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喜:法政思想與制度的歷史生成
發(fā)布時間:2020-06-07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主編這部多少有些浩大的西方法政思想講演錄,一個直接的緣由是2006年下半學年我在中國政法大學為法學院“致知講壇”支持開設的《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系列講座!爸轮v壇”是法大學生會主辦的一個學術論壇,完全由法科學生獨立籌劃、組織和運作,當時他們得知我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和北京大學法學院已經支持開設了《法政哲學》的系列講座,就找到我,希望能到昌平為法大的大學生們開設這門思想性的課程,而且他們沒有任何報酬,到“致知講壇”授課的老師(大多是名師)以及他們都是義務性的,大家都是在做傳授知識的義工。當時我為他們的真誠所感動,并慨然應允了他們的請求,著手組織秋季這門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系列講座。按說我可以順便與學界的老朋友們協(xié)商,把在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已經講過的課程搬到昌平,不過,鑒于有些法大的同學已經趕到城里聽過了上述課程,尤其是鑒于我在多年的學術交往中與一批年輕的法政學者多有砥礪,感到這批未來的中國法政學術精英所具有的強大思想功底和不可小覷的后勁,我決定搭建一個平臺由他們來主講西方的法政思想。于是,在他們的支持下,歷時兩個月一共八講的《西方法律思想史》在昌平法大學園的“致知講壇”圓滿完成,參與講課的年輕學者各自專攻于政治哲學、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和政治學等不同專業(yè),課程內容涉及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國家的諸多哲學、政治學和法學經典作家與經典作品。打通專業(yè)性的知識屏障,梳理共通的思想源流,這個課程所受到的歡迎是可想而知的,它也基本上實現(xiàn)了我的預想。
在2006年度我的一個主要學術活動是做些力所能及的大學教學,在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和政法大學分別主持開設了兩門主題大體一致的課程(系列講座),即西方傳統(tǒng)中的法政思想,從某種意義上這對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的我來說,是分外之事。不過,痛感于中國大學教育的現(xiàn)狀,尤其是痛感今日大學的法科生和經濟學科生缺乏人文與思想性精神的教育滋養(yǎng),我毅然做了這件或許是不討好的事情。今日的大學法科教育,大多為名目繁多的工具性的技術課程所充斥纏累,無論東西方各自傳統(tǒng)中源遠流長的法政人文精神,似乎已經被放逐,以致學子們的心靈很難感受到在技術之上還有更高的精神,在法條和制度之中還隱含著思想的潛流。我主持的上述課程便是期盼在法學主流教育的邊緣,開啟一扇窗簾,讓同學們在經歷了一番法科專業(yè)的學習因而具備了一雙法眼之后,再滋生出一顆慧心,由此來審視、聆聽古往今來法政前賢們的思想教誨,探討法之為法、制之為制、道之為道的真諦。當然,我從來就沒有否定技藝在法學教育和法制實踐中的重要作用,法科是一種經世致用的學科,法條、制度以及相關的專業(yè)技術是十分必要的,然沉陷于技藝之中則有忘卻賦予技藝以靈魂之思想的危險,最后此種沉溺必將反噬技藝本身而使之僵死。故而,我的主張乃是在此之外,還應當讓同學們感受和學習到思想、精神的底蘊。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法制昌明的民族,都蘊含著強大的法制文明和醇厚的思想傳統(tǒng),法學之道是技藝和精神的交融,所謂“法意”所指陳的便是法的精神源流。
基于上述考量,我感到自己的工作還遠沒有做完,在2007年伊始,我便著力擴展原有的計劃。首先,我把在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主持的課程編輯成一部《西方法政哲學演講錄》交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該書已經于近期出版面世。在那部書的“導論”中,我主要從學科分類體系、學術研究方法和中國學術思想構建三個方面交代了我為什么主持這門課程并主編這部講演錄,可以說上述三個方面的考慮對于目前我主編這部講演錄仍然是有效的,并沒有多少實質性的變化。在我看來,當時我在“導論”中所撰寫的一些觀點,依然是貫穿眼前這部講演錄的主旨。例如,我曾經指出:
我們的時代不僅需要專家,更需要思想家,或者說有獨立思考力的專家。我們處于一個轉型時期,這個時期即便在西方社會,也是造就出了思想性的專家人才,他們本于自己各自國家生成發(fā)育的問題而催生出了不同學科的系統(tǒng)性的知識體系,也就是說,先要有一個綜合的時代,爾后才會有分析的時代。
開設這門課程不單是教授給同學們一些具體的知識,更主要的是通過這門課讓同學們感受到一種有關法政事務的思想,即一個綜合性的關于社會秩序和制度建設的深層機制以及內在正當性問題的思考是如何形成的,雖然課程中所講的是西方近現(xiàn)代的思想家,但他們思考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問題具有內在的關聯(lián)性,而且都不是一種單一的現(xiàn)代學科能夠完成的,它除了需要綜合性的知識譜系、形而上的關切,更需要秉有把學術研究視為一種志業(yè)的心智。
我認為,政治與法律思想的交集在西方近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建設中體現(xiàn)得最為激蕩和富有內容,而且與我國的法治民主建設具有內在的關聯(lián)性,因此,我希望這門課程能夠破除中國學界某些人這些年構筑的所謂西方古典思想與后現(xiàn)代思想之雙重藩籬,為同學們開啟一個自由、憲制、民主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新的思想視野。
不過,這部講演錄畢竟不是前一部書的數(shù)量上的疊加,而是呈現(xiàn)出一個新的面貌,無論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都遠遠超出了前面一部,為此,我把它命名為《從古典思想到現(xiàn)代政制——關于法律、政治與哲學的講演》。從這個書名讀者就不難看出,這是一部綜合性的大書,盡管它的學術品質究竟如何還有待讀者的審評,但僅從我的設想來說,它是具有某種學術野心的,我期望把這部講演錄連同前一部合并在一起,搞成一套代表著中國法政學界有關西方法政思想之當前研究水準的準教程。我們知道,關于西方法政思想自從晚清立憲以來的傳播研發(fā)已經有一百多年,其間譯事不斷,闡發(fā)頻仍,著述繁多,但時至今日卻連一部像樣的西方法政思想的系統(tǒng)教程都沒有,坊間流傳的多是外國學者有關這個主題的譯著,(其中經典性的也不過薩拜因、列奧·施特勞斯兩三家)這對于一個尚處在所謂歷史三峽轉型期的泱泱大國,對于一個還沒有建立起優(yōu)良的法政制度的民族,對于據說是已經成立了五百多家法學院(系)的中國法科教育體系來說,不能不說是一樁令人遺憾的事情。
在編輯完交給人大出版社的《西方法政哲學演講錄》之后,我就萌生著一個期盼,就是什么時候能有一部漢語學界自己撰寫的基于中國背景的夠格的《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鄙人雖不才,沒有能力主持中國當前法政思想的精英按照統(tǒng)一的思想架構和布局來完成一部標準的《西方法政思想史教程》,但號召一批中國當今最具潛力的法政思想的年輕后學咸與共事,大家一起把各自有關西方法政思想的精粹研究以講演稿的方式貢獻出來,形成一個開啟學生們心智的文本,庶幾可為未來的真正成熟的法政思想史教程做個鋪墊。于是,就有了眼下這部涉及哲學、政治與法律的《從古典思想到現(xiàn)代政制》的講演錄。
從形式來看,這部講演錄是我在政法大學“致知講壇”主持開設的八篇講演稿的擴展,也是此前在兩大法學院主持課程并結集出版的講演錄的繼續(xù),但是,由于上述我所談及的編輯思想的變化和提升,這部《從古典思想到現(xiàn)代政制》便具有了一些新的因素。首先,在篇幅體量上這部講演稿有了很大的擴展,從法大講演稿的八篇擴張為二十六篇,文字有八十萬言之巨,涵括了西方從古到今的法政思想的主要人物、思想流派和學術傳統(tǒng),如果把前一部講演錄的十家再加上去的話,可以說已經論及到三分之二以上的西方偉大的法政類的經典作家(當然仍還有一些偉大作家如阿奎那、格勞秀斯、邊沁等尚未論及),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古今法政思想的高峰時期的人物和作品均已經收錄其中。其次,就作者隊伍來看,這部講演錄的絕大部分作者屬于中國法政思想研究領域的青年精英,他們學科背景雖然在現(xiàn)有的學科體系下分屬政治哲學、政治學、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等不同專業(yè),但對于法政思想的共同關切把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我不敢說這部講演錄一網打盡了當今法政思想領域中的年輕高手,但他們的講演作品代表著這一代的思想水準應該是沒有爭議的。能夠獲得這批年輕學者的認同,主編這部洋洋大觀的講演錄,我頗感欣慰,并由此也感受到了某種無法承受之重的慨嘆。
我前面曾經坦言,近些年來自己服膺古典的或保守的自由主義法政思想,對于時下國內盛行的左右兩個方面的法政思潮多有質疑,在《西方法政哲學演講錄》的“導論”有關中國學術思想的建構問題上,我充分陳述了我的主張。我認為:
在當今西方的學術思想界,自由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面對著來自前后左右兩種路徑的夾擊,一種是來自古代思想的保守主義的攻擊,還有一種是來自后現(xiàn)代思想的激進左派的攻擊,它們雖然理論主張不同,價值取向各異,但在攻擊自由民主制度、瓦解現(xiàn)代民族國家方面卻是一致的,它們共同發(fā)起了對西方從15世紀到19世紀乃至20世紀所形成的國家制度和國際秩序以及論證它們的自由主義政治、法律、經濟與文化理論的批判。應該指出,上述這個批判在西方世界是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正常合理的,人類社會的變遷機制就像一個鐘擺原理,矯枉過正,過猶不及。
但是我要說的是,在我們國家,我們還處在一個轉型時期,不但像西方那樣的自由民族國家還沒有建立起來,而且我們的自由政制理論也還十分薄弱,雖然民族國家有很多弊端,但畢竟和古代的城邦國家以及中世紀的封建制度,與我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王朝政治相比,它是一種新型的政治與法律制度,需要一套新的思想加以論證。我覺得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我們在理論上加以吸收和借鑒的應該主要是西方15到19世紀乃至20世紀這一段的法政思想資源。因為在中國,從來就沒有西方自由主義的反對者所指陳的那些痼疾,相反,我們或缺的恰恰是建設中國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政治與法律理論,恰恰是西方前后左右各派理論所夾擊的那些彌足珍貴的自由主義法政思想。當然,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習不是機械的照搬,不是強硬的補課,而是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需要我們的轉化與提升,即把中國自己的特殊性融匯進去,走出一條中國式的建設民族國家的道路。
如果說上述主張非常凸顯地體現(xiàn)在第一部講演錄之中的話,那么在《從古典思想到現(xiàn)代政制》這部講演錄中,情況就并非完全如此,從選題內容和作者立論來看,這部講演錄呈現(xiàn)出多元復調的形態(tài),或者說我所推崇的自由主義法政思想的色彩略為減弱。為什么我要在主編了第一部講演錄之后又鍥而不舍地搞出這個第二部講演錄,并且大有以第二部統(tǒng)領第一部從而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系統(tǒng)性思想構架呢?對此,我覺得有必要做些交代,雖然它們未必為書中所有的作者所認同,但大多數(shù)作者肯定是同意我的下述想法的,至少作為主編的我是固執(zhí)己見地如斯作為的。
法政思想史所追溯的乃是活的文明傳統(tǒng),就本書來說,一切教條主義的說辭與這個活的法政思想傳統(tǒng)相比,都是皮相之論。我所謂的自由主義以及激進左派和保守主義,如果它們沒有深入到西方思想與制度背后的精神性敘事,無疑都將失去自己的生命力。自由主義的思想意識是有邊界和條件的,從歷史傳統(tǒng)來說,它的興起與擴展是相當晚近的事情,在大時段的歷史隧道中,西方法政文明的思想蘊積并非都是自由主義的,甚至絕大部分是非自由主義的。但是,歷史上源遠流長的非自由主義并不等于反自由主義,自由主義不存在之際,它們不可能以自由主義作對手而“反”之,相反,它們也都是在各自構筑一種維護其理論內部所珍視之自由的敘事體系,然此“自由”非彼“自由”(自由主義之自由),這是時下的政治保守主義和左派激進主義應當引以為戒的。從古典時代以來,自由一直是以不同的構造方式被述說與衛(wèi)護,從某種意義上說,近世以來的自由主義法政思想在思想史的累積之上所構造的自由理想以及制度實踐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通過競爭而勝出的一種普世原理,以這個原理為準則來審視、梳理從古至今的法政思想,探討文明制度興衰的機理,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合乎常理的。雖然自由主義的思想和制度卑之無甚高論,遠非一種理想的制度,也非一種高妙的修辭,但畢竟它是我們當今世界的主流,難道我們要以一些在現(xiàn)實政制中業(yè)已證明是失敗的(固然有些是非常理想主義的)甚至是罪惡的制度規(guī)則來審視和梳理古今之思想史?因此,這部《從古典思想到現(xiàn)代政制》里的諸多篇章,以及我的編輯主旨,可以說與第一部講演錄的主題思想是一以貫之的,特別是對于中國這個正在艱難轉型的文明國家來說,借鑒西方古往今來的佳制與良思,接引一種優(yōu)良的政制以及背后的精邃思想,無疑是刻不容緩的。我認為,活的而非教條的自由主義依然是西方當今世界活的賡續(xù)有自的法政思想,這種認信是這部《從古典思想到現(xiàn)代政制》的底色。
當然,鑒于眼前這部講演錄從篇幅體量和思想內容等方面都遠遠超出了前一部講演錄,(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我要對原先的編輯思想有所修正。其實,我從來就不是一個符號化的或者教條式的自由主義者,我在一系列著述中所探討的有關秉承自由主義原理、質疑左右兩派弊端的理論觀點,都是有著一定的中國語境和現(xiàn)實背景之考量的,我對于傳統(tǒng)思想中的保守主義,甚至對于左派烏托邦的理想,都是充滿著敬意的,對于列奧·施特勞斯、卡爾·施密特等人,尤其是對于西方法政領域中的古典思想,從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乃至近世英法德思想脈絡中的古典思想,可謂心儀已久。所以,這部有關哲學、政治與法律的講演錄能夠收錄古今法政原著原典之講讀,重申西方文明政制之深厚、豐饒、多元的傳統(tǒng),不能不說是了卻了我的一個心愿。我所主張的自由主義之法政思想,從本性上說是中庸之道,即開放的積極融匯傳統(tǒng)的保守主義之價值的自由主義,是厚的活的保守的自由主義,我所反對的只是極端激進主義化的左派理論和頑固拒斥歷史演進的泥古主義。我認為,真正的自由主義應該有虛心恭迎傳統(tǒng)的雅量,有寬廣的容納歷史溝壑的胸懷,有能力把各種非自由主義的傳統(tǒng)包容其間,因為它自身就是從歷史中成長出來的,從古典思想到現(xiàn)代政制,這個題目本身就是一種優(yōu)良的文明制度的歷史敘事,而其中的一條主脈無疑是溫和的自由主義之歷史觀的證成。當然,在其中不乏有各種各樣的其他主義,有各派各家的主張、陳述和論斷,這些對于塑造一個優(yōu)良的政體都是必不可少的積累,對于形成一套經世致用的法政思想都起到了裨益砥礪之功。從這個意義來看,我所謂左右兩方面對于自由主義的夾擊,其實也并非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它迫使某些傲慢的自由主義改弦易轍,重新審視古典的思想傳統(tǒng),走出自我編織的教條主義之羅網。
正是基于上述的自由主義之修正理念,這部《從古典思想到現(xiàn)代政制》的講演錄涵括了遠比前一部近世法政哲學講演錄更為寬廣的內容,其中不僅有近現(xiàn)代的自由主義譜系,更有前自由主義、乃至與自由主義比肩的其他左右各種思想譜系,尤其是保守主義的思想傳統(tǒng),例如,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政制思想,羅馬共和主義的傳統(tǒng),奧古斯丁的基督教神學,近世的馬基雅維里、盧梭、邁斯特、薩維尼等人的法政思想。這些思想典籍未必都是自由主義的,甚至對于自由主義之法政哲學是多有質疑的,但是,透過這部哲學、政治與法律的講演錄,我們可以看到,恰恰是這些異質性的東西在歷史之火的冶煉中,起到了刺激、培育和深化自由主義的現(xiàn)代政制之構建與優(yōu)化的功效。法政制度及其思想從來都是從歷史傳統(tǒng)中生成的,自由主義之政制和思想也不例外,甚至作為一種勝出的現(xiàn)實形態(tài),其逐漸的良性化就更應該如此。
因此,古往今來的法政思想史的梳理乃至現(xiàn)代開展,就要求我們秉承恭敬之心來正視人類已經走過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不但那些非自由主義的思想理念和古老制度是我們需要虛心學習的,而且即便是近世以來的所謂自由主義之思想理念與制度實踐,也從來就不是定于一尊的,對于自由主義也有多種表述、多種理路和多種觀念。上述兩點,細心的讀者可以從這部講演錄的諸多篇章中體察出來,例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古典思想中,就為現(xiàn)代政制做了奠基,其理想國的設想對于現(xiàn)代法政思想來說依然閃爍著提升心智的光芒,至于羅馬共和主義、馬基雅維里的王制、邁斯特的舊制度、英國普通法的傳續(xù),等等,它們無不構成了現(xiàn)代政制的一些強有力的支柱,共同融匯到近世以來的自由主義之活的傳統(tǒng)中。如果說現(xiàn)代政制和現(xiàn)代自由主義面臨危機的話,那也是由于自身缺乏歷史生成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能力而造成的,所謂太陽之下無新事,面對日益更新的諸多科技革命和世界圖景,現(xiàn)代思想除了在策略上有所建樹之外,對于現(xiàn)代政制的更為有效的法寶,在我看來是回歸古典傳統(tǒng),在戰(zhàn)略原則上,或者說在更高的精神層面上,重新申訴歷史中生生不息的元規(guī)則和軸心時代的思想原創(chuàng),從而克服危機,構建新的現(xiàn)代政制。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視古典思想,推崇古典政制,這是現(xiàn)代思想家列奧·施特勞斯帶給我們的教誨,在這部講演錄的某些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施特勞斯學派在中國的傳播之功,對此,我作為主編是接受的,也是贊許的,回歸傳統(tǒng),這是《從古典思想到現(xiàn)代政制》的一個主題,也是對我主編的前一部講演錄的一個重大補充。不過,在此我要辨析的乃是另外一個問題,即古典思想與現(xiàn)代政制的關系。對于這個古今之辨,我與施特勞斯學派是有不同認識的,至少在顯白的理論主張中,他們強調的是古今之間的斷裂,是徹底的復古主義,即尋找古典思想中所謂隱秘不宣的高貴謊言,并由此拒斥現(xiàn)代性政制的陳詞濫調,在他們看來,古今關系就是古今之爭,就是有我沒你。然而,他們的如是說即便自己也是多少有些心虛的,因為即便是在古典時代,他們指陳的理想的政制也都沒有真實地存在過,何況今朝呢?更是枉然。其實,古今之辨既有古今之爭的斷裂,也有古今會通的生成。近期有一種有關施特勞斯學派的新解讀,認為施特勞斯并沒有反對自由政制,反而是一個自由主義的同盟者,他所伐撻的乃是虛無主義的現(xiàn)代政制,至于經驗主義的英國自由政制倒成為他欽佩的現(xiàn)代政制之典范。
無論怎么說,施特勞斯的教誨值得我們重視,尊崇古典思想,以古觀今,清醒地意識到現(xiàn)代政制的弊端和限度,這是現(xiàn)代的法政思想者所應該引以為鑒的。就這部講演錄來說,我更愿意讀者從西方法政思想與制度的歷史生成中辨析古今問題,在此,固然施特勞斯學派提醒的古今之爭甚至古今之斷裂是存在的,優(yōu)良的偉大政制永遠處于隱秘之洞穴外的光明之中,難以為受敷的人所明察,但是,古今之辨還有另外一個施特勞斯學派所忽視的方面,那就是古今政制的延續(xù)與繼受,從古典思想開展出現(xiàn)代政制,這才是這部《從古典思想到現(xiàn)代政制》的真正主題。在我看來,古典思想是一個偉大的傳統(tǒng),從古典思想中,人類經過數(shù)千年的艱辛努力,一步步拓展出一個雖然尚不完美但至少行之有效的現(xiàn)代自由政制,即便是今天,人類的現(xiàn)代政制要克服自己的諸多糟粕,也仍然需要重溫古典思想的教誨。這是歷史行程中的人類政制之道的現(xiàn)實軌跡,也是古典傳統(tǒng)在當今依然活出的緣由,它們永遠是現(xiàn)代人類政制穿越艱難險阻的指路燈塔。正是在與古典傳統(tǒng)的對照中,人類的政治文明才愈益顯現(xiàn)出思想和制度方面的局限,才會克服虛無主義,生長出變革的勇氣。因此,古典思想說到底是為了現(xiàn)代人類而存活的,從古典思想到現(xiàn)代政制再經由古典思想到現(xiàn)代政制,這是法政思想與制度的歷史生成的正道。
至于單純的古典思想本身,固然可以把它們演繹成至善至美的絕對理想范本,但現(xiàn)代人無法為了古代的理想國而活,如果過度強調古今之間的斷裂,以是古非今的態(tài)度對待古今之爭,那么,即便古典思想再完美和高妙,也無補于今日的現(xiàn)代政制,甚至導致理想主義的現(xiàn)代悲劇,導致激進主義的毀滅性的狂潮。歷史的教訓我們不能遺忘。古典思想講究審慎與中庸,其實這個原則對于當今的保守主義更應該是一種警醒,現(xiàn)代政制固然是積弊多多,陰霾重重,但畢竟它們是人類這個有缺陷的地上生物的歷史造物,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們不可能揪著自己的頭發(fā)把自己拋到理想的天空中去,我們只能一點一滴地改良,既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這就是政制的審慎。在這個方面,古典思想施惠于我們的最為有益的教誨,在我看來,也許并不是那些秘而不宣的東西,反而是如何審慎、中庸地對待政制,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在適應現(xiàn)實政制的同時,推陳出一種政制改良的機制。所謂保守主義的活的傳統(tǒng),與自由主義的活的機理,并不存在多少難以彌合的裂隙,不斷地從古典思想的偉大傳統(tǒng)中開啟出一縷縷彌補現(xiàn)代政制之缺憾的新機緣,這未嘗不是古代人對于現(xiàn)代人的彌足珍貴的遺贈。
對于我來說,積兩年之功,在諸多老友新朋的襄助參與之下,編輯了上述兩部累計長達一百余萬言的有關西方法政思想史的講演錄,盡管這兩部講演錄在體量和內容以及作者群體乃至主題思想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我更愿意讀者把它們結合在一起視為一個整體來審讀。就思想的層面上看,我希望讀者能夠逐漸把握貫穿其中的三個不同的維度:第一,作為出自不同作者之手的諸多篇章,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由三十多位西方法政思想家組成的思想長廊,通過作者的講演,我們可以或多或少地了解這些大思想家們的個人生平、思想主旨、理論觀點以及相關聯(lián)的法政思想史中的各家各派之面貌。第二,這套講演錄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有關古今法政思想的歷史路徑和演變機理,盡管單獨來看,每一篇章都是各自獨立的,但它們的匯編不是隨意的,而是梳理出一個在繁復多元的思想觀念中古今一貫的政制主題,即如何尋找和塑造一種適合人性的良善政制。第三,在尊崇古典思想的前提下,這套講演錄強調的乃是現(xiàn)代的自由政制,即從歷史生成的視野來審視現(xiàn)代的自由主義法政思想以及制度實踐,它旨在強調指出,建設一個自由、共和、憲制、民主的現(xiàn)代政制,不僅是西方千年歷史的未必是完美的思想成果,而且也是解決現(xiàn)代中國問題的一大癥結。
從古典思想開出現(xiàn)代政制的新篇,對于我們中國來說,既有古今之辨的價值,更有中西之辨的意義。但愿我主編的這套講演錄,能夠為敏思好學、身體力行的同學們提供一副攀援政制之道的階梯,使他們從哲學、政治與法律的綜合考量中,審慎地把握其中所蘊含的古典思想與現(xiàn)代政制之正道。如斯則吾愿足矣!
2007年9月1日深夜于北京西山寓所
本文刊發(fā)于《讀書》2008年第3期,《從古典思想到現(xiàn)代政制》即將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附件:
從古典思想到現(xiàn)代政制——關于哲學、政治與法律的講演
高全喜 主編
目 錄
高全喜 導論 法政思想與制度的歷史生成
洪 濤 政治哲學與城邦
泮偉江 洞穴中的蘇格拉底
丁 耘 柏拉圖《理想國》第一卷講疏
包利民 亞里士多德拯救希臘政治哲學
薛 軍 羅馬公法與現(xiàn)代歐洲憲政
夏洞奇 奧古斯。簹v史神學與國家
林國榮 馬基雅維利與他的時代
李紅海 為什么普通法研究尚未在中國深入
王 利 霍布斯的主權學說
強世功 理性與財產:洛克的自然狀態(tài)學說及其啟示
趙曉力 《格列佛游記》導讀
陳端洪 盧梭的人民主權觀念
施 展 邁斯特的政治思想
霍偉岸 對美國制憲者的一種政治思想解讀
王建勛 聯(lián)邦主義與美國憲政
徐向東 康德與現(xiàn)代政治思想
謝鴻飛 薩維尼與歷史法學
高全喜 十九世紀德國的法治國思想
陳景輝 法律實證主義的源與流
鄭 戈 富勒的寓言
肖 濱 施米特的政治概念
翟小波 民主論脈絡內的協(xié)商民主論
陳 偉 阿倫特的政治理想
汪慶華 憲法與人民:阿克曼的二元主義憲政理論
李洪雷 公民共和主義與現(xiàn)代公法
劉訓練 共和主義的復興及其困境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