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如果干旱再次來襲] 干旱

發(fā)布時間:2020-02-12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天災考驗人事。   治水,我們不僅需要精神,更需要智慧。      有旱就抗,來雨就忘?      “在西南很多地方,干旱來了,哪里有水源都不知道,還得臨時找水。”此次西南大旱,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農(nóng)業(yè)減災專家李茂松研究員3次深入旱區(qū)調研,深入一線的親身經(jīng)歷讓他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在李茂松看來,有的地方官員對當?shù)厮Y源完全心中無數(shù),有旱就抗,來雨就忘,對待抗旱只有應急措施而無常態(tài)的規(guī)劃。他直言,在當前的氣候背景下,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心態(tài)。
  由李茂松帶領的研究團隊總結出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旱災呈現(xiàn)的三大特點:旱災發(fā)生頻率明顯提高,旱災發(fā)生面積逐年擴大,干旱持續(xù)時間延長。
  《大眾科技報》的統(tǒng)計報道印證了這個趨勢:
  ――1950年至1990年的40年間,我國共有11年發(fā)生了重、特大干旱,發(fā)生頻率為26.83%;而1991年至2006年的15年間,我國共有6年發(fā)生了重、特大干旱,平均不到3年就有一次重、特大干旱發(fā)生。
  ――從近50多年全國干旱發(fā)生面積變化看,20世紀50年代全國平均每年受旱災面積為1.74億公頃,21世紀以來達到3.94億公頃。
  ――較多地區(qū)干旱持續(xù)時間延長。1997年至2000年,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持續(xù)3年發(fā)生嚴重干旱;2004年秋至2007年夏,甘肅東北部地區(qū)持續(xù)3年發(fā)生嚴重干旱;2006年夏至2007年春,四川盆地(含重慶、四川)遭遇百年不遇的夏秋冬春四季連旱。
  在這樣的氣候大背景下,我們不能再臨渴掘井,必須未雨綢繆。因此,李茂松提出如下建議:制定防旱減災方略,從法制、機制、體制和應急預案上確保抗旱減災順利進行;對重點干旱地區(qū)的抗旱能力做全面調查,全面摸清抗旱設施及基礎條件,提前找到第二水源地、第三水源地;根據(jù)調查情況,制定全國防旱減災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在規(guī)劃基礎上,政府要把防旱減災納入年度財政預算,政府主導,公共財政支撐,確?购倒ぷ鞯某掷m(xù)進行。
  
  設施欠缺,只用不蓄?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劉寧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談到,今年這場罕見的大旱,“工程性缺水”也是重要因素。大旱充分暴露了抗旱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凸顯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西南地區(qū)的極端重要性。
  地屬西南的貴州尤為嚴重。貴州水利基礎設施薄弱且年久失修,已建成的17893處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庫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庫,總蓄水量不到20億立方米,天干塘庫干,在旱災面前,這些小型水利設施根本起不到蓄水應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抗旱的難度。
  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石宗源在黔西南視察抗旱一線工作時作出指示:“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解決貴州工程性缺水問題!
  貴州、乃至整個西南表面上看是一個豐水的地方,但是巖溶地貌不利于水的蓄積,雨水很快滲透到巖溶或地下河里,地下河很發(fā)達,但從地下河引出水來并不容易。找水難、引水難、取水也難。比如貴州關嶺,“遠看花江河,就是喝不著!辈簧俚胤绞撬谙旅媪,人在上面愁。
  《中國經(jīng)濟導報》這樣評價西南地區(qū)降雨充沛和用水短缺的悖論現(xiàn)狀:百年一遇的旱情揭示出中國人的一個“短處”――素以節(jié)約著稱的中國人卻不善于節(jié)約水資源,素以高儲蓄率聞名于世的我們卻不懂得儲蓄水資源。
  故而《中國經(jīng)濟導報》發(fā)出這樣的“危言聳聽”: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今天,如果不懂得珍惜水資源和充分利用水資源,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無法生存。
  
  水文化不能缺位
  
  針對此次旱災,不少專家發(fā)出這樣的聲音:極端氣候的出現(xiàn)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同時也和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變化、當?shù)馗髅褡鍌鹘y(tǒng)中水文化的喪失、現(xiàn)代水文化構建的缺失而造成的人水關系的變化有直接關系。
  鑒于此,國際水歷史學會副主席鄭小云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治水,技術的途徑、制度的途徑和文化的途徑缺一不可。
  事實上,相對于技術和制度,水文化建設的缺位更為嚴重。水文化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折射著人們對水的認識和感受、關于水的觀念、管理水的方式、對待水的社會行為、治理水和改造水環(huán)境的文化結果等,并通過宗教、文學藝術、制度、社會行為、物質建設等方面得以表達,它是一種彰顯人水和諧關系的文化。
  如何與自然諧然相處,并不是今天才面臨的課題,我們的祖先曾給我們予告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天災考驗人事。
  治水,我們不僅需要精神,更需要智慧。

相關熱詞搜索:干旱 來襲 再次 如果干旱再次來襲 黃鱔門再次來襲 痣奶妹再次來襲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