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博弈:2005年俄稍占上風] 英俄中亞大博弈
發(fā)布時間:2020-03-19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俄美爭奪中亞,是中亞國家獨立后展現在國際上的一道風景線,數年間此起彼伏,爭斗不止,總的趨勢是俄退美進,但2005年則是俄稍占上風。 中亞對俄美兩國的重要性
俄美博弈中亞,與它們的切身利益攸關。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戰(zhàn)略需要和對資源控制的渴望,特別是對目前世界上日益緊張的油氣資源控制的需要。
中亞面積400萬平方公里,人口550萬人。由于與俄羅斯毗鄰,為俄南部屏障,對俄的安全意義不言而喻,故有中亞是俄羅斯“后院”的說法。中亞國家是獨聯體的成員國,在格魯吉亞、烏克蘭等國與俄羅斯?jié)u行漸遠的情況下,中亞國家成為俄羅斯在獨聯體內的重要伙伴和重振大國雄風的依托力量。俄羅斯如失去中亞,將難圓強國夢。對美國來說,由于中亞位于歐亞大陸接合部,俄羅斯、中國和伊朗等伊斯蘭國家之間,控制該地區(qū),即可對俄羅斯、中國和伊朗等伊斯蘭國家形成戰(zhàn)略挾制之勢,有一石三鳥之效。同時,欲遏制俄羅斯崛起,離間中亞國家與俄羅斯的關系也是美國的戰(zhàn)略考慮。
中亞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是俄美兩國需要的。俄羅斯需要中亞的多種礦產品、糧食、棉花以及它本身并不缺乏但從戰(zhàn)略角度必須控制的油氣資源。同時,中亞國家也是俄產品的重要銷售市場。美國則早就對中亞地區(qū)的油氣資源垂涎欲滴。而且,中亞國家也是其優(yōu)勢商品,如民用飛機、高科技產品的現實和潛在的市場。
中亞國家本身軍事力量不強,經濟總量不大,但是,它具有砝碼作用。誰控制了中亞,就猶如曾加一個砝碼,會大大增加自己的實力。這就是為什么近十多年來,不斷演繹俄美兩國在中亞的激烈爭奪。
俄美博弈中亞的簡要回顧
1991年底中亞國家獨立,為美國進入中亞提供了機會。此前,美國也想進人中亞,但蘇聯的封閉政策使美國欲進無門。戈爾巴喬夫執(zhí)政后期,中亞國家贏得較大自主權,各共和國領導人才有機會與美國接觸。例如,1991年哈薩克斯坦總統(tǒng)納扎爾巴耶夫訪問過美國。哈、烏、吉等國也在本共和國接待了來訪的美國高官。
美國真正進入中亞還是在中亞各國獨立之后。美國是最早承認中亞國家獨立的國家之一。美國與中亞國家的關系是從政治、經濟與文化合作開始的。中亞國家獨立后不久,其領導人紛紛訪美。它們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獲取經濟援助,另一方面是在政治上尋求美國的支持,以平衡俄羅斯的影響和控制。美國則趁機擴大與中亞國家的交往,首先解決與自身切身利益有關的問題。1995年以前,哈薩克斯坦還擁有核武器,美國則軟硬兼施迫使它將核武器全部交給俄羅斯,成為無核國家。另外,美國資本大舉進人中亞國家6S源和其他資源開采領域。例如,美國謝夫隆公司在哈薩克斯坦投資約40億美元組建了“田吉茲―謝夫隆”公司,從事石油開采。在烏茲別克斯坦建立了合資企業(yè)“澤拉夫尚―紐蒙特”公司,從事黃金開采與煉制。美國還向中亞國家提供大量貸款和援助。在經濟領域大舉進入的同時,美國還利用其強大的“軟實力”加強對中亞國家的政治、思想與文化的滲透和影響。美國一方面大量無償招收中亞國家的師生到美國進修和留學,培訓中亞國家官員和軍官,另一方面幫助中亞國家建立大學,向中亞國家派遣學生和教師,還派遣志愿者,從事英語教學、農技服務等,宣傳美國的價值觀。
在美國積極進軍中亞的同時,俄羅斯則長期對中亞政策不明或有政策無行動。
1995年以前,俄羅斯對中亞采取“拋包袱”政策。由于各國經濟聯系中斷,加之各國獨立初期經濟都困難,俄羅斯與中亞國家經濟聯系受到嚴重破壞。俄羅斯推行的“休克”療法和利己政策也給中亞國家經濟帶來重大損失,引起它們強烈不滿。俄羅斯的收縮政策客觀上為美國進入中亞提供了天賜良機。
從1996年起,俄羅斯開始檢討自己的做法,由拋包袱轉向重視中亞。但此時俄羅斯的重視主要體現在政治、軍事和安全方面,而對中亞國家特別關切的經濟問題重視不夠,投入仍不多。俄羅斯對中亞的人文影響,盡管由于歷史和民族人口構成等原因仍然很大,但在逐步減弱。這與中亞國家強調發(fā)展本民族語言和文化有很大的關系,也同西方文化的大舉進入有關。此時,俄美在中亞的博弈仍以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為主。總的來看,俄羅斯處于退守狀態(tài),美國處于進攻狀態(tài)。可以用“俄退美進”來概括這一時期的博弈態(tài)勢。
2001年發(fā)生“9?11”事件。美國隨即拉起“反恐”大旗,并于翌年攻打阿富汗塔利班。為在阿富汗鄰國建立軍事基地,美國拉中亞國家加入反恐同盟。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相繼為美軍提供軍事基地。中亞國家作出此決定也各有打算。它們一方面寄希望于美國攻打塔利班,趁機剿滅嚴重威脅本國安全的“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等恐怖組織:另一方面也想得到一些經濟好處,因為美國答應有償使用軍事基地。當時的俄羅斯對此也有自己的考慮。它一方面想以此向美示好,密切與美國的關系,同時也希望在“車臣問題”上換取美國的支持。美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軍隊開進中亞的,彌補了在中亞五軍事基地的戰(zhàn)略缺憾。應該說,這是美國在與俄羅斯博弈中亞過程中的一次大勝,因為中亞歷來是俄羅斯的勢力范圍和“后院”。美軍能否進駐中亞雖然不能完全由俄羅斯說了算,但俄羅斯確實有一定的發(fā)言權,因為當時在中亞存在俄羅斯主導的“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俄羅斯當時采取的做法看來是一敗筆,因為它很快就發(fā)現“請神容易送神難”。
美軍進駐中亞也拉近了美烏兩國的距離,使當時的中亞呈現美烏兩國為一方,俄哈吉塔四國為一方的對峙局面。如果考慮到美國在其他方面對俄羅斯的勝出,更加深了“美進俄退”的印象。
但是,俄羅斯并不甘于退守。2003年,俄羅斯在吉爾吉斯斯坦坎特建立空軍基地,與美軍瑪納斯基地咫尺之遙,2004年又在塔吉克斯坦建立永久軍事基地。同時,通過加大對中亞國家的投資力度,密切了與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關系,2004年,俄羅斯在中亞與美國的較量打了個平手,初步扭轉了節(jié)節(jié)敗退的局面。
2005年:俄羅斯稍占上風
2005年是中亞形勢變化較大的一年。3月,吉爾吉斯斯坦發(fā)生了“3?24"’事件,阿卡耶夫政權倒臺,巴基耶夫組成新政權。5月,烏茲別克斯坦發(fā)生了“安集延騷亂”,騷亂者在外部勢力支持下,陰謀顛覆中央政權。在中央政府的彈壓下,騷亂以失敗告終。在這些事件的背后都有美國的插手。美國推行的“民主化”戰(zhàn)略是中亞國家發(fā)生動蕩的重要外因。不過,美國在中亞搞“顏色革命”并沒有完全得手。吉新政權并沒有如美國所愿完全倒向美國一邊,相反,該國與俄羅斯的關系一如既往,甚至有更加密切的跡象。而變化最大的是烏茲別克斯坦。烏對美國干涉內政大光其火,很快限令美國繳納基地使用費并在180天內將軍事基地撤走。接著通過將中亞合作組織與歐亞經濟共同體合并,加入了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共同體,最近又決定重回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烏茲別克斯坦是1999年退出該組織的,這在當時被認為是美國在中亞博弈中的一次勝出。2005年,烏茲別克斯坦還正式退出“古阿姆”,該組織被認為是獨聯體內以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為首的反俄國家集團。11月14日俄烏簽訂聯盟關系條約。吉、烏兩國事件導致中亞地區(qū)政治格局發(fā)生重大變化。烏茲別克斯坦轉向親俄疏美,給美國在中亞搞“顏色革命”和軍事擴張當頭一棒。俄羅斯趁機收復失地,在中亞的力量有所壯大。美國推行“顏色革命”也促使中亞其他國家提高警覺,進一步靠攏俄羅斯。
說美國在2005年這一輪中亞博弈中受挫,恐怕并無爭議,說俄羅斯小勝也符合實際。為什么不說俄羅斯大勝?因為美國雖然被迫關閉在烏軍事基地,它不會放棄中亞,通過與吉、塔兩國的軍事合作,謀求在中亞長期存在。美國在中亞搞“顏色革命”的圖謀也不會改變,只是在策略上作些調整。目前俄美兩家在中亞的爭奪處于膠著狀態(tài)。我們似應動態(tài)地看待俄美在中亞的攻守變化。中亞國家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fā),會不斷調整對俄美兩國的政策,但平衡外交政策不會改變,不可能完全倒向哪一邊。俄美兩國在中亞的博弈具有長期性,態(tài)勢會如何發(fā)展,尚待觀察。
(本文責任編輯:季仰舒)
相關熱詞搜索:中亞 占上風 博弈 中亞博弈:2005年俄稍占上風 中亞博弈 2005年俄稍占上風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