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與新中國華僑高等教育的發(fā)展
發(fā)布時間:2019-08-11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摘 要:王越,當代知名教育家、“百歲大學校長”,1958-1970年、1978-1982年兩度任“華僑最高學府”暨南大學副校長。他心系華僑高等教育發(fā)展,積極參與暨南大學的重建、復校工作,協(xié)助陶鑄校長主持校務,還參與籌辦暨南大學醫(yī)學院,關心僑校教學科研與學生德育工作,為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與復校作出重要貢獻,在百年暨南史乃至新中國華僑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關鍵詞:王越;暨南大學;華僑高等教育
王越(1903-2011),廣東省興寧縣人,當代知名教育家、“百歲大學校長”,其一個多世紀的生命歷程充滿傳奇色彩。他出生于清末,求學于民國時期,師從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并形成一生的教育理想,受教于燕京大學美籍教授并接受共產主義思想啟蒙,在戰(zhàn)火紛飛中錘煉了氣魄和膽識,在文革的陰霾中仍寄情教育史研究[1],曾于1958-1970年、1978-1982年兩度出任“華僑最高學府”暨南大學副校長,為教育事業(yè)奮斗近80載。2018年是暨南大學①老校長王越誕辰115周年,也是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60周年、復校40周年。作為一名廣受贊譽的教育家,王越可謂“一樹滿桃李,兩度履暨南”,為暨南大學1958年重建與1978年復校作出了特殊貢獻,對百年僑校的復興和發(fā)展居功至偉,在華僑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為新中國華僑高等教育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奉獻了畢生心血。學界對陶鑄、廖承志與華僑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但對王越在推動華僑高等教育發(fā)展方面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幾乎未有涉獵,僅以新聞報道的形式見諸報刊,個別學術論文從某一角度對王越進行專題研究,如彭梅蕾發(fā)表于《高教探索》(2011年第4期)的《百歲教育家王越的教育思想與辦學實踐》,探討了王越的教育思想和辦學實踐,詮釋了王越作為教育家的人格魅力與個性特征。本文依據暨南大學檔案館館藏資料、暨南大學校史及與王越相關的回憶錄、傳記、訪談等資料,著重闡述王越對 “華僑最高學府”暨南大學的兩度恢復、新中國華僑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所作出的積極貢獻。
一、苦心擘劃:參與“華僑最高學府”暨南大學重建
以傳承中華文化薪火為己任的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間國立華僑大學。1949年8月,囿于師資缺乏、經費緊缺、生源日減等多重困境,暨南大學并入復旦、交大等高校。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海外僑生紛紛回國求學。為了滿足海外僑生考升中國高等學校的迫切愿望,廣東省政協(xié)等部門提出在地處沿海的僑鄉(xiāng)廣東籌辦一所華僑大學。由于暨南大學歷屆學生多系海外歸國僑生,畢業(yè)生在南洋各地為數眾多,與海外華僑有悠久的歷史關系,在愛國民主運動中有著光榮歷史,因此在廣東籌辦這間大學決定沿用“暨南大學”的名稱。[2]1958年秋,在中共廣東省委、省人委(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及省政協(xié)的共同倡議下,經國務院批準,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
根據廣東省政協(xié)第25次常務委員會的決議,暨南大學籌備委員會(原華僑大學籌備委員會)于1957年9月12日成立。[3]1958年9月24日,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宣布籌備委員會的工作結束。隨后,暨南大學建校委員會成立。建校委員會共有38名委員,由內地及港澳地區(qū)熱心教育事業(yè)的知名人士、相關部門負責人構成,廣州市市長朱光任主任委員,王越、陳序經等13人任副主任委員。是年,王越從中山大學教務長調任暨南大學第一副校長。次年11月,上級批準陶鑄正式兼任暨大校長。[4]
暨南大學重建初期面臨諸多困難。重建后的暨南大學是在廣州歸國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校的基礎上逐步擴建而成,但當時該校移交給暨大的校舍只有約35000平方米[5],遠遠不能滿足辦學需要。興建校舍、擴建校園成為當務之急。在中央和廣東省委的關懷、支持與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的熱心贊助下,暨大根據發(fā)展規(guī)劃,有條不紊地分批興建學生宿舍、教工宿舍、幼兒園、飯?zhí)。王越作為建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積極參與暨南大學籌建工作,興建暨南大學校舍,籌措暨南大學辦學經費,改善暨南大學校園環(huán)境。暨南大學的各項工作迅速步入正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至“文革”前,暨南大學業(yè)已成為一所初具規(guī)模的綜合性大學,招收和培養(yǎng)了大批華僑青年,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建設人才!斑@里有中央的支持,有華僑、港澳人士的贊助,有陶鑄的領導,但是在學,F(xiàn)場總其成者是王越、梁奇達,他倆一政一黨、一文一武、一寬一嚴、一緩一急,是在知識結構、領導藝術、工作作風等方面可以互補的理想搭檔!盵6]暨南大學原黨委書記張德昌高度肯定王越對于重建暨大的重要貢獻。
(一)參與籌備新設專業(yè)
1958年9月8日,在暨南大學辦公樓二樓會議室召開了籌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出席人員有:陶鑄、梁奇達、王越等17人。大會主要討論了開學前的有關籌備工作。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學;I備辦公室主任梁奇達向大會通報了學校基建、招生、科系基本情況。王越在會上就暨南大學的專業(yè)發(fā)展方向發(fā)表重要意見,提出設立財經系、紡織系,以適應當時經濟社會發(fā)展要求。[7]此次會議還根據陶鑄同志的意見,成立了新系專業(yè)籌備組,由王越、梁奇達、史丹三位副校長分工負責,并由有關單位協(xié)助開展籌備工作。[8]至重建后的1960年秋,暨南大學就已成為一所頗具盛名的文理綜合大學,包含中文、歷史、經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7大系及11個專業(yè),另設預科。[9]
(二)謀劃學;ㄓ玫
因學校用地面積較為緊缺,為了暨南大學的長遠發(fā)展,陶鑄每兩周抽空來校,與王越共商學校發(fā)展大計。當時學校附近有大片農田,王越在陶鑄的支持下,致函廣州市市長朱光,提出村民每交一畝地就可讓兩人進暨大當工人。暨南大學校舍問題得以順利解決,并于1958年9月如期開學。[10]“擴建后,暨南大學的校舍南從黃埔大道,北至南大路,東起工業(yè)區(qū)轉運鐵路,西到石牌村,占地面積共三十七萬平方公尺!盵11]
。ㄈ┒喾交I措辦學經費
在1958年3月20日廣東省教育廳上報國家教育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暨南大學的辦學經費,政府負擔三分之一,華僑投資公司負擔三分之一,學生學費解決三分之一。[12]為了籌措辦學經費,王越和其他校領導積極吸納華僑捐款。1959年4月21日,王越致函梁奇達(時任暨南大學黨委代理書記),詳細說明華僑捐款的相關進展。[13]廣大華僑、歸國僑眷和港澳同胞熱心參與祖國教育發(fā)展,積極捐資助學,僅1958年,就收到來自各方面的捐款共計200余萬元。[14]其中,20世紀50年代末,香港知名人士王寬誠捐資100萬元興建暨南大學教學大樓,成為當時廣東省最大的教學大樓,解決了師生上課的實際問題。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