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琛:白血病患者的“陽光”事業(yè)|慢粒白血病格列寧
發(fā)布時間:2020-03-20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他曾是讓人羨慕的北大學子,未來充滿無限美好的可能。上帝給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6年前,他被檢查出患有白血病,醫(yī)生估計他還有最后5年的生命。年少風華面對病魔的拷問,他選擇了不屈、搏斗,幫助自己和所有的白血病患者尋找延續(xù)生命的希望,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民間骨髓數據庫。困難如影隨形,他卻不折不撓,始終堅持。他就是陽光骨髓庫的創(chuàng)建者劉正琛。
攝影/本刊記者 李櫻
劉正琛不像一個白血病患者。年屆三十的他,看上去還像個大男孩,開朗,健談,快樂,青春飛揚,活力四射。他告訴記者,現在病情控制得不錯,醫(yī)生預言的5年生命期限已過,也許還能控制四五十年。只是比正常人容易疲勞,缺鈣,易抽筋。
劉正琛就是這么一個積極樂觀的人,以至于在電視臺作節(jié)目,編導經常抱怨他沒有白血病患者的感覺。劉正琛的積極和樂觀也是慢慢培養(yǎng)起來的。最初患病的時候,他也一度很悲觀,很絕望。
劉正琛是北京大學陽光志愿者協(xié)會創(chuàng)始人和現任執(zhí)行理事,他發(fā)起創(chuàng)建的陽光骨髓庫(或造血干細胞庫)是中國大陸第一民間骨髓庫,已幫助90余位患者找到了匹配的骨髓,幫助3位患者完成了拯救生命的移植。
由于對公益事業(yè)的突出貢獻,劉正琛曾當選首屆“北京市十大志愿者”、“首都十大公德人物”、《大學生》雜志2004年度人物等,入選央視“2006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候選人,并于2007年底榮獲第3屆“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稱號。
那個冬天很漫長
1995年,17歲的劉正琛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學院。2000年,他又考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攻讀碩博連讀研究生。好年華、好專業(yè)、好前程,當時的他幾乎是一個幸運兒的標本。
然而,2001年12月4日,正在準備博士資格考試的他被診斷為罹患“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當時醫(yī)生估計他只剩5年的時間,必須進行骨髓移植(造血干細胞移植)才有望痊愈。這場病成了他命運的拐點。從令人羨慕的天之驕子突然變成被人同情的“絕癥患者”,這種巨大的角色變化對他打擊很大,一度讓他很悲觀,很絕望,很茫然。
那個冬天很漫長,住在北醫(yī)三院的他每天都夢想著重回北大校園上課,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但是要想做造血干細胞移植,就必須找到和病人HLA(人體白細胞表面抗原)完全匹配的骨髓捐獻者。劉正琛和弟弟匹配的可能性最大,是1/4。然而,2002年1月18日,檢測結果表明兩人完全不匹配。
他需要找到配型合適的非血緣關系供者,然而當時在中國大陸尋找匹配的骨髓猶如大海撈針一樣艱難。
劉正琛查詢有關骨髓庫的資料,了解到的現實令他十分痛心:截至2001年底,國內有400萬血液病患者,其中需要骨髓移植的大約有幾十萬人。我國大陸的骨髓庫自1992年起步,至2001年,對外公布的檢測數據卻只有兩萬余份。而美國有460萬人的骨髓數據庫,寶島臺灣也有20多萬。
這種現狀令他陷入沉思。他在新近出版的《至樂:愛與生命的奇跡》一書中提到當時的心情,“我無法想象,我們堂堂13億人口的大陸,建立不了一個骨髓庫。當我想到,我找不到骨髓,同樣也會有千千萬萬的患者找不到骨髓的時候,我開始問自己:我能做點什么?”
經過一番思考,他終于建立中國第一個民間骨髓庫“陽光骨髓庫”,檢測愿意捐獻骨髓志愿者的HLA數據,供所有需要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免費查詢。
多檢測一個人,就多一份希望
“我本科是學數學的,想到盡管任何兩人之間匹配的可能性很小,但對于一個有四五百萬數據的骨髓庫,每個患者大概會有80%的可能性找到匹配的骨髓。換個角度來想,對于我國400多萬的患者群體,每個捐贈者也大概有80%的可能性找到和自己匹配的患者!
2002年1月20日,在家人和同學、好友的支持下,劉正琛啟動了最初的項目――“陽光100”計劃,為100名志愿捐贈者檢測HLA,并向社會免費公開檢測數據。
建骨髓庫需要的是資金,一個人的檢測費用是500元,實現他的“陽光100”計劃就需要5萬元的檢測費。他的父母拿出了5萬元,解決了第一筆資金問題。真誠的愛心感動了許多人,北大的不少同學紛紛報名參加檢測。
2002年3月11日, 108位志愿骨髓捐獻者在兒童醫(yī)院完成了捐贈者的全部檢測工作,實現了劉正琛的“陽光100”計劃。這一天恰好是劉正琛24歲的生日,這是他一生中收到的分量最重的一份生日禮物。
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期,放棄還是堅持?
萬事開頭難。劉正琛和志愿者們一起經歷了最為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期!瓣柟1000”光檢測費用就需要50萬元。為了繼續(xù)推動這件事情,在學校的幫助下,他在2002年6月創(chuàng)立了“北京大學陽光志愿者協(xié)會”,希望凝聚更多的力量。
為了籌款,劉正琛策劃了“陽光大型慈善義演”。他和志愿者連續(xù)幾天站在北京11月底的寒風中賣票,在北大三角地一站就是四個多小時。這場在北大百年紀念講堂里的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央視著名導演金越親自擔任晚會總導演,著名主持人王小丫、馬東擔任主持,很多大牌的演員、歌手都過來義務獻唱。門票及捐款收入共計7萬余元,大大緩解了“陽光”的經濟困難。劉正琛卻累得感冒了兩次,而感冒對白血病人有生命危險。
但是,由于籌集到的經費大多用在檢測上了,協(xié)會里還是經常一分錢也沒有,活動開展變得十分困難,甚至同學們打電話、打印、復印都是自己掏腰包。
除了資金問題,劉正琛還得尋找愿意捐獻骨髓的志愿者。許多人對捐獻骨髓不太了解,認為會損害身體。有時候去搞骨髓捐獻的報名活動,許多學生面對白血病患者一個個感人的故事,看到捐獻者的一點點骨髓就可以改變患者命運的宣傳后,都會激動地報名。但是兩個星期之后,當志愿者聯系他們進行檢測的時候,大約會有一半的人因為各種原因放棄檢測。
另外,相處時間長了以后,朋友們和志愿者們會忘記他的身體狀況,忘記他是一個需要靜養(yǎng)和治療的患者,對他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抱怨也就接踵而至。
最大的動搖發(fā)生在2003年的“非典”之后,由于畢業(yè)和其他原因,協(xié)會的骨干差不多都走光了,“陽光”變得支離破碎。
同時,隨著服用格列衛(wèi)(一種藥物),劉正琛的病情得到了比較有效的控制。越來越多的醫(yī)生告訴他,對于他這樣的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來說,骨髓移植已不再是首選方案。他不需要繼續(xù)尋找骨髓了。
很多朋友建議他不要繼續(xù)做“陽光”了,應該去過“正!钡纳盍。這時,一位在電視臺擔任副總編輯的老師也向他發(fā)出邀請,希望他去做主持人。這個機會很有誘惑力。他似乎有充分的理由放棄“陽光”了。
陽光總在風雨后
“陽光”的發(fā)展屢經坎坷。2005年,有一個檢測機構答應免費做檢測,但是招募到志愿者后,該機構卻變卦了。2006年,團隊又出了大的變動,協(xié)會的全職人員再一次差不多走光了,以至于無法開展任何活動。兩年內做了很多無用功。
2006年6月,從光華管理學院畢業(yè)后,他沒有像他的大多數同學一樣,或從政或從商,而是堅定不移地投入到了“陽光”的事業(yè)中。
“陽光”成立6年來,已在北京、保定、廣州、石家莊、深圳、南昌等城市超過50所高校做過宣講活動,受眾面超過10萬人,前后總共募集資金一百余萬,招募了超過一萬名志愿者,為數千位患者提供了信息咨詢服務。目前, 陽光骨髓庫儲存的HLA數據量已達2362份,是中國大陸規(guī)模最大的民間骨髓庫。
隨著“陽光”的發(fā)展壯大,劉正琛越來越認識到,公益組織的領導者要做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既要有理想主義的情懷,又要學會把理想分成階段性的目標,腳踏實地去執(zhí)行。
過去他經常很焦慮,希望把骨髓庫做得更大一些,盡快做到1萬的目標,F在他開始采用目標管理的方式,例如“陽光”今年的目標是新增1000分檢測數據,征募100萬善款。
“陽光”還有更遠大的抱負,那就是把“陽光”辦成一個運作規(guī)范、操作透明、理念先進的公益組織,向社會提供規(guī)范、高效、專業(yè)化的綜合性公共服務。
相關熱詞搜索:白血 病患者 事業(yè) 劉正。喊籽』颊叩摹瓣柟狻笔聵I(yè) 劉正琛 北大學子劉正琛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