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少女”與中古英語謎語詩傳統(tǒng)
發(fā)布時間:2018-06-28 來源: 短文摘抄 點(diǎn)擊:
中世紀(jì)英國文學(xué)中有大量迷人的“謎語詩”(aenigmata)范本。就古英語(盎格魯撒克遜)文學(xué)而言,僅編纂于公元十世紀(jì)的《埃克賽特手稿》(Exeter Book)中就收錄了不下九十首謎語詩:其謎底包羅萬象,從自然界(冰山、風(fēng)暴、太陽)、動植物(獾、魚、洋蔥)、日用品(鑰匙、犁、敞口杯),到兵器(劍、盾、鎖子甲)和宗教用品(圣餐杯、十字架、福音書);謎面則活用雙關(guān)、比喻、擬聲(prospopoeia)等修辭手法,有些以精致的頭韻寫成,有些輔以詼諧或自嘲的語調(diào),甚至在結(jié)尾處直接擲出一個挑戰(zhàn)式的邀請:“猜猜我是誰/猜猜這是什么?”絕大多數(shù)盎格魯撒克遜謎語詩指向一個無論花費(fèi)多少腦力、最終必然可以猜出的答案。這些匿名古英語詩歌的作者繼承了拉丁文謎語詩傳統(tǒng)——主要通過八世紀(jì)英格蘭合伯恩主教艾德海姆(Aldhelm)《論詩律》(De Metris)的影響——很少在設(shè)計(jì)謎面時不知道謎底。比如《?速愄厥指濉分械牡谖迨字i語詩:
我天生形單影只
被長矛擊穿,被寶劍刺傷
厭倦了戰(zhàn)場。我經(jīng)常目睹戰(zhàn)爭
和戰(zhàn)斗的勇士,我不期待慰藉
不指望誰幫我減輕重負(fù)
直到我在人群中粉身碎骨……
盡管這只是全詩的開頭六行,讀者諸君是不是已經(jīng)猜到了答案(“盾牌”)?許多古英語謎語詩由謎底物件采取第一人稱敘事,以人格化“擬聲”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生平,實(shí)實(shí)在在地用詩藝來講述“萬物有靈”,產(chǎn)生了特殊的移情效果。到了中古英語時代,那些被歸入謎語的詩作有一部分繼承了古英語謎語傳統(tǒng)——有明確的謎面一謎底機(jī)制,誘導(dǎo)讀者從狀物描述中回答全詩所指向的“是什么(物體/人物等)”式問題,比如收入大英圖書館館藏“斯洛恩手稿”(British Library Ms sloane,fol.10v)的《我有一只好公雞》(I Haue a Gentil Cok)等詩。這種閱讀詩歌的方式猶如我國古代民間猜物游戲“射覆”,“于覆器之下而置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漢書·東方朔傳》)。更多的中古英語謎語詩卻沒有明顯的謎面一謎底機(jī)制,而更接近寓言詩(allegory),讀者只能根據(jù)有限的文本表述(通常含有廣為人知的象征符號)去揣度文本背后的可能事件及其原因,即“發(fā)生了什么?”或“為什么要這樣表述?”比如下面這首保存于牛津大學(xué)飽蠹樓館藏“羅林森抄本”(Bodleian Library Ms Rawlinson D.913,fol.1v)中的關(guān)于敘事者與一朵玫瑰共度良宵的短詩《整夜在玫瑰邊》(Al Nist by pe Rose):
整夜在玫瑰邊,玫瑰
我整夜躺在玫瑰畔;
我不敢偷走這朵玫瑰,
但我摘下了這朵花。
這首詩中的情色意象十分明顯,并且考慮到古法語羅曼司《玫瑰傳奇》(Roman de la Rose)及其中古英語譯本(其中最優(yōu)秀的譯本就出自喬叟之手)在中世紀(jì)后期英國的盛行,我們幾乎可以斷言,《整夜在玫瑰邊》的成年讀者不會對其中的性隱射感到陌生。該詩的核心意象亦在現(xiàn)代英語“deflower”(奪取貞操)一詞中保留下來。此外,有大量謎語詩的核心意象是基督教的或直接基于《圣經(jīng)》經(jīng)文傳統(tǒng)的,由于多數(shù)具有閱讀能力的中世紀(jì)讀者已在讀經(jīng)的過程中接觸過大量寓言和隱喻式表達(dá),對于舊約《雅歌》《詩篇》《傳道書》以及新約四福音書、《使徒行傳》《啟示錄》中大量的文學(xué)修辭較為熟悉,他們在理解一些字面看似世俗題材,本質(zhì)為圣母頌詩、基督受難詩或天主贊的中古英語謎語詩時,并不會遭遇太大的困難。比如以下這首收入飽蠹樓“頌歌抄本”(Bodleian Library MS Laud Misc.210,fol.1v)、約作于十四世紀(jì)早期的神秘主義短詩《我尋找一位青年》(I Seche a Yope pat Eldyp Nogbt):
我尋找一位不會衰老的青年,
我尋找一種不會死亡的生命,
我尋找沒有憂懼的歡愉,
我尋找沒有匱乏的富足,
我尋找沒有紛爭的狂喜,
——所以我這樣度過我的一生。
對于任何熟讀《圣經(jīng)》及教理問答內(nèi)容的中世紀(jì)英國平信徒而言,上面這首詩的主旨十分明顯:“效仿基督”(Imitatio Christi),努力像基督那樣度過一生,如此便可得到第二至五行四個排比句中的一切(不會死亡的生命、沒有憂懼的歡愉、沒有匱乏的富足、沒有紛爭的狂喜),而首句那位“不會衰老的青年”自然是基督本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中古英語謎語詩都以宗教為后景,無論在意圖、主旨還是修辭上。另一些被歸入“謎語”的抒情詩游離于世俗與宗教語境之間,僅字面意義就撲朔迷離,語文學(xué)家和文學(xué)批評家們至今無法就它們的所指達(dá)成共識,它們成了“美麗而無由”的詩藝標(biāo)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下面這首《少女躺在荒原中》(Maiden in pe Mor Lay):
少女躺在荒原中——/躺在荒原中——
整整七夜,整整七夜,/少女躺在荒原中——
躺在荒原中——/整整七夜加一天。
她的食物挺可口。/她吃什么食物呀?
報(bào)春花,還有——/報(bào)春花,還有——
她的食物挺可口。/她吃什么食物呀?
報(bào)春花和紫羅蘭。
她的飲料挺可口。/她喝什么飲料呀?/
冷泉水,來自——/冷泉水,來自——
她的飲料挺可口。/她喝什么飲料呀?
冷泉水,來自深井中。
她的閨房挺不錯。/她住什么閨房呀?
紅玫瑰,還有——/紅玫瑰,還有——
她的閨房挺不錯。/她住什么閨房呀?
紅玫瑰和百合花。
《少女躺在荒原中》別名《荒原少女》,或許是迄今引起最多爭議的一首中古英語抒情詩。它和上述《整夜在玫瑰邊》以及《我來自愛爾蘭》(Ieh Am of Irlaunde)等著名謎語詩一樣,被保存在飽蠹樓“羅林森抄本”開頭處的殘篇中。初讀這首詩,在一連串美好的意象帶來的初始審美愉悅過去后,我們很容易體會到一種挫。好利惖纳倥(dú)自在荒原中躺了一星期,吃報(bào)春花、紫羅蘭,飲清泉,睡在紅玫瑰和百合編織的閨房或床上……這民間故事式的敘事背后的邏輯是什么?更何況“荒原”或“荒沼”(mor)本該連牧草都不生,不見牛羊,更別提鮮花和清泉——假如我們回想一下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中描寫的約克郡荒沼(Yorkshire Moors),會知道除了叢生的野草和不宜耕作的褐土,英國式荒原就是一片一無用處之地,根本談不上植被豐饒或百花盛開。當(dāng)然,文中“報(bào)春花”(primerole)一詞在中古英語中可指任何能在沼澤環(huán)境下生長、報(bào)春花屬的草本開花植物(比如月見草、黃花九輪草或歐洲櫻草),但玫瑰和百合無論如何都不是荒沼植物。筆者曾在西約克郡哈沃斯(Haworth)勃朗特姐妹故居附近、呼嘯山莊原型托普維森斯(Top Withens)廢墟所坐落的荒原漫步半日,即使在溫暖的七月,滿眼所見除了黃褐色的荒草只有山石南的枯骨和沼澤棉花的白發(fā),即使此時英格蘭其他各處的玫瑰與百合正在爭奇斗艷……這首寫于十四世紀(jì)早期的抒情詩為何要設(shè)置這樣一個有悖常理的情境,仿佛在搖籃曲般的日常聲調(diào)下隱藏著駭人的秘密?
相關(guān)熱詞搜索:中古 荒原 謎語 英語 傳統(tǒng)
熱點(diǎn)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