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勻:小城之“宜”_都勻小城有喜
發(fā)布時間:2020-02-12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請到都勻來。 這里不雨而潤,不煙而暈,溫風如酒,波紋如綾。 請到都勻來。 這里宜游、宜醉,這里宜心、宜夢。 如果你想卸下疲憊和孤獨,如果你想找尋美麗和自由,請到都勻來。
聽石橋講述古人的智慧
橋是都勻給人的第一印象。
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這樣描述都勻的橋:“西門大溪上有新架梁,壘石為九門甚整,橫跨洪流!
由于境內河流縱橫,又處南北交通要沖,早在元明時期,都勻就以橋梁建筑著稱。
都勻橋梁多姿多彩:銀獅橋玉砌雕欄、遇仙橋氣勢恢宏、彩虹橋造型別致、玉帶橋橫跨碧波、百步跳蹬橋浪花飛濺。
都勻擁有各類古橋及現代橋梁100多座,融古典情調與現代風格為一體,成為貴州城市中獨一無二的景觀。
其中,百子橋承載著都勻人最久遠的記憶。該橋橫跨于劍江之上,長140米,寬12米,高11.5米,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農歷的三月初三和四月初八,少數民族的節(jié)目在百子橋上隆重上演。八月暑天,橋上清風送爽,都勻人聚集于此,提籠架鳥,下棋打牌,偶爾也會談起當年修建此橋的唐文升,感念古人的遺澤。
游劍江丈量生命的綿長
無河哪有橋?
劍江,都勻的母親河,正是它托起了都勻大大小小的橋,也正是它造就了都勻橋城。
劍江,一個陽剛的名字,其實卻是一條靜謐安詳的河流,更重要的是,劍江是一條潔凈清澈的河流。
劍江日夜流,伴隨它的,是都勻久遠的城市歷史。都勻最早是西南各部族遷徒的重要走廊。商周以降,歷經秦漢各代的經營,都勻逐漸成為民族交融通商的重鎮(zhèn)。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這里成立了都勻衛(wèi),一百年后的弘治七年(1494年)成立了都勻府,都勻一直就是黔南地區(qū)的政治文化和軍事的中心。
都勻人視劍江為母親,世代保持著她的涪凈。劍江亦如慈母,日夜庇護著她的兒女。
走石板街揀拾遺失的時光
到都勻,怎能不到石板街走―遭?
被踩得發(fā)出光亮的石板街是明朝洪武年間的建筑。這條街呈南北走向,南面有牌坊,北面連著原來的城門,是明清以來通往廣西的驛--站。
街道不長也不大,卻寧靜古雅。時光流逝,在這里遺落下馬隊的駝鈴、軍隊的號角、人事的更替,只有都勻人不老的愛情,至今依然綻放在古老的街道:都勻人結婚,一定會沿著這條街,從南門走向北門,從幸福走向新的幸福。
街道兩旁,世代居住著苗人、漢人、布依人,他們用每一個朝夕、每一碗米酒、每一個生命的誕生,共同敘寫著石板街亙古的傳說。登斗篷山體悟渺小與永恒
斗篷山距離都勻22公里,是一個6000多公頃的原始森林。
斗篷山主峰海拔1961米,是苗嶺山脈的主峰,也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它還是長江主要支流――清水江的發(fā)源地。
斗篷山山峰秀麗,挺拔云表,竹木森森,蒼翠重疊。這里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紅豆杉、珙桐、銀杏等22種,有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大的小紅栲森林群落,還有世界上稀見的毛環(huán)方竹。
如果你足夠幸運,也許可以與黑熊、獼猴、紅腹錦雞等珍稀的動物相逢。
穿行于斗篷山,清幽欲絕,忽覺發(fā)潤面潮,原來是“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登上斗篷山,只見空青冥冥,萬籟俱寂。置身于斯,渺小如一粟,無盡者,唯山間清風與明月。
來都勻吧
來都勻吧。
這里的山郁郁蔥蔥。
這里的水清澈明亮。
這里的橋古老結實。
這里的人淳樸善良。
來吧,來都勻吧。這里的山水與人,盡可以讓你將身心安放,將夢想追逐。(圖片由黔南州旅游局提供)
相關熱詞搜索:都勻 小城 都勻:小城之“宜” 都勻小城橋不同 都勻:小城之宜 pdf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