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留白:木心散文及其現(xiàn)象管窺

發(fā)布時間:2020-06-03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1

  

  2006年伊始,不甘寂寞的中國讀書人共同敘寫了一個久違的閱讀神話。一位年近八旬的華裔老人,端坐于大洋彼岸的美利堅,用他多年來一筆一劃構(gòu)建的漢字魔方,蠱惑著早已不知漢字為何物的大陸同胞們。位于神話中心的這位老人,名叫木心。

  木心,本名孫璞,1927年生,浙江桐鄉(xiāng)縣(一說烏鎮(zhèn))人。上海美術(shù)?茖W校西畫系畢業(yè),曾任杭州繪畫研究社社長,上海市工藝美術(shù)中心總設(shè)計師,上海市工藝美術(shù)協(xié)會秘書長,《美化生活》期刊主編,交通大學美學理論教授。自1982年起長居紐約,從事美術(shù)及文學創(chuàng)作,作品多發(fā)表于臺北及紐約的報刊。1984年,臺灣《聯(lián)合文學》創(chuàng)刊號推出“木心散文個展”?,引起所謂“文學狂飆”,一時“人人爭問木心是誰”。1986年5月9日,紐約《中報》副刊《東西風》發(fā)起“木心的散文專題討論會”,再度掀起海外華語文壇的“木心熱”。2001年《上海文學》連載木心散文《上海賦》,算是“木心臺風”的嘗試性登陸。2005年年初,光明網(wǎng)刊出作家陳村的《關(guān)于木心》一文,極力鼓吹木心散文,稱“讀罷如遭雷擊”,“一讀之下,立刻暈;杳浴,“在我見到的依然活著的中文作家中最是優(yōu)美、深刻、廣博”云云,末了還加上一句,“聽說大陸短期內(nèi)不會出版木心著作”,猶如沿街叫賣的人偏說沒有庫存,陳村遂成為木心神話在傳說階段的主創(chuàng)之一。

  2006年1月的北京書市,出版界口碑頗佳的廣西師大出版社隆重推出木心在大陸出版的首部散文集《哥倫比亞的倒影》,且破天荒地附上一冊《關(guān)于木心》的白皮書,全文刊登1986年的那場討論,如此促銷可謂別出心裁,陳村的消極預(yù)言遂被讀書市場的暢銷熱購所覆蓋。畫家陳丹青在發(fā)布會上說:“我寫書,我出書,就是妄想建立一點點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來讀木心先生的書!本o接著,嗅覺靈敏的《南方周末》、《中華讀書報》等辟出專版介紹該書,陳丹青、何立偉、陳村紛紛表態(tài),稱木心是“完整銜接古典漢語傳統(tǒng)與五四傳統(tǒng)的文學作者”,“即便是周氏兄弟所建構(gòu)的文學領(lǐng)域和寫作境界,也被木心先生大幅度超越”,“他的文字有一種真正的母語的力量,非常精致,非常典雅,而且非常具有表現(xiàn)力”……這些自視甚高的文人突然操起了學徒期的學生腔,如此謙卑地談?wù)撘粋同行,甚至“言必稱師尊”,“執(zhí)弟子之禮甚恭”,這是近年來歷次文化偶像塑造事件中沒有過的,與曹丕一千八百年前的判斷相反,“文人相重”則成為木心神話的獨特性征。至此木心神話完成了所有的敘事學鋪墊,進入了高潮迭起的狂歡階段。

  若干年前,文人柳蘇曾振臂一呼:“你一定要讀董橋”,董橋立馬炙手可熱,此番陳村也用了一份近乎絕望的語重心長說,“真正熱愛中文的朋友,讀讀木心吧”,那潛臺詞像極了宮廷樂官李延年向漢武帝推薦他的妹妹李夫人的廣告詞:“佳人難再得!”情急之下,“熱愛中文的朋友”遂都成了“愛江山也愛美人”的漢武帝,張大了嘴巴,傻傻地問:“世上果有其人乎?”

  順便說一句,讀董橋的最大收獲,是懂得了學者的話不可全信。董橋那種文人,太容易讓人想起顧炎武“能文不為文人,能講不為講師”的告誡,讀他的文字覺得他日子過得很神仙啊,就是和我們沒有任何關(guān)系,那樣的行步顧影,搔首弄姿,可憐如我輩,“非不為也,實不能也”。讀木心就有些不同了,堪稱一波三折,層轉(zhuǎn)層深,個中幽曲,一言難盡。筆者不才,請試為解說一二,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可也。

  

  2

  

  或許不少人都會羨慕木心,羨慕在中國本土度過生命黃金季節(jié),且做過一些官方職務(wù)、有過一些顯要頭銜的他,如何竟能做到長時期身份和名氣的適度隱晦和相對平庸,而后在異國他鄉(xiāng)厚積薄發(fā)且一發(fā)不可收拾地贏得文名,又于二十年后“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成功營造出“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絕佳觀賞效果?茨拘牡穆臍v,難免疑竇叢生,讀他的文字,更是如墜五里霧里。此人似乎一直生活在他不在的地方,如果你試圖從他生活的地圖上尋找他的精神住址,得到的結(jié)果恐怕是“查無此人”,一句話,用典雅地道的漢語寫作的木心,卻在精神趣味上表現(xiàn)出與母語文化傳統(tǒng)的某種異質(zhì)性。讀完他的“倒影”,你不得不承認,木心是一個“異數(shù)”,他的適時出現(xiàn),似乎天生就是為了讓那些中規(guī)中矩或不規(guī)不矩的文人“驚聲尖叫”的。

  木心的筆名就包含著某種基因的雙重性。這名字,木,而且心,有一點古怪而且炫耀,像一個特別自負的人到處謙虛。據(jù)木心答《北京青年報》記者問時說:“這個名字在中外有兩種解釋,一是取自孔子的學生所說‘夫子木鐸有心’,木鐸指號角之意”。必須糾出木心的一個訓詁錯誤:木鐸不是號角,而是古時宣布政教法令或戰(zhàn)爭等大事所用的傳呼道具,一種銅質(zhì)木舌的大鈴。木心,莫非正是暗示那可以“振鐸”的木舌?《論語·八佾》有云:“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楊伯峻將木鐸譯為“導師”,可見,木心二字在漢語系統(tǒng)中有著相當高貴的文化學基因,以之為名當寄寓了其主人不俗的胸襟和抱負。木心緊接著又說:“另一層意思則是,在英國說一個男人很堅強,就說你有一顆橡樹的心,即木心。”這一英國特色的民俗學解釋不僅表達了木心的身份自豪感,同時也泄露了他文化歸屬上的曖昧性和復雜性。這種特性即使在陳寅恪、錢鐘書這樣真正學貫中西的學者身上,也難得一見。在《明天不散步了》一文中,木心吹起了口哨,然后他自賣自夸地說,“中國人的口哨竟也是純純粹粹的維也納學派”。而他的風景畫創(chuàng)作也志在將東方神韻與西洋技法融會貫通。從這個意義上說,木心屬于那種“世界公民”,他的文字具有某種時下喜聞樂見的“國際性”氣質(zhì)。

  這種文化的“疑似性”和“兩棲性”還表現(xiàn)在他對時間和空間的處理上。木心的筆下,時間幾乎不成問題,時間常常被隱匿、折疊或者自行消失,而空間卻如錐之處于囊中,赫然觸目。我猜想,那是空間的“位移”所造成的心理學投影,木心在55歲時踏上美國,想必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具體因由,但也可以說是聽憑了一種文化宿命的召喚。他雖然選擇了“生活在別處”,進而將鄉(xiāng)愁的版圖陡然擴大至整個中國,卻沒有任何水土不服跡象,似乎那是一個他做了好久的美夢。讀那篇淡泊、篤定、散朗而妖媚的《九月初九》里,一個句子一下子就打動了我——“舊的空鞋都有腳”。這句充滿了玄學氣味的話,無疑道出了時間和空間的辯證法,它和寫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那篇文章——“帶根的流浪人”——遙相呼應(yīng),形成了某種精神層面的互文性和對話關(guān)系,正好可以用來解讀木心的文化情結(jié)——“舊的空鞋”是本土傳統(tǒng)和母語文化的隱喻,腳則是人的借代修辭,這是一雙不安分的腳,注定會離開“舊的空鞋”(本土),成為一個去國而懷鄉(xiāng)的“帶根的流浪人”。他說昆德拉:“與其說他認法國為祖國,不如說他對任何地理上的歷史上的‘國’都不具迂腐的情結(jié)。”竊以為,這也是木心的夫子自道。木心在文革期間曾有入獄和勞改的坎坷經(jīng)歷,但他的文字卻一派澄明,波瀾不驚。找個地方想家——或許是木心當年的真實心跡?

  木心的文字,不經(jīng)過這么一次徹底的東西文化的遠足和流浪,恐怕會是另一番樣子,或許根本就不太會形成“樣子”。

  

  3

  

  個人愚見,木心的這部散文集,成就最高的當屬《上海賦》。第一次讀電子版的木心便撞上了讓陳村“暈;杳浴钡拿钗模瞧渡虾Yx之三·只認衣衫不認人》,的確給人以“如聽仙樂耳暫明”之感,萬把字的篇幅,愣是不讓你疲憊,那種興致盎然的閱讀過程,與讀小說的感覺相似,而且是情節(jié)語言俱佳的小說。

  那時候,要在無數(shù)勢利眼下立腳跟、鉆門路、撐市面,第一靠穿著裝扮。上海男女從來不發(fā)覺人生如夢,卻認知人生如戲。明打明把服裝稱為“行頭”、“皮子”,四季衣衫滿箱滿櫥,日日價叫苦,“嘸沒啥好著呀”,最難對付的是臘月隆冬,男的沒有英國拷花開許米,女的沒有白狐紫貂,“不宜出門”,尤其別上人家的門。倘若勿識相,或者實在逼勿過了――冒著寒流來到某公館――開門的閽人眼光比街上的風還冷,懶懶接過名片,門又帶上,你且等著,怎能讓你入內(nèi)?主人家會呵斥:“不看看是什么人”,什么“人”呢,當然是指什么“衣”,管你那秋季大衣如何漂亮吃價,時令一過,著毋庸議,若非告貸便是求情,上門來有啥好事體?

  這樣的開頭,雅固然是雅,俗也俗到了家。滬上方言,遂成了木心漢字魔方中十分耀眼的色塊,活潑潑,水靈靈,土得掉渣兒,俗得夠勁兒。木心不是上海人,但他筆下的上海真是“比上海還上!,張愛玲的上海,王安憶的上海,王家衛(wèi)的上海,還有其他什么人的上!急凰υ诤竺媪。再看《吃出名堂來》的一段關(guān)于豆?jié){要不要加雞蛋的對話:

  “喔,老先生,儂早,請坐,甜漿咸漿?”

  “咸格!

  “好,咸漿,雞蛋一只兩只?”

  “今朝勿要哉。”

  “哪能拉?”

  “昨日被儂噱進了!

  “啊喲喲,儂老人家真是,雞蛋吃勒儂肚皮里格,又勿是請我吃,儂鈔票麥卡麥卡,豆腐槳勿擺蛋賽過八月半唔沒月亮,阿是?儂阿要辣油伐?”

  “我是相信吃辣格!”

  “好,噯——咸漿一碗重辣,雞蛋揀新鮮大點格,馬上就來!”

  這哪里是“吃”出來的“名堂”,分明是“寫出來的名堂”!還有寫旗袍的那一節(jié):

  就旗袍而論,單的、夾的、襯絨的、駝絨的、短毛的、長毛的,每種三件至少,五件也不多,三六十八、五六得三十,那是夠寒酸的。料子計有印度綢、癟縐、喬奇紗、香云紗、華絲紗、泡泡紗、軟緞、羅緞、織錦緞、提花緞、鐵機緞、平絨、立絨、喬奇絨、天鵝絨、刻花絨等等。襟計小襟、大襟、斜襟、對襟等等。邊計蕾絲邊、定花邊、鏤空邊、串珠邊等等。鑲計滾鑲、闊鑲、雙色鑲、三嵌鑲等等,鈕計明鈕、暗鈕、包鈕、盤香鈕等等。尤以盤香鈕一宗各斗尖新,系用五色緞條中隱銅絲,作種種花狀蝶狀詭譎款式,點綴在領(lǐng)口襟上,最為炫人眼目亂人心意,假如采旗袍為婚禮服,必是緞底蘇繡或湘繡,鳳凰牡丹累月經(jīng)年,好像是一件千古不朽之作。

  從修辭上說,這一段是一賦到底,比興全無,色彩細膩,針腳綿密,如錦上云霞,琳瑯滿目。從文體上講,此文又堪稱一篇謹防假冒的“白話賦”,不僅語言“擲地要作金石聲”,人情之練達通透也讓人吃驚,寫“渾堂”的那一段,真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七葷八素,逗人開懷。漢賦大家司馬相如曾說:“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zhì),一經(jīng)一緯,一宮一商,此賦之跡也。賦家之心,苞括宇宙,總攬人物,斯乃得之于內(nèi),不可得而傳也!保ā段骶╇s記》)劉勰也說:“賦者,鋪也;
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保ā段男牡颀垺ぴ徺x》)木心此文,端的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經(jīng)緯宮商,毫不含糊,在賦的傳統(tǒng)業(yè)已式微的今天,怎不讓人耳目一新?相比之下,楊朔《茶花賦》之類僅靠“曲終奏雅”、歌功頌德便以“賦”名行世的文章,真是徒有其表,欺世盜名了。

  可以說,就憑這篇“比上海還上!钡摹渡虾Yx》,木心便可躋身一流散文家而無愧。

  

  4

  

  木心還是一位形式感出類拔萃的文體家,近百年的中國文學史,找到自己表達方式的文體家實在屈指可數(shù)。和當代許多著作等身的文學家不同,木心有著比較強烈的文體自覺和語言潔癖,一般人朗朗上口的“公共話語”他避之唯恐不及,陳村說他的文字“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不被意識形態(tài)狙擊”,原因即在于此。木心很少以第一人稱直接再現(xiàn)形而下的生活樣態(tài),這使他的文字有著極強的“鏡頭感”,始終與生活保持著適當?shù)木嚯x,需要從生活中提煉出什么的時候,他更喜歡用輕靈的筆觸宕開,繞過,所謂“思想”總是被他那支魔棒似的筆拆卸了,如一塊方糖溶化在咖啡里。

  極權(quán)主義沒有年齡,就這樣,總歸是沒有年齡的東西支配有年齡的東西。(《帶根的流浪人》)

  是我的謬見,常以為人是一個容器,盛著快樂,盛著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導管,快樂流過,悲哀流過,導管只是導管。各種快樂悲哀流過流過,一直到死,導管才空了。瘋子,就是導管的淤塞和破裂。(《同車人的啜泣》)

  在演奏家的眼里,聽眾是極其渺小的,他倒是在乎、倒是重視那些不到場的、不愿聽的人們。(《林肯心中的鼓聲》)

  讀別人的文字,很少有對于母語的聯(lián)想,讀木心則不,明明是白話,卻給人以文言的淵雅與洗練,明明是讀過的篇章,再讀一遍還是新鮮的。比如《九月初九》的最后一段:

  粉飾出來的太平,自然并不認同,深諱不露的歹毒,自然每作昭彰,就是這么一回事,就是這么兩回事。中國每一期王朝的遞嬗,都會發(fā)生莫名其妙的童謠,事后才知是自然借孩兒的歌喉作了預(yù)言。所以為先天下之憂而憂而樂了,為后天下之樂而樂而憂了;
……

  (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木心似乎在走一條語言的鋼絲,語言因之成為目的而非手段,加著重號的句子雕琢痕跡宛然,甚至給人一種游戲之感,但你還是得承認,和古老漢字“打得火熱”的他終于還是化險為夷,那精致得有些過分的語言雜技,的確搖曳多姿,別開生面。

  另一只收音機認為“桃噢花江是美唉人窩,桃噢花啊千哎萬唉萬朵喔喔喔,比不上美唉人嗯嗯嗯多”。

  夾忙中金嗓子開腔了:“糞車是我們的報曉噢雞,多少的聲音都被它喚噯起,前門叫賣唉菜噯,后門叫賣唉米……”(《上海賦·弄堂風光》)

  多么具有“聲感”的文字!我想木心寫這些歌詞的時候,一定搖頭晃腦在那兒哼唱。那不是木心的歌聲,那是漢字本身在吟唱,似乎以排列組合為能事的方塊字到了木心手里,又多了一份表情達意的可能性。

  語言上的雜耍已經(jīng)不能完全讓木心滿意,他甚至還在標點符號上做文章,用“玩的就是心跳”的辦法和讀者斗智商,開玩笑。18篇散文的一本集子,有兩篇文章竟是一逗到底,一是《哥倫比亞的倒影》,一是被人稱為“杰作”的《明天不散步了》。木心自己十分看重這兩篇,他說:“我不能想象如果我一直在中國的話,可以寫出這樣的文章來。所以我覺得,我出來是對的,因為我看到了整個世界是怎樣地在動。”(《北京青年報》2006年1月25日)有人說這是“意識流”散文,我卻以為,這是一場“逗號的暴動”。逗號從來沒有給人這么霸道的印象,幾千字的篇幅,逗號搞了一次“地毯式轟炸”,如此的絮叨而鋪張,如此妖嬈而蠻橫,自有現(xiàn)代標點以來,這是逗號發(fā)起的最大的一次“霰彈演習”,它讓人想起線裝書,想起豎排版,想起漢字閱讀歷史中最早的圈點傳統(tǒng)。逗號猶如一條纏來繞去的線,將幾千個漢字或長或短地連綴起來,針腳之密讓人想起“慈母手中線”,想起“千層底”的老布鞋,想起“納”這個在現(xiàn)代城市話語中業(yè)已消失的古老動詞,想起——以前不曾想起的一些東西。在《哥倫比亞的倒影》里,指揮著逗號大軍的木心竟沒忘記調(diào)侃一把羅丹:

  那個發(fā)過來的移民坐在石塊上并不高興,羅丹認為這漢子在思想,雄健的中年人全身肌肉大緊張,腳趾牢牢扒住底座,誰在思想的當兒是這樣的呢,腦的活動,血液集中于頭部,全身肌肉倒是松弛下來,深度的沉思冥想,使人的四肢、面部,停止表情,純?nèi)皇庆`智的運轉(zhuǎn),怎么有這些筋骨皮肉的戲劇性出現(xiàn)呢,這個雕像安置在陽光直射的草地上又是一重錯誤,太陽是嫉妒思想的(思想反過來也厭憎太陽),……

  調(diào)侃得這么有分寸,可見不是“意識流”。這是木心式的幽默,過后會在幽默上撒上一點芥末,嗆得人打噴嚏——他的幽默因為承載著大于幽默的命題而變得沉重,好比紙作的鶴,只給人飛的聯(lián)想?yún)s飛不起來。木心就是這樣用逗號進行文字的“慢跑”,用少數(shù)幾個省略號喘口氣,終于跑不動了,遂用一個句號“鎮(zhèn)壓”了所有的逗號?吹浇Y(jié)尾,我長吁一口氣,慶幸木心還想得起句號——謝天謝地!他用句號給讀者松了綁。

  

  5

  

  木心的文字還有許多可說道的,話長紙短,還是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筆者花費如許筆墨,是想說明,木心就是木心,他是個好作家,他對漢字保持足夠的敬意,也用自己的勞作增添了我們對漢字的敬意,他有非凡的稟賦和抱負并在做非凡的努力,但——很遺憾——他不是神話。

  神話既然誕生,就會有終結(jié)。媒體時代的文化消費,狂歡化勢所必然。在所有文化傳說的敘事鏈條中,現(xiàn)代傳媒往往承擔了古代文化傳播中“好事者”的光榮角色,并迅速成為當之無愧的信息終端和市場引擎,當然,他們很快又會恍然大悟地充當事后諸葛亮,一番“哄抬”之后又開始動員甚至帶領(lǐng)受眾“打假”,這是一切神話的敘事圈套。所以,神話敘事的終結(jié)者常常還是傳媒,有時候,結(jié)尾部分根本不須蓋棺論定,只要尋找到新的敘事焦點,膨脹的神話便自動萎縮,迅速扁平成文化櫥窗里一張略具視覺亮點的廣告招貼。

  神話作為一種敘事行為,一個最重要也最易被忽略的特征是——它是人寫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木心神話的完形基本上和木心本人沒什么關(guān)系。我絕無貶低木心文學成就之意,木心的寫作生涯已有半個世紀,如果他是一座高峰,自然早就是一座高峰,不待任何人的追認和追捧。有意味的是,木心這座高峰一直處在人們的視野之外,或者說,是他大半生的匿名狀態(tài)給了神話愛好者一個絕好的素材和足夠發(fā)揮的敘事空間。神話多與“創(chuàng)世紀”之類的母題有關(guān),木心以近八十歲的高齡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時,各方面都已經(jīng)“熟透”,卻給我們一個“全新”的文本世界——集中于他身上的目光本質(zhì)上和投射到一個剛出道的文學青年身上的差不多——這自然比寫一篇發(fā)一篇更容易產(chǎn)生“核聚變”效果。祖國大陸缺啥就是不缺“人氣”,看客、說客的口味早被污七八糟的文壇以及“饅頭血案”、“韓白之戰(zhàn)”之類口水官司弄得“要淡出鳥來”,冷不丁殺出一個長相和文字都耐看的“文學魯濱遜”(陳丹青語),不狠狠“消費”一把才怪!看看是時候了,遂有媒體給剛剛過去三個月的2006年美其名曰“木心年”。

  孔老夫子說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比绻拘恼媸撬悦摹肮胖z狂”,那他的寫作就該是日月照懷,遺世獨立,是“眼前一杯酒,何論身后名”?我疑心被人這么“崇拜”著,他老人家應(yīng)該怫然不喜?汕安痪茫箍吹侥拘膹哪菑埼餮b禮帽的黑白照片中悄然“現(xiàn)身”,開始接受報紙的專訪,神光離合,乍陰乍現(xiàn),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在我看來,木心的接受采訪,算是一次公開亮相和謝幕,也給這場無心插柳又沸反盈天的神話敘事打上了一個休止符,從此以后,木心散文可以被心平靜氣地閱讀了,無關(guān)宏旨的木心神話,則可休矣。

  

 。ㄔd《文景》2006年第4期,作者授權(quán)天益發(fā)布)

相關(guān)熱詞搜索:管窺 散文 現(xiàn)象 留白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