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毛壽龍:西方公共政策的理論發(fā)展之路及其對本土化研究的啟示

發(fā)布時間:2020-06-04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一、復雜的政策過程與多樣化的理論

  

  一般認為,公共政策制定過程包括如何界定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設計選擇方案并選擇政策解決方案,執(zhí)行、評估與修訂解決方案等。

  這一政策過程顯然是非常復雜的。一是它涉及到有無數的行為者,包括大小不一的利益集團,不同層次的政府機構、立法機構,還涉及到某個階段的形形色色的研究者和新聞記者,更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些行動者都有不同的價值或者利益,對同一情形有不同的看法,還有不同的政策偏好。

  二是表現在政策過程往往有較長的時間跨度。很多即使是不經意制定的政策,其影響往往極其深遠。如20世紀50年代中國為應付糧食危機制定的臨時性的糧食政策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城鄉(xiāng)二元化的發(fā)展格局。從研究角度來看,如果要理解長期的政策過程,理解各種各樣的社會經濟條件對政策的影響,以及政策對社會經濟的長期影響,并積累有關特定政策問題的科學知識,20-40年的時間跨度是必要的,除非是進行當前即時性的政策研究。而且即便短期性的對策研究,如果要提高質量和可靠性,也需要有長期的分析為基礎。

  三是在任何給定的政策領域,比如污染控制或者衛(wèi)生醫(yī)療政策,都涉及到各個層次政府的許多項目,也涉及到社會、企業(yè),甚至是個人的研究和行動計劃。人們開始時可能接觸到的是一個綜合的項目,但這些項目往往是由無數個子項目構成的。這些子項目及其相互關系顯然是極其復雜的。

  四是在很多場合的政策辯論,對問題嚴重性的認定、原因以及政策方案的可能影響等有很多技術性、價值性甚至是政治性的分歧。政策過程研究必須關注這些辯論對整個過程的影響。即使在公共空間不夠開放的社會里,人們的種種分歧沒有浮出水面,但政策過程研究也必須給予充分的關注,需要想方設法透視和把握沒有浮出水面的政策辯論以及分歧。

  五是政策過程往往充滿政治因素,在價值、利益、資金的數量、強制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多分歧。而且政策辯論往往充滿火藥味,不禮貌,對證據有選擇性,有意誤述對手的立場,強制或者貶損對手,以使自己獲得優(yōu)勢。這在任何國家任何具體政策過程中都是常見的。政策過程研究必須給予充分的關注。

  政策過程是復雜的,人類的思維能力是簡單的。分析家為了理解復雜的政策過程,必須把復雜的情景簡化。其實人類文明的積累恰恰是對復雜現實的簡化實現的。政策研究的發(fā)展,也需要忽略一些東西,重視一些東西,把一些復雜現象抽象并進行歸類。不同的理論框架運用不同的眼鏡觀察同一個情形,看到的東西可能是不一樣的,結論也不一樣。為了更好地理解復雜的政策,顯然需要有各種各?睦礪凼詠?br> 不過,由于種種原因,公共政策理論雖然已經開發(fā)了不少,但迄今為止,成功的公共政策理論卻并不多。其原因就是公共政策離現實太近,有力抽象的理論,往往脫離實際,而接近了實際,理論水平又不夠。在這一領域里,最為人熟知的理論恐怕就是公共政策過程理論,這是政策分析教科書普遍介紹的理論。該理論把政策過程分為一系列的步驟,如議程設定、政策型構與合法化、政策執(zhí)行與評估等①。該理論在20世紀70、80年代風靡整個公共政策領域,其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議程設定、政策執(zhí)行和評估等階段。

  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很多學者對這一理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批評,主要觀點是:該理論不是因果理論,并沒有識別主導某個階段或者整個過程的原因。沒有找到原因,其很多假設都是不一致的。整個理論自然也缺乏邏輯上的嚴密性,實際上只是時間上的流水帳。過程次序的描述往往是不準確的。實際上,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是政策過程的開始,而且很可能會省略其中的某個階段,或者跳躍某個階段。這里理論往往具有自上而下的偏見,忽略了執(zhí)行與評估之間的大量互動關系。把多個周期的、往往是相互作用的政策周期看作是單個政策周期。

  批評者認為,公共政策過程理論過時了,沒有用了,需要有更好的理論框架來替代。在筆者看來,過程理論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由于其特別簡單,可以把復雜的政策過程簡單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概括性,因此依然為人們所青睞,而且即使到目前為止,它依然主導著公共政策分析教科書,尚無任何新的理論能夠取代其在教科書中的地位。但是,公共政策領域因此而發(fā)展的許多新理論,在研究和應用領域,依然是很有價值的。這些理論,有些已經非常成熟,有些依然在發(fā)展之中。如何評價一個政策理論的成熟度呢?美國政策學家保羅·薩巴蒂(Paul Sabatier)提出了成熟理論的四個標準:

  *每個框架必須滿足科學理論的框架。其概念與假設必須是相當清楚,并且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必須找到因果性動因,必須給出可證偽的假設,在范圍上必須是相當廣泛的,可以應用于很多政治體制的政策過程。

  *每個框架必須以最新發(fā)展的概念和經驗檢驗為基礎,很多當前很活躍的政策分析家必須認為它對于理解政策過程是很有效力的。

  *該框架必須是一種實證的理論,試圖解釋政策過程。理論框架必須包含顯然是規(guī)范的因素。

  *每一個框架必須處理很多組因素,如相互沖突的價值與利益,各種各樣的信息流,各種各樣的制度安排,多樣化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這些因素對觀察公共政策制定的不同方面是至關重要的。

  根據這些標準,保羅找到了7種比較成熟的理論:階段啟發(fā)理論(the stages Heuristic)、制度理性選擇理論(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多流框架(The Multiple-Streams Framework)、中斷-均衡框架(Punctuated-Equilibrium Framework)、倡導聯盟框架(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政策擴散框架(Policy Diffusion Framework)以及較大數量的比較研究框架(Frameworks in Large-N Comparative Studies)②。

  這些理論中,政策過程理論是政策研究領域最流行的理論,不過保羅認為此理論不滿足成熟理論標準一和二,但由于普遍使用,也算是一種成熟的政策理論。除此之外,當前比較成功的政策理論主要有以下六種:

  一是制度理性選擇理論,該理論代表了一組分析框架,關心制度規(guī)則如何改變?yōu)槲镔|性自利所激勵的、有意理性的個人。其中有些學者僅僅關心國會與行政機構等正式組織機構的關系,這些研究適合于美國的政治制度分析③。有些學者的一般框架范圍很廣泛,可以應用于分析美國和很多國家的重要政策問題。奧斯特羅姆教授的理論被公認為是制度理性選擇理論中最完善的,而且人們認為在美國和德國的背景中運用得最好。不過最近10多年的經驗研究應用表明,這一框架在發(fā)展中國家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④。根據筆者以及國內一些學者的研究經驗,這一理論框架也可以用于分析中國公共管理、公共服務與公共政策發(fā)展的制度基礎問題。

  二是多流框架(Multiple-streams framework)。約翰·金頓(John Kingdon)基于組織行為的“垃圾桶理論”開發(fā)了這一框架。該理論把政策過程看作是三組行為者和過程構成的,一是問題流:各種各樣的問題,各種問題界定的支持者。二是政策流,對政策問題解決方案的支持者。三是政治流,包括選舉與選任官員等。這些流通常是獨立運作的,政策企業(yè)家可以透過“機會窗(window of opportunity)”把不同的流結合在一起。如果企業(yè)家成功了,把政策問題、政策方案和政治家結合在一起,其結果很可能就是重大的政策變化⑤。這一理論每年在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上有80次的引用率。

  三是中斷-均衡框架(Punctuated-Equilibrium Framework)。鮑姆格納和瓊斯原創(chuàng)。他們認為美國政策制定的特色是,重大政策變化包含若干相當長時期的漸進變化,伴之以短期的中斷⑥。這一框架開始時用于分析立法的變化,后來應用于美國聯邦政府預算長期變化。

  四是倡導聯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首創(chuàng)者為薩巴蒂與杰金斯。該理論關心倡導聯盟的互動,認為每一個聯盟都包括來自政策子系統里不同機構的行動者,他們有共同的政策信念。政策變化是子系統內競爭和子系統外事件的函數。該框架花了大量的時間來描繪政策精英的信念系統,分析不同聯盟之間政策導向的學習發(fā)生的條件⑦。

  五是政策擴散框架(Policy diffusion framework)。由貝里夫婦(Frances Stokes Berry and William D.Berry)開發(fā),主要用于解釋具體政策創(chuàng)新采納在不同州、國家、或者地方的雜多性問題。比如彩票政策,在世界各地不同國家、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qū)都有很大差異。該理論可以用于比較該政策為什么出現差異的問題。該理論認為,政策采納是具體政治體制特色和擴散過程多樣化的函數。擴散框架開始時只運用于美國不同州之間的政策比較,現在開始用于歐盟、OECD成員國以及其他組別的政治系統⑧。

  六是大數量比較研究方法(Large-N Comparative Studies),一般比較的數量超過20個。這一方法源自比較政治學。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流行的一種方法,揭示不同地區(qū)政策產出的多樣性。主要探討社會經濟條件、公共輿論與政治制度的多樣性。后來在美國這一方法受到冷遇,但在OECD國家越來越流行。奧斯特羅姆教授的學生威廉·布羅姆奎斯特(William Blomquist)是制度理性選擇的人物,但也應用這一方法。托馬斯·戴伊等也是這一方法的重要代表人物⑨。

  

  二、政策理論開發(fā)的基本路徑

  

  這些成熟的理論框架, 對于正在成長中的中國公共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不過,要開發(fā)中國本土化的公共政策理論,可能還需要借鑒這些理論得以開發(fā)的基本路徑。對此,20世紀前半葉倡導科學救國的任鴻雋先生早就提出,中國學習西方,不僅要學習科學技術本身,更重要的是學習其追求科學的精神和方法⑩。引進和介紹公共政策理論是非常重要的,但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更為重要的可能是引進和介紹成功的西方學者開發(fā)公共政策理論的經驗。

  這些理論開發(fā)實踐表明,要開發(fā)科學的公共政策理論,首先需要搞清楚成熟理論的重要指標。美國政策學家保羅總結西方公共政策理論時認為,理論就是一組邏輯上相互關聯的假設,用于解釋相對一般化的現象?茖W理論的標準有5個:

  *在邏輯上是一致的。主要的概念界定清楚,主要關系在邏輯上是一致的。沒有一致性,可證偽性就是有問題的,一組假設的意義就不清楚。這表明,一個科學理論,有清楚的因果驅動因素,并對因果的過程有一個把握?茖W理論是因果理論,解釋特定模式的現象是如何發(fā)生的。找到關鍵的因果驅動因素,以及根據什么程序或者機制這些驅動因素影響了其他變量。有些不成熟的政策理論的根本性的缺陷就是,沒有說明因果驅動因素和程序。

  *某些重要的假設在經驗上是可證偽的?勺C偽性是把科學與其他人類知識領域如宗教區(qū)別開來的重要標準。在這些假設邏輯上與其他假設相關的范圍內,一個理論未經檢驗的部分也能夠得到評估。

  *理論的范圍是清楚的,并且是相當廣泛的,盡管隨著時間的不同,其范圍也是可以變化的。

  *理論必須是“肥沃的”,能夠產生明顯的實踐和理論意義,也有不明顯的意義,這些隱含的意義超越其原來的范圍;
每個假設都能夠產生很多很多的很有意思的預見(11)。

  這些假設相互之間并非沒有關系,實際上第三、第四、第五個假設,都與第一個假設密切相關。假設一、二、三在邏輯上密切相關,沒有假設一,就沒有假設二和三。理論是邏輯上一致的一組假設,邏輯上一致的假設往往富有明顯的或者隱含的理論和實踐政策意義。實際上,邏輯上的一致性可以說是科學理論最重要的方面,但很多學者都沒有看到這一點,因此其理論往往比較狹隘,缺乏豐富的理論或者政策意義。

  制度分析框架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國政策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對框架、理論與模型的看法也富有啟發(fā)意義。她認為,一個概念性的框架,給出一組變量及其關系,并為了解釋一組現象而得到考查。一個框架可以提供一個變量集,與一個范式一樣廣泛。不必說明關系的方向,或者給出關鍵的假設,盡管它也可以這樣做。一個理論提供更集中的、邏輯上更為一致的一組關系,(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包括其方向及其假設,有意識地去試圖解釋一組現象。它把一些價值應用于某些變量,并說明關系可能因關鍵變量的值的差異而如何有差異?赡苡泻芏嗬碚撆c一個一般的概念框架是一致的。一個模型表明了一個特定的情景。在范圍上比框架和理論要狹窄,它應該包括一組明確的變量,以及相互之間非常具體之關系的假設。在理想狀態(tài),它應該是數學的(12)。

  在西方,現代科學理論的發(fā)展主要有兩種道路,這就是傳統的歸納法和演繹法。歸納方法強調從一組經驗研究中得到“事實”的積累。這些事實綜合進一組連續(xù)的比較抽象的假設。這一方法的優(yōu)點是強調基于事實的觀察和分析,其缺陷是,如果所涉及到的是人為的事實,如復雜的政策過程,如果事先沒有假設或者理論,就很難得到正確的觀察。理論發(fā)展的演繹方法強調從一組基礎性的公理和定義出發(fā),推導出一組比較精確的假設,其中某些可以證偽的。博奕理論是其中的典型事例,很多以高等數學為基礎的經濟政策理論,可以看作是演繹方法的成果。該方法的優(yōu)勢是強調邏輯性,其缺陷是事實的重要性往往受到忽視,以簡單事實為基礎的邏輯模型往往被看作是普遍的真理。

  這兩條傳統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但美國政策學家保羅發(fā)現,成功的公共政策理論開發(fā)走的往往是第三條道路:學者對現有的概念框架或者理論不滿,開發(fā)出替代的框架,即初步的框架,來處理其缺陷,逐漸使該框架精致,然后發(fā)展成完善的理論。學者受一些觀察到的事實的啟發(fā),修正現有的理論,或者開發(fā)新的理論框架,試圖去處理一些問題。前文所述的成功的公共政策理論,都有這樣的發(fā)展經歷:

  比如,奧斯特羅姆夫婦創(chuàng)造制度分析與發(fā)展(IAD)框架的過程是這樣的:開始時對微觀經濟理論應用于政治行為的解釋力量和理論上的優(yōu)雅有一個一般的理解,但對其支持者忽略制度的作用感到不滿意。他們認識到公共選擇理論傾向于假設一組制度安排,但沒有認識到這些安排可以由人控制,同樣一些人在不同的制度情景中行為會有所不同。在研究公共財產資源時,奧斯特羅姆對哈丁的公地災難的分析不滿意。哈丁認為,給定一組制度規(guī)則,當地的牧羊人不可以相互溝通,自己就能夠達成一組協議來管理公共財產資源的進入,不需要外部力量進入管制和強制實施進入的限制。對這些理論的不滿意和滿意,激發(fā)了奧斯特羅姆夫婦及其同事開發(fā)嶄新研究框架的設想。從文獻上來看,IAD框架首先出現于1982年,奧斯特羅姆夫婦的學生威廉·布羅姆奎斯特(Bill Blomquist)的博士論文用這一框架研究南加州的地下水盆地應用于公共池塘資源。布羅姆奎斯特運用這一框架,在美國加州進行了大量的個案研究。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一分析框架應該說是奧斯特羅姆夫婦長期努力的結果,這一努力始于20世紀50年代,并且一直到最近,這一努力還在繼續(xù)進行。

  保羅等人開發(fā)的倡導聯盟(ACF)框架的發(fā)展,起始于保羅等學者對如下三個方面不滿意:80年代早期政策執(zhí)行研究有很多分歧,有些人偏好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有些人喜歡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他們不滿意于當時政策研究的狀況:很多政策學者忽略政策過程中技術信息的作用;
在大多數理性選擇政策研究中個人的模型過于簡單化(13)。

  ACF試圖開發(fā)一組新的綜合,組合執(zhí)行的兩個方面的特色,加上政策研究的長期啟蒙功能,社會心理學的認知模型,制度影響技術信息的作用等。1983年保羅等在鹿特丹會議上首次公開該理論框架,經過若干年的修正,在20世紀80年代末首次發(fā)表(14)。

  IAD與ACF理論的發(fā)展有很多共同點:早期版本出版后有很多修改;
兩者都從很一般的概念性框架出發(fā),然后應用于廣泛的問題研究,并且框架越來越精致:IAD發(fā)展成為理解所有社會行為的精致的框架,也成為公共財產資源管理的更為精致的理論;
ACF已經變成更為整體的框架,或者理論,用來理解現代社會長期政策變化,現代社會具有明顯的勞動分工,并且有很多有組織的意見和利益的差異。

  不過,并非所有的理論都可以從小范圍的框架發(fā)展成為比較一般的框架或者理論,IAD與ACF都從比較具體的小范圍的框架,能夠發(fā)展為比較廣泛的框架或者理論,與這兩個理論本身的特點是相關的:

  一是概念與假設非常清楚,利于證偽。空洞的概念與假設,很難證明是錯誤的,自然也學不到什么東西。沒有學習,就沒有什么積極性去修正其不一致性,去修正證偽后的關系,或者完善框架,彌補嚴重的缺陷。定義與假設清楚,可以吸引很多學者去在經驗上證明。比如ACF界定倡導聯盟是一組人,有共同的信念系統,來自不同的位置,如選任的或者機構的官員、利益集團領袖、研究者等,在一段時間里在行動方面有重要的協調。經驗證明,這樣的聯盟的確有共同的信念系統,信念系統是聯盟的共同條件。其中有些理論不是非常成功,比如多流框架,沒有明顯的假設,其結構和操作化很流暢,證偽很困難,所以很難進行修正。

  二是框架或者理論的概念要盡可能抽象。概念越抽象,其范圍越廣泛,廣泛的假設便可以在某些場合被證偽,在某些場合得到確認。這樣可以進一步在經驗研究中完善理論。

  三是思考因果程序。比如思考A影響B(tài)的機制是什么呢?又如何影響C呢?思考因果程序是一般框架發(fā)展成為更為集中的、更為邏輯性的相互聯系的理論。許多理論,沒有發(fā)展清楚的因果關系鏈條,后來逐漸失去了人們的關注。

  四是努力改善內部的不一致性與相互聯接。比如ACF研究者發(fā)現,政策核心信念是界定某個聯盟的重要工具之一,對于區(qū)分重要的核心政策變化與較小的政策變化是關鍵的。政策核心與次要方面有差異是ACF的主要假設。開始時ACF并不清楚政策核心概念抽象程度如何,其范圍如何。一些研究者在研究中發(fā)現非常具體的信念是一些聯盟的膠水之后,它就成了核心概念。這使得ACF研究者進一步思考、進一步完善有關信念的界定,并推動了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

  最后一個,筆者認為也是最為重要的因素是,設計一些長期的研究項目,建立學者研究網絡,給出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研究者把它嚴格地應用于不同場合,進行經驗層次的研究。鼓勵其他學者在其所專長的領域里也進行類似的經驗研究。

  

  三、IAPP的發(fā)展思路

  

  在中國,公共行政作為學科得以發(fā)展是1985年以后才開始的。公共政策研究雖然自那時就開始了,但一直到目前為止,公共政策的研究依然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在理論和方法方面的開發(fā)尤其如此。中國人民大學制度分析與公共政策(IAPP)研究中心試圖吸收域外公共政策研究的經驗,適應中國實踐的需要,開發(fā)新的理論分析框架,組織開放性的研究群體,促進中國特色的中國公共政策研究的發(fā)展(15)。

  IAPP理論首先關注有關人以及人群屬性的理論。IAPP力圖清晰地界定政治、經濟與道德,使其更加清晰,相互之間的邊界更加確定,并更具有可分析性,但也認可通常意義上的界定,并與之作比較,以此開發(fā)出IAPP政治分析、經濟分析與道德分析的方法,以此開發(fā)出政治理論、經濟理論與道德理論,并用于規(guī)范理論分析。以此開發(fā)出有關人的屬性的規(guī)范和實證的理論,包括人群屬性的規(guī)范和實證的理論。進一步開發(fā)出有關政府、非政府組織的政治、經濟與道德理論,尤其是制度理論。

  IAPP理論的第二個任務是關心開發(fā)和運用物品屬性理論。在這個領域,有很多學者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但很少用于專業(yè)的政策分析。IAPP進一步總結和完善物品屬性的規(guī)范與實證理論,并重新檢驗這一傳統的學者所開發(fā)的理論,并在政策層次上進行檢驗。

  IAPP重視科學的方法,但并不因此而排斥人類的基本價值,也并不完全排斥一些超人類的價值(如生態(tài)主義價值)。IAPP認為,人類生活充滿了很多價值,但IAPP更偏好古典自由主義意義上的價值,如個人自由、基本權利、自主治理、契約民主、憲政法治、自由市場等等,并在人道的意義上探索這些價值對于人的完美生活的意義。IAPP還將力圖避免很多理論以及政策在價值上的不連續(xù)性問題。

  IAPP關心人類公共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關心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礎問題。IAPP的制度分析,考察制度的歷史發(fā)展進程,重視人的行為對制度的影響,人可以基于自己的認識,設計選擇不同的制度,并通過實際的行動來影響制度。IAPP的制度分析,不僅僅考慮個人層次的制度,還考慮集體層次的制度,更考慮立憲意義上的制度安排。

  這一研究的事業(yè),不僅需要學者個人的努力,還需要具有類似興趣的學者、官員和企業(yè)家的集體的努力。據此,IAPP努力創(chuàng)造學習人生,建設學者社群。這一社群運用一個一般的分析框架,以及基本的理論與模型,不斷發(fā)展與完善。這一社群將進行各個層次的邏輯的與經驗的研究,包括實驗室的人類行為研究。該社群鼓勵各個方面的學者也進行類似的研究,通過網站、網絡提供信息,通過學術會議、學術報告、讀書活動、學術信息等,建立開放性質的IAPP社群(IAPP Community):學者、學生與實踐者都可以自由參加,鼓勵自主治理的學術活動。與此同時,IAPP社群還組織一系列的寫作與出版活動,如譯叢、文庫、工作論文系列等等,組織認真、嚴肅的研究小組活動。這些學術活動將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讀書、學習、思考、寫作的人生選擇,在這樣的人生中,遵循謙虛、人道、寬容與幽默的生活原則,處理與不同意見的學者之間的關系。它意味著IAPP群體在人類的文明面前,在其他學術傳統面前保持一種謙虛的姿態(tài),對所有的活動都抱著一種人道的態(tài)度,對所有差異與不同,甚至是反對,抱著寬容的心懷,在嚴肅認真之余不失幽默的品格。不進行沖突性的批評,而是建設性的建議。不努力尋找不同,而是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尋找其他傳統的努力與IAPP傳統的連接點。

  

  注釋:

 、賴鴥刃陆g出版的教科書,均運用了這一理論框架。比如[美]帕頓、沙維奇:《政策分析和規(guī)劃的初步方法》,孫蘭芝等譯,寧騷校,[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
[美]威廉·鄧恩:《公共政策分析導論》,謝明等譯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而國內幾乎所有的教科書都是以這一理論為框架的。

 、趨⒁奝aul A.Sabatier(ed.):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Westview Press,1999.保羅約請這些理論的代表人物或者很有研究的學者專文介紹這些理論,此書收集了這些介紹文章,有興趣者可以參閱。

 、壑饕墨I有:Terry Moe:“The New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8(November 1984):739-777;
Kenneth Shepsle:“Studying Institutions:Some Lessons from the Rational Choice Approach,”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1(1989):131-147;
Gary Miller:Managerial Dilemmas.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等。

 、苤匾撐暮椭鲄⒁奅linor Ostrom:“An Agenda for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s,”Public Choice 48:3-25(1986);
Elinor Ostrom:Governing the Commons.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中文版[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遜達等譯,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Elinor Ostrom,Larry Schroeder and Susan Wynne: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oulder:Westview Press,1993.(中文版[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等:《制度激勵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陳幽泓等譯,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Elinor Ostrom,Roy Gardner,and James Walker:Rules,Games and Common-Pool Resource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ess,(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1993等。

 、軯ohn Kingdon:Agendas,Alternatives,and Public Policies.Boston:Little,Brown,1984.

  ⑥Frank Baumgartner and Bryan Jones: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逷aul Sabatier and Hank Jenkins-Smith:Symposium Issue,“Policy Change and Policy-Oriented Learning:Exploring and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Policy Sciences 21(1988):123-272.Paul Sabatier and Hank Jenkins-Smith: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Boulder:Westview Press,1993.

 、郆erry,Frances Stokes,and William Berry:“State Lottery Adoptions as Policy Innovations:An Event History Analysi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4(June,1990):397-415;
“Tax Innovation in States:Capitalizing on Political Opportunity,”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6(August 1992):715-742.

 、醀illiam Blomquist:“Exploring State Differences in Groundwater Policy Adoptions,1980-89,”Publius 21(1991):101-115.除此之外,重要的文獻還有Thomas Dye:Politics,Economics,and Public Policy.Chicago:Rand McNally,1966;
Thomas Dye:Politics in States and Communities,7th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91;
Ira Sharkansky:Policy Analysis in Political Science.Chicago:Markham,1970;
Richard Hofferbert: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Indianapolis,Ind.:Boobs-Merrill,1974等。

 、庵切瘢骸度硒檶數膯⑹尽,[北京]《博覽群書》2003年第1期,第11-12頁。參見任鴻寯:《科學救國之夢--任鴻寯文存》,上?萍冀逃霭嫔纭⑸虾?茖W技術出版社2002年版。

 。11)參見Paul A.Sabatier(ed.):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Westview Press,1999.

 。12)參見Elinor Ostrom:“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An Assess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edited by Paul A.Sabatier,Westview Press,1999,39-41.

 。13)Paul Sabatier:“Top-Down and Bottom-Up Model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A Critical and Suggested Synthesis,”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6(Jan.1986):21-48.

 。14)Paul Sabatier and Hank Jenkins-Smith:Symposium Issue,“Policy Change and Policy-Oriented Learning:Exploring and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Policy Sciences 21(1988):123-272.Paul Sabatier and Hank Jenkins-Smith: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Boulder:Westview Press,1993.

 。15)制度分析與公共政策學術網站(http://www.wiapp.org)展示了IAPP研究及其活動的各方面信息:包括研究方法、問題界定以及政策評論、工作論文、譯文、譯著和相關連接等信息。

  

  來源:江蘇社會科學

相關熱詞搜索:公共政策 之路 本土化 啟示 理論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