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流視域下的“興趣—特長”鏈式教學實證
發(fā)布時間:2019-08-08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壅葆槍Α芭d趣—特長”培養(yǎng)目標,從知識流動視角觀察并審視教學活動,認可并堅持教學活動就是活躍的知識交流過程的觀點,構建多通道多方向的知識流動通路,設計“注重連貫—聚焦—交流的鏈式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穩(wěn)定比例,從而最終有利于興趣的發(fā)現(xiàn)和特長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教學知識流興趣特長交流
。壑袌D分類號]G4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10-0001-03一、教與學面臨的窘境和挑戰(zhàn)
令大學生們極度迷茫的是:對人才要求日益提高的社會和無特長的自己在未來該如何對接?學生們普遍感覺沒有掌握多少企業(yè)需求的真本領,底氣不足,心里發(fā)虛。他們迫切要求盡快地找到適合自己秉性和內心追求的發(fā)展方向并在學校得到強有力的培育,成為在畢業(yè)時滿足社會需求的特長。從學校的角度來講,按照學生的興趣實施教育和培養(yǎng),則早已是教育者們的共識和追求,供需雙方目標一致——一切似乎不再有什么問題了。
然而,談何容易。人類知識總量、知識增量和知識增速均呈令人吃驚的態(tài)勢!叭祟惪傮w知識增長的無限性和人類個體認識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正前所未見地凸顯出來。IT產業(yè)的技術更新用“爆炸”這個詞來形容一點都不夸張。
計算機網(wǎng)絡、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搜索引擎、E-learning和M-learning等現(xiàn)代信息獲取技術與方法強烈地體現(xiàn)著“交互性”,這一特征不僅以從未有過的力度催化著人們的交流,還全方位影響著教和學,影響著認知方式甚至認知規(guī)律。
教學環(huán)境的改變,給僅有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課堂帶來了毀滅性的沖擊。教師幾乎完全掌控的教學控制模式正在崩潰,教師已不是知識的唯一甚至主要來源,不再是“課堂的中心、知識的傳授者、教學活動的指揮者”。原有的教師和學生(通常被單個地看待)之間單通道單方向的知識傳輸通道無法避免地斷裂了。有些畢業(yè)生回憶說:大學期間的興趣培養(yǎng)是零散的、斷續(xù)的,特長的形成過程往往被抑制、打斷、終止,學校的培養(yǎng)沒有形成合力以明確助長興趣點,最終結果則是難有特長。
從知識傳輸?shù)慕嵌瓤,教與學面臨的窘境給我們提出的挑戰(zhàn)實際上就是:重新構建知識傳輸通道需要根據(jù)怎樣的指導?什么樣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有利于圍繞人的興趣培養(yǎng)并形成特長?本文在知識流動理論指導下,理清興趣和學習的相互關系與作用,分析教學活動中各主體之間的知識流動特點,探討并實踐“注重連貫—聚焦—交流的鏈式教學”,以保證面向興趣—特長培養(yǎng)的教學質量。
二、知識流特點與知識形成規(guī)律
。ㄒ唬﹤體學習的知識流動過程
綜合唐藝等人和謝守美提出的知識個體的知識流動過程模型和Holsapple等人提出的系統(tǒng)知識鏈概念,本文用圖1來相對完整地表示個體學習中的知識流動過程。從圖1可知,學習過程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鏈,一旦停留或中止在這個鏈條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則新知識和新知識結構都無從產生和形成,換言之新知識結構在個體中的形成需要從頭至尾連續(xù)的知識鏈做保障;圖1還提醒我們,知識鏈中存在著遺忘、無序、冗余、老化等等耗散現(xiàn)象,一旦這個過程持續(xù)時間過長,則耗散效應會嚴重影響新知識以及新知識結構的形成。
。ǘ﹤體之間互相學習的知識流動過程
如果更全面地考慮耗散的存在,則我們可以把個體之間互相學習的過程表示為圖2,其中個體甲向個體乙學習的知識流動過程A,就是圖1中的過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個體甲向個體乙的知識傳授也是個體甲再學習的過程,它類似于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
從圖2可知,知識源是自身已有知識,不是外部知識源;源自內部知識源的知識流動可以產生并形成自身的新知識(圖2粗實線)。
■
圖1學習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流動
■
圖2個體之間互相學習過程中的知識流動
。ㄈ┲R流動速率
唐藝等人例舉了一個典型的知識流動速率發(fā)生減慢的情況,即當多個學習主體構成層次關系,因而某兩個主體之間的知識交流必須經(jīng)過其他主體的傳遞才能實現(xiàn)時,知識的流動速率將減慢。
三、興趣培養(yǎng)對教學設計的要求
圍繞興趣的學習和擴大知識面的學習兩者有著顯著的不同!安┯[群書”、“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淺嘗輒止”等學習方法適合知識面的擴大,而人們對興趣形成的共識則是:專注、穩(wěn)定和持久的興趣自然而然就育成了特長。不難覺察到,由興趣培養(yǎng)特長所需的這些條件和知識流動理論對新知識形成的要求是吻合的。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所開展的教學改革實踐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學環(huán)境可以直接施加影響的情境興趣和主題興趣,至于已經(jīng)完成了塑造的個體興趣,則是情境興趣和主題興趣培育和轉化的最終結果。情境興趣對主題興趣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而主題興趣對情境興趣又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當學生對某一主題非常感興趣時,營造和渲染的策略會對情境興趣的“維持”起積極作用,而當學生對某一主題無甚興趣時,相關策略只會對情境興趣的“激發(fā)”起積極作用,甚至有些無關教學主旨和教學目的但能夠激發(fā)學習興趣的小技巧,往往對促進學習無甚幫助。他們的觀點既肯定了情境和主題對興趣的積極作用,鼓舞我們尋找和探索圍繞興趣的教學方法,又讓我們知道不能只注重零碎的、局部的、短時的做法和方法,更要避免那些對興趣培養(yǎng)起負面作用的“味精”式技巧。
四、圍繞興趣特長的鏈式教學實證
鑒于內化和外化的質量取決于學習主體,我們應該做也能做的是:設計、組織、營造并加強知識的流動過程,特別注意設計和營造該過程中的知識選擇、生成、內化、外化、再組織、再內化、再外化等環(huán)節(jié)。這里介紹本文采用的以專業(yè)基礎課課程論文為起點的圍繞興趣特長的教學實踐:從選擇課程論文題目開始,通過后續(xù)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連貫、聚焦且學習主體之間充分交流的教學鏈(圖3),對興趣點加以激發(fā)、發(fā)現(xiàn)、提升和培育,最后將興趣發(fā)展成具備初步集成創(chuàng)新能力的特長。對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在教學鏈中即時予以修正與改進,進一步保證了教學質量。
■
圖3圍繞興趣/特長的教學鏈從零散到完整的分步形成過程
(一)教學鏈的設計
1.課程內部教學鏈的完整性及其作用。實際上,圖3中許多模塊更早的時候已經(jīng)零散地被教師所采用,毫無疑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只有在補充了“期末考試范圍”、“作品發(fā)布”、“設計報告答辯”等模塊后,每一門課程內部的教學鏈才完整了。從知識流視域看,不僅要經(jīng)過前期模塊的“知識獲取”、“知識選擇”、“生成”、“內化”、“外化”等功能,還要經(jīng)過新增模塊的“再組織”、“再內化”、“再外化”功能,才能明顯提高興趣的培養(yǎng)質量。換言之,新增模塊帶給學生的成就感是興趣得以鞏固的一個條件。
2.前后課程之間教學鏈的銜接及其作用。在一門課程結束后,由于教學過程的停頓,知識流出現(xiàn)了停滯,造成興趣淡化、分散、轉移,甚至丟棄和消失。我們采用在后續(xù)課程一開始就設置具有銜接功能的模塊,使學生的興趣注意力得以持續(xù),減少了“耗散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圖4中課程設計實踐周階段和專業(yè)實驗課階段的起始模塊“方案論證”就起到銜接聚焦的作用(參見圖5)。
3.充分的交流。學生之間在互利驅動下的交流具有師生之間交流所達不到的充分性。比如,學生小組在完成課程論文的撰寫和修改后,接下來教師宣布這些問題屬于期末考試范圍。于是,學生小組之間自然而然開展起很充分的交流。這種學生之間的直接交流非常有利于知識以較高速率流動。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