣后與政界再無瓜葛,專心教書。先是主持臺灣大學外文系,1955年后又全力投入到輔仁大學的復校上。
  英家?guī)讉孩子中惟有大哥英若勤在那之后見過父親,“我大哥那時候在上海工作,他跟著他們單位中國石油公司去了臺灣,在那里跟我父親見了面,還幫我父親買了家具!
  英若勤看到國共兩黨似有劃江而治之勢,就離開臺灣回到上海,回來之后跟家里人講了英千里在那邊的情況。英若識記得父親寄過一筆路費給家里,還寫了封信,“催我母親帶我們?nèi)ヅ_灣,他特別惦記我的小妹妹若嫻,我父親走的時候她才4歲!
  英千里走后,蔡葆真帶著7個孩子艱難謀生,她賣了一些古董維持生計,凡是在讀的孩子,一個都不讓他們中斷學業(yè)。生計艱難,免不了借債度日,她把丈夫寄來的路費都拿去還了債。1950年前后,她寫了封信讓丈夫再寄一筆錢,這封信下落不明,家人從此與英千里失去了聯(lián)絡(luò)。
  英千里在臺灣收養(yǎng)了鄰居家的女兒韓拱辰為義女,1980年她在英若誠訪美時設(shè)法與他取得聯(lián)系,交給英若誠許多珍貴的資料和照片。
  英千里在臺灣恪守著天主教徒的生活準則,一生沒有另娶。羅馬教廷給他授予了爵位,這個殊榮他的父親英斂之去世后也曾得到過。
  海峽的這邊,他的孩子們與他劃清界限,放棄了原有的宗教信仰,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卻因為家庭出身太差,海外關(guān)系復雜,多數(shù)被組織拒之門外。
  英千里辭世后,蔣介石為他親筆題寫了一塊匾額,上書“教績孔張”4個大字,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jīng)國親自主持了他的追思會。出殯那天,為他抬棺的全是立法委員。
  1993年,英若誠在馬英九幫助下終于成行去臺灣訪問。馬英九和余光中都聽過英千里的英美文學課,馬英九自美國留學返臺后,擔任過蔣經(jīng)國的專職英文翻譯;余光中曾說,在英美文學的學習上,他從英千里那里受惠最多。
  英若誠為父親掃墓在當時是島內(nèi)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大新聞。英若誠在自己的回憶錄里說,在父親的墓碑上他看到了父親的照片,“樣子比我記憶中要衰老”。這是他與父親的最后“團聚”,此后他的身體狀況惡化,再沒有踏上臺灣的土地。
  
  英千里走后
  
  有個潛逃到臺灣的國民黨要員老爸,對于英家兄弟姊妹來說,實在是個摘不掉的黑帽子。
  “那個時候我們都要跟他劃清界限,不是嘴上說說,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贝笠稽c的孩子如英若誠、英若聰都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小一點的也都積極要求入團、入隊。1949年10月英若識入團了,他回憶說這個政治上的進步對他的鼓舞極大,他從一個成績很差的私立學校后進生,一躍成為重點中學北京師大附中的好學生,參加了開國大典的學生游行方陣。他很認真地糾正兒子英寧的戲謔,“不是旗桿后面那個,是旗桿西邊!
  “那個年代這些東西真的能夠?qū)θ水a(chǎn)生推動作用!闭紊绱酥匾,能夠激勵一個人,自然也能打敗一個人。他的哥哥,英壯的父親英若聰就是被擊倒的那一個。
  英若聰在清華大學建筑系任教,他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研究生,當時是梁思成的助教,教師團支部的書記,黨組織重要的發(fā)展對象,“屬于又紅又專的那種”。沒想到1957年“反右”開始不久,他就被錯劃成“右派”。
  英若識清楚地記得四哥當時的痛苦,“這個事情讓他變得很消沉,我母親勸他,眼光放遠一點兒。他對我母親說,我的生活已經(jīng)看不到什么希望了!
  英若聰當了右派之后,被人從清華教育隊伍中攆了出來,當了工人階級。這段經(jīng)歷他一直視為人生中的一個污點,很少對子女提及,英壯只知道父親從抹沙工到架子工,建筑工地上什么工種都干過。
  因為這一番折騰,英若聰成了兄弟幾個中身體最差的一個。因為教齡被耽誤,一直到很晚才評上高級職稱,為此他郁郁不歡,1984年還犯過心臟病。自那之后,嚴重的心臟病一直伴隨著他。
  1987年,英若聰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當選為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這個消息是英壯在單位讀報時偶然看到的,他大吃一驚,“我說這事不小啊,這是一個級別很高的榮譽了,對一個無黨無派、歷經(jīng)磨難的知識分子來說!
  下班后他帶著報紙回家了,想跟父親問個究竟。寫慣了劇本的他,講話也非常追求畫面感,“進門之后的鏡頭是這樣的――我父親正在廚房切黃瓜。我說,‘爸,你的保密工作搞得可以呀,這么大事兒都不跟家里說一聲的!荒樏H,‘你說什么呢?’”
  “我把報紙給他,我爸就看,看完不說話,把刀一放,坐在沙發(fā)上,大概20多分鐘不說話。據(jù)說這天晚上,他失眠了。等了20年,他終于得到了認可,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體制的認可!
  英若聰被打成右派只是英家?guī)讉子女遭難的開始。很快他弟弟英若識也被群眾專政了,原因是他托同事的朋友打聽自己的父親英千里是否還活著,革命群眾給他定下了“妄圖和海外聯(lián)系,圖謀不軌”的罪狀。
  英若識的雙胞胎弟弟英若智在天津日子也不好過,他是搞水利的,偏偏喜歡畫兩筆漫畫。有一天他畫了一只貓蹲在窗邊看月亮,被革命小將發(fā)現(xiàn),認為“貓”與“毛”同音,認定他是在攻擊偉大領(lǐng)袖。
  這事過了沒多久,他惹了更大的禍。他所在的海河治理工程隊要搞一個慶;顒,他熱心地攬下了布置標語的活兒,讓其他同事早些回家休息。誰知當晚刮了一場大風,第二天集會慶祝時,大家發(fā)現(xiàn)“毛主席萬歲”變成了“毛主席萬夕”。這事被當作一個嚴重的反革命事件,英若智作為“現(xiàn)行反革命”被投進監(jiān)獄。3個月后釋放,工資卻一直停發(fā)。
  “洋墨水”喝得最多的英若誠,遭遇比幾個弟弟更坎坷。父親是國際俱樂部會員,與諸多外國使節(jié)往來密切;他自己成長于教會學校,同學也都是外國人,剛工作那年,他按照組織要求如實填寫自己的海外關(guān)系,別人最多也就是兩三頁紙,他整整寫了10頁。
  1952年起,時任北京市長彭真直接授命他利用自己的海外關(guān)系,了解西方動向,為組織搜集情報,他還獲準可以閱讀大量英文讀物。結(jié)果,1968年他以“美蘇雙重特務(wù)”的罪名被捕入獄,經(jīng)過多次審訊,他才意識到自己被捕的真正原因是曾經(jīng)為彭真工作過。
  他在北京、河北等幾座監(jiān)獄過了3年牢獄生活,他的妻子吳世良在他被捕的第二天也被抓了。他們16歲的女兒英小樂被送到內(nèi)蒙古插隊,7歲的英達先是跟奶奶生活,后來被迫流浪街頭,住在下水道里。
  蔡葆真因為有個跑到臺灣的丈夫,自己又懂法文,被安上一個疑似“法國間諜”的罪名,造反派不許她跟子女同住,把她隔離到一個只有7平米的小矮房里。
  多年以后,英若誠把自己的牢獄生活作為個人自傳的第一章,因為這是他一生中“最離奇”的事情。
  
  英若誠
  我為什么熱衷于中西文化交流
  
  1980年,51歲的英若誠第一次出國。先去倫敦,又去美國訪問了幾所大學。他是陪曹禺同去的。后來,他對自己的傳記合作者、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康開麗女士說,“頭一次出國一開始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后來又時常陷入內(nèi)疚之中,因為國人中能夠親眼看到外面世界的人太少,也因為國外物價太高,我們花這么多錢感到不自在!
  他和曹禺都喜歡喝一口,但他們每人每天只有1美金的零花錢,連一瓶啤酒都買不起。于是有一天晚上,他跑出去買了一瓶發(fā)酵的蘋果汁拿回來,與曹禺當酒喝。
  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訪問時,東道主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拮據(jù),請曹禺做了一次演講,英若誠做翻譯,學校方面給了他們1000美金作為酬勞。
  用這筆錢,他買了臺德國產(chǎn)的彩色電視機,曹禺買了套音響,他們奮力把這兩個大件扛回了北京。后來,他得到機會去意大利拍攝《末代皇帝》,他用劇組給的酬勞買了臺熱水器,也把它托運回了北京。
  改革開放后,他精通的洋文終于派上了正經(jīng)用場,《推銷員之死》、《嘩變》、《請君入甕》、《芭巴拉少!、《上帝的寵兒》都是由他翻譯、引進到北京人藝的外國戲。
  英達的好友阿憶至今記得自己在大學時代,跟同學一起觀看話劇《上帝的寵兒》時的情景,“那時我在北大上大二,跟孔慶東一起跑到人藝看話劇,從那時到現(xiàn)在,俺再沒有看過如此震撼和精湛的話劇表演!”
  英若誠把自己認為一流的西方大師之作引進到中國,同時也把中國戲劇文化傳播到西方。作為密蘇里大學的客座教授,他給美國學生排了兩部中國話劇,《家》和《十五貫》。他是當時北京人藝海外影響最大的演員之一,《忽必烈》、《末代皇帝》、《小活佛》、《馬可•波羅》等影視作品為他贏得了一大批海外觀眾。
  有人把醉心西方文化的他稱為“假洋鬼子”,他不以為恥,還讓四弟英若聰給他刻了枚“假洋鬼子”的圖章。
  1991年他與《英若誠》一書作者柯文輝有過一次長談,完整地講述了自己的“文化交流觀”。
  “弘揚民族文化,并不是取消外來文化。……無論是洋奴、假洋鬼子、里通外國,什么文化侵略、黑干將之類的帽子都嚇不倒我!P(guān)門主義是代替不了藝術(shù)規(guī)律和人類渴望相互理解的規(guī)律的,……用藝術(shù)去感動朋友比說教更有力。
  “我們提倡愛國主義,首先要讓青少年知道中國與世界的現(xiàn)狀,加以對比,祖國才可愛。有的人認為應(yīng)當把中國說成好而又好,革命燈塔、世界樂園、人間天堂,這便是愛國……這種說法太片面,經(jīng)不起比較和事實的檢驗,往往連真正的偉大之處,也被后代輕易否定……
  “什么叫愛國?就是‘要在他的領(lǐng)域里贏得他的尊敬!’……世界上什么事都有一套公認的規(guī)則,不能關(guān)上門做皇帝。
  “我經(jīng)常遇見雙方的無知,我們對外國的無知和外國對我們的無知。……我會點兒外文,能看些洋書。……我看了好些書,對咱們中國有用的書,什么愛森斯坦哪,斯坦尼呀,以至于《推銷員之死》、《嘩變》哪,我覺得它是外國文化的精華,但是光我一個人知道有什么用?我得讓中國人都知道,我得把它翻譯出來。直到現(xiàn)在這還是我的動力!”
  1986年,他從一名股級干部一躍成為文化部副部長,主管藝術(shù)院團和藝術(shù)院校。曹禺送給他一幅字,“大丈夫演好戲當好官,奇君子辦實事做真人!
  他同自己的父親一樣,在官場也不失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立性。他說自己在官場上看了太多喊著“文藝為政治服務(wù)”口號的人,他把這種來自上面的極左勢力幽默地稱為“左上方”。當副部長的時候,他竭力改變這樣的狀況。退下來之后,他翻譯導演了蕭伯納的名作《芭巴拉上!,這場戲的第三幕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父親對干什么都不行的兒子說,“在這種情況下,搞政治也許是你惟一的出路。”
  身居高位時,他也沒有離開過舞臺。1990年6月,他卸任了,鎖上辦公室的門,交出鑰匙,輕快地與同事們握手道別,“歡迎明天到首都劇場,看我的戲!
  晚年,他躺在病榻上,嚴重的肝硬化時常令他陷入幻象,有時他甚至會用英文發(fā)表長篇演說。英達、英壯、英寧哥兒幾個輪流值守。有一次他對英壯說,“演出快要開始了,咱們對對詞兒吧!”還有一次英達剛走進病房,他激動地對兒子高喊,“唉!你來了!他們(護士和大夫)都是外國間諜,我跑不了了,他們把我的褲子拿走了!
  神志清醒的時候,他對康開麗說,自己這一生因為會洋文遭了些罪,但是“在我的生命結(jié)束之前,回想我的一生,在我所有的經(jīng)歷中,我決不會放棄學習外語的機會,這是我從我祖父、父親那里繼承的財富之一。他們把這個知識分子家庭的重任傳遞給我!袊霜M隘的愛國精神在政治危機中被利用。現(xiàn)在國際關(guān)系舞臺上最重要的事實是: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已不再閉關(guān)自守。中國的門已經(jīng)打開,這是自最高領(lǐng)導層到街上的普通老百姓一致的共識。歷史不會再開倒車了!
  
  自由選擇的第四代和第五代
  
  老英家人才太多,英達他們哥幾個成名后,在天上暈了沒兩天就落地了。英寧說英達跟自己說過好幾次,“有時想想我真覺得自己挺牛的,再一想,還是不行,老幾輩兒人那種文化地位和歷史作用咱還是真沒達到!
  英寧小時候每每背不下課文,父親就拿爺爺英千里的博聞強記激勵他,“確實覺得自愧不如,還真能起到激勵作用!
  “不驕,不躁”是英寧總結(jié)的家族傳統(tǒng):不驕,是因為跟老幾輩差太遠了,“不敢驕傲,但求無愧對前賢,這是家族歷史給我們的動力!辈辉,是因為打爺爺去了臺灣之后,一家人就開始過苦日子。用英壯的話說,“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抬不起頭來,有各種各樣的頭銜和帽子”。英寧笑著說,“我們英家最艱難的日子都熬過去了,再壞也壞不到哪里去了!
  英壯直到上高中才對自己的家史有個比較清楚的了解,“小時候,家里人都不愛說這些,一是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這個家庭的歷史并不光彩,二是怕小孩聽了出去亂說惹禍!
  小時候他問父母,“我怎么沒有爺爺呀?我爺爺在哪兒呢?”爸媽都支支吾吾,后來他寫劇本就用這個素材編了一個段子:
  “我爺爺是怎么回事?”
   “爺爺?爺爺,當然,一般人都有爺爺是吧。你呢?也應(yīng)該有。有歸有,但是不好說。”
  英達流落街頭的時候,他們家的日子也過得很慘,祖業(yè)被擠占,一家四口被攆到一個9平米的小屋里。父母都是雙職工,每天下班回家都很晚。他要照顧妹妹,還要做一家人的飯,“據(jù)他們說,我7歲的時候自己殺過一只雞!
  1968年出生的英寧是英家他們這一輩年齡最小的男丁,他熱情爽朗,心直口快,自封“英氏家族總聯(lián)絡(luò)官”。海外親友回國后第一件事就是給他打電話,“安排吃住,張羅飯局,這些都是我的事兒!
  國門打開之后,他們家與海外的親戚漸漸聯(lián)系上,“中國人就愛串糖葫蘆嘛,家里有個海外親屬,就會一個一個往外接!
  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xiàn)在,20多年過去,這個家庭已經(jīng)完全國際化了。他小姑姑英若嫻最先去了美國,現(xiàn)在美國從事物理學研究。其后英若勤的兒子英健和女兒英明、英達的姐姐英小樂、英壯的妹妹英凡、英寧的妹妹英悅等人也都出國發(fā)展了。
  英家第五代有十余人,一半以上都在國外成長。英達與宋丹丹所生的兒子英如鑌(滿族名巴圖)已經(jīng)長大成人,從英國留學回來,也宣布要進入演藝圈。英寧哈哈大笑,“我們這兩代最大的特點是讓我們老英家從一個文化世家變成了梨園世家。”
  英達與梁歡所生的小兒子英如鏑運動天賦出眾,9歲時作為主力和北京“虎仔隊”的隊友們在加拿大的貝爾首都杯(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12歲以下少兒冰球比賽)中奪冠。
  英達為了不耽誤孩子的前程,干脆把家搬到美國,小家伙現(xiàn)在是芝加哥使命隊青少年俱樂部的隊長。英達堅信兒子將來能成為出色的職業(yè)冰球手,影響力會超過姚明、丁俊暉。為了培養(yǎng)好下一代,他比以前更加忙碌,國內(nèi)國外來回飛。
  英壯和英寧還堅守在情景喜劇生產(chǎn)第一線,鞏固著英家的文藝陣地。接受本刊采訪時,英壯正把自己關(guān)在京城一家小旅館里修改《地下交通站2》的劇本,英寧自編自導的新戲《桂花打工記》今年春節(jié)前后也要播出了。
  英寧在他們家的陽光書房里給記者翻看家庭老相冊,書房東面的墻壁上掛著英斂之的墨寶:“文辭清妙世少比,胸次廣博天所開。”他笑呵呵地跟老人家開玩笑,要父親英若識為我們“痛說革命家史”。
  糟糕的家庭出身、復雜的海外關(guān)系讓英若識他們這一代很長時間都不敢大聲說話。英寧7歲的時候,聽到大人們在家里壓低了嗓子議論什么事情,小小年紀忽然冒出一句話,讓一屋子大人都愣了,“爸,別亂講,‘文化大革命’不是一次啊,可能還有第二次第三次!”
  “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多寬松啊!他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天賦去發(fā)展,”英若識的總結(jié)非常經(jīng)典,“我覺得一個社會是不是合理,就看能不能讓每個人自由地發(fā)展。他們是趕上好時代了,我們那個時代是畸形的,現(xiàn)在說‘性格決定命運’,我們那時候哪有這個,什么樣的性格都是一樣的命運!”
  (感謝英寧、阿憶提供采訪幫助,感謝中信出版社董曦陽提供資料圖片)

相關(guān)熱詞搜索:面向世界 微觀 樣本 英氏家族中國面向世界的微觀樣本 中國面向世界的微觀樣本 面向世界的微觀樣本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