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喻中:從立法中心主義轉向司法中心主義?

發(fā)布時間:2020-06-07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摘要:強調法學研究范式由立法中心主義向司法中心主義的轉向,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但是,日漸凸顯的司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也存在著一定的虛幻性。在反思立法中心主義范式、司法中心主義范式的基礎上,還應當認真對待行政中心主義以及民眾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比較分析四種"中心主義"的法學研究范式,有助于促成不同研究立場之間的融合與溝通。

  關鍵詞:法學研究范式;
立法中心主義;
司法中心主義;
行政中心主義;
民眾中心主義

  

  一、問題的提出

  

  在通行的法理學教科書中,法律常常被界定為: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規(guī)范。這種關于法律的解釋看似平淡無奇,然而,在這種解釋方式的背后,卻隱含了一種值得注意的視角,那就是立法中心主義。因為,把法律視為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規(guī)范,實際上就是站在立法者的立場上得出來的結論。有鑒于此,有學者認為,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法學主流,偏重于揭示法律與國家意志的關聯(lián)性,具有濃厚的立法中心主義傾向,但是,"如果我們僅拘泥于立法中心主義的立場,也會形成對法律的片面認識。從我國現(xiàn)實情況出發(fā),我們應關注司法者立場的研究,法學研究的立法中心主義立場向司法中心的轉移,不僅意味著研究者立場的轉向,從研究的內容來看,研究者應關注法官的活動;
關注成文法向判決轉換的過程與方法。"①

  通過這樣的歸納與辨析,我們可以注意到:對法律的研究可以分為"上游研究"與"下游研究",前者研究的是法律的產生過程,后者研究的是如何依據(jù)法律來解決各式各樣的糾紛。打個比方,"上游研究"就像研究一個人從孕育、誕生、讀書、成才的過程;
"下游研究"就像研究如何發(fā)揮這個人的作用、如何讓他回報社會的過程。如果說,以前的立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比較關注"上游",那么,今后的司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就應當更多地關注"下游"。此外,這樣的歸納與辨析還有助于提醒研究者反思:自己的立足點、分析視角、研究結論,體現(xiàn)的到底是立法者的立場,還是司法者的立場?

  可見,提出并論證"從立法中心主義轉向司法中心主義"這一命題,確實具有強烈的理論意義。但是,在尊重這種智識努力的同時,我們也有必要注意到它的理論盲點。因為,研究者既可以秉持立法者的立場、司法者的立場,同時還可以站在第三種立場、甚至是第四種立場上。立法者的立場、司法者的立場盡管很重要,但卻不足以取代其他立場的價值與意義。從這個層面上說,如果僅僅注意到從立法中心主義向司法中心主義的轉向,同樣"會形成對法律的片面認識"。相反,只有全面地考察、分析、比較不同的研究立場,我們對于法律的認識才可能趨于全面,我們對于法律才可能形成一個立體化、均衡性的把握。著眼于此,本文打算沿著"從立法中心主義轉向司法中心主義"的分析路徑,進一步探討其他的"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并比較各種研究范式的特質,初步建立起各種研究范式之間的理解與對話、溝通與協(xié)調。

  

  二、立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的反思

  

  立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的實質,就是站在立法者的立場上看法律。從這樣的立場出發(fā),我們可以回想起一系列耳熟能詳?shù)拿}或結論: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規(guī)范,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工具,等等。在20世紀下半葉,這種立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的盛行,并非空穴來風,而是一個時代的必然產物。

  如果要挑選一個詞語來描述20世紀下半葉處于主流地位的社會觀念,那么,這個詞就是國家主義。②國家主義的基本內涵之一,就是強調國家意志的至上性,甚至是唯一性。在國家主義的框架下,法律不是別的,它就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
法律不能來自別處,只能來自于國家立法者的制定、認可、修改、補充;
只有當國家立法者宣布"廢除"或"廢止"某部法律,才意味著這部法律的終結。國家主義的基本內涵之二,是對整體性的強調。在整體性的支配下,我們強調法律是國家整體意志的體現(xiàn)。國家整體意志的承載者,就是主權者,就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因此,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作為國家主權者的象征與載體,就成為了國家法律的源頭。為什么"議行合一"的原則長期被寫在教科書上?為什么司法機構的實際地位總是難以提高、甚至多年被"砸爛"?原因就在于:國家主義的整體性需要"議行合一",卻不太歡迎要求"獨立"的司法。在整體性的國家主義原則之下,法學研究范式只能是立法中心主義,而不大可能走向司法中心主義,因為,司法本身就不在中心,而在邊緣。國家主義的基本內涵之三,是強調國家利益的至上性與絕對優(yōu)先性。這一點同樣會支持立法中心主義、排斥司法中心主義。因為,司法的本質是對爭議雙方的裁斷,這就意味著,司法應當在爭議雙方之間保持一種中立的、超然的第三方立場。在國家利益至上的要求下,當國家利益與其他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司法者將處于左右為難的境地:倘若恪守中立者的立場,必然跟國家利益至上的理念發(fā)生沖突;
倘若奉行國家利益至上的準則,又將遠離司法者的應有立場。因此,"司法"之難以成為"中心",不問可知矣。與此同時,立法者作為國家整體利益的代表,則可以通過立法活動,將國家利益全面載入法律文本。

  世紀之交,千年之交,中國的法學研究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增長點,那就是所謂的司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的凸顯。如前文所述,司法中心主義的實質,乃是著眼于司法者的立場,關注的領域是怎樣把成文法律轉化成為司法判決,討論的范圍是法律在司法過程中的適用。這樣的研究范式催生了法律解釋學、法律方法論等等之類的理論板塊。為什么會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一個由立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向司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的轉向?歸納起來,促成這種轉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方面,先前純粹的國家主義堅冰逐漸融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之外的社會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自主空間,而且,這樣的自主空間至今還在不斷擴大。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已經初見端倪。在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之下,無論是利益還是意志都不再是鐵板一塊,包括國家利益在內的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角逐與碰撞,日益迫切地呼喚著一個相對中立的仲裁人,這就為司法者的生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最近20年以來,司法者所發(fā)揮的作用日漸擴大,在整個時代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各種社會主體對于司法者寄予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司法過程由于涉及到利益的重新調整,也逐漸開始成為各種利益主體關注的領域。當司法者提供的司法產品(判決書、調解書等等)獲得了廣泛的社會需求之后,司法過程中的法律適用問題日漸浮出水面,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所期待的"法學知識"?梢姡嵌嘣嬷黧w之間的頻繁沖突,刺激了司法的重建與崛起;
司法過程成為各方利益主體關注的焦點,又促成了法律適用之學的生長。這些面向法律適用的法學理論,培育了司法中心主義的法學研究范式。③

  另一方面,司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的誕生,還源于社會分工對法律格局與法學格局的決定性影響。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社會分工尚未全面展開,工人、農民、干部、學生、軍人等不多的幾種身份,幾乎可以涵蓋社會總人口的絕大部分。不發(fā)達的社會分工也決定了當時的法律格局:法律的制定重于法律的執(zhí)行,④一些法律即使制定出來,也得不到嚴格的執(zhí)行;
政策的制定又重于法律的制定,新的政策常常高于舊的法律。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的數(shù)量少,被嚴格執(zhí)行的法律更少。與此同時,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專業(yè)法官或檢察官,司法者都屬于"干部",司法機構都屬于"專政機構",檢察機構、審判機構的職能可以由公安機構代為行使,任何人在沒有任何專業(yè)資質的情況下,都可以充任司法者。換言之,法律職業(yè)還沒有從其他職業(yè)中分離出來,專業(yè)化的司法活動還沒有真正誕生。這樣的法律格局也決定了那個時代的法學研究范式,那就是所謂的立法中心主義。因為,在缺乏專業(yè)化的司法機構的情況下,與法學研究靠得最緊密的實踐領域就是立法者的立法活動;
在立法活動也較為稀少的情況下,法學理論就只能闡述法律的階級本質,因為這樣的理論研究并不需要太多的實在法作為基礎,也很少涉及到實在法的具體內容與運用過程。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社會分工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各種專業(yè)化的職業(yè)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地浮現(xiàn)。在這種趨勢之下,司法者不再是與軍人、警察混合在一起的"專政工具",甚至不再是普通的"干部",而是專業(yè)化的法官或檢察官。法律家團隊或"法律人共同體"中的核心成員不再是立法者,而是法官、檢察員、律師,因為,這三個群體都要參加"統(tǒng)一司法考試",共同分享著一套知識體系與職業(yè)倫理。在這個過程中,法官作為司法者開始占據(jù)了法律領域內的核心地帶。這樣的法律職業(yè)格局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法學理論的旨趣,所謂司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便由此而誕生。簡而言之,在90年代以前,法律領域內的第一要務是立法活動,在立法者處于法律職業(yè)的核心地帶的時候,與此相對應的就是立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立法學的研究也因此成為顯學;
但是,到了9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初步建立,司法者開始占據(jù)了法律職業(yè)的要津,與此相對應的就是司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了。

  

  三、司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的疑問

  

  司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雖然順應了時代變化的要求,雖然在法律方法、法律解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學術成就。但是,這種法學研究范式的繁榮還是帶有一定的虛幻成分。司法中心主義虛幻的方面及其成因,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整個社會對于司法產品的需求急劇增加,大量的糾紛涌入法院,雖然提高了司法者的地位與影響。但是,司法者在面對這些糾紛與沖突的時候,并沒有能夠提供令顧客們滿意的產品。譬如,有些判決書成了無法兌現(xiàn)的"白條";
有些訴訟過程過于耗時費錢,讓當事人難以承受;
有些當事人過于強大,以至于司法者無法做到秉公裁斷;
有些法律條文與特定的社會現(xiàn)實相去甚遠,讓司法者難以"表達對法律的忠誠",等等之類的主客觀因素,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較多地削弱了司法者對于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能力,同時也降低了社會公眾已經升起來的對于司法者的期望值。司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看到了司法者在調整社會利益方面的廣闊空間(充分的權利能力),但是,對于司法者的"力不從心"狀態(tài)(不足的行為能力),又缺乏應有的關照。一些研究者即使注意到司法者在實際調整能力方面的短缺,但在理論闡述的過程中,還是把它忽略過去了。

  其次,司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表面上的繁榮,還源于法學界日益強調的"專業(yè)槽"。專業(yè)化的趨勢不但支配了社會分工,同時也波及到法學研究領域,那就是,注重法學研究的專業(yè)性,高筑法學研究的專業(yè)槽。在這種"專業(yè)意識"的影響下,一些研究者認為,研究法律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能體現(xiàn)"專業(yè)化"的研究旨趣。從這個角度上說,司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也是"術業(yè)有專攻"的產物。專業(yè)化的學術路徑固然值得提倡,但是,這種著眼于司法過程的理論建構如果缺乏相應的司法實踐作為支撐,如果與司法實踐缺乏足夠的溝通,那么,司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就很可能淪為"紙上談兵",甚至成為一種精致的"屠龍技術"。這并非筆者個人的杞憂。事實上,這樣的困境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顯現(xiàn)出來了。近年來,當筆者在一些基層法院調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少司法者都有這樣的體會:法學論著中的理論雖然很高深、很細致,但與真實生活中的司法過程相差太遠了,甚至與自己的司法工作根本就沒有什么關系。換言之,司法中心主義的理論建構在相當程度上還是書齋里的馳騁,與數(shù)量龐大、活動頻繁的基層司法活動,還缺少血肉上的聯(lián)系。這一點,也導致了這種理論繁榮的虛幻性。

  再次,司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較多地反映了英美國家的法學主流,實際上是英美法學主流在當代中國的折射與移植。回顧60年來的新中國法學史可以發(fā)現(xiàn),在蘇式法學話語處于支配地位的80年代以前,中國法學的研究范式大體上可以對應于立法中心主義;
90年代以后,英美法學話語替代蘇式法學話語,取得了對于中國法學的支配地位。而英美法學的特質,就是"司法中心主義"。德沃金在《法律帝國》一書中所說的"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法官是帝國的王侯"之類的論斷,⑤就是關于司法中心主義的極其精煉的表達。這種表達所描繪的法律圖景,既讓中國的法官們欽慕,也讓法學研究者們神往。在一些法學研究者的潛意識里,如果法官真的"上升"為法律帝國的王侯,那么,研究者也就一躍而成為這些王侯之思想與言行的規(guī)定者。如果說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有"為天地立心"的宏愿,那么,今日的法學家們通過為法律帝國的王侯們"立心",(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同樣也可以實現(xiàn)"立心"這一"不朽之偉業(yè)"?梢,在司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中,既體現(xiàn)了英美法學話語對中國法學話語的示范意義與支配作用,又隱含著法學家群體一廂情愿的愿望投射。然而,盡管英美法學話語的強勢地位有目共睹,但這樣一套話語畢竟是英美法律實踐及其司法過程的產物。把這種司法中心主義及其研究范式不加反省地移植到中國來,實際上就是用中國的語言來分析英美國家的法律實踐,其實質就是"在自己家里數(shù)別人的家珍",這樣的學術旨趣,盡管不乏智識上的意義,但它的實踐意義肯定會大打折扣。因此,從滿足實踐需要的層面上看,司法中心主義法學話語的繁榮也具有一定的虛幻性,甚至是泡沫性。

  在當代中國,司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盡管具有相當?shù)暮侠硇、正當性,但以上三個方面的剖析表明,這種研究范式及其引導下的法學話語也具有一定的虛幻性。導致這種虛幻性的根源,是法學話語與法律實踐之間的較大反差。從這個意義上看,學者們所謂的"從立法中心主義到司法中心主義的范式轉換",也就帶有一定的虛幻成份。它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與時代變遷,但又沒有真實地、全面地反映當代中國法律發(fā)展的內在需要。

  

  四、行政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的價值

  

  為了更全面地適應當代中國的法律實踐對理論范式的內在需要,在認真對待立法中心主義、司法中心主義兩種范式的基礎之上,我們還有必要接著討論其他的研究范式。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行政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

  所謂行政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就是從行政者的立場上看法律。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值得注意的研究范式。但長期以來,這種研究范式遭到了研究者的忽視和冷落。導致這種忽視和冷落的原因是:在研究者的潛意識里,行政者的立場似乎不具有正當性。因為,在近現(xiàn)代的法治傳統(tǒng)中,法治或法律主要是作為行政者的對立面而出現(xiàn)的:當行政者受制于法律的時候,就意味著法治的升起;
當行政者高于法律或拋棄法律的時候,就意味著法治的跌落。這里所謂的"法律",就是指議會頒布的、法院執(zhí)行的規(guī)則體系;
這樣的規(guī)則體系,主要就是控制或"對付"行政者的。當代中國有學者寫過一本法學著作,標題就叫"法律對行政的控制"。⑥換言之,議會與法院"控制"行政的手段,就是法律。就議會、法院、行政三者與法律的關系來看,似乎只有議會與法院才是制定、運用、操持法律的主體,而行政只能是法律控制的對象或客體。這樣的潛意識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學界只注意到"立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司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而看不到"行政中心主義研究范式"。

  注意到議會與法院運用法律來聯(lián)手控制行政,雖然確實抓住了世界法治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但畢竟還是有一個缺陷,那就是對行政者的立場沒有給予足夠的關照,也缺乏足夠的理解。因此,在當代中國的背景下,為了彌補這個缺陷,就有必要認真對待行政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理由主要有:

  首先,行政者并不僅僅是法律"控制"的對象,更不僅僅是法律的客體,相反,現(xiàn)在的行政者既是執(zhí)行法律的重要主體,也是創(chuàng)制法律的重要主體。一方面,在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中,行政機關制定的法規(guī)規(guī)章的數(shù)量,早已超過立法機關制定法律的數(shù)量,這就是說,行政者同時也是立法者。⑦另一方面,司法機關在司法過程中常用的法律,大概就在50部左右,⑧與成千上萬的法律法規(guī)相比,這是一個很小的數(shù)字,換言之,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法律法規(guī)或規(guī)章的執(zhí)行者都是行政者而不是司法者?梢,不僅司法者的司法過程要"適用法律",行政者的行政過程也要"適用法律"--而且還要適用數(shù)量更多的法律。如果說司法者對法律的適用過程呼喚著司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那么,行政者對法律的適用過程也期待著"行政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

  其次,行政者對于法律法規(guī)(主要是行政法)的適用過程,在影響社會的深度與廣度方面,并不遜于司法者對于法律的適用過程,甚至還可能超過后者。這樣的判斷雖然暫時還沒有找到確切的數(shù)據(jù)作為支持,但是,行政人員的數(shù)量遠大于司法人員的數(shù)量,行政系統(tǒng)控制的社會資源遠大于司法系統(tǒng)控制的社會資源,行政機構調整的領域也大于司法機構調整的領域--至少有一些爭議,司法機構是不受理的,......等等之類的現(xiàn)象,都足以支持當代中國的法律人做出這樣的判斷。

  再次,如果說法官、檢察官、律師是因為適用法律而成為"法律人",那么,行政人員也可以視為"法律人",因為,行政人員也要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處理行政事務,譬如公證、公安、稅務、工商、質監(jiān)等等,都需要依照相關的法律做出行政決定。一個法官處理的事務與一個稅官處理的事務當然是有區(qū)別的,但這種區(qū)別可以視為法律人內部的區(qū)別;
在依照法律處理公共事務方面,兩者之間又具有相似性。從這個角度上看,法律人既應當包括司法者,也可以包括行政者。法學研究在回應司法者的需要的同時,也應當回應行政者的需要。

  行政者的行政過程當然不同于司法者的司法過程,然而,正是由于存在著這種差異,才意味著重視行政者的立場是有價值的。與司法者的司法過程一樣,行政者的行政過程也需要依照、遵循法律,也面臨著解釋法律、發(fā)現(xiàn)法律、價值判斷、利益衡量等等之類的問題。在行政過程中出現(xiàn)的這些法律適用問題,期待著什么樣的理論闡釋呢?與司法過程中的法律適用相比,行政過程中的法律適用又蘊藏著什么樣的秘密呢?為了更加有效地促成行政的法治化,應當怎樣在法律與行政之間建立起更加恰切的聯(lián)系呢?我相信,這些問題的提出與回答,必將進一步凸顯行政過程中適用法律的特殊邏輯。因此,法學研究在注意立法者立場、司法者立場的同時,還應當注意行政者的立場,還應當認真對待行政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

  

  五、民眾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的意義

  

  上文漸次審視的立法者、司法者、行政者三種立場,主要著眼于國家機構的三種職能。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除了國家機構的立場,還有必要站在民眾的立場上來推進對于法律的理解與研究。套用前文的說法,本文愿意嘗試著稱之為"民眾中心主義研究范式"。

  民眾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是指站在民眾立場上看待法律。對于法學研究者來說,注意這樣的研究范式具有以下多個方面的積極意義。

  首先,從法官的需要來看,法官應當表達對于法律的忠誠,但與此同時,法官也應當表達對于民眾的忠誠。⑨如果說,法官忠誠于法律的方法,主要表現(xiàn)為追求法律的客觀性、發(fā)現(xiàn)法律、論證法律、價值衡量,等等。⑩那么,法官忠誠于民眾的基本方法,就是理解民眾對于法律的想象與期待,也就是要弄清楚:法律對于民眾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如果法官只知道法律而不理解民眾,不僅可能損害民眾對于法律的信心,可能阻止法律與民眾之間的相互靠近,而且還可能污損法律在民眾心目中的正面形象,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還可能造成一個"妖魔化"的法律形象。如果人為地制造了民眾與法律之間的隔膜,那么,法官即使要表達對于法律的忠誠,這種忠誠的社會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即使從忠誠于法律的目標來看,法官也應當注意表達對于民眾的忠誠。

  其次,從法律的需要來看,任何時代的法律都離不開一個正當性的依據(jù)。法律正當性的依據(jù)在哪里?對于這樣的追問,曾經出現(xiàn)過多種多樣的回答。在自然法理論體系中,法律正當性的依據(jù)就是自然法;
在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理論中,這種依據(jù)轉移到主權者身上;
在傳統(tǒng)中國,法律正當性的依據(jù)是天理;
在當代中國,法律正當性的依據(jù)只能是民眾。"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滿意不滿意"已經成為衡量法律是否具有正當性的基本依據(jù)。這樣的時代背景,逼出了一些現(xiàn)實性的法學問題:如何從民眾立場上理解法律?在法律的創(chuàng)制過程與法律的適用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滿足民眾的需要?因為,只有站在民眾的立場上理解法律、評價法律,才有助于實現(xiàn)法律與民眾之間的溝通與融合。正是在這里,我們可以體會到民眾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的獨特優(yōu)勢。

  再次,從民眾本身的日常生活來看,在涉及到他們的利害關系時,他們也需要適用法律的知識與技術。因為,民眾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也需要發(fā)現(xiàn)法律、解釋法律,也需要法律推理、利益衡量,通過這些技術性知識,民眾可以為自己的行為選擇找到一個可預期的判斷準則。可見,從法律適用的主體范圍來看,不僅司法者、行政者是法律適用的主體,民眾也是法律適用的更廣大的主體。一般說來,國家創(chuàng)制出一套法律體系,目的還是為了調整社會關系;
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基本方式,就是民眾以法律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只有在民眾的行為偏離了法律規(guī)則的時候,才由司法者、行政者加以矯正。假如大多數(shù)甚至絕大多數(shù)民眾的行為都需要司法者、行政者來矯正,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只有司法者、行政者才是法律適用的主體,但是,這樣的假定顯然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我們只能承認,民眾也是法律適用的重要主體。由此,民眾在法律適用的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問題,就應當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要內容。這樣的研究旨趣,即為民眾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

  最后,對于法學研究者自身來說,通過民眾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還有助于反省研究者本身的立場。這里有一個學術立場的選擇問題,即研究者到底站在什么立場上研究法律,站在什么立場上進行法學知識的生產。譬如,對于當前不時發(fā)生的所謂群體性事件,如果研究的目標是:如何防范群體性事件,那么,這樣的立場就主要是政府的立場;
如果研究的目標是:怎樣通過群體性事件來理解民眾并進而促進民眾的利益,那么,這樣的立場就更多地偏重于民眾的立場;
如果研究的目標是:如何促進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協(xié)調,并達到相互之間的妥協(xié),那么,這樣的立場就是第三者的立場或學者的立場。在日本修筑成田機場的過程中,當政府與民眾相持不下的時候,以隅谷三喜男為代表的五位知識分子出面協(xié)調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沖突,體現(xiàn)的就是學者的立場。11因此,在當代中國的法學語境中,我們也有必要注意民眾立場、官方立場與學者立場之間的區(qū)別。官方立場的性質清楚明白,自不必說。在民眾立場與學者立場之間,容易出現(xiàn)混淆。簡而言之,民眾立場是站在民眾的角度看法律,學者立場則并不一定是站在民眾立場上,因為學者既可能著眼于官方立場,也可能著眼于民眾立場,還可能旨在維護某種特定的價值,比如自由、平等、秩序等等,--這樣一些價值要素無論是對官方來說,還是對民眾而言,都沒有嚴格的對應關系。

  

  六、可能性與局限性之比較

  

  在分別闡述了四種"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的基礎之上,我們還有必要對這些研究范式的特性做出進一步的比較,以揭示不同研究范式的可能性與局限性。

  司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強調法學研究與法官角色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在這種研究范式中生產的法學知識,也許有助于鑄造一個更加專業(yè)化的法官團隊;
倘若法官們能夠真正地共享一套"法律方法",這個團隊在職業(yè)信仰、思維方式、辦案技術等方面,還可能更多地趨于一致。此外,司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還可能催生出一套更加細密、更加精致的司法知識,讓法官們在糾紛解決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法寶"或"路線圖"。因此,司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的積極意義當然不容否認。但是,司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也有它值得警惕的另一面。其一,通過司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生產出來的法學知識,是否能夠真正進入法官們的司法過程,依然是一個疑問。尤其是那些出于西學的"法律論證理論"之類的知識,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轉化成為中國法官的行為自覺、文化自覺,恐怕也不能給予過高的估計。事實上,中國法官的司法過程,自有其特殊的邏輯,對此,我在2007年出版的《鄉(xiāng)土中國的司法圖景》一書中,12已有比較細致的論述,這里不再贅述。簡而言之,中國法官的司法過程所具有的鄉(xiāng)土本色,絕不是西學中的"法律論證理論"所能夠妥帖地應對的。其二,司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前提,那就是司法在公共生活與法律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說在西方,司法機構及其行為大多處于"中心"地位,司法中心主義自有其現(xiàn)實基礎,13那么,在當代中國的公共生活和法律領域中,司法機構及其行為似乎尚未占據(jù)那樣的中心地位。雖然法學研究中的司法中心主義與司法機構的實際地位并不是一回事,兩者之間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但是,如果司法機構及其行為總是偏離公共生活與法律領域的"中心",那么,所謂"司法中心主義"云云,恐怕也將淪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如果不加以特別的注意,由司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生產出來的知識,很可能陷于"隔靴難搔癢"的尷尬處境。

  如前文所述,有學者從"法律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這樣一些命題著眼,(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主張法學研究有必要從立法中心主義轉向司法中心主義。但在筆者的視野中,并未見到立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的提倡者或標榜者,也未見到哪位或哪些法學研究者打出這樣的旗號。事實上,立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基本上是作為司法中心主義研究范式的對立面或參照物而塑造出來的。在司法中心主義倡導者的視野里,立法中心主義主要在于強調法律與國家意志尤其是立法者的關聯(lián),強調法律是國家意志的產物。在本文看來,如果20世紀90年代以前盛行的法學理論可以概括為立法中心主義的話,那么,這種研究范式的特質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其一是理性建構主義。它認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公共生活可以通過立法者的深思熟慮來加以設計。法律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也是國家安排公共生活、規(guī)范公共秩序的基本方式。因此,如果說司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可以對應于英倫的經驗主義哲學,那么,立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則可以較多地對應于歐陸的理性主義哲學。其二是計劃主義。它與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的計劃經濟模式相適應,體現(xiàn)了國家安排公共生活的強烈愿望和不懈努力。由此,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評價立法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從積極的層面上看,這種研究范式強調立法者對于公共生活的干預與規(guī)范,強調國家與法律之間的相關性甚至是同一性,既有助于強化法律的有效性或強制性,也有助于國家意志的實現(xiàn);
從消極的層面上看,立法中心主義也可能為"強國家,弱社會"推波助瀾;
同時,強調法律源于國家立法者的制定或認可,還可能削弱法律與社會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立法者關于法律的想象淪為一種烏托邦式的遐想。

  行政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強調從行政者的立場上看法律。這種研究范式的積極意義在于:回應了行政權的擴張這一世界性的潮流,有助于充分尊重行政機構及其行為在公共生活與法律領域內的巨大影響。尤其是在當代中國,多數(shù)法律(包括法規(guī)與規(guī)章)的執(zhí)行者都是行政機構。這些行政者依照法律干預社會生活、維護社會秩序、分配公共資源、調整公共關系,比司法者更深入、更廣泛地塑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整體形態(tài)。從這個層面上說,行政者的立場,他們對于法律的運用(行政執(zhí)法)與創(chuàng)制(行政立法),可以為行政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提供足夠的正當性依據(jù)。從行政者的立場或視角出發(fā),我們可以更好地尊重、理解、挖掘行政者的邏輯,從而為"依法行政"提供更加妥當?shù)睦碚撝С。當然,行政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也可能更多地認同行政者的思維方式,更多地凸顯行政邏輯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從而有可能從觀念上稀釋、緩解"法律對行政的控制"。

  最后是民眾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這種范式實際上反映了20世紀中期以來逐漸形成的一個新傳統(tǒng),那就是"群眾路線"或"群眾觀點"。然而吊詭的是,盡管多年來我們反復強調群眾路線,但在主流法學領域,民眾中心主義的研究范式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與關注。14因此,在當代中國的法學理論界,這種研究范式的積極意義尤其值得強調與提倡。這樣的研究范式不僅可以反映普通民眾關于法律的想象與期待,也許還是法學理論中國化、本土化的必由之路。

  

  注釋:

  ① 陳金釗:《法學的特點與研究的轉向》,《求是學刊》2003年第2期。

  ② 有學者指出:"國家主義指以國家為核心、以權力至上為價值基礎的社會觀念體系","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主義一直是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乃至法學建設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國的法制現(xiàn)代化有賴于國家主義觀念的衰微。參見呂世倫、賀小榮:《國家主義的衰微與中國法制現(xiàn)代化》,《法律科學》1999年第3期。

 、 也許有人認為,一套理論或一種知識體系來源于一種特定的研究范式,這種看法可能顛倒了真實的順序。更符合實際的說法也許是:在誕生了某種理論之后,人們才可能根據(jù)這種理論,歸納總結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譬如,法學理論中,有關法律解釋的理論發(fā)展了多年之后,才有學者歸納出研究范式"從立法中心主義向司法中心主義的轉向",參見陳金釗:《法學的特點與研究的轉向》,《求是學刊》2003年第2期。

 、 在鄧小平的16字方針中,有12個字(即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都是在強調法律的執(zhí)行,只有4個字(有法可依)專門針對法律的制定。

 、 [美]德沃金:《法律帝國》,李常青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第361頁。

  ⑥ 該書由孫笑俠所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 據(jù)劉莘研究,截止到2001年10月,"仍然有效的行政法規(guī)有601件,規(guī)章大致有兩萬八千多件","行政立法在整個法制體系中的數(shù)量和地位,舉足輕重。"劉莘:《行政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頁。

  ⑧ 這個數(shù)據(jù)出自周旺生的研究,相關資料,參見"博客網",網址:http://cul.bbs.bokee.com/ThreadTree.next.51.5861.html,訪問時間:2007年1月23日。

 、 在拙著《鄉(xiāng)土中國的司法圖景》一書中,我稱之為"法官的第二種忠誠",參見喻中:《鄉(xiāng)土中國的司法圖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8章"法官的第二種忠誠"。

 、 陳金釗:《法治與法律方法》,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160-166頁。

  11 有關這個事件的詳情,可以參見尹曉磊:《國家邏輯與農民道義之間》,《讀書》2005年第7期。

  12 參見喻中:《鄉(xiāng)土中國的司法圖景》,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7年,第二章"里心審判方式:馬錫五審判方式在當代的延伸"。

  13 有一篇短文的標題頗能說明美國司法機構的中心地位,參見賀海仁:《九個人統(tǒng)治的國度》,《讀書》2006年8期。

  14 譬如,我們總是認為:"我們懂法","民眾不懂法",也沒有"法治意識",因此需要對他們進行反反復復的普法教育。

相關熱詞搜索:主義 中心 立法 轉向 司法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