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書名是什么意思 人以書名
發(fā)布時間:2020-03-11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賈思勰是山東壽光人,生卒年不洋,大約生活于中國北魏末期和東魏(公元6世紀),是中國古代杰出的農學家。他的著作《齊民要術》是中國古代農業(yè)科技的高峰。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其生平事跡卻鮮有記載,只能從他留給后人的《齊民要術》一書中略知一二。他曾擔任過北魏高陽太守,但北魏時期有兩個“高陽”,一是瀛州高陽郡(今河北高陽一帶),設郡歷史悠久:一為青州高陽郡(今山東臨淄西北),賈思勰在哪一個高陽郡任太守々是實職的地方官員,還是輸粟賞授的官階?歷史上沒有記載,現(xiàn)在也不很清楚。魏晉南北朝時其目實行門第等級嚴森的士族制度,賈思勰能出任太守,與他的家庭應當有密切關系!洱R民要術》中記載他自己“余昔有羊二百口”,可見生活還算不錯。但他家庭背景究竟如何?同樣不清楚。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從小讀書很多,《齊民要術》中有很多引自經(jīng)書的傳注,另外引用前人有關農業(yè)方面的著作達150多種。他對西漢農學家汜勝之的農學專著《汜勝之書》更是推崇,在他的書里竟摘引了3700多字。《汜勝之書》原著早已散失,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從《齊民要術》中輯錄出來的。
賈思勰有非?少F的科學精神!躲釀僦畷分姓f:黍子的播種密度應比禾(谷子)稀些。賈思勰感覺與實踐有出入,便在同一塊地里做試驗,用相同的方法播種兩條黍子,一條密度同于“禾”,一條密度稀于“禾”。事實證明,黍子稀植,棵叢雖然大些,但米色黃,不飽滿,空粒多;密植的谷子,棵叢雖然小些,但米色白,顆粒飽滿,成熟一致,比稀植的好。賈思勰還使用大量的數(shù)字來說明問題,比如飼育畜禽的雌雄比例,在“養(yǎng)羊篇”提出1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則會造成羊群紛亂。對養(yǎng)鵝、鴨、雞、魚等也提出了雌雄相關的比例關系,鵝一般是3雌1雄,鴨5雌1雄。池中放養(yǎng)雌鯉20尾則配雄鯉4尾。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性,賈思勰也記錄一些無稽之談,如“在東邊栽九顆桃樹,可以多子多孫”,“吃棗核仁二十七斤,可以避疾病”等,可能把偶然當成了必然。但暇不掩瑜,賈思勰在世界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中國古代有”重農抑末”的傳統(tǒng),但統(tǒng)治者對農業(yè)的重視往往處于精神鼓勵層次,缺少具體的操作指南,掌握國家權力的士大夫階層,不僅不親自參加農業(yè)勞動,而且對農民看不起?鬃拥膶W生樊遲曾請教孔子如何種莊稼、種菜,孔子不僅沒有教他,反而批評他沒有志向?鬃幼匀挥衅涞览,但他的“圣人”身份,卻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農學的發(fā)展。另一方面,農學太苦,耗時太長,又不能以博功名,不如著道德文章來得快捷、實惠,所以盡管中國是農耕民族,農業(yè)歷史悠久,但農學并不發(fā)達,農業(yè)生產經(jīng)驗往往是在文化程序不高的農民中司口耳相傳,有經(jīng)驗、無總結,有農業(yè)、無農學。賈思勰用知識分子的專業(yè)水平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時代,但他的事跡和貢獻卻沒有進入著史者的“法眼”,也證明了這一點。
賈思勰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許多地方,對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qū)勞動人民在農業(yè)生產實踐所積累起來的寶貴經(jīng)驗都有科學的總結和記錄。這片區(qū)域主要是古代齊國的地域,加之賈思勰是山東人,所以《齊民要術》的“齊”既有“齊全”的意患,也有“齊國”的意思。
《齊民要術》全書共10卷,92篇,洋洋10余萬字。其內容極為豐富,包括農業(yè)、林業(yè)、畜牧、養(yǎng)魚、造酒、蠶桑、蔬菜、食物貯藏、烹調等各方面的技術,非常詳細,就拿農作物栽培技術來說,如何保墑、冬灌、深耕、選種、施肥、防蟲、收獲、貯藏等都寫得一清二楚。達爾文在其名著《物種起源》中盛贊它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洱R民要術》不僅內容豐富,還開創(chuàng)了農書寫作的范例。《齊民要術》以后,中國著名的農學古籍,如元代《農桑輯要》、《王禎農書》,明代的《農政全書》,以及清代的《授時通考》,均取法《齊民要術》,類似歷代史書取法平《史記》。
《齊民要術》今天印出來不過是本小冊子,而在當時已經(jīng)算是巨著了。雕版印刷到隋朝才出現(xiàn),活字印刷更晚,當時書籍的復制只能靠手抄,10萬字是何等巨大的工程!且要經(jīng)常修改。可以說,這本書凝聚了賈思勰一生的心血。一個人一生能做很多事,但如果能做成一件流傳后世的事很難。賈思勰做成了一件流傳千古的事,一本《齊民要術》足以讓他名垂青史。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