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瓔 越戰(zhàn)紀念碑 [林瓔,最后的紀念碑,獻給地球]
發(fā)布時間:2020-03-31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我覺得我的一生是因為熱愛自然而存在的。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感應,在其中工作,而不是試圖去征服或統(tǒng)治自然” 林瓔(Maya Ying Lin)美籍華裔建筑大師,林徽因的侄女。作品遍布美國各地,曾入選美國《生活》雜志評選的“20世紀最重要的100位美國人”與“50位美國未來的領袖”。今年,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白宮為她頒發(fā)2009年度美國國家藝術獎章,表彰她作為建筑師、藝術家環(huán)保人士的卓著成就,這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
“我的作品,來源于一種使人們能夠認識他們所生存環(huán)境的單純愿望。這種環(huán)境既包括他們物質上的,也包括他們心理上的生存環(huán)境!
1987年,美籍華裔建筑師林瓔,成為耶魯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博士。畢業(yè)典禮上,她以“藝術與社會的密切關系”為題,作了一場精彩演講。
“我們每個人都是整體意識的一部分,通過我們的作品、形象、思想、寫作等等而彼此關聯(lián)。我們將在這些溝通中告訴未來的一代,我們是誰、曾經(jīng)做過什么,可能的話,還包括我們將對他們產(chǎn)生什么樣的正面影響。”
早在21歲時,林瓔就因設計越戰(zhàn)紀念碑一夜成名。從戰(zhàn)爭到民權,從女權到種族平等,針對美國的歷史性議題,她又先后創(chuàng)作了“民權運動紀念碑”、耶魯“婦女之桌”,以及為紀念美洲印第安原住民創(chuàng)作的7件雕塑裝置組合“匯流”。
這些聲名赫赫的紀念碑都是應邀之作,“但是我愿意創(chuàng)作最后一座紀念碑,它集中體現(xiàn)了我成長時期乃至今天仍是最重要的問題:環(huán)境以及人類同環(huán)境的關系”。
“什么在消逝”是林瓔第5座、也是最后一座紀念碑,這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個呼吁保護瀕危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大型多媒體互動裝置,在全球不同地區(qū),經(jīng)由不同媒介,運用聲音、影像、雕塑等各種創(chuàng)作手段共同實現(xiàn)。
“紀念碑的主題是關于物種滅絕。我們存在的這個星球正面臨著‘第6次大規(guī)模生物滅絕’,這是唯一一次由人類活動而非災難引起的大滅絕。平均每20分鐘,就有一種動植物毀于人類之手。按此速度,有人預計,100年后世界上多達30%的動植物將不復存在。”
風景里長出來的作品
上世紀40年代,林瓔父母由中國舉家遷往美國,在俄亥俄州一片竹林深處安家落戶。林瓔常常在林子里遠足、騎車,享受親近自然的融融樂趣!爱敃r,俄亥俄州一片很大的湖區(qū)著了火,后來的清潔能源法案、瀕危物種保護法案等都對我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
環(huán)保早已深入林瓔的生活。大約25年前,她就開始在設計中使用可持續(xù)、可回收的材料,“建筑不是要變得環(huán)保,而是選材上必須環(huán)保,這是對環(huán)境的義務!惫ぷ髦,她貫徹環(huán)保原則,為自己項目中的任何碳排放購買碳抵消;她對自然的信仰表現(xiàn)在選擇的項目上,她曾參與紐約布朗克斯一家廢紙回收廠的設計,建成后,這座工廠每天可回收幾十噸辦公用過的廢紙;此外,她還擔任國家資源保護委員會理事職務,同時也是能源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
“我覺得我的一生是因為熱愛自然而存在的。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感應,在其中工作,而不是試圖去征服或統(tǒng)治自然。當年設計越戰(zhàn)紀念碑,當我知道建造地點是公園,就希望保持公園的完整性,建造紀念碑時,我們沒有砍過公園里的任何一棵樹!
林瓔2006年的裝置藝術展“系統(tǒng)風景”深受好評。作品《2x4風景》是由5萬多塊2x4英寸“積木”(由可循環(huán)建材木料砍削而成)自地面堆砌起來的碩大隆丘,隨著光線和視角的變換,這個聳立達10余英尺高的人造室內(nèi)山,像是迎面吞噬人的大波浪,氣勢雄渾。享利藝術館館長理查德•安迪斯贊嘆道:“林纓有種非凡能力,她可以用簡單的方式、自然的材料傳達出復雜而詩意的情境。自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個人對大自然的力量和形體結構的熱情!
林瓔說,她花很多時間從飛機上凝視外面的風景,“在巖石構造、冰川、水紋圖案、日食,以及地球的航空和衛(wèi)星圖像中找到靈感!
除了將“風景”帶入室內(nèi)的龐巨裝置,她還創(chuàng)作各種小型雕塑。沙灘球狀的“棄物小行星”(2009)由撿來的數(shù)千枚塑料瓶蓋組成,使觀者對這個世界過量的碎片殘骸感觸至深;源于地形和自然現(xiàn)象啟發(fā)的“月相”、“雪崩”(1998)等作品,無不體現(xiàn)出深沉的寧靜之美,仿佛傳遞著對大自然的無聲敬意!拔业淖髌妨D模仿地球上的自然形態(tài)。”
關于地球的記憶
站點1:黃石公園,美國第一國家公園
站點2:南極洲,第一國際公園
站點3:青藏高原,通往天空的門
站點4:非洲,最后一片大草原
站點5:亞馬遜河,世界原始森林
站點6:大洋板塊
站點7:人造衛(wèi)星鏈接――連接所有站點,對地球實施監(jiān)控
……
大約6年前,林瓔為她“最后一座紀念碑”設計了這么一個“提綱”。
“我想象的紀念碑不是單一、靜止的紀念碑,而是能夠立刻在許多地方、包括非現(xiàn)實的地方存在的紀念碑,它存在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一個站點將充當同其他站點進行聯(lián)系的紐帶,檢測和分享每一個物理站點的信息。”
當年,林瓔就設想一座能夠檢測星球健康的紀念碑:“從氣候指示器和污染程度到動植物生存環(huán)境的喪失、瀕臨滅絕的物種和生命植物的狀態(tài)。它們提供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具體地點的照片,當整個網(wǎng)絡連接起來時,那將是整個地球的圖片!
去年9月,這張地球“記憶地圖”已有了幾枚拼塊。12天里,林瓔有5個展覽在全球開幕,她輾轉于美國和中國,為藝術項目“什么在消逝”奔走。完成越戰(zhàn)紀念碑以來,她從未這般忙碌過。
在美國舊金山加州科學院,約19英尺長、8英尺多高的“大喇叭”矗立起來。林瓔創(chuàng)作的這件巨型裝置,外部由青銅鑄造,內(nèi)部排列著回收利用的紅杉。整個臥式聽錐體雕塑可以容納兩到三位成人,“大喇叭”的底部是塊屏幕,當觀者走入,可以看到一部由已滅絕物種或瀕危物種的鏡頭剪輯而成的20分鐘短片,印度洋毛里求斯島絕蹤300多年的渡渡鳥,已絕跡的哥斯達黎加金蟾蜍,瀕臨滅絕的帝王斑蝶、金槍魚……整個空間里,觀者還可以聽到這些物種發(fā)出的環(huán)繞聲響,疊加于圖像的文本則描述了這些物種面臨和遭遇的威脅,如全球變暖、人類捕殺等等。短片結尾,它告訴觀者,這部短片播放的20分鐘里,平均有一個物種在這顆星球上滅絕。林瓔表示,她希望能在世界范圍安裝這種臥式聽錐體。
同一時期,“什么在消逝•空屋”在中國展出,作品被安置在北京一當代藝術中心的地下展廳,走入其中,觀者將有在“大喇叭”中的相似體驗。端著一塊有機玻璃,正對地上的投影設備,那些已經(jīng)滅絕和瀕臨滅絕的動物就會在你眼前20厘米處一一呈現(xiàn):一度被認為已滅絕的象牙喙啄木鳥、北極熊和它們賴以生存、卻日漸消融的北極;大西洋中的鱈魚,已滅絕的北美信鴿――很久之前,當它們浩浩蕩蕩地飛過,甚至可以遮擋住太陽的光芒……動物的影像隨著觀者端著的玻璃的傾斜而扭曲,你會發(fā)現(xiàn),你必須端正這塊象征生物棲息地的玻璃,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珍貴。
“什么在消逝”不僅關注具體物種的消逝,還關注物種的規(guī)模、河水流向大海的能力、海陸空動物的遷徙等問題。“如果我們看不到這些問題,何談保護?比如海洋,因為我們看不到它,所以我們不停地污染它。海洋現(xiàn)在面臨危機,75%至90%的魚類數(shù)量在驟降。所以,請去查查那些網(wǎng)站,看看哪些魚可以吃、哪些魚不應該吃。”
林瓔從不吃魚翅。“我們?yōu)槭裁匆稓⑦@些位于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放它們一馬吧!不要讓吃魚翅這么時髦。具體到中國,那些用老虎、獅子、大象、烏龜、熊的器官制成的傳統(tǒng)中藥,肯定有替代品,且藥效一樣。有個科學家告訴我,海馬在幼年就被采集,被用作中藥藥材,它們的數(shù)量正大量減少,而我們對此知之甚少,所以請不要買小海馬!
“什么在消逝”是一座實驗性的紀念碑,也是流動的,作品可以永久性地建立起來,也會去別的國家和大洲巡展,還可以延伸到網(wǎng)絡上。
林瓔設想,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呈現(xiàn)出“什么在消逝”過去、現(xiàn)在、未來3張地圖。一些有力的引語和影像,將用來展示這個星球從前的樣貌,“過去的地圖”會向公眾開放,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記憶添加上去,標注出我們已經(jīng)失去的東西;“現(xiàn)在的地圖”中會標注出為環(huán)保工作的機構,介紹專家、科學家正在努力的方向,“我呼吁大家去幫助他們,比如喝有機茶、有機咖啡,使用有機棉、可回收的紙、木制品等。這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做到的”;關于“未來的地圖”,林瓔正和美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合作,嘗試將2050年時人類可能面臨的情境通過各種方式展現(xiàn)出來。
目前,林瓔已經(jīng)創(chuàng)建“什么在消逝”基金會!斑@個項目會持續(xù)至少10年,某種程度上,它會貫穿我的一生!
相關熱詞搜索:紀念碑 獻給 地球 林瓔 最后的紀念碑 獻給地球 林瓔最后的紀念碑獻給地球 林瓔最后的紀念碑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