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心中常存一份敬畏 常存敬畏之心
發(fā)布時間:2020-03-01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中庸》認為,一個人想要做到誠信,就必須在內(nèi)心中有所敬畏。因此,南宋思想家朱熹才會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敝v的是個什么道理呢?實際上,這句話就是告誡人們,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心中應該常常存有一份敬畏。
有人會問,長存敬畏之心,那么到底敬畏什么呢?所謂的敬畏,指的是人們對自然規(guī)律和道德法律,所應保持的一種敬重與畏懼之心。之所以要對這些事物保持敬畏,是因為只有它們,才能讓我們明白自身的渺小和不足,幫助我們自覺地反思,約束自己的行為。落實到這里,就是它們能幫助我們做到真正的誠信。
實際上,在我國,常存敬畏之心有一個很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在儒家看來,人們應該“敬天命”、“畏圣人”。在道家看來,人們應該對自然規(guī)律保持強烈的敬畏感。這些思想和學說,在歷史上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教化了人心,同樣也拓寬了人們的胸懷、視野。正是在這些思想學說的影響下,我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了一批又一批真正擁有敬畏之心的賢能之人。
大家都知道宋代的文壇領袖歐陽修。他的文字光照千古,流芳百世?墒,他每次在寫好一篇文章之后,都會“用思甚苦”地仔細斟酌。對此,歐陽修的妻子很不理解:“你這么辛苦干嘛,難道你還擔心受到先生的責罰?”歐陽修笑著答道:“我不是怕先生責怪,而是擔心后生嘲笑!”
實際上,歐陽修的擔心和害怕,就是一種敬畏之心。因為他知道,文章會對世風人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越是名人寫的文章,越要注意遣詞造句。歐陽修擔心和敬畏的,就是自己的文章沒寫好,會損害社會的善良風俗。
不僅僅是歐陽修,近代大學者胡適先生,寫文章也長存一份敬畏之心。
胡適曾對人說:“人家以為我寫文章,總是下筆千言,一揮而就,其實我寫文章是極慢極慢的!倍钭谌蕜t對胡適在寫文章上的態(tài)度印象十分深刻,他說:“適之先生,愛惜羽毛!逼鋵崳m不是愛惜自己的筆,而是跟歐陽修一樣,擔心自己的文章會破壞世風人心。
賢能之人的敬畏之心,還體現(xiàn)在了藝術(shù)領域,顯示出了藝術(shù)家們的優(yōu)秀品德。
據(jù)說,近代思想家、學者梁啟超先生,對自己書法作品的保存十分謹慎。據(jù)知情人透露,梁先生在自己的一生里面,創(chuàng)作了將近3萬件的書法作品,幾乎每件都稱得上是珍品?捎幸馑嫉氖牵合壬鷧s絕少在這些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者印章。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胡適認為:“因為梁氏成名太早,他知道他的片紙只字都會有人收藏,所以他連個小紙條也不亂寫。”由此可見,梁先生對藝術(shù),是存有了一份敬畏之心的。
我國現(xiàn)代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同樣如此。
在吳冠中先生看來,一個藝術(shù)家不能為了市場價格,而失去自己的審美標準,那樣等于是在藝術(shù)自殺。用吳冠中先生自己的話說:“藝術(shù)是神圣的,一定不能讓謬種流傳。”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一旦自己稍微不滿意某幅作品,他就會付之一炬。就這樣,好幾百幅已經(jīng)稱得上藝術(shù)珍品的畫作,被吳老一把火燒成了灰燼。而實際上,他燒掉的不少畫,在市場上的價格,只能用天價來形容。對此,吳冠中先生解釋道:“騙得了今天的人,騙不了明天的人。”在他看來,自己只想把那些讓明天的藝術(shù)家挑不出毛病的畫,留給后人。
這就是一位偉大的藝術(shù)家,對藝術(shù)虔誠,同時也是敬畏。
上面這些先生做到了心存敬畏,不愧為我們?nèi)松目。他們能夠如此,因為他們身上有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文化責任感。在他們看來,只有“上對得起先人,下對得起子孫”,才能讓文學和藝術(shù)煥發(fā)生命活力。
我們應該學習這些先輩們,心中常存一份敬畏,必然有百利而無一害。因為,常存敬畏之心,就不會生出邪念和貪欲,就不會違規(guī)犯法,就不會犯特別大的錯誤,就不會驕傲自滿、自夸自擂,就不會心有不安、夜夜難眠,就不會自暴自棄、瞧不起自己,就不會做那些見不得人的、不光彩的事情,就不會貪圖享樂,睡在父輩們的大樹下乘涼!
常存敬畏之心,只會讓我們活得更加自足、自信和踏實,讓我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為自己開辟錦繡前程,更為人民多作貢獻!
在這一點上,東漢的賢臣楊震就是最好的例子。據(jù)史料記載,東漢時期的楊震是一個為人正直的大臣。楊震的賢能美名傳得很遠,由于他是弘農(nóng)人(今陜西),因此當時被譽為“關西孔子楊伯起”。
楊震勤奮好學,礙于時勢混亂,他一直到50歲,才出來做官。做官之后,楊震的才干很快就得到了體現(xiàn)。短時間之內(nèi),他多次升遷,做到了東萊太守。在去東萊赴任的途中,楊震在昌邑碰到了縣令王密。這個王密,是楊震以前舉薦的一個秀才。見到恩人到來,王密很高興。他連夜去驛館拜見楊震,還拿出了10斤金子,感謝恩人。
楊震一臉不悅地說:“我們是老朋友了,我這么了解你,你怎么一點都不了解我呢?”這話的意思,就是認為王密不應該送他金子。
王密卻以為楊震是擔心會被人知道,于是就說:“沒事,晚上沒人知道!”楊震一下就火了:“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說沒人知道呢?”
很明顯,在王密看來,送楊震金子,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可是,王密卻說“暮夜無知者”,他的意思就是,反正這大晚上的,也沒人知道,就算楊震接受了金子,也不會有什么損害。然而,在楊震看來,這樣做,恰恰是一種僥幸心理,認為在無人知道的情況下,就不應該害怕什么了。因此,楊震才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
這著名的“四知”,表明在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無人知道的事情,因為至少自己、對方以及天、神是知道的。正是有了這四知,人們才更加應該心存敬畏。
可以說,楊震的義正詞嚴,的確做到了無愧于天地。而這一切,都來自于他對清廉美德的一份敬畏之心!楊震的清廉,在中國歷史上是有名的。正是靠著這份對清廉的敬畏之心,楊震和他的子孫,一連四代都做到了當時最高級別的太尉官職。
楊氏一族,不僅成為了東漢最顯赫的家族之一,還成為了古代清官的典范!
楊震對清廉的心存敬畏,清代思想家呂坤曾這樣評價道:“‘暮夜無知’,此四字百惡之總根也。大奸大盜,皆自無知之念充之!边@段話的意思是說,天下所有的大奸大惡,其實都是從“夜深人靜反正沒人知道”開始產(chǎn)生的。
我們曾說,這就是一種僥幸心理,以為自己可以逃得過法律和道德的懲罰。這些人又哪里知道,自欺欺人最終害的只是自己。
只有心中常存一份敬畏,人生才能達到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人活著才更有意義。只有心中常存一份敬畏,一個人才能真正做到誠信,永遠受人尊敬。
(摘編自《中庸智慧心得》 袁岳 著 中國長安出版社)
相關熱詞搜索:中庸 敬畏 心中 中庸:心中常存一份敬畏 中庸事物的智慧 中國智慧之中庸的原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