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亡于管理制度滯后:秦朝的管理制度
發(fā)布時間:2020-02-29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曾經(jīng)的管理神話:打造過一個純法制王國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西北,就有過一個比較理想的純法制國家:秦。 證據(jù):來自一份考察報告,報告名稱為《茍子?強國篇》。
考察者:儒家人物荀子教授,考察時間不詳,但可以定位在戰(zhàn)國末期。
考察過程描述:歌廳里沒有靡靡之音,大街上沒有奇裝異服,老百姓很順從管理層,而管理層“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進入首都,觀察京官們朝九晚五干些啥:早上出家門去上班,下午出辦公室回家,其間沒有一個在網(wǎng)上炒股聊天的,也沒有一個半路跑出去喝茶泡吧的,大家規(guī)規(guī)矩矩上班!俺鲇谄溟T,入于公門,出于公門,歸于其家,無有私事也!鞭k事效率如何呢?處理政事聽取訴訟等活動,沒有任何延滯拖沓的:“百事不留”,部門之間不踢皮球,監(jiān)獄里沒有收押超期的嫌犯。
考察評語一:治之至也。也就是說達到了管理的最高境界。
考察評語二:民有古風,官有公心。最重要的是“公心”,以公為心,就是以國家法令規(guī)章為心,不以私人利益為心。
依法唱歌,依法穿衣,依法上班,依法辦事,這是一個法制典范。
一個強大的集團,必定是一個管理良好的集團。所以,靠著嚴格有效的管理,秦統(tǒng)一天下,從秦國變成秦朝,可謂以管理取勝。
先進管理不被接受:六國人早就抗拒秦的制度
不過,對于專家的話,老百姓不一定信。荀子將秦國的管理說得天花亂墜,六國的百姓卻不太接受?聪旅嬉粋案例:
公元前262年,韓國上黨被秦軍孤立,上黨的老百姓紛紛往趙國跑,卻不往秦國去。為什么?因為“不樂為秦”上黨人就不樂意當秦國人。而且天下人都“不樂為秦之日久矣”,也就是說我不想當秦國人已經(jīng)很久了。你管理好怎么啦?我六國人不稀罕。因為沒有人情味,個個要考核,家家要牽連,這樣沒有人情味的國度,人生有什么樂趣呢?
西北的百姓吃苦耐勞,杜甫說:“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那種整齊劃一,嚴酷無情的管理比較奏效,但移到東方就未必。
這個在統(tǒng)一前就暴露出來的管理的人性化、差異化問題,并沒有引起秦國管理者的重視。
從秦始皇到秦二世,一直實行大規(guī)模的基礎建設,樓堂館所建設,邊防建設,陵墓建設,將天下男子都視為苦力,將天下女子都視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主力。全天下2000萬人口,有400萬在修長城,修驪山陵,修阿房宮,或者從事戰(zhàn)爭。
我們試想一下,那些嬌滴滴的中山地區(qū)女子,本來是娛樂界超女的不二人選,你卻叫她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去插秧收割;齊國的男子喜歡耍耍劍,正經(jīng)的時候做點鹽生意,你卻叫他挽起袖子去搬磚頭修長城;再如劉邦哥,就喜歡喝喝酒,泡泡美眉,然后說點大話,你卻叫他帶著斗笠,穿著蓑衣去押送苦力。
天下人不喜歡什么,你偏要天下人干什么;天下人喜歡什么,你偏不準天下人干什么。盡讓人干不樂意的事。
哪有這樣的管理制度?
最拙劣的管理方法就是讓大家覺得不自在,不爽,嚴重違背人的天性,賈誼在《過秦論》里說“仁義不施”。
什么是仁義?就是恰如其分的管理方法,就是具有人性化的管理風格。嚴格而不嚴酷,肅穆而不肅殺。過去處于攻的態(tài)勢,你可以不仁義;現(xiàn)在處于守的管理地位,你不得不仁義?稍撊柿x了你不仁義,就是管理制度滯后。
管理滯后造成很大的管理問題。
管理滯后帶來的后果:法制過分嚴苛導致司法腐敗
人人說秦施行暴政,暴政后面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呢?是一種不自信的管理心態(tài)。管理者由于對自己的智慧沒有信心,他們會采取一種粗暴的管理辦法,這樣會省去很多耐心細致而辛苦的工作。秦的管理者顧慮到管理范圍擴大,人員更復雜,自己卻沒有耐心和智慧去打造與實際情況相符合的制度,于是干脆一刀切,一律以嚴酷的態(tài)度來對待,正如樊噲所說:“殺人如不能舉”,殺人生怕不能殺光。
兩次遲到改變秦朝
過分嚴苛的法制并不能有效地管理,相反的,倒是方便了那些操作法制的官吏。掌握人民生死大權的他們,找到了徇私舞弊的機會。秦朝的法制終于走向腐敗的一面。
案例一:項羽的叔父項梁,曾經(jīng)在櫟陽縣犯法入獄,但他通過熟人寫信,讓櫟陽縣司法官吏司馬欣人為地及早結束案件,讓自己沒事出獄。項梁出獄,又殺人,也沒被逮著,帶著項羽逃到吳中。
案例二:又是項羽的叔父――項伯,也曾經(jīng)殺人,結果被張良想辦法救出。
從這兩樁民間刑事案件來看,嫌疑犯和刑事犯罪分子可通過一封信擺脫司法程序,犯有殺人罪可以逃避懲罰,秦朝的司法也夠爛的了。
司法的腐敗導致治安惡化,下面的案例最具有說服力:
公元前217年某夜,秦始皇帶了四個武士微服私訪,在蘭池,他們碰到了民間武裝,“逢盜蘭池”。這幫勢力居然讓秦始皇“見窘”。一度陷入窘態(tài),可見治安的狀況有多么糟糕,而且還是在天子腳下。
在嚴苛的法制下,項梁、項伯這樣的江洋大盜沒事,遵紀守法的老百姓卻遭殃。往前線服兵役,如果遲到就要處斬。這條管理措施明顯不符合統(tǒng)一后的事實。錢穆認為,七國時期,各國地域狹小,限定服役人員短期內(nèi)趕到邊關是現(xiàn)實的,但統(tǒng)一后疆域擴大,再這么限時要求就不現(xiàn)實了。
人對遵守不了的制度和達不到的要求是會反彈的。既然我趕不到,我干脆遲到好了;既然遲到要處死,那我干脆推翻這套管理體制好了。于是,兩次著名的遲到事件改寫了秦帝國的歷史:陳勝、吳廣遲到,劉邦遲到。
管理者心態(tài)變化:秦始皇或想改變方法秦二世卻跟不上了
贏政的政治理想到底是什么?他的心態(tài)有沒有過變化?我們且從碑刻里找蛛絲馬跡。
從秦始皇的碑刻看秦始皇的政治理想。
從碑文看,秦始皇還是很有民生觀念的。他并不忌諱“仁義”,而且想要老百姓(黔首)富起來,讓男人在田里樂呵呵地勞動(男樂其疇),讓女人安分守己地紡紗織布(女修其業(yè))。
秦始皇的心態(tài)也在變化。公元前211年,使者在華陰收到一塊玉璧,還捎上一句話:“祖龍今年死。”祖龍,即秦始皇。剝?nèi)ミ@個事件的神話外衣,其實它是民間信息的反饋,民間在詛咒秦始皇快點死。秦始皇并沒有像以往那樣勃然大怒,搜捕傳言人,而是“默然良久”。他似乎在反思。
接下來他進行人生的最后一次巡游,一路上他在想什么?不得而知,但是臨死前他做了一個重大決定:“讓長子扶蘇回來主持喪事。”
這道遺旨,按照趙高推論,就是繼承皇位。而長子扶蘇當初就是因為反對父親的暴力路線而貶謫去守長城的,秦始皇的決定,透露出一個重要風向:他希望通過仁義的扶蘇改變管理制度。
然而,歷史已不給秦帝國易轍的機會。一場陰謀讓胡亥登基了,而仁義路線的可能執(zhí)行人扶蘇被害。
國民還是寄托了很大期望給秦二世的。賈誼說:“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天下人拉長脖子等他改變。然而秦二世對自己很沒有信心,他最怕的是百官看見他在管理上的無能。趙高揪住了他的缺點說:“皇上您公開處理政務,萬一被臣下看見短處,‘示群臣短也’,豈不是損壞您的威信嗎?”秦二世于是干脆做沙漠里的鴕鳥,躲在深宮不見百官。
一個心智都很弱的管理者,當然沒有自信心去改變管理方法,只有將原有的嚴酷管理方法強化下去,“用法益刻深”,讓懦弱無能的自己保持一種神秘感、肅殺感,他這樣才有安全感。這個時候的秦二世,其實已經(jīng)患上自閉癥。
一個患有自閉癥的管理者,連員工都不敢見,這家公司還能發(fā)展到哪里去?當然是破產(chǎn)崩潰。
相關熱詞搜索:秦朝 滯后 管理制度 秦朝亡于管理制度滯后 秦朝亡于誰之手 秦朝李斯怎么死的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