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學:思維和存在同一的新解釋
發(fā)布時間:2020-06-20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摘要] 思維為什么和存在同一?這個問題是困擾西方哲學兩千年之久的一大難題,本文嘗試從新的思路對該問題做出新的解釋。本文分別從本質(zhì)、邏輯和信息三方面探討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又從實踐的角度探討了思維和存在同一的檢驗和驗證問題,通過這些探討,本文認為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是有邏輯根據(jù)的,也是合理、合法的。本文還對一些相關問題,例如人為什么能夠認識外部世界?我們的知識為什么能夠和外部世界這個對象符合一致?知識和對象如何符合一致?等進行了探討和解釋。
[關鍵詞] 思維;
存在;
同一;
新解釋
[中圖分類號] B022
[文獻標識碼] A
一、長期困擾哲學的一大難題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Parmenides,約前515—約前445)就曾提出“能被思維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即“思維和存在同一”。長期以來,盡管不同派別的哲學家對這個問題做出了不同的解釋,但是絕大多數(shù)哲學家都把“思維和存在同一”作為當然的前提,他們主要關注的是“世界是怎樣”的問題,卻很少有人懷疑我們所認識的是否真的就是外部世界,很少有人懷疑我們的思維和外部存在是否同一,很少有人懷疑我們的知識和外部世界這個對象是否符合一致。但是進入近代以后,哲學家們開始意識到,“世界是怎樣”的問題,實質(zhì)上是人的思維把握到的世界是怎樣的問題。思維中所把握的世界同世界本身是否一致,思維能否把握世界,如何把握世界,這才是哲學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1]于是哲學家們開始把關注的目光集中到認識論。
18世紀,西方哲學發(fā)生了大的轉向,認識論成為哲學的中心。但是認識論要想確立自己的中心地位,它首先必須回答這樣一些問題:外部世界能否被我們所認識?人為什么能夠認識外部世界?我們的知識和外部世界這個對象是否符合一致?知識和對象如何符合一致?世界是可知還是不可知的?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問題。由于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問題研究的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問題,所以這個問題又成為了認識論的中心問題。認識論是哲學的中心,而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問題又是認識論的中心,于是該問題就成了哲學中心中的中心,甚至成了整個哲學的一個“結”。如果不能解開這個“結”,那不僅會嚴重阻礙認識論和哲學問題的解決,甚至整個人類知識體系都有可能失去邏輯根據(jù)和合理性。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2]
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問題是如此重要,但是,當哲學家們試圖對這個問題作出解釋的時候,他們又碰到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千百年來,絕大多數(shù)哲學家都認為,人腦中的思維是一種與物質(zhì)截然相反的東西,它的本質(zhì)是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而外部存在卻是客觀實在的物質(zhì)。一個是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而另一個卻是客觀實在的物質(zhì),這兩種性質(zhì)截然相反的東西如何能夠同一呢?如何能夠符合一致呢?這個棘手的問題讓哲學家們感到困惑,盡管他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案和設想,但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難題。正如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所說的那樣:“精神對感性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上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問題……,全部哲學史就是在這個問題的周圍兜圈子”。
[3] 于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問題就成了困擾西方哲學兩千年之久的一大難題。
二、新思路和新探索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漫長時期里,哲學家們?yōu)槭裁床荒芙鉀Q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問題呢?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里呢?作者認為,問題極可能就出在思維身上。千百年來,幾乎所有的唯心主義、二元論哲學家以及大多數(shù)唯物主義哲學家都堅信,思維或精神的本質(zhì)就是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它是一種與物質(zhì)截然相反的東西。然而,思維或精神的本質(zhì)真的是非物質(zhì)嗎?這個結論是真實可靠的嗎?這個結論有充分的證據(jù)嗎?假若這個結論缺乏充分的證據(jù),假若這個結論是虛假的,假若思維或精神的本質(zhì)并不是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那么問題的前提就會出現(xiàn)“問題”,哲學家們就有可能根據(jù)這個錯誤的前提提出一個虛假的問題,而一個虛假的問題是永遠也不可能有答案的。這就像我們解一個方程,假若這個方程自身就是錯誤的,不成立的,那么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找到這個方程的解。兩千多年來,哲學家們之所以無法徹底解決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問題,之所以無法解開這個哲學之“結”,問題的癥結極可能就在這里。
既然問題的癥結在思維,那我們又如何解開這個“結”呢?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證明,思維是大腦的高級活動過程,精神是大腦思維的產(chǎn)物,[4]所以思維和精神的本質(zhì)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哲學問題,而且更是一個科學問題,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個腦科學的問題。只有用科學的方法深入研究大腦的神經(jīng)結構、思維過程和工作機理,我們才有可能發(fā)現(xiàn)思維或精神的真正本質(zhì)。那么,思維或精神的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呢?作者從腦科學、哲學、心理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以及信息科學等多學科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長達40余年的探索,終于提出了一個新的精神理論——“精神分子論”!熬穹肿诱摗闭J為,大腦是世界上最高級、最復雜的物質(zhì)結構,大腦的思維過程是一個物質(zhì)的過程,精神是大腦思維的產(chǎn)物,所以精神的本質(zhì)不可能是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而是大腦神經(jīng)元所合成的客觀實在的化學分子——“精神分子”。
[5] “精神分子”并非是毫無根據(jù)的猜測與想象,作者在拙作《破解大腦之謎——精神分子論》《精神的革命》兩書中,不僅對該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論證,而且還提出了大量堅實有力的證據(jù)和實驗驗證。拙文《精神的本質(zhì)是分子》對此也有簡要的論述。[6]
“精神分子論”認為精神的本質(zhì)是分子,假若精神或思維的本質(zhì)真的是分子,那么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就變成了精神分子和外部存在的同一,這樣不僅問題的前提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而且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路徑也發(fā)生了大的轉折。
三、對思維和存在同一的新解釋
如何解決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問題?“精神分子論”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它認為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問題其實就是精神分子和外部存在的同一問題,那么精神分子和外部存在能夠同一嗎?假如二者能夠同一,那它們的同一之處又在哪里呢?本節(jié)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專門探討。
。1)由于思維和存在同為物質(zhì),所以二者在本質(zhì)上是同一的。
千百年來,絕大多數(shù)哲學家都堅信,思維或精神的本質(zhì)是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而外部存在卻是客觀實在的物質(zhì),由于二者在本質(zhì)上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東西,所以它們很難達到同一,而人腦中的知識也很難與外部存在符合一致!熬穹肿诱摗睆氐赘淖兞诉@種傳統(tǒng)觀念,它認為精神的本質(zhì)并不是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而是客觀實在的精神分子,是大腦這個物質(zhì)結構所產(chǎn)生出來的高級物質(zhì)。假如說精神的本質(zhì)真的是物質(zhì),那么精神和物質(zhì)、思維和存在就同為物質(zhì),它們就不再是性質(zhì)截然相反的兩種東西,而在本質(zhì)上是同一的,即它們都同一于物質(zhì)。
長期以來,由于堅持思維或精神的本質(zhì)就是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于是很多哲學家都無法解決這樣一個難題: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是如何與客觀實在的物質(zhì)發(fā)生關系的?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例如二元論的代表人物笛卡兒就曾被這個問題深深地困惑:非物質(zhì)的“幽靈”是怎樣推動物質(zhì)的“機器”的呢?這兩種性質(zhì)截然不同的實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笛卡兒終其一生也未能解決這個難題!熬穹肿诱摗庇锌赡軐@個問題做出解釋,由于精神的本質(zhì)是分子,所以精神這個“幽靈”也是物質(zhì)的,那么這個物質(zhì)的“幽靈”就完全有可能推動物質(zhì)的“機器”,而精神和物質(zhì)、思維和存在、主觀和客觀這兩種性質(zhì)相同的實體是完全有可能發(fā)生關系的,也完全有可能相互作用。既然精神和物質(zhì)、思維和存在、主觀和客觀能夠發(fā)生關系,并且能夠相互作用,那么在二者之間就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這就為二者的信息交流提供了邏輯根據(jù)和可能性。
。2)思維是外部存在的表征,并與它所表征的對象存在著確定的對應關系,所以思維和存在在邏輯上是同一的。
我們在上面已經(jīng)進行過探討,由于精神和物質(zhì)、思維和存在、主觀和客觀在本質(zhì)上是同一的,所以它們能夠發(fā)生關系并相互作用。有許多事實都證明,當物質(zhì)結構之間發(fā)生關系或相互作用的時候,它們有可能產(chǎn)生一定的反映功能,例如水中月,鏡中花等等。雖然“水”和“鏡子”都是比較低級的物質(zhì)結構,但當它們與“月”和“花”發(fā)生關系或相互作用的時候,仍然能夠反映“月”和“花”的形象和信息,這說明所有的物質(zhì)結構都具有一定的反映功能,都能不同程度地反映對象的信息。既然低級物質(zhì)結構都具有反映的功能,那么作為世界上最復雜、最高級的物質(zhì)結構——人類的大腦,當它與外部世界發(fā)生關系或相互作用的時候,它也必然能夠反映外部世界的信息。
我們的大腦有可能反映外部世界的信息,那它又是如何反映的呢?它是否像“反映論”者所說的那樣,大腦就像鏡子那樣直接地、被動地反映外部世界呢?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從信息科學的角度看,大腦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其實就是信源和信宿的關系,假如說外部世界是信源,那么大腦就是信宿,反之亦然。那么,大腦和外部世界又是如何交流信息的呢?“精神分子論”認為,外部世界的事物通過聲能、光能、熱能及化學能等各種方式刺激人體的感覺器官,向人發(fā)出自己的信息,人體的感覺器官是一種換能裝置,它可以把各種信息轉換成電信號,并以神經(jīng)沖動的形式通過傳入神經(jīng)傳入大腦。當感覺器官把加工后的信息傳入大腦之后,大腦神經(jīng)元對傳入信息進行復雜的加工與處理,經(jīng)過信號轉換、密碼解讀以及信息合成等多個階段,最后產(chǎn)生出精神分子,并把外部事物的信息蘊涵在精神分子的結構之中,這樣外部事物的信息就轉化成了人腦中的精神。[7]例如我們看到了天空中的太陽,那么在我們的大腦中就會產(chǎn)生出一組關于太陽的精神分子,或者說產(chǎn)生出了一個精神的太陽,這個精神的太陽并不是大腦憑空制造出來的,它與天空中的那個真實的太陽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它是那個真實太陽的表征。當然不僅僅是太陽,當人與外部事物發(fā)生聯(lián)系或相互作用的時候,人的大腦都有可能接受它們的信息,并形成關于外部事物的感覺、知覺、精神或知識,而這些感覺、知覺、精神或知識就是大腦對外部事物的表征,或者說思維就是對存在的表征。
不僅如此,思維不僅是對存在的表征,而且表征者和被表征者還存在著確定的對應關系,也就是說表征者和被表征者是嚴格對應的。例如“精神的太陽”所表征的就是外部世界中的那個真實的太陽,這樣“精神的太陽”與真實的太陽之間就建立了一種確定的對應關系,這就是說,“精神的太陽”所表征的僅僅是外部世界中那個真實的太陽,而不可能是月亮、地球、火星或其他。我們可以把這種確定的對應關系表達為:
a表征A,但a不表征B或C
根據(jù)形式邏輯的“同一律”:“任何思想如果反映某客觀對象,那么,它就反映這個客觀對象!盵8]由于思維反映或表征客觀事物,并與被表征的對象存在著確定的對應關系,所以我們說它們在邏輯上是同一的。
但應該指出的是,人腦中的感覺、知覺、思維、精神或知識并非全都是對客體的反映或表征,大腦也可以對主體進行思維從而產(chǎn)生出有關自我的知覺、意識或知識,例如自我感覺、自我意識等;
大腦還可以通過理性思維產(chǎn)生出理性認識,并且可以通過假設、想象、夢或其他非理性思維產(chǎn)生出虛構的感覺、知覺、精神或知識,例如鬼、神、天堂、地獄等等。雖然這些虛構的東西在現(xiàn)實世界并不存在,但它們在大腦中并不是虛幻的,而是大腦實實在在的精神產(chǎn)物。
(3)思維中不僅包含著存在的信息,而且它們在信息上還是同構的,所以思維和存在在信息上是同一的。
思維和存在不僅在邏輯上是同一的,而且在信息上也是同一的,我們?yōu)槭裁催@樣說呢?我們的根據(jù)又是什么呢?
其一,我們在第(2)小節(jié)中已經(jīng)進行過探討,當大腦反映外部事物并產(chǎn)生相應的精神分子的時候,大腦已經(jīng)把外部事物的信息蘊涵在精神分子的結構之中,這就是說在精神、知覺、思維或知識中蘊涵著外部事物的信息。正是由于在精神、知覺、思維或知識中蘊涵著外部事物的信息,所以我們才能夠說思維和存在在信息上是同一的。例如精神的太陽中包含著真實太陽的信息,所以精神的太陽和真實太陽在信息上可以是同一的;
但由于精神的太陽中并沒有包含月亮的信息,所以精神的太陽與真實的月亮在信息上就無法同一。
其二,思維和存在之所以在信息上能夠同一,還因為它們在信息上是同構的。我們?yōu)槭裁凑f思維和存在在信息上是同構的呢?(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為了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我們首先必須了解什么是信息,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呢?作者在拙文《究竟什么是信息》中曾對信息進行過定義:“信息就是系統(tǒng)的密碼,就是構成系統(tǒng)的元素排列組合所形成的密碼,這些密碼是系統(tǒng)組織狀態(tài)的度量與反映!盵9]這就是說,所謂信息其實就是元素排列組合所形成的密碼,或者說事物的信息就蘊涵在這些密碼之中。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看,我們可以把外部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看作是由不同的物質(zhì)元素組合而成的系統(tǒng),不同的物質(zhì)元素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就構成了不同的事物,而事物的信息就蘊涵在物質(zhì)元素排列組合所形成的密碼之中。外部事物的信息是這樣構成的,那么人腦中的精神信息又是怎樣構成的呢?“精神分子論”認為,人腦中的精神信息就蘊涵在精神分子之中,而精神分子就是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質(zhì)分子。這些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質(zhì)分子又是如何蘊涵精神信息的呢?“精神分子論”進一步認為,由于這些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質(zhì)分子是由一個個氨基酸小分子排列組合所構成,所以精神的信息就蘊涵在這些氨基酸小分子的排列組合之中,或者說就蘊涵在這些氨基酸小分子排列組合所形成的密碼之中。雖然氨基酸小分子是一些極其微小的化學分子,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些氨基酸小分子同樣也是物質(zhì)元素,也就是說人腦中的精神信息同樣也是蘊涵在物質(zhì)元素(氨基酸小分子)排列組合所形成的密碼之中。由于外部事物的信息和人腦中的精神信息都蘊涵在物質(zhì)元素排列組合所形成的密碼之中,由于它們形成信息的方式和機理是相同的,所以我們說它們在信息上是同構的。
正是由于思維中包含著存在的信息,正是由于它們在信息上是同構的,所以我們說思維和存在在信息上是同一的。
(4)思維和存在的同一不僅可以通過實踐檢驗和驗證,而且人的認識還可以通過實踐糾錯和調(diào)整。
懷疑論哲學家們認為,我們所能直接認識的只是我們腦中的經(jīng)驗、觀念或知識,并不是外部世界本身,我們又不可能超越自身之外去對比知識與對象,那么我們?nèi)绾文軌蜃C明我們腦中的知識和外部世界這個對象是符合一致的?假若我們的經(jīng)驗、觀念或知識真的像休謨所說的那樣,僅僅是大腦產(chǎn)生的“主觀心理現(xiàn)象”,與外部世界并無關系,那么我們腦中的這些經(jīng)驗、觀念或知識就不可能和外部世界符合一致,思維和存在也根本無法同一。所以,如何對比知識和對象、思維和存在就成了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假如不能解決這個關鍵性的問題,那就無法徹底反駁懷疑論,也無法徹底解決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問題。
那么我們?nèi)绾谓鉀Q這個關鍵性的問題呢?我們又如何去對比知識和對象、思維和存在呢?作者認為,人類在認識外部世界的時候,并不僅僅是同“自己的心靈內(nèi)容直接打交道”,也不僅僅是在主觀世界里兜圈子,人類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直接同外部世界打交道,并通過實踐對自己的認識,對腦中的經(jīng)驗、觀念或知識進行檢驗和驗證,檢驗它們是否與外部世界符合一致,檢驗思維和存在是否同一。不僅如此,人體的感覺器官還可以把檢驗的結果反饋給大腦,以便大腦對認識的狀況,對知識和對象、思維和存在同一的狀況做出判斷和評價。通過實踐的檢驗和驗證,我們就有可能對知識和對象、思維和存在進行對比,就有可能確定我們腦中的知識和外部世界這個對象是否符合一致。假若檢驗的結果證明,知識和對象、思維和存在并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那我們就可以根據(jù)檢驗的結果糾正錯誤,調(diào)整思維或認識,并通過實踐進行再檢驗和再驗證,直到知識和對象、思維和存在符合或比較符合為止。實踐在人類的認識活動中發(fā)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檢驗、驗證思維和認識,而且還能推動思維和認識的發(fā)展,使得知識和對象、思維和存在越來越接近,越來越符合,使得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深刻、越來越正確。
例如遺傳曾是一個長期無法破解的生命之謎,歷史上曾有很多哲學家、遺傳學家和科學家提出各種各樣的理論來解釋遺傳,但都未能成功。直到20世紀的50年代,基因學說才揭開了遺傳的奧秘,原來生物的遺傳密碼就存儲在細胞核內(nèi)的基因(DNA)之中。假若從認識的角度看,基因學說和歷史上的其他遺傳理論一樣,都是人類認識外部世界時所形成的知識,可是人們?yōu)槭裁凑f只有基因學說正確揭示了遺傳的秘密呢?為什么說只有基因學說與它所認識的對象是符合一致的呢?人們的根據(jù)又是什么呢?這個根據(jù)就是實踐的檢驗和驗證,根據(jù)基因學說,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基因克隆出羊、牛等動物,然而其他學說卻經(jīng)不起這樣的檢驗和驗證。這個例子充分說明,通過實踐的檢驗和驗證,我們不僅就有可能對知識和對象、思維和存在進行對比,而且還有可能確定我們腦中的知識和外部世界這個對象是否符合一致。
但由于普遍必然性的知識一般都表達為全稱判斷,而經(jīng)驗的對象卻總是個別的,個別的事例無論重復多少次,也證實不了一個全稱判斷,所以實踐檢驗的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為了彌補它的不足,我們還可以采用證偽法進行重復檢驗。根據(jù)證偽原則,只要能找到一個不相符合的事例或經(jīng)驗,就有可能修正,甚至否定這個全稱判斷或知識,所以通過證偽法也有可能對知識和對象、思維和存在進行對比和檢驗。
在第(1)~(3)小節(jié),我們分別從本質(zhì)、邏輯和信息三個方面探討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
在第(4)小節(jié),我們又討論了思維和存在同一的實踐檢驗和驗證問題。通過以上探討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由于思維和存在在本質(zhì)、邏輯和信息上都是同一的,并且這種同一還可以通過實踐進行檢驗和驗證,所以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是有邏輯根據(jù)的,也是合理、合法的。
四、對相關問題的解釋
在第三節(jié),我們從“精神分子論”的角度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問題作出了新的解釋;
然而,思維和存在的同一還涉及到一些相關的問題,例如外部世界能否被我們所認識?人為什么能夠認識外部世界?我們的知識和外部世界這個對象是否符合一致?知識和外部世界這個對象如何符合一致?世界是可知還是不可知的?在本節(jié),我們將嘗試從“精神分子論”的角度對這些問題也作出解釋。
。1)思維和存在為什么能夠同一?
我們在第一節(jié)曾經(jīng)討論過這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思維和存在,一個是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另一個卻是客觀實在的物質(zhì),這兩種性質(zhì)截然相反的東西如何能夠同一呢?如何能夠符合一致呢?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問題之所以讓那么多哲學家感到困惑,之所以會成為認識論的“結”,之所以會成為困擾西方哲學兩千年之久的一大難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如何解決這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呢?“精神分子論”通過新的思路和路徑來解決這一難題,它認為精神的本質(zhì)并不是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而是客觀實在的精神分子,是大腦這個高級物質(zhì)結構所產(chǎn)生出來的高級物質(zhì)。既然精神的本質(zhì)也是物質(zhì),那么思維和存在就同為物質(zhì),它們也不再是性質(zhì)截然相反的兩種東西,它們在本質(zhì)上是同一的,它們都同一于物質(zhì),這樣思維和存在就自自然然、順理成章地走向了同一。
長期以來,由于哲學家們在精神的本質(zhì)問題上出現(xiàn)了偏差,他們一開始就把精神斷定為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
既然精神的本質(zhì)是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那么非物質(zhì)的精神與客觀實在的物質(zhì)之間就必然會出現(xiàn)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和鴻溝,非物質(zhì)的精神與客觀實在的物質(zhì)也必然無法同一或統(tǒng)一起來,而精神與物質(zhì)、思維與存在的同一問題也就必然會成為長期困擾哲學的一大難題。正是由于在問題的前提上出現(xiàn)了偏差,結果就造成了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的局面!“精神分子論”徹底改變了問題的前提,這樣精神與物質(zhì)、思維與存在之間那些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和鴻溝就不復存在,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就有可能得到解決,而困擾了西方哲學兩千年之久的一大難題也有可能迎刃而解!
當然思維和存在之所以能夠同一,并不僅僅因為它們在本質(zhì)上是同一的,還因為它們在邏輯和信息上也是同一的。這個問題我們在第三節(jié)已經(jīng)進行過探討,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2)人為什么能夠認識外部世界?
人為什么能夠認識外部世界?外部世界為什么可以被我們所認識?外部世界是可知還是不可知的?這個問題探討的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問題,也是認識論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假如我們不能對這個問題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和論證,那么不僅認識論無從談起,而且整個哲學以及全部人類知識體系都有可能失去邏輯根據(jù)和合理性。那么,我們?nèi)绾螌@個問題作出解釋呢?
其一,由于人能夠和外部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這就為人認識外部世界提供了可能性。長期以來,由于絕大多數(shù)哲學家都堅信,思維或精神的本質(zhì)就是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這樣哲學家們就無法解決這樣一個難題: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如何與客觀實在的物質(zhì)發(fā)生關系?又如何相互作用?既然人的思維或精神是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而外部世界卻是客觀實在的物質(zhì),那么這兩種本質(zhì)截然相反的東西就根本無法發(fā)生關系,更無法相互作用。如果二者根本就無法發(fā)生關系和相互作用,那人又如何能夠通過自己的思維或精神去認識外部世界呢?
“精神分子論”對這個難題做出了新的解釋,它認為精神的本質(zhì)是分子,這就是說人的思維或精神的本質(zhì)并不是虛無縹緲的非物質(zhì),而是客觀實在的化學分子,或者說是大腦所產(chǎn)生的高級物質(zhì)。既然人的思維或精神也是客觀實在的物質(zhì),那它就與外部存在在本質(zhì)上是同一的。既然它們在本質(zhì)上是同一的,那么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zhì)、主觀和客觀就完全有可能發(fā)生關系,完全有可能相互作用。既然它們能夠發(fā)生關系,能夠相互作用,那么在二者之間就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這就為人認識外部世界提供了可能性。
其二,由于人能夠和外部世界交流信息,這就為人認識外部世界提供了信息的保證。從信息論的角度看,人認識外部世界的過程其實就是人的大腦接受、處理并存儲外部信息的過程,那么人的大腦能夠接受、處理并存儲外部世界的信息嗎?我們在第三節(jié)第(2)小節(jié)曾經(jīng)進行過探討,當物質(zhì)結構之間發(fā)生關系或相互作用的時候,它們能夠產(chǎn)生一定的反映功能,能夠不同程度地反映對象的信息。作為世界上最復雜、最高級的物質(zhì)結構——人類的大腦,當它與外部世界發(fā)生關系或相互作用的時候,它必然能夠反映外部世界的信息。我們在第三節(jié)第(3)小節(jié)還曾進行過探討,當大腦與外部世界交流信息的時候,大腦不僅可以接受、處理外部世界的信息,而且還可以把這些信息包含在思維或精神之中。既然人能夠與外部世界交流信息,那就為人認識外部世界提供了信息上的保證。
其三,由于人的大腦具有世界上最高級、最神奇的功能,所以人具有認識外部世界的能力。我們在第三節(jié)第(2)小節(jié)曾經(jīng)探討過物質(zhì)結構之間的反映功能,例如水中月、鏡中花等;
同這些低級的物質(zhì)結構相比較,人類的大腦無疑是世界上最復雜、最高級的物質(zhì)結構,所以大腦具有世界上最高級、最神奇的功能。那么大腦究竟具有哪些高級而又神奇的功能呢?腦科學家們認為,人腦具有四大功能:感覺、運動、調(diào)節(jié)和高級功能,而高級功能是指學習、思維、記憶、意識、感情、智慧以及行為等等。由于大腦具有這么多神奇而又高級的功能,所以大腦不僅能夠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而且還能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并破解其中的信息密碼,最后認識這些信息。不僅如此,人的大腦還具有強大的學習、記憶功能,通過學習、記憶,大腦不僅可以獲得經(jīng)驗和知識,而且還可以繼承人類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經(jīng)驗與知識,并在腦中形成一個知識的寶庫。由于人腦中存在著這樣一個知識的寶庫,所以大腦認識外部世界的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由于大腦是世界上最復雜、最高級的物質(zhì)結構,由于它具有世界上最高級、最神奇的功能,所以當外部世界通過感覺器官向大腦傳遞信息的時候,大腦一定能夠認識這些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認識外部世界。
通過以上探討我們就可以看出,由于人能夠與外部世界發(fā)生關系和相互作用,由于人的大腦能夠和外部世界交流信息,由于人的大腦具有世界上最高級、最神奇的功能,這就為人認識外部世界提供了可能性、邏輯根據(jù)和合理性,所以我們說人能夠認識外部世界,外部世界也能夠被我們所認識,世界是可知的。既然人能夠認識外部世界,既然思維和存在是同一的,那么認識論、整個哲學以及全部人類知識體系也都擁有了邏輯根據(jù)和合理性。
(3)我們的知識為什么能夠和外部世界這個對象符合一致?
當人認識外部世界的時候,人的大腦有可能產(chǎn)生出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然而,這些知識是以特定的方式存在于我們的大腦之中,它與外部世界這個對象也大不相同,那么我們?nèi)绾文軌虼_定我們腦中的知識與外部世界這個對象是符合一致的呢?這些知識會不會如懷疑論者所說的那樣,(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它們僅僅是心靈所產(chǎn)生的心理現(xiàn)象,并不能反映外部世界,也不可能得出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呢?作者認為,雖然知識確實是以特定的方式存在于我們的大腦之中,雖然知識確實與外部世界這個對象大不相同,但是我們?nèi)匀荒軌虼_定知識與外部世界這個對象是符合一致的。我們?yōu)槭裁催@樣說呢?我們的根據(jù)又是什么呢?
其一,知識來源于外部世界。我們在第三節(jié)第(2)小節(jié)已經(jīng)進行過探討,當人與外部世界發(fā)生關系或相互作用的時候,外部事物的信息就會通過人的感覺器官和神經(jīng)傳入大腦,大腦對傳入信息進行復雜的加工處理后就會產(chǎn)生出關于外部事物的感覺、知覺或知識。這些感覺、知覺或知識并不是大腦無中生有、自己編造出來的,而是大腦根據(jù)外部事物的信息產(chǎn)生出來的,所以它們來源于外部世界,并與外部世界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
其二,我們在第三節(jié)第(2)小節(jié)還進行過探討,由于思維反映或表征外部事物,并與被表征的對象存在著確定的對應關系,所以二者在邏輯上是同一的。大腦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與外部世界這個對象同樣也是表征和被表征的關系,二者也存在著確定的對應關系,它們在邏輯上也是同一的,所以大腦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與外部世界這個對象是符合一致的。
其三,我們在第三節(jié)第(3)小節(jié)還進行過探討,由于思維中包含著存在的信息,由于它們在信息上是同構的,所以思維和存在在信息上是同一的。大腦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同樣也包含著外部世界的信息,二者在信息上也是同構的,所以大腦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與外部世界這個對象是符合一致的。
正是由于知識來源于外部世界,正是由于知識是大腦根據(jù)外部世界的信息加工而成的,正是由于知識中包含著外部世界的信息,正是由于知識和外部世界存在著確定的對應關系,所以我們說知識和外部世界這個對象是符合一致的。
正是由于知識和外部世界這個對象在本質(zhì)、邏輯和信息方面都存在著同一性,所以感覺、知覺和知識并不僅僅是心靈所產(chǎn)生的心理現(xiàn)象,也不是大腦無中生有、胡亂編造出來的,它們與外部世界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它們能夠反映外部世界的信息,而通過它們也能夠得出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當我們認識外部世界的時候,雖然我們是通過自己腦中的感覺、知覺和知識等心靈內(nèi)容進行認識的,但由于這些心靈內(nèi)容中包含著外部世界的信息,并且這些心靈內(nèi)容和外部世界之間存在著確定的對應關系,所以我們通過自己的心靈內(nèi)容就可以認識外部世界。例如世界上很少有人見過真實的蒙娜麗莎,但是通過達芬奇的畫像,幾乎全世界的人都認識了蒙娜麗莎。人的感覺、知覺和知識等心靈內(nèi)容就像是外部世界的“畫像”,通過這些“畫像”,人類同樣也可以認識外部世界。
但是應該指出的是,我們說知識和外部世界是符合一致的,是說它們在本質(zhì)、邏輯和信息方面是符合一致的,并非是說知識等同于外部世界,思維等同于外部存在。雖然知識中的信息來源于外部世界,雖然知識是大腦根據(jù)外部世界的信息產(chǎn)生出來的,但知識是大腦的產(chǎn)物,是外部世界的信息對應物,所以知識和外部世界這個對象并非是一模一樣的,而是存在著差異和不同。這個問題我們將在下面進行更詳細的探討。還應該指出的是,我們大腦中的知識并非全部都是外部世界的信息對應物,其中也有一些知識或精神產(chǎn)物是無法與外部世界對應的。這個問題我們在第三節(jié)第(2)小節(jié)中已經(jīng)進行過探討,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4)如何正確理解思維和存在的符合一致?
通過論證,我們能夠確定思維和存在、知識和外部世界是符合一致的,但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個“符合一致”呢?有的人認為,既然“符合一致”,那就應該是思維等同于存在,知識等同于外部世界,二者是一模一樣的;
“反映論”者的理解可能會稍有不同,他們認為思維是外部存在的“映象”、“摹寫”或“拷貝”,那么“符合一致”就應該是二者具有相似的“形”或“像”。
作者認為,大腦把外部世界的信息轉化成為思維或精神的過程,并不像鏡子反映物體那樣簡單、直觀,所以思維和存在、知識和外部世界不可能具有相似的“形”或“像”,更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當外部事物的信息傳入人的感覺器官后,感覺器官首先要對這些信息進行初步的加工,然后才把加工后的信息傳入大腦。當大腦開始“反映”外部事物的時候,進入大腦的已經(jīng)不是外部事物的原貌,而是一些蘊涵著外部事物信息的電信號。當感覺器官把加工后的信息傳入大腦之后,大腦還要對傳入信息進行更復雜的加工與處理,最后才把外部事物的信息轉化成為精神。這就是說,在外部事物的信息變成精神的過程中,大腦和感覺器官已經(jīng)對外部事物的信息進行了多次加工與處理,而精神就是一個全新的“加工品”。
正是由于精神是大腦和感覺器官所產(chǎn)生的全新的“加工品”,所以精神并不是外部事物的“映象”、“摹寫”或“拷貝”,精神與外部事物的本來面目并不是一模一樣的,而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那么,二者究竟存在著什么樣的差異呢?“精神分子論”認為,當外部事物的信息轉化成為精神之后,外部世界中的萬事萬物在大腦中都轉化成了極其微小的精神分子,而萬事萬物的信息也都蘊涵在這些精神分子之中。外部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真實的存在,但對應于這些萬事萬物的精神卻是一些微小的化學分子,所以精神根本不可能等同于外部事物。例如在外部世界中,黃河是一條浩浩蕩蕩、流淌數(shù)千公里的大河,但是在我們的大腦中,這條浩浩蕩蕩、流淌數(shù)千公里的大河卻變成了一組微小的化學分子。一個是真實的存在,而另一個卻是微小的化學分子,所以精神與外部世界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通過以上探討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精神、思維或知識是大腦和感覺器官所產(chǎn)生出來的全新“加工品”,它們并不是外部事物的“映象”、“摹寫”或“拷貝”,所以思維和存在、精神和外部事物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它們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也不可能具有相似的“形”或“像”。
我們在前面曾反復進行過論證,思維和存在、知識和外部世界是符合一致的;
但是我們現(xiàn)在又說,思維和存在、精神和外部事物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它們并不是一模一樣的,也不可能具有相似的“形”或“像”。既然它們不是一模一樣的,既然它們不具有相似的“形”或“像”,可是我們?yōu)槭裁催說它們是“符合一致”的呢?這豈不是自相矛盾了嗎?作者認為,這并不矛盾,我們之所以說思維和存在、知識和外部世界是符合一致的,是因為它們在本質(zhì)、邏輯和信息上是同一的,所謂“符合一致”是指它們在邏輯上是符合一致的,是指它們在信息上是符合一致的,并非是說它們具有相似的“形”或“像”,更不是說它們是一模一樣的。
例如我們經(jīng)常用“黃河”這個詞來表征中國北方那條最大、最長的河流,假若地理考試中有這樣一道題:中國北方那條最大、最長的河流是什么?你一定會回答:黃河。你為什么一定要回答“黃河”呢?你為什么不答淮河或洛河呢?這說明“黃河”這個詞和中國北方那條最大、最長的河流在邏輯和信息上是同一的,或者說它們在邏輯和信息上是符合一致的;
而“淮河”“洛河”這兩個詞和中國北方那條最大、最長的河流,不僅在信息上不符合,而且在邏輯上也不一致,所以我們不會選擇它們。然而,“黃河”這個字詞和真實的黃河有天壤之別,二者既沒有相似之處,更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可是為什么“黃河”這個簡單的字詞卻能和真實的黃河“符合一致”呢?原因就在于它們在邏輯和信息上是同一的。
懷疑論者還常常提出這樣的質(zhì)疑:我們所能直接認識的只是我們腦中的觀念和經(jīng)驗,而不是外部世界本身,我們又不可能超越自身之外去對比知識與對象,那么我們?nèi)绾文軌虼_定我們腦中的知識與外部世界這個對象相符合呢?按照“精神分子論”,如果腦科學發(fā)展到較高的水平,那么科學家們完全有可能把精神分子從大腦中分離出來,也就是說人腦中存儲的精神或知識有可能超越自身之外。例如我們可以把表征“黃河”的那組精神分子從人腦中分離出來,并與真實的黃河進行對比;
然而,現(xiàn)實世界中的黃河是一條浩浩蕩蕩、流淌數(shù)千公里的大河,而表征“黃河”的精神分子卻是一些微小的化學分子,我們又如何對它們進行對比呢?這個例子說明,即使精神和知識能夠超越自身之外,但它們也無法與外部世界這個對象進行對比。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探討的那樣,當外部世界的信息轉化成為精神或知識之后,它們已經(jīng)是大腦和感覺器官所產(chǎn)生出來的全新的“加工品”,它們已經(jīng)成為與外部事物全然不同的物質(zhì)形態(tài),它們和外部事物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所以我們很難對它們進行比較,這就像我們很難把“黃河”這個字詞和真實的黃河進行比較一樣。既然我們很難對它們進行比較,那我們又如何能夠確定我們腦中的知識與外部世界這個對象是符合一致的呢?這個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回答,我們之所以說思維和存在、知識和外部世界是符合一致的,是因為它們在本質(zhì)、邏輯和信息上是同一的,所謂“符合一致”是指它們在邏輯上是符合一致的,是指它們在信息上是符合一致的,并非是說它們具有相似的“形”或“像”,更不是說它們是一模一樣的。
思維和存在的同一問題是長期困擾西方哲學的一大難題,作者冒昧提出自己的一點淺薄之見,希望專家、同仁和朋友們批評、教正!
[注釋]
[1]陳宴清等:《馬克思主義哲學高級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15頁。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19頁。
[3] 見《列寧全集》第38卷,中文版,第63頁。
[4]長期以來,人們常常把思維、精神、意識作為同義概念使用,但作者認為思維、精神和意識三概念存在著差異,應該把它們區(qū)別開來。詳情可參閱拙作《破解大腦之謎——精神分子論》一書的第五章,也可參閱拙文《究竟什么是意識》(見天益-學術-哲學-科學哲學)但為了與原著保持一致,本文仍把思維、精神、意識作為同義概念使用。
[5] 陳定學:《破解大腦之謎——精神分子論》,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第6章。
[6] 陳定學:《精神的本質(zhì)是分子》,2001年第6期《中州學刊》,第165 ~167頁;
也見天益-學術-哲學-科學哲學。
[7] 陳定學:《破解大腦之謎——精神分子論》,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2章。
[8] 金岳霖主編:《形式邏輯》,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5頁。
[9] 陳定學:《究竟什么是信息》,2006年第6期《中州學刊》,第240~ 243頁;
也見天益-學術-哲學-科學哲學。
。ū疚倪x自拙作《精神的革命》一書的第七章)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