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頤:莫讓心靈在黑暗中行走】在黑暗中
發(fā)布時間:2020-03-31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雷頤 1956年生于湖北武漢;1973-1974 河南葉縣田莊公社張申莊大隊插隊;1975.1-1978.3解放軍空軍航空兵14師41團機務一中隊服役;1978.4-1978.9河南平頂山高壓開關廠成品車間當車工;1978.10-1982.7 吉林大學歷史系;1982.9-1985.7 吉林大學研究生院;1985至今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要著作:《薩特》、《取靜集》、《時空游走: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話》、《雷頤自選集》、《被延誤的現(xiàn)代化》。翻譯文集:《中國現(xiàn)代思潮中的唯科學主義》、《胡適與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選擇》、《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與人合譯)
雷頤的履歷表里,1978年寫得分外詳細。
“這一年前3個月我還在當兵,中間退伍當了5個月工人,最后4個月成了大學生。個人命運與時代命運緊密相連,在這一年表現(xiàn)得太明顯了!
起于草莽,這一代學者似乎注定要把眼光投向書齋之外,“對于社會生活中的一些話題,總是忍不住想要發(fā)言”。
歷史隨筆是他從書齋投向現(xiàn)實的集束光柱,在他凌亂的書房里,他笑呵呵地說,專業(yè)學術研究靠勤奮,而寫隨筆才是恣意并且“需要靈感”的一件事情,F(xiàn)實生活中的人和事常常令他想起案頭研究中的舊人舊事,想起那些深藏于歷史縫隙的矛盾、困惑和思考,2007年春天,他將自己幾年來發(fā)表的歷史隨筆結集出版,取名《歷史的裂縫――近代中國與幽暗人性》。
高考英語連抄帶蒙得了14分
1977年初秋,雷頤作為一名維修飛機的地勤兵在福州軍區(qū)空軍服役。這時傳來要恢復高考的“小道消息”。大家雖都將信將疑,卻也忍不住奔走相告。消息最終得到確認,然而他所在的部隊卻沒有名額,“那時我當兵已滿3年,就動了退伍考學的念頭!
1978年元月,他利用探親假,在回家途中專門去到自己的出生地武漢,特地跑到武漢大學看了看!皩W校美得像公園一樣,許多大學生在專心讀書、背書!
當年3月他順利退伍。當兵前他是從河南葉縣作為“插隊知青”走的,退伍后就回到了離葉縣很近的平頂山高壓開關廠,在成品車間當車工。
“我?guī)煾凳鞘〖墑谀,每天提?0分鐘上班,我不得不比他去得更早。他每天推遲半個小時下班,我必須比他再晚走十幾分鐘!
每天午飯后有幾十分鐘休息時間,他就躺在機床旁邊的長條凳子上背書,有時實在太困,背著背著就睡著了!败囬g里機器轟鳴,面對面說話都聽不清,卻一點沒吵醒我,實在是太困了。師傅肯定知道我的辛苦,也不喊醒我,幾次都是車間主任把我推醒,醒后怪不好意思的!
一天,他忽然聽一位也準備參加高考的工友說,有人得到消息,如果不參加英語考試就沒有資格上重點大學,只要參加考試,哪怕是零分,也可以上重點大學。
雖然他那時連26個英文字母都認不全,還是趕緊跑到高招辦,申明自己要考英語。
英語考試前一天的晚上,他找到一位英語老師,請他把“緊跟華主席,進行新長征”和“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這兩句最流行的“政話語”譯成英語,背了又背。
拿到試卷,卻怎么也找不到這兩句話。
“試卷我一句都看不懂,好在還有不少選擇題,我就亂選一氣。跟我同桌的考生在卷子上寫個不停,顯得很懂的樣子,周圍的人就開始抄他的,我也抄了幾句,但是抄的是什么,完全不知道。連抄帶蒙,我的英語總共才得了14分!
不參加英語考試就不能上重點大學,最后也被確認為謠傳。雷頤最終如愿成為吉林大學78級歷史系學生。
這一年千千萬萬人的命運同他一樣發(fā)生了重要轉變,知青返城、右派平反、許多冤假錯案得以糾正!拔覀兡且淮硕际恰畣挝蝗恕、‘政治人’,老百姓的生活深受時局變動的影響,因而個個都‘政治過敏’,報紙上中央領導的排名順序,大家都背得滾瓜爛熟,稍有變化,都很關注!
如果我們認真去讀近代史
學歷史是為了“曲線救國”,他真正的目標是當作家,“我們這代人深受高爾基影響,認為搞文學創(chuàng)作更重要的是社會閱歷,當時報了一個誰都沒想到的考古專業(yè),圖的就是大多數(shù)時間在野外,可以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增加社會閱歷!
沒想到考古專業(yè)錄取分數(shù)非常高,他最終被歷史系歷史專業(yè)錄取了。
“一開始我的興趣在外國史,后來上中國近代史,聽著聽著,就覺得80年代初那個環(huán)境跟近代中國非常相像,很有意思。都是閉關鎖國了很長時間,突然開放,一下子有很多爭論和迷惑。很快我的專業(yè)興趣就轉到中國近代史了。”
在他看來,讀中國近代史,對于理解中國現(xiàn)實極有幫助,“如果我們認認真真地讀中國近代史,后來好多的不必要的爭論曲折實際上是可以避免的。”《歷史的裂縫》一書中有篇文章講李鴻章修鐵路,自1872年首倡,至1886年方才得到清廷正式批準,其間洋務派與保守派展開了鐵路建設“姓共(和)還是姓君(主)”的大討論。
這篇文章是他做洋務運動研究的副產品,他常常會在書桌前產生時空交錯之感,“現(xiàn)實和歷史研究是可以互動的,因為現(xiàn)實總是歷史的延伸。什么東西都要問一個姓什么,呵呵,這個情況,像不像‘文革’的時候,‘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無論什么事情,首先要問一個‘姓社還是姓資’?現(xiàn)在這樣的爭論恐怕還在。”
他最近做的晚清電報局研究為這個爭論做了一個風趣的補充,“保守派把電報和忠孝聯(lián)系在一起了,用電報就是不忠不孝,因為用電報要在地下挖很深,這個東西是連通地脈的,驚擾地脈就會驚擾祖墳,這就是大不孝、大不忠。”
研究歷史,局限于文本是非常危險的
與多數(shù)歷史學家靜守書齋不同,雷頤總是熱切地把身子探出窗外。開博客、寫隨筆、在報刊上撰寫評論文章,甚至開設大眾歷史講座,就差上“百家講壇”了。
徐友漁先生寫文章稱贊雷頤“會講故事”,三言兩語,便勾勒出那時情勢,字里行間的弦外之音,由讀者自己體味。
在雷頤看來,把歷史說給大眾聽,也是歷史研究者的一種使命!鞍讐垡拖壬鷮戇^一篇文章,《司馬遷寓論斷于序事》,老先生1961年寫的,1980年又拿出來發(fā)表,因為情況始終沒有得到改善,就是有感于史學界不會講故事,他號召大家向司馬遷學習,‘要使我們的作品能吸引人,能讓人愛看,才能發(fā)生更大的效果!鋵崗墓畔ED起,歷史都是以敘事為主,你把事情敘述清楚了,根本不需要你去下結論,讀者自然就能體會!
在歷史文本之外,他也提醒學界關注藏于民間的、日常生活中的歷史記錄!把芯繗v史一定要透過文本,局限于文本是非常危險的!
“有些比較年輕的學者,研究當代史的,他看到1958年《人民日報》關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那些報道,說人民公社怎么好怎么好,然后就通過這個文本得出一些很可怕的結論,這真是很糟糕的。我們都知道,那時報紙上的宣傳都是最冠冕堂皇、最正面的,你用這個來做研究,怎么能夠知道真相?歷史研究一定要透過文本,看看文本背后究竟是什么樣?要看看這套理論究竟用來做了什么,要達到什么目的!
他寫過一篇文章叫《DV改變歷史行為》,為當下百姓對歷史記錄的參與喝彩。
“影像記錄是最生動、最真實的,但是立場不同視角也不同。過去我們看到的都是一種類似于官方視角的東西,但是DV給了普通人記錄歷史的可能”。
“我在鳳凰衛(wèi)視看到一個民間人士拍的DV,講一個女菜販如何在社區(qū)里偷偷賣菜,跟城管打游擊,如何用賺來的錢維持家人的生計,拍得非常真實,這個里面有一種同情。呵呵,這個跟我們在新聞里看的,治理城市面貌,把無照小販曝光的那種視角是完全不同的。往大了說,其實就是對歷史的兩種不同記錄!
人物周刊:挺佩服你們這代人的。被生活耽誤了好多,但是后來都補齊了,像我們這種按部就班上學的,反而越來越?jīng)]有爆發(fā)力。
雷頤:有一句話叫“千頃地一棵苗”,實際上我們的成就是以大量同齡人的犧牲為襯托的。我們中間的大部分人下鄉(xiāng)后沒考上大學,回城很晚,歲數(shù)也大了,沒什么文化,都是做著最差的工作,大多數(shù)早早地下崗了。我寫過這方面的文章,特別強調絕對不能把少數(shù)的成功者作為這一代人的代表,不能忘記那些被犧牲掉的絕大多數(shù)。不能以少數(shù)人的歷史來代表絕大多數(shù)人的歷史,這是一種不公平,一定要警惕這一點。
人物周刊:您一直致力于歷史真相的研究和傳播,但是歷史研究還有很多敏感地帶。從您的角度來講,怎么平衡這個尷尬呢?
雷頤:從個人來說,我覺得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做而已。但是從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考慮,我非常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放寬尺度。我寫文章反復談到遺忘歷史、回避歷史、篡改歷史的可怕之處,“當過去不再昭示未來,心靈便在黑暗中行走”,這是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一句名言,值得我們深思。
相關熱詞搜索:行走 莫讓 心靈 雷頤:莫讓心靈在黑暗中行走 莫讓心靈在黑暗中行走 別讓心靈在黑暗中行走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