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實驗教育學理論視野中的音樂教育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8-09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摘 要:實驗教育學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后,已經變成一種具有影響力和實踐性的教學研究。文章主要以音樂教育為視角,從實驗教育學對其產生的影響、具體的實踐過程以及現實意義三方面進行討論,促進我國音樂教學向前發(fā)展,提高音樂教育的品質。
關鍵詞:實驗教學學;音樂教學;影響
實驗教育學可以為不同的教學內容提供創(chuàng)意,以音樂教育為例,實驗教育學可以在應用的過程中為其提供新的靈感,實現創(chuàng)新教學。因此,音樂教育的研究學者或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實驗教育學的重要性,創(chuàng)新音樂教育方式,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總結實驗過程,從過程中得到知識與技能。
一、實驗教育學的研究方法
實驗教育學要求分清是觀察與實驗的含義,認識到兩者屬于不同的方面[1]。其中,觀察包括間接觀察和直接觀察,兩者的不同主要體現在研究信息的時間段,間接觀察研究的是歷史信息,直接觀察研究的是當下的信息。而直接觀察又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偶然觀察,另一部分是目的性觀察,目的性觀察具有一定的計劃,會先對正在研究或即將研究的事物進行觀察,收集各方面的數據,最后完成實驗。實驗教育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只有讓觀察與實驗完美結合,才可以形成新的教育學,讓它變成獨立的科學。其研究方法是把多種較為復雜的情境在特定的要求下簡化,在某一時間點內按照獨有的要求進行試驗,通過對整個實驗過程的觀察確定該要求在試驗結果中所占的比例。
二、實驗教育學對音樂教學的影響
音樂教育最初只是一種音樂教學方法,由方法向學科的轉變體現了研究人員學科意識的自覺性,形成全新的教學理念,在原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實現創(chuàng)新,引進國外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并加以借鑒[2]。而實驗教育學的應用,要求音樂教學回歸自然,注重培養(yǎng)精神文化,提出在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中,要引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挖掘學生的天賦,提高個人素質,從而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按照教材、大綱死板教學,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限制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等弊端。而是按照每位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與進程,因材施教,發(fā)現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范圍中學習,把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研究對象與主要任務[3]。
同時,實驗教育學還要求貫徹實行這一教學觀念,注重學生在幼兒時期個性化的培養(yǎng),為之后數個階段的學習打好基礎。因此,要求教師在幼兒學習階段便展開個性化教學,不斷挖掘幼兒的天賦,推進教育改革,所以教師在幼兒園的音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做到個性化教學。比如,在音樂欣賞課上,幼兒教師可以選擇簡單、短小符合幼兒學習特點的曲子初步欣賞,在彈奏幾遍后,讓幼兒用身邊的工具嘗試敲出曲子的節(jié)奏,然后再由教師彈奏出來,雖然與原有的樂曲節(jié)奏有偏差,卻可以激發(fā)出幼兒的學習興趣。之后,讓幼兒根據所聽曲子的節(jié)奏,自行敲擊,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編出不同的曲子。
這種實驗教育的方式讓施教者與接受教育的人都可以有無限的遐想,學會觀察,主動模仿,在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很多超出預料以外的狀況,這些狀況可以擴大學生與教師探知的空間,從不同的角度與方面分析事物,讓學生學會客觀分析,保持健康的思維模式,隨著音樂教育的進行不斷向外延伸。
三、實驗教育學對音樂教學的現實意義
實驗教育學讓音樂教學充滿實驗性,并且在教學中逐漸與多種學科相聯系,比如心理學、社會學等,向綜合教育的方向發(fā)展,形成實驗音樂教學理論。這種理論經過實踐,可以借鑒相關學科的學習經驗與學習成果,并根據音樂教學的特點,改變現下原有的教學方式,巧妙設置音樂課程,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活用教材與教學用具,加大音樂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同時,要求以人為本,突出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讓每位學生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和聆聽,發(fā)現自己感性趣的內容,對此展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解釋,即分析音樂本身的內容,并與外部問題建立連接,敢于用批判性的思維分析問題。
同時,在現實意義中還說明了一點:實驗教育學與音樂教育融合的時間較短,因為音樂教學長期受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影響,常常忽略教育實驗。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分析,不管是音樂的形成還是教學都是一個實驗的過程,因此,音樂研究人員與教育者要正確認識實驗教育學,加強實踐,形成獨有的音樂教學形式與特點。并且又因為我國音樂教育在眾多學科中長期處于弱勢,其教學模式基本照搬其他學科,其獨立的學科性一直沒有體現出來。為改變這一現狀,音樂教學要開放課堂,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主探索音樂,善用自然界中可能存在的多種音樂元素,擴大學生的視野,積極展開教育實驗。
實驗教育又可以實現創(chuàng)造性教育。要求音樂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不可以只講授簡單的音樂知識,還需加入音響、藝術表演等,讓學生完全融入到課堂中,隨著音樂的播放,讓身體自由律動,使即興表演變成課堂的娛樂活動,雖然是娛樂活動,卻受理智與情感調節(jié),平衡學生的心理與生理。
現在,教學科技不斷發(fā)展,讓各個學科建立聯系,互相借鑒,特別是在全球化逐漸深化的今天,如何提高音樂教學的有效性,以及實驗教育學的應用,都需要不斷思考。而逐步形成的實驗音樂教學理念擺脫了原有的教學理論,不再關注結果的好壞,而是把關注的重點放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過程上,整合多種音樂資源,讓其與音樂教材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廖興燦.實驗教育學的研究方法探析[J].中國城市經濟,2013,10:188-189.
[1]謝嘉幸.我國當代音樂教育學研究綜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5,03:1-18.
[3]葉繼紅.實驗教育學理論視野中的音樂教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04:109-115+196.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