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菁:和平奪權:從“街頭政治”開始
發(fā)布時間:2020-05-24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所謂街頭政治,對美國來說,就是鼓動和支持一國的反對派發(fā)動民眾走上街頭,向當局施壓,直至和平奪權,改變政權性質(zhì)。在這方面,美國已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jīng)驗,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鑒于街頭政治比使用軍事手段代價小得多,而效果又好得多,預計今后美國會以更大的熱情和投入將“街頭政治”這一套推而廣之。
(一)利用非政府組織打先鋒,為街頭政治營造適宜氛圍
街頭政治與和平演變有所不同。和平演變是西方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戰(zhàn)略。也就是說,它需要長期做工作方能見成效。而街頭政治則是一項戰(zhàn)術,它需要在較短時間內(nèi)解決問題。當然,二者也有緊密聯(lián)系:街頭政治是和平“演變”到一定程度的發(fā)酵形式,是量變進入質(zhì)變階段,是完成“演變?nèi)蝿铡钡氖斋@階段。人們在蘇東劇變時見到的就是這種情形。但是,蘇聯(lián)東歐國家的改旗易幟只是消除了美國對社會主義的偏見和恐懼問題,并沒有解決它們親不親美的問題。因此對美國來說,對那些不親美甚至還有點反美的國家還存在“二次革命”的問題,或者說還需要再來一次“十字軍東征”。要“革命”、要“東征”,就需要“造輿論”。美國將這個“造輿論”的工作交給了非政府組織。
20世紀80年代以來,非政府組織(NGO)異軍突起,對各國內(nèi)外政策和整個國際關系發(fā)揮著令人矚目的影響。目前,全球NGO多達數(shù)百萬個,活動范圍涵蓋文化教育、衛(wèi)生保健、生態(tài)保護、宗教慈善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國NGO就有150萬個之多。這些組織政治主張和社會要求千差萬別,有反全球化的,有反霸的,也有特別熱衷“民主”“自由”宣傳的。美國就利用這一類NGO打進需要“二次革命”的國家,讓它們在那里各顯其能,為反政府游行做好心理上和輿論上的準備。在這次烏克蘭選舉風波中,當反對派的支持者被問到“為什么要支持尤先科”時,很多人答道:“支持尤先科就是支持民主!笨梢,西方數(shù)千個NGO在烏克蘭沒有白忙。
(二)開辦講習班,培養(yǎng)街頭政治的骨干力量
美國知道,光有西方的NGO在面上吹吹打打、制造氣氛是不夠的,最重要的還必須有人,特別是骨干分子。
美國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2000年3月,美國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希爾頓飯店舉辦“非暴力抵抗講習班”。24名南斯拉夫反對派領導人秘密前往受訓。這些人在“專家”指導下學會了如何組織罷工、罷課,如何通過手勢進行交談,如何克服恐懼心理,如何動搖一個“獨裁政府”的統(tǒng)治等等。這些人學成回國后很快就投入反對米洛舍維奇的街頭政治中。2003年夏天,美國在原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又辦了一個講習班。格魯吉亞反對派領導人薩卡什維利應邀前往,接受有關進行塞爾維亞式“溫和革命”的培訓。幾個月后,薩氏便在格魯吉亞成功發(fā)動“玫瑰革命”,隨之登上了總統(tǒng)寶座。2004年秋,美派遣1000余人分赴烏克蘭14個州,為“橙色革命”及時培養(yǎng)、輸送了大批骨干。
(三)精心挑選代理人
街頭政治實際就是街頭群眾運動。沒有強有力的領軍人物,這種“運動”既難以堅持,更不可能取勝。對美國來說,要確保街頭政治成功,選準代理人是最關鍵的一著。美國選代理人的標準是:年富力強,有個人魅力,沒有劣跡,但最重要的是親美,而且必須是100%地對美親,99%都不行。老謀深算的謝瓦爾德納澤下臺后還在抱怨說:“我是美國政策最堅定的支持者,他們?yōu)槭裁匆@樣對待我?”其實,局外人看得很清楚,精明的謝氏在與華盛頓同榻而眠的時候,還偶爾向莫斯科送一下秋波。山姆大叔瞧見了,心中不悅,遂起“換馬”之念,因為他容不得“他的人”對他有半點不忠;因為他更知道:用人不當,滿盤皆輸!
(四)設立指揮部
有了活動氛圍,有了骨干分子和領軍人物,基本上就可以開始活動了。這時需要的就是設立指揮部,負責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指揮。
2000年初,美在匈牙利成立了“促進南斯拉夫民主辦公室”,派高官坐鎮(zhèn)指揮。2002年4月,美在其駐格魯吉亞使館內(nèi)設立了“促進格魯吉亞民主辦公室”。美駐格大使邁爾斯毫不隱諱地表示,他出使格魯吉亞的主要任務就是促進該國“以民主方式實現(xiàn)政權更迭”。據(jù)悉,在2004年秋,美在烏克蘭鄰國也成立了一個“辦公室”,尤先科曾奉召過境面授機宜。
(五)選好突破口
美國知道,欲使街頭政治成功,必須選準突破口。1999年,美國對南聯(lián)盟連續(xù)狂轟濫炸了78天,可沒有將米氏炸趴下?扑魑謶(zhàn)爭結束后,美支持南反對派大搞街頭政治,隔三差五上街游行,要求米氏下臺,但米氏不予理睬,照樣閑庭信步。反對派的活動以失敗告終。何也?米氏一不好色,二不貪財,三不講排場,四不圖享受,作風與人品近乎完美,反對派幾乎找不到任何把柄可置他于死地。最后,美國人決定通過選舉把他搞掉。實踐證明,這是他們可以大展拳腳的高招。從此,選舉就成了美國搞垮一國政權的“法寶”。
(六)慷慨解囊,為反對派搞街頭政治埋單
搞街頭政治,尤其是選舉是很花錢的,而反對派又大多是窮光蛋。街頭政治的一切開銷,包括向反對派的電臺、報刊、電視臺提供資助,為反對派候選人做廣告宣傳,南斯拉夫、格魯吉亞、烏克蘭反對派的支持者從各地趕往三國首都聲援的旅費、住宿費和“勞務費”等等,統(tǒng)統(tǒng)都得由美國人掏腰包。美國在這方面也不吝嗇,每年為“促進民主”的撥款就高達10億美元,各種民間基金會掏的錢也不在小數(shù)。有評論認為,沒有美國人在財政上的大力支持,反對派要獲得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
(七)利用媒體“妖魔化”當權派,為反對派奪權制造“法理”依據(jù)
美國利用其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強勢地位,對當事國實施媒介“轟炸”,一面不厭其煩地播放反對派的聲明、講話,最大限度地影響受眾和選民;另一面則集中力量“妖魔化”當權派,給他們貼上“獨裁”、“反民主”、“反人道”、“違反人權”的標簽,然后大張撻伐,為反對派奪權制造所謂的“法理依據(jù)”。
(八)大打“經(jīng)濟牌”,對當事國選民誘壓兼施
在南斯拉夫、格魯吉亞、烏克蘭等國,經(jīng)濟普遍不好,美國在這里玩“經(jīng)濟牌”很容易奏效。南斯拉夫長期遭國際制裁,北約78天的轟炸,使其蒙受的直接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老百姓的困苦可想而知。美在大選中對南選民露骨地表示:反對派上臺,經(jīng)濟制裁立即取消,大量經(jīng)援隨后就到;反之一切照舊!在烏克蘭,美國告誡選民:“選擇尤先科便能告別貧困!”這些說法事后證明對處在困境中的南、烏等國選民產(chǎn)生了相當大的作用。
(九)施高壓不準當局動武,為反對派放開手腳奪權保駕護航
美國知道,街頭政治的克星是武力,所以它總是以“國際輿論”甚至軍事手段施壓,以“經(jīng)濟制裁”相威脅,迫使當局不使用武力。它一面捆住當事國當局的手腳,一面讓反對派有恃無恐地放開手腳干,以至不達目的絕不罷休。人們在南斯拉夫、格魯吉亞、烏克蘭三國選戰(zhàn)中均看到了這種情形。
(十)帶頭宣布不承認不利于反對派的選舉結果,為反對派翻盤力挽狂瀾
如果上述各種辦法還不能確保反對派在選舉中獲勝,那么美國就使出最后一招——以“選舉中存在舞弊”為由,帶頭宣布不承認不利于反對派的選舉結果。
在南斯拉夫、格魯吉亞、烏克蘭選舉中,反對派起初都沒撈到便宜,格、烏的當權派政黨竟還勝出。美馬上指責選舉“不公”、“存在舞弊”,率先宣布不承認這樣的結果,致使當事國局勢大亂。南、格反對派亂中奪權,烏反對派成功翻盤。至此,三國的“二次革命”圓滿結束,街頭政治便迅速退潮。
。ㄗ髡:中國傳媒大學國際新聞系教授,來源:《看世界》2005年第4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