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北島:《今天》的故事

發(fā)布時間:2020-06-10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南方都市報:在采訪黃銳的時候他曾經提到,《今天》的創(chuàng)辦跟當時西單民主墻這個大背景有關,是這樣嗎?

  北島:這還得從“西單民主墻”的形成過程說起。文革結束后,有很多外地人到北京上訪,他們在文革中受到了種種不公正的待遇。上訪高峰期僅在北京就有幾十萬人。國務院有個上訪接待處,每天擠滿了人,上訪者大都露宿街頭。那時長安街在西單地段北側有一段灰色磚墻,成了上訪者張貼申冤及個人訴求的大小字報園地,其中也有提出普遍政治與社會訴求的文章。到1978年底,一些非官方的報紙刊物開始出現(xiàn)(首先張貼在這墻上),其影響逐漸擴展到全國主要城市。這就是“西單民主墻運動”(簡稱“民主墻”)。

  在這些報紙刊物中,比較出名的有《四五論壇》、《北京之春》、《人權同盟》、《探索》、《今天》、《沃土》,還有青島的《海浪花》、貴州的《啟蒙》等。《今天》是最早出現(xiàn)在“西單民主墻”上的民刊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份文學刊物。它于1978年12月23日創(chuàng)刊,除了“民主墻“,同時張貼在北京的政府機構文化出版單位和大學。

  南方都市報:那時政府對民主墻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北島:鄧小平最初是非常支持的。1978年11月某個晚上,一個加拿大記者在人民大會堂剛被鄧小平接見后,來到“民主墻”。沒有麥克風,他就通過人聲一層層向外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鄧小平說民主墻是個好東西”。我當時也在場。顯然,民主墻最初得到官方某種程度的認可。大約在中越邊界沖突后,鄧小平對民主墻的態(tài)度完全變了,提出嚴厲的批評,于是民主墻被遷到月壇公園的指定地點,隨即被關閉,而“民主墻”最終被拆除,就像被強行抹掉的一段歷史記憶。它前后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南方都市報:當時民主墻每天都有很多人圍觀嗎?

  北島:那是很壯觀的場面,現(xiàn)在還可以找到當年人們圍觀手抄的老照片。那時都是靠手抄,抄大小字報和民間報刊,當然也包括《今天》在內。

  南方都市報:就是說,《今天》的出現(xiàn)跟當時包括民主墻在內的整個政治、文化環(huán)境的寬松有很大的關系?

  北島:是的,《今天》問世無疑和國家的大氣候有關。1976年是多事之秋:“四五運動”、唐山大地震、“三巨頭”去世、“四人幫”被捕,最終是鄧小平上臺,推行改革開放的國策。從1978年下半年起,中國的政局明顯得變得寬松多了。中國人是有特殊嗅覺的動物,任何微妙的變化聞都能聞出來,于是蠢蠢欲動。

  南方都市報:你當時跟芒克、黃銳提出創(chuàng)辦《今天》,有什么具體的原因觸動嗎?

  北島:這要說起來得追溯到北京的地下文學運動。六十年代后期,即紅衛(wèi)兵運動的高峰期就有人開始寫詩了,比如食指(原名郭路生)。六十年代末,“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把大家一下拋到了社會底層,生活的動蕩加青春的苦悶,使年輕一代從書本和寫作中尋找精神的出路。而食指的的風格正好與此契合,他的詩歌在全國范圍內被廣為傳抄。

  那時候,每年冬天農閑,年輕人都紛紛回到北京,互相交換書籍,很多人開始寫作,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文學文化沙龍。當時北京有一個比較大的沙龍,女主人徐浩淵是個傳奇人物!拔母铩逼陂g,她曾裝成乞丐到農村去了解農民的生活,又因反江青坐過兩次牢。七十年代初,她周圍聚集了一批詩人藝術家,包括依群彭剛等人,還有根子(原名岳重)多多、芒克,他們三個都是被稱為“白洋淀詩派”的代表人物。

  類似的沙龍在北京不少。我所在的沙龍比較小,以我們三個同班同學為主,聚在一起讀書討論,交換作品。后來這些沙龍不斷交錯重組。比如,我通過劉羽認識了芒克,再通過芒克認識了彭剛,他是畫家。就這樣一圈一圈,大家串在一起。當年多多和芒克兩人就像要交換決斗的手槍一樣,每人年底要各自拿出一本詩集,看誰寫得好。后來因受到警察的“圍剿”,許多作品或遺失或被沒收了。

  南方都市報:就是說這種沙龍還是受到限制的?

  北島:何止受到限制,當時可得冒著危險,弄不好進大獄。徐浩淵的沙龍很早就被警察查抄了,她弟弟坐了牢。說到北京的地下沙龍,趙一凡是個重要人物。他父親是文字改革文員會的頭頭之一。他從小癱瘓,才氣過人,三歲讀《紅樓夢》,五歲讀魯迅,八歲就自己寫書出版了。從他那里我們借到了很多“黃皮書”。還有他精力過人,什么都抄,很多地下文學作品因此幸存下來,后來得以發(fā)表在《今天》上。比如依群的詩,甚至連本人都沒有了,是趙一凡提供的抄本。

  從1969年到1978年,經過近十年的準備期,地下文學趨向成熟,其中以詩歌的成就最高。地下也流傳過不少小說,比如《九級浪》、《第四次慰問》、《當芙蓉花盛開的時候》等,和詩歌相比就顯得弱多了。

  南方都市報:《今天》就在這些手抄本的基礎上產生?

  北島:記得有一次我跟彭剛、芒克喝酒時說過這樣的話“將來有一天中國出現(xiàn)自由化運動,我們一定要站出來為之獻身”。這是讀了屠格涅夫的《羅亭》后有感而發(fā)的。我們一直在等待機會。1976年以前中國社會極度黑暗,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我們的作品發(fā)表的可能。1978年政治上的松動終于給了我們一個機會,關鍵是我們能夠做些什么。

  記得那是1978年初秋一個晚上,我和芒克、黃銳在黃銳家的小院里喝了點兒白酒,我們常在那里聚會。我提議說,我們應該辦個文學雜志,現(xiàn)在是時候了。他們立即響應說好,于是說干就干。

  南方都市報:開始就你們三個?

  北島:那時我們另有個文化沙龍(與同班同學的沙龍不同),常在一起聚會郊游。我們把這個計劃跟大伙兒說了,全都認可。于是開始定期開會商量,比如討論稿件、起刊名、找印刷設備。那時印刷設備是由國家統(tǒng)一控制的,一般人借不到。從九月到十二月,我們不停地奔忙。至于稿件,詩歌積攢了十年了,綽綽有余。當時我通過蔡其矯認識舒婷,一直保持通信聯(lián)系。寫信征得他們的同意后,我選了蔡其矯和舒婷的詩。舒婷其中一首詩原題為《橡樹》,根據上下文,我覺得加上“致”字效果會更好,于是改成《致橡樹》,都沒跟她商量。蔡其矯的筆名“喬加”也是我順手起的。當時缺的是小說和評論,我趕寫了一篇,發(fā)在創(chuàng)刊號上,此后我?guī)缀趺科诙紝懸黄?

  南方都市報:大家都自己動手寫?

  北島:也有外來稿,比如馬德升的短篇《瘦弱的人》。他是通過朋友介紹來的,最初我們想發(fā)表他的一幅木刻,他也給了這篇小說。我們都覺得小說不怎么理想,先由黃銳改了一稿,芒克改了一稿,最后我又改了一稿,改得面目全非,把他氣壞了,寫了一封抗議信。那時我們還不懂得尊重作者,得慢慢學。馬德升從創(chuàng)刊號起就加入《今天》,幫我們印刷他的木刻作品,要印好幾百份。他拄著雙拐穿過冰天雪地,幫忙干活。

  南方都市報:你們最早在哪里印制《今天》?

  北島:在我們成員中有個叫陸煥興的,原來是北汽的技術員,后來當過分廠副廠長,現(xiàn)已退休。他家那時在一個“三不管”地區(qū),是亮馬河邊的小村子,與三里屯使館區(qū)遙遙相望,估計早就不在了。陸煥興和他妻子在那兒租了間小屋,也就六、七平方米吧。他妻子叫申麗靈,多才多藝,有副好嗓子。她父親是民盟的元老,文革時全家被遣返回山東原籍,她在北京上訪多年,與陸煥興成家。自七十年代中期起,他們家成了聚會的中心,喝酒、唱歌、聊天,通宵達旦。這群人后來成了《今天》的骨干。

  其中有兩位值得一提,張鵬志和孫俊世,他們既博學又能干,對《今天》創(chuàng)刊起過重要作用。尤其是陸煥興,他把自己的小家騰出來印刷,那要冒多大風險啊。說起他的小家真是令人懷念。他們常備幾個小菜,大家?guī)Ь迫。申麗靈沒有北京戶口,大家每月給她湊點兒糧票什么的。我們當時過的就是一種共產主義式的生活。那小村子沒人管,鬧得多晚都沒事兒。我的一首詩《走吧》,就是給陸煥興過生日即興寫的。

  南方都市報:紙怎么來的?

  北島:這也是個小插曲。大家都沒錢,當時芒克在北京造紙廠工作,黃銳在工廠宣傳科打雜,每人每天“順”一些,積少成多,所以《今天》創(chuàng)刊號的紙張顏色都不一樣。這可以算一種時代特色吧。

  南方都市報:第一期全是用手工刻嗎?

  北島:是的,第一期完全是手刻蠟板。當時很難找到油印機,我還為此找過北京醫(yī)學院團委的張辛欣。直到最后一分鐘,謝天謝地,不知道黃銳從哪里弄來一臺很破的油印機。我們七個人在陸煥興家里輪流倒班,誰累了就睡一會兒,醒了接著干。有的刻版,有的印刷。最初由于技術差,沒印多少,蠟紙就起褶破了,還得重刻。正當我們印刷《今天》時,北京下了場大雪。從12月20號起,我們在小屋里整整干了三天三夜,吃的是炸醬面。22號晚終于完工了,大家決定好好吃一頓,慶祝一下。

  我們騎車來到東四的一家飯館(那是北京極少數(shù)夜間營業(yè)的飯館之一),點了幾個菜,要了瓶白酒。席間決定由陸煥興、芒克和我第二天去張貼《今天》。那是要冒點兒風險的。酒后有點兒傷感,告別時還有人落了淚,真可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第二天早上我們三個從我家出發(fā)。買糨糊太貴,我就用面粉放在鐵桶里熬。隨后我還把我們騎的三輛自行車的牌照號碼都改了。

  南方都市報:怎么改呢?

  北島:很容易,用白色水粉在原號碼上添加幾筆就行了。比如中文數(shù)字的“零”是扁圓形,中間加個小八就改成四;
在“二”中間加一橫就改成“三”。1976年“四五”運動中,警察就是通過抄自行車牌號抓人的。吸取教訓,我們先把自行車牌號改了。

  12月23日我們先在市內轉了一圈,在民主墻、中南海、天安門廣場,文化部、人民文學出版社、《詩刊》、《人民文學》等處張貼。第二天去的是大學區(qū),包括北大、清華、人大、師大等。

  南方都市報:有受到阻攔嗎?

  北島:在人大張貼時,學校保衛(wèi)組出面阻攔,爭吵后我們照貼不誤,據說我們走后就被揭掉了。其它地方都挺順利的。

  南方都市報:你們貼了以后聽到反饋了嗎?

  北島:其實除了人身安全外,更讓人擔心的是我們的作品是能否會為人們所接受。在工農兵文藝的一統(tǒng)天下,這類文學作品已絕跡很多年了。于是我們混到圍觀的人群中觀察讀者的反應。在張貼時附有一張白紙供大家留言,沒想到留言中90%都是肯定的,甚至有人留下地址姓名,希望和我們聯(lián)系。后來成為《今天》核心成員的周楣英就是這么跟我們聯(lián)系上的。

  南方都市報:第一期的封面是怎樣的?

  北島:都是黃銳設計的。原來第一期封面不是現(xiàn)在看到的樣子。它是油印的,在柵欄圍住的窗口中有“今天”的字樣。

因為蠟版刻印的效果不好,封面不夠醒目。從第二期起,徐曉弄來學生會介紹信,在印刷廠制成鉛印封面,即那個天藍底色青年男女奮進的設計,后來我們用這個鉛印封面重印了創(chuàng)刊號。

  南方都市報:“今天”這個名字是怎樣來的?

  北島:是芒克起的。在一次籌備會上,說起刊物名字,大家苦思冥想,排出一大串,都不合適。芒克靈機一動,提議叫“今天”,大家都覺得好,既新鮮又有某種緊迫感。我后來向馮亦代請教《今天》的英文譯名,他說,“TODAY”不好,接著他跟他太太,把“TODAY”改成“The Moment”,強調時代的緊迫感!督裉臁穭(chuàng)刊號的英文是The Moment。到第二期重新設計封面時,黃銳還是改成“TODAY”。

  去年年底在澳門舉辦的中國文學討論會上,有個復旦教授在發(fā)言中,試圖把“今天派”歸入“傷痕文學”的范疇中,讓我很憤怒。像這樣的學者就是白吃干飯的,睜眼說瞎話,連最基本的事實都不顧。我提醒他說,《今天》在創(chuàng)刊號上就已發(fā)表了評論文章《評<醒來吧,弟弟>》,副標題是“醒來吧,劉心武”。可見我們從一開始就對“傷痕文學”極其反感,要跟它劃清界線。物證俱在,而歷史還是被悄悄篡改了。

  南方都市報:你們是從文學價值的角度來說嗎?

  北島:從各種角度來說都有問題。首先,“傷痕文學”根本不是文學,而是另一種宣傳代用品——把文學當成控訴。再說,文革是一個復雜的歷史事件,怎么可能一夜之間全都成了受害者呢?所謂“傷痕文學”就是工農兵文藝的變種。

  南方都市報:第一期之后編輯部就發(fā)生了分裂?

  北島:很多民刊像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大家都面臨著生存危機:一旦受到鉗制該怎么辦。于是達成共識,由各個刊物派代表成立“聯(lián)席會議”,互相支持。1979年1月底,通過聯(lián)席會議協(xié)調,各個刊物在“民主墻”前搞了一個公開演講會。那些政治性刊物,諸如《探索》、《人權同盟》,言辭非常激烈,矛頭直指官方意識形態(tài)。當天晚上,在《今天》內部大家吵了起來?锖稳ズ螐模旱降讏猿旨兾膶W立場?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還是要卷入到民主運動中去。

  當時代表《今天》在聯(lián)席會議簽字,同意參加集會的是芒克,反對的人要求芒克發(fā)表個人聲明,貼到“民主墻”上,說明他無權代表大家簽字。但我堅決反對,覺得事到臨頭,只能扛,不能落井下石,于是提出一個解決方案:要么反對者留下來辦《今天》,我們退出;
要么他們離開,由我們辦。那天晚上除了三個發(fā)起人,即芒克、黃銳和我,其他人都離開了。我們從讀者留言上的聯(lián)系地址,并通過朋友介紹找到了一批新人,他們后來成了《今天》骨干。

  南方都市報:你們做雜志的詳細情形是怎樣的?

  北島:現(xiàn)在提到一本雜志,你不會想到它是手工勞動的結果。但那時候《今天》編輯部就是個名副其實的作坊,從刻□版到油印,從折頁到裝訂,全部是手工的,永遠有干不完的活!督裉臁贩殖蓛蓚部分,一是比較松散的作者隊伍,每月定期開作品討論會。每個人念完自己的作品,大家討論,提出修改意見。討論會通常在《今天》的成員趙南家,他家房子開間較大,而且有院子,最多的時候有四、五十人來參加作品討論會,很多是大學生,后來有人也成了作家。另一部分是就是我說的作坊,在北京東四14條76號,那是編輯部所在地。

14條76號,那是編輯部所在地。

  南方都市報:是劉念春的家嗎?

  北島:對,是他們哥倆的家,后來他們都搬出去住了,被我們喧賓奪主。那是大雜院中的一間半小平房。芒克和當時的女友毛毛住里屋。從早到晚,來幫忙干活的人絡繹不絕,各行各業(yè)的人都有,護士、售貨員、大學生、工人、待業(yè)青年等等。那個圈子有兩個重要人物,一個周楣英,是徐曉的丈夫,后因病去世。還有一個是鄂復明,他是《今天》的大管家,包括印刷財務訂閱郵寄,事無巨細。那個以作坊為中心的圈子鮮為人知,而正是由于他們的獻身精神,《今天》才得以存活下來。

  南方都市報:那些不搞創(chuàng)作的人去那里做什么呢?

  北島:很多人喜歡文學,但不一定非得寫作。那是一種很獨特的生活方式,大家在一起邊干活邊聊天,討論包括文學在內的各種問題。到吃飯的時候,大家掏腰包湊錢湊糧票,做一大鍋炸醬面。記得我的《回答》在《詩刊》發(fā)表,我拿到九塊錢稿費,馬上到附近飯館請客,不夠,大家再湊湊。那是一種共產主義式的生活。其中很多人回憶起來,都覺得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南方都市報:你們還舉辦過一些詩歌朗誦會是嗎?

  北島:1979年4月8日,我們在玉淵潭公園舉辦了第一次詩歌朗誦會,同年10月21日在同一地點舉辦了第二次。每次開朗誦會前我們都向有關部門申報──和出版《今天》一樣,我們從一開始就爭取合法出版,但無人理會。朗誦者中還有陳凱歌,他當時還是電影學院的學生。他曾在《今天》發(fā)表過小說,也是《今天》在北京電影學院的代理人,每期刊物都由他在那兒張貼出售。

  1979年4月8日,我們在玉淵潭公園舉辦了第一次詩歌朗誦會,同年10月21日在同一地點舉辦了第二次。每次開朗誦會前我們都向有關部門申報──和出版《今天》一樣,我們從一開始就爭取合法出版,但無人理會。朗誦者中還有陳凱歌,他當時還是電影學院的學生。他曾在《今天》發(fā)表過小說,也是《今天》在北京電影學院的代理人,每期刊物都由他在那兒張貼出售。

  南方都市報:當時去參加朗誦會的人多嗎?

  北島:第一次朗誦會正趕上刮大風,但還是有四、五百個聽眾。第二次有近千人參加,那是“民主墻”被關閉后,民主運動處于低潮。

  南方都市報:那么多人的話朗誦也聽不到啊?

  北島:鄂復明是我們的技術專家,他用蓄電池連上話筒和錄音機,再把喇叭掛在樹上。雖說擴音效果不怎么樣,但聊勝于無。黃銳用白床單畫了幅抽象畫,掛在兩棵樹之間,作為幕布。我們因地制宜,用一個天然土坡做舞臺?上襁@樣珍貴的時刻,沒有錄音錄像保存下來。

  南方都市報:觀眾當時能聽得懂你們那些詩歌嗎?

  北島:那時似乎沒有聽懂不聽得懂的問題。那個時代不一樣,整個社會氣氛非常開放:往往越是異端的東西,越被接受。

  南方都市報:你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賣《今天》的呢?

  北島:從第二期起,我們就在民主墻公開出售。先把剛出版的那期張貼在民主墻上,順便貼個廣告,告知出售《今天》的時間。到時候大家就排起隊來。另一個銷售渠道就是征訂,最多的時候訂戶有六七百,除了西藏,全國各省都有。每期印一千冊,每本賣五毛到七毛不等。韓少功曾說起,他有一次到北京參加我們的作品討論會,用他一個月工資買了幾十本《今天》,帶回去送給湖南的朋友們。后來我們甚至略有盈余,除了維持雜志的運轉,還能養(yǎng)活為了辦《今天》而辭職的芒克。

  南方都市報:《今天》后來一共辦了多少期呢?

  北島:前后兩年內共出版了九期,還有四本叢書。

  南方都市報:你們的印刷設備有沒有得到更新呢?

  北島:隨著財政情況好轉,我們讓芒克到外省出差,買回一臺滾筒式半自動油印機,對我們來說是技術革命。滾筒式油印機不僅速度快多了,而且每張□紙的印數(shù)也大大增加了。

  南方都市報:當時《今天》編輯部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很多人?

  北島:東四14條76號就像個民間的文化中心,吸引著全國各路人馬,形形色色,什么怪人都有。有時候挺煩人的,我擔心公安局借此給我們找麻煩。

  14條76號就像個民間的文化中心,吸引著全國各路人馬,形形色色,什么怪人都有。有時候挺煩人的,我擔心公安局借此給我們找麻煩。

  有一陣子,芒克老總是帶領著一群女孩子出去喝酒,讓我感到不安。在一次編輯部會議上,我提議成立紀律檢查小組,由會“大乘拳”的劉念春擔任組長,主要是針對芒克的,因為他是“花花公子”,呵呵。我們還通過決議,明確規(guī)定《今天》編輯部成員之間不許談戀愛。主要考慮談戀愛有可能被當成流氓團伙。這顯然受到革命的鐵血紀律那老一套的影響。在那兩年中,《今天》成員之間果然沒人談戀愛,直到《今天》散伙后周楣英才和徐曉結合。我想當時少男少女之間難免有非分之想,可受限于清規(guī)戒律,只能藏在心里。那種革命時期的愛情,沒有結果或許反倒是好事。

  南方都市報:后來《今天》是怎樣被解散的?

  北島:1979年秋天,“民主墻”被拆除后,很多雜志都自動停辦了,比如《沃土》,一聽風聲不對就關了。我們一直堅持到了1980年9月。顯然關于“民主墻”上層也有分歧,據說胡耀邦跟《北京之春》的關系很密切!吨袊嗄陥蟆吩蓛葏⒂浾吆兔窨佑|過,寫過比較正面的報道。這在民刊中燃起過一線希望。

  1979年秋天,“民主墻”被拆除后,很多雜志都自動停辦了,比如《沃土》,一聽風聲不對就關了。我們一直堅持到了1980年9月。顯然關于“民主墻”上層也有分歧,據說胡耀邦跟《北京之春》的關系很密切!吨袊嗄陥蟆吩蓛葏⒂浾吆兔窨佑|過,寫過比較正面的報道。這在民刊中燃起過一線希望。

  1980年9月,作為《今天》的聯(lián)絡人劉念春接到公安局通知,命令我們停辦。我們改頭換面,成立了“今天文學研究會”,把《今天》化整為零,變成內部交流資料,出了三期。這樣又拖了三個月,同年12月我們接到更加嚴厲的警告。整個局勢變得越來越險惡,“山雨欲來風滿樓”。為了保護作者和編輯部成員,我們做出解散的決定。此前我們給北京文藝界的名人發(fā)了一兩百封呼吁信,希望得到他們的回應,但只收到蕭軍的回信,表示支持。為此我和芒克專門找過蕭軍,才發(fā)現(xiàn)他對《今天》一無所知,由于糊涂加熱情才寫的回信。

  南方都市報:《今天》解散后你受到影響了嗎?

  北島:1981年年初,中共中央發(fā)了一個關于清理民刊的九號文件,幾乎所有民刊的頭頭都一網打盡。我當時在《新觀察》雜志當編輯,《新觀察》隸屬中國作家協(xié)會。九號文件下來后,公安局找到作家協(xié)會,對我施壓,希望我寫檢查交代問題,被我拒絕了!缎掠^察》主編是戈揚,副主編是楊犁(后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館長)。前兩年我才聽楊犁的兒子楊葵說起,原來當年是楊犁替我寫了份檢查,才幸免于難。

  1981年年初,中共中央發(fā)了一個關于清理民刊的九號文件,幾乎所有民刊的頭頭都一網打盡。我當時在《新觀察》雜志當編輯,《新觀察》隸屬中國作家協(xié)會。九號文件下來后,公安局找到作家協(xié)會,對我施壓,希望我寫檢查交代問題,被我拒絕了!缎掠^察》主編是戈揚,副主編是楊犁(后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館長)。前兩年我才聽楊犁的兒子楊葵說起,原來當年是楊犁替我寫了份檢查,才幸免于難。

  南方都市報:那后來有沒有讓你辭職呢?

  北島:沒有,但讓我停職反省。在《新觀察》呆了半年多,不許工作,自己也覺得無趣,后來通過朋友調到了外文局的《中國報道》,那是對外宣傳的世界語刊物。此后在外文局呆了四年多,直到1985年。1983年,我在外文局成了“反精神污染運動”的批判對象,再次停職反省。

  南方都市報:成為“反精神污染運動”批判對象是由于《今天》的關系嗎?

  北島:跟《今天》沒有直接關系。“反精神污染運動”開始以后,雷抒雁化名“蘆丁”寫了篇批判文章,把我的一首愛情詩《彗星》進行政治解讀。我成了文化部的整頓重點。有一年多的時間禁止發(fā)表作品。那時候我家朋友來往多開銷大,我只好化名搞翻譯,寫散文、傳記,賺點外快,以貼補家用。

  南方都市報:化名什么呢?

  北島:艾珊、石默、李平等。熬到1985年,我在單位實在呆不下去了,就調到昌平縣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在那兒呆了大半年又混不下去了,后來索性成了自由職業(yè)者。1987年春我去了英國,在大學當訪問學者。

  1985年,我在單位實在呆不下去了,就調到昌平縣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在那兒呆了大半年又混不下去了,后來索性成了自由職業(yè)者。1987年春我去了英國,在大學當訪問學者。

  南方都市報:“朦朧詩”的爭論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北島:始于1980年。最初是因為“九葉派”詩人杜運燮的一首詩,有個叫章明寫了篇批判文章《令人氣悶的“朦朧”》。

  南方都市報:當時還不是針對你們的?

  北島:后來公劉寫了《新的課題》,談到顧城的詩,慢慢引發(fā)了一個全國性關于“朦朧詩”的爭論。但奇怪的是,沒有人提到《今天》,因為它被當時的審查制度完全過濾掉了。這么多年過去了,人們開始把“朦朧詩”還原為“今天詩”,為歷史正名。

  南方都市報:爭論的結果呢?

  北島:從現(xiàn)在的角度來看,這個爭論并沒什么意義,可能唯一的意義就是讓“今天詩”更深入人心了。當時有三個人為之辯護,分別是謝冕、孫紹振、徐敬亞,寫了三個“崛起”的文章,后來他們因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壓力,特別是徐敬亞,壓力最大。

  南方都市報:你在創(chuàng)辦《今天》之前就寫《回答》了嗎?

  北島:對,史保嘉有一篇回憶錄《詩的往事》,收入《持燈的使者》一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她在文章中引用了這首詩的最初版本,寫于1973年,我自己都沒留底稿。

  南方都市報:1973年就寫了,為什么說《回答》的寫作跟“四五運動”有關呢?

  北島:我最后一次修改是1978年,為了《今天》創(chuàng)刊號,也就是人們現(xiàn)在看到的版本。后來在《詩刊》發(fā)表時,為安全起見加上“1976年”,故人們認為與“四五運動”有關。

  1978年,為了《今天》創(chuàng)刊號,也就是人們現(xiàn)在看到的版本。后來在《詩刊》發(fā)表時,為安全起見加上“1976年”,故人們認為與“四五運動”有關。

  南方都市報:定稿跟初稿差別大嗎?

  北島:差別不小,初稿雖說比較個人化,但無疑與當時社會的高壓有關,更憤怒也更絕望。

  南方都市報:1973年你是做工人對嗎?

  北島:我從1969年到1980年,做了十一年的建筑工人。第一期《今天》出版后,我送給邵燕祥一本。他很喜歡《回答》,還有舒婷的《致橡樹》,問我能不能把它們發(fā)在《詩刊》上,我說當然可以,他就在1979年《詩刊》三月號發(fā)表了《回答》,四月號發(fā)表了《致橡樹》。《詩刊》當時的發(fā)行量有上百萬份,這兩首詩借此廣為流傳,造成全國性影響。對這個問題我們內部有爭論:芒克反對《今天》的詩歌在官方刊物發(fā)表,而我認為應盡可能擴大影響,包括借助官方刊物的傳播能力。

  1969年到1980年,做了十一年的建筑工人。第一期《今天》出版后,我送給邵燕祥一本。他很喜歡《回答》,還有舒婷的《致橡樹》,問我能不能把它們發(fā)在《詩刊》上,我說當然可以,他就在1979年《詩刊》三月號發(fā)表了《回答》,四月號發(fā)表了《致橡樹》!对娍樊敃r的發(fā)行量有上百萬份,(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這兩首詩借此廣為流傳,造成全國性影響。對這個問題我們內部有爭論:芒克反對《今天》的詩歌在官方刊物發(fā)表,而我認為應盡可能擴大影響,包括借助官方刊物的傳播能力。

  南方都市報:你后來意識到它的影響是什么時候呢?比如很多人寫信給你嗎?

  北島:在1979年《今天》第一次朗誦會上,陳凱歌朗誦的就是這首詩。當時很多人喜歡這首詩,在我看來是表達一種反叛精神,與時代的轉折有關。我理解人們的這種閱讀期待。但我并不認為這首詩是我的代表作。

  南方都市報:為什么呢?

  北島:它屬于我詩歌寫作的某個階段,比較幼稚比較簡單化的階段。由于這首詩黑白分明、朗朗上口,所以易于傳播。說到底,它源自我們上一代的革命詩歌,立場不同,但方式方法語調修辭是基本一致的。

  南方都市報:特別是前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有些人就認為它很像革命時期的口號或者標語。

  北島:不只這兩句,其實整首詩都有這個問題。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張閎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北島或一代人成長的小說》。在他看來,《回答》和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之間,有著回聲般的對應關系。說得有道理!痘卮稹分械姆纯拐呷缤R像中的主宰者。問題是誰有權代表誰來宣告呢?這里有一種僭越的危險。一不留神,反抗者就轉變成了主宰者。歷史上這種事兒還少嗎?

  直到現(xiàn)在出門參加活動,中國聽眾還總是堅持要我朗誦《回答》。我覺得他們都被冷凍在那個時代了。如果詩人往前走的話,就只能不管不顧,越走越孤獨。

  南方都市報:很多人可能就讀過你的這首詩,對你的印象也已經固化了。

  北島:就像給牲口蓋上烙印,永遠擺脫不掉。其實我的詩風自八十年代初起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更加內省多變,而一般的讀者沒有耐心去跟蹤這種變化。這就像里爾克說的,“一個人的名譽是所有誤解的總和”。

  南方都市報:“今天” 派一開始寫的就是比較現(xiàn)代的詩,這種資源是哪里來的呢?

  北島:坦率地說,我們的詩歌只有兩個直接的傳統(tǒng)資源,一個是革命主義詩歌,一個是毛澤東的古體詩詞。而后來匯進來的西方現(xiàn)代詩歌,由于當時不懂外語只能依賴譯文,使這一資源變得非常有限。我們開始寫詩,多少有一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悲涼感。是青春和社會高壓給予我們可貴的能量。

  如果把《今天》的歷史放在一個大背景中看,首先要看到它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之間的重大偏離,文化革命成了推進這一偏離的動力!督裉臁返闹匾蓡T幾乎都是青年工人,有人半開玩笑地說:“《今天》是工人教育知識分子的運動”;
而知識分子作為群體當時在精神上已被徹底打垮,無力載道,致使文化傳統(tǒng)的鏈條斷裂。無知者無畏,正是一批沒受過多少正規(guī)教育的青年人敢領風氣之先,在歷史的轉折時刻闖出條新路!盀橛性搭^活水來”,這是中國文學的可悲之處,又是幸運之處,縱然有種種缺憾,畢竟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毫無疑問,從“五四運動”發(fā)端的中國新詩,到七十年代末異軍突起,我相信這一影響會持續(xù)很多年。

  南方都市報:在受到西方文學的多年熏陶以后,再回頭去看當年的那些作品,你會覺得不滿嗎?

  北島:雖說我們的傳統(tǒng)資源不多,但參照系可非常復雜,很難簡單用西方文學作為唯一的參照系。比如,和臺灣的現(xiàn)代詩歌相比,大陸現(xiàn)代詩歌由于歷史語境不同,所產生的結果完全不同。“今天派”詩歌靠造反起家,它造了老祖宗的反,造了革命詩歌的反,等于也造了自己的反,自然對西方文學也并非那么畢恭畢敬。對文學史家來說,關于“今天派”產生的原因,以及和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關系、和近代史及革命的關系,和文革的關系,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題目。

  南方都市報:1990年《今天》復刊是什么回事?

  北島:當時有一大批中國作家滯留在海外,比如李陀、查建英、劉索拉、高行健、陳邁平等,于1990年春天到奧斯陸開會,大家一致同意恢復出版《今天》,為海內外的中國作家提供一個共同的園地。同年8月《今天》復刊號問世。1991年夏天,我們在美國愛荷華召開編委會,決定調整方向,把《今天》辦成一個跨地域的漢語文學先鋒雜志。除了發(fā)表文學作品外,《今天》也支持那些邊緣化的文化藝術,讓中國文化的香火不斷!督裉臁方┠觋懤m(xù)推出各種專輯,包括“中國實驗戲劇專輯”、“中國獨立電影專輯”、“新紀錄片運動專輯”、“香港文化專輯”等。

  復刊后的《今天》困難重重,比如孤懸海外、資金短缺、稿源不足,編輯分散,發(fā)行渠道不暢等。但《今天》堅持下來,在海外一辦就是18年,一期都沒拖過,而它在當今更加顯示了堅持的意義:它是卡在權力與金錢合謀的全球化喉中的一根刺。

  南方都市報:目前新《今天》情況怎樣呢?

  北島:新《今天》和老《今天》的歷史語境完全不同。如果說老《今天》是揭竿而起的話,新《今天》一度是孤掌難鳴。但它總算耐得住寂寞。寂寞18年,算得上是一種修行吧。但新老《今天》是一脈相承的,正如我在《今天》25周年紀念活動開幕式上所說的:“我要特別強調的是,一個民族需要的是精神的天空,特別是在一個物質主義的時代。沒有想象與激情,一個再富裕的民族也是貧窮的,一個再強大的民族也是衰弱的。在這個意義上,《今天》又回到它最初的起點:它反抗的絕不僅僅是專制,而是語言的暴力、審美的(平庸和生活的猥瑣!毙隆督裉臁芬炎叱龅凸,絕處逢生,關于它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18年,算得上是一種修行吧。但新老《今天》是一脈相承的,正如我在《今天》25周年紀念活動開幕式上所說的:“我要特別強調的是,一個民族需要的是精神的天空,特別是在一個物質主義的時代。沒有想象與激情,一個再富裕的民族也是貧窮的,一個再強大的民族也是衰弱的。在這個意義上,《今天》又回到它最初的起點:它反抗的絕不僅僅是專制,而是語言的暴力、審美的(平庸和生活的猥瑣!毙隆督裉臁芬炎叱龅凸,絕處逢生,關于它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相關熱詞搜索:北島 故事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