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精品,久久中文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播放,香蕉视频免费网站,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91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地理常識(公務員考試)

發(fā)布時間:2020-08-14 來源: 黨課講稿 點擊:

 《地理常識》

 第一部分

 天文常識

 一、宇宙天體

 1.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體。

 2.恒星:自身能發(fā)光,由熾熱氣體組成,主要成分是氫和氦。

 3.星云:是由氣體和塵埃物質(zhì)組成的,呈云霧狀外表的天體。

 4.太陽:太陽是由熾熱的氣體組成的球狀天體,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太陽的大氣結(jié)構(gòu)即為太陽的外部結(jié)構(gòu),從里向外分為光球?qū)印⑸驅(qū)、日冕層。太陽活動的周期?11 年,主要標志是黑子和耀斑。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擾亂地球大氣的電離層;②產(chǎn)生“磁暴”現(xiàn)象;③產(chǎn)生極光。

 5.行星:行星是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近似球形的天體,它們不發(fā)光,質(zhì)量比太陽小得多。太陽系目前已知的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6.黑洞:宇宙空間內(nèi)存在的一種超高密度天體,由于類似熱力學上它是完全不反射光線的黑體,故名為黑洞。

 7.天體上有生命存在的依據(jù):適宜的溫度、大氣和可利用的水。

 8.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論是關(guān)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大爆炸理論誕生于 20 世紀 20 年代,在 40 年代得到補充和發(fā)展,但一直寂寂無聞。

 40 年代美國天體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該理論認為,宇宙在遙遠的過去曾處于一種極度高溫和極大密度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被形象地稱為“原始火球”。所謂原始火球也就是一個無限小的點,現(xiàn)在的宇宙仍會繼續(xù)膨脹,也就是無限大,有可能宇宙爆炸的能量散發(fā)到極限的時候,宇宙又會變成一個原始火焰即無限小的點以后,火球爆炸,宇宙就開始膨脹,物質(zhì)密度逐漸變稀,溫度也逐漸降低,直到今天的狀態(tài)。這個理論能自然地說明河外天體的譜線紅移現(xiàn)象,也能圓滿地解釋許多天體物理學問題。直到 50 年代,人們才開始廣泛注意這個理論。

 9.天文望遠鏡的發(fā)明者:伽利略 10.哈雷彗星:魯國《春秋》說: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 613 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這是世界上第一次關(guān)于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但由于中西文化在那時交流甚少,所以西方人物以為自己先發(fā)現(xiàn)了它,故此命名為“哈雷”彗星。每 76.1 年環(huán)繞太陽。

 11.人造衛(wèi)星:環(huán)繞地球在空間軌道上運行(至少一圈)的航天器。用于對地球進行遙感的各種人造地球衛(wèi)星和航天器包括氣象衛(wèi)星、陸地衛(wèi)星、海洋衛(wèi)星、專門用途的衛(wèi)星、各種航天與空間試驗站、航天飛機等。“海洋”系列衛(wèi)星是海洋衛(wèi)星,“風云”系列衛(wèi)星是氣象衛(wèi)星,“天繪”系列衛(wèi)星是測繪衛(wèi)星,這三者都屬于對地觀測衛(wèi)星。“北斗”系列衛(wèi)星是導航衛(wèi)星。

 二、天文現(xiàn)象

 1.日食:又作日蝕,在月球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時發(fā)生。

 當太陽、月球、地球運行約成一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會造成日食。依目視太陽被月球遮掩的多少,可分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環(huán)食。月球把太陽全部擋住時發(fā)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時發(fā)生日偏食,遮住太陽中央部分發(fā)生日環(huán)食。

 2.月食:又被稱為月蝕,指月球被地影遮掩而發(fā)生的食。

 當太陽、地球、月球運行約成一直線時,當月球整個都進入本影時,就會發(fā)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進入本影時,則只會發(fā)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3.月相的變化 新月:農(nóng)歷初一日,即朔日

 上弦月:農(nóng)歷初八左右

 滿月:望日,農(nóng)歷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 下弦月:農(nóng)歷二十三左右 殘月:農(nóng)歷二十四左右----月末 一個口訣(方便記憶):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意思是:上弦月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東,位于東半天空。

  如果用月相變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變化的全部過程)來計算,從新月到下一個新月,或從滿月到期下一個滿月,就是一個“朔望月”,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月的長度,就是根據(jù)“朔望月”確定的。

  4.天文歷法 ①陽歷:也就是公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轉(zhuǎn)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shù),不計尾數(shù);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shù)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

、陉帤v: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這個周期大致是29天12小時44分4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陰歷一年只有354天,比陽歷少11天,為了使它能夠符合天氣冷熱變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個月,稱為“閏月”,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年。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

 5. 二十四節(jié)氣 二十四個節(jié)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jié)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二十四節(jié)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jié)、氣候現(xiàn)象、氣候變化三種。反應季節(jié)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反應氣候現(xiàn)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應氣候變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每年的 2 月 4 日或 5 日,謂春季開始之節(jié)氣。

 雨水:每年的 2 月 19 日或 20 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每年的 3 月 5 日或 6 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后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 3 月 20 日或 21 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qū)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的 4 月 4 日或 5 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zhuǎn)暖。

 谷雨:每年的 4 月 20 日或 21 日,雨水增多,利于谷類生長。

 立夏:每年的 5 月 5 日或 6 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每年的 5 月 21 日或 22 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每年的 6 月 5 日或 6 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jīng) 75 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jīng)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每年的 6 月 21 日或 22 日,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xiàn)“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 7 月 7 日或 8 日,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炎熱季節(jié)。

 大暑:每年的 7 月 22 日或 23 日,正值中伏前后。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qū)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 8 月 7 日或 8 日,草木開始結(jié)果,到了收獲季節(jié)。

 處暑:每年的 8 月 23 日或 24 日,“處”為結(jié)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jié)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于

 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每年的 9 月 7 日或 8 日,由于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jié)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 9 月 23 日或 24 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每年的 10 月 8 日或 9 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xù)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每年的 10 月 23 日或 24 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 10 月下旬,與“霜降”節(jié)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nóng)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 11 月 7 日或 8 日,冬季開始 小雪:每年的 11 月 22 日或 23 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xiàn)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shù)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jié)氣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 12 月 7 日或 8 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每年的 12 月 22 日或 23 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xù)下降,并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 1 月 5 日或 6 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 1 月 20 日或 21 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6.北斗七星:是北極附近最明亮的星座。每天特定時刻觀察到的北斗斗柄指向是變化的。北斗七星的斗柄東南西北分別對應春夏秋冬。

 第二部分

 地球運動和地圖

  1.時區(qū):每隔經(jīng)度 l5°為一個時區(qū),全球共劃分成 24 個時區(qū);以本初子午線即 0°經(jīng)線為中央經(jīng)線的時區(qū)為中時區(qū)或零時區(qū),往東、往西各劃分成 l2 個時區(qū)。

  2.日界線:國際上規(guī)定,原則上以 l80°經(jīng)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叫做“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在日界線西側(cè)的東十二區(qū),在任何時刻總是比日界線東側(cè)的西十二區(qū)早 24小時,這樣東、西十二區(qū),雖然鐘點相同,但日期總是相差一天,即東十二區(qū)任何時候都比西十二區(qū)要早一天。

 3.南、北緯線:以赤道線為界,分南北半球。赤道線以北為北緯,赤道線以南為南緯。南北回歸線為緯度線,南回歸線是南緯 23 度 26 分線,北回歸線是北緯 23 度 26 分線。南北回歸線為太陽能直射到的最遠距離。北回歸線自東向東西經(jīng)過我國的臺灣、廣州、廣西、云南。緯度線穿越我國最長的是北緯 40 度的線;我國最南邊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位于北緯 4 度左右,最北邊的漠河位于北緯 53 度左右。

  4.東、西經(jīng)線:以東經(jīng) 160 度、西經(jīng) 20 度為界,分東西半球。東經(jīng) 0 度跟西經(jīng) 0 度重合,0 經(jīng)度線經(jīng)過英國倫敦的格林威治天文臺。0 經(jīng)度線往東邊就是東經(jīng),往西邊就是西經(jīng)。東經(jīng) 180 度跟西經(jīng) 180 度重合,這條線稱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經(jīng)過俄羅斯的東西泊利亞海、太平洋。東經(jīng) 120 度經(jīng)過我國北京。我國最西位于東經(jīng) 75 度左右,最東邊位于 135 度左右。

 5.三原色原理 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稱之為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顏色,而其他顏色卻不能還原出本來的的色彩。通常說的三原色,即紅、綠、藍。三原色配色表:紅+黃=橙色;

  紅+藍=紫色

  藍+黃=綠色

 紅+黃+藍=黑色

 第三部分

 氣象氣候、大氣環(huán)境

  1. 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zhì)、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zhì)(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2.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于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波長大小比較: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

 3.臭氧空洞:研究表明,人類的活動,特別是大量使用作為制冷劑和霧化劑的氟利昂,是產(chǎn)生南極臭氧洞的重要原因。

 4.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作用類似于栽培農(nóng)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自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

 5. 厄爾尼諾:厄爾尼諾現(xiàn)象泛指赤道附近的東部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上升引起的氣候異常現(xiàn)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qū)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 2—7 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fā)生逆轉(zhuǎn),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zhuǎn)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xiàn)所謂的“厄爾尼諾現(xiàn)象”。

 6. 寒潮:寒潮是冬季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群眾習慣把寒潮稱為寒流。所謂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氣大規(guī)模地向南侵襲我國,造成大范圍急劇降溫和偏北大風的天氣過程。寒潮一般多發(fā)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時節(jié)。我國氣象部門規(guī)定:冷空氣侵入造成的降溫,一天內(nèi)達到 10℃以上,而且最低氣溫在 5℃以下,則稱此冷空氣爆發(fā)過程為一次寒潮過程?梢姡⒉皇敲恳淮卫淇諝饽舷露挤Q為寒潮。

 7. 龍卷風:龍卷風是在極不穩(wěn)定天氣下由兩股冷暖氣流強烈對流運動而產(chǎn)生的一種伴隨著高速旋轉(zhuǎn)的漏斗狀云柱的強風渦旋。

 8.臺風:是在大氣中繞著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zhuǎn)的.同時又向前移動的空氣渦旋。氣象學上將大氣中的渦旋稱為氣旋,因為臺風這種大氣中的渦旋產(chǎn)生在熱帶洋面,所以稱為熱帶氣旋、熱帶風暴。

 9.颶風指的是在美國東海岸的大西洋上,和美國西海岸的東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

 10.霧:是空氣中的水汽凝結(jié)成水滴而懸浮于空中。

 11.露:是凝結(jié)在地面或植物上的小水滴。

 12.霜:是水蒸氣在地面上遇冷凝華附在物體表面而形成. 雨、雪、雹都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結(jié)而成,屬于垂直降水;霧、露、霜都不屬于垂直降水。

 13.大氣污染:大氣污染物主要分為有害氣體及顆粒物:有害氣體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氫化物、光化學煙霧和鹵族元素等;顆粒物包括粉塵、酸霧和氣溶膠等。

 14 霧霾:霧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條件要具備較高的水汽飽和因素。霾即灰霾。

 15.灰霾: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其成因有三:在水平方向靜風現(xiàn)象增多;垂直方向上出現(xiàn)逆溫;空氣中懸浮顆粒物的增加。

 16.PM2.5:細顆粒物又稱細粒、細顆粒。指環(huán)境空氣中直徑小于 2.5um 的顆粒物。它能較長時間懸浮于空氣中,其在空氣中含量濃度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雖然 PM2.5 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zhì)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 粒徑小,面積大,活性強,易附帶有毒、有害物質(zhì)(例如,重金屬、微生物等),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huán)境質(zhì)量的影響更大。

 17.PM10:當量直徑≤10 微米的顆粒物稱為可吸入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可以被人體吸入,沉積在呼吸道、肺泡等部位從而引發(fā)疾病。顆粒物的直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 微米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5 微米直徑的可進入呼吸道的深部,2 微米以下的可 100%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

 PM10 能夠進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過痰液等排出體外,另外也會被鼻腔內(nèi)部的絨毛阻擋,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籔M2.5 不易被阻擋,被吸入人體后會直接進入支氣管,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fā)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這些顆粒還可以通過支氣管和肺泡進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中,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更大。

 18.物理環(huán)境污染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環(huán)境污染,包括放射性污染、電磁輻射、噪聲、光污染等。

 19.幻日:是大氣的一種光學現(xiàn)象。在天空出現(xiàn)的半透明薄云里面,有許多飄浮在空中的六角形柱狀的冰晶體,偶爾它們會整整齊齊地垂直排列在空中。當太陽光射在這一根根六角形冰柱上,就會發(fā)生非常規(guī)律的折射現(xiàn)象。

 20.彩虹:是由于雨滴或霧滴對太陽光折射產(chǎn)生的一道七色光譜的弧。

 21.幻日弧光的形成條件是天空晴朗、云層非常少,同時陽光還得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距離地面 6100米-7625 米的云層中的細小的冰晶上形成折射。

 22.星星一閃一閃,是因為星光必須穿過好幾公里的大氣層才能到達人眼,地球的大氣層是隨時都在形成、擾動與消散之中,對星光折射,以致一閃一閃。

 第四部分

 自然地理

  一. . 地質(zhì)學常識

 1.地殼物質(zhì)組成: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2.礦物的硬度:按順序遞增 1)滑石,2)石膏 3)方解石 4)螢石 5)磷灰石 6)正長石 7)石英 8)黃玉 9)剛玉 10)金剛石。

 3.地球上生物的演化順序:

、僦参镞M化歷程為: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②無脊椎動物:原生動物一腔腸動物一扁形動物一線形動物一環(huán)節(jié)動物一軟體動物一節(jié)肢動物。

、奂棺祫游铮呼~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4.海嘯:海嘯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fā)、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chǎn)生的破壞性海浪。

 5.地震:分布: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河美锸险鸺壉硎,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 32 倍,3 級以下為微震,5 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地震的誘因:

 一般說來,在板塊內(nèi)部,地殼相對比較穩(wěn)定,而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則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這里火山、地震活動以及斷裂、擠壓褶皺、巖漿上升、地殼俯沖等頻繁發(fā)生。地球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六大板塊,大小先后排列為:

 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我國汶川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板塊的碰撞是地震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

 震源的深度越淺,波及范圍越。 地震常常發(fā)生在夜間的原因:地震其實隨時都會發(fā)生,而事實上多發(fā)生在夜間,是因為受外因——太陽和月球引力的結(jié)果。我們知道,太陽和月球的引力可引起海水在一天里 2 次漲落。同時,太陽和月球的引力也會引起地殼的“潮汐”現(xiàn)象,只不過我們平時沒有察覺罷了。據(jù)測定,在朔望時,北京一帶的地殼大約可以升降 40 厘米。如果地球內(nèi)部在孕育地震的過程中,當?shù)叵碌膸r石受力的作用接近于破裂時,而此時正好有受到太陽和月球的引力作用,這樣蓄勢以舊的地震能量就會一下子迸發(fā)出來。在這里,太陽和月球的引力就起到了導火索的作用。

 地震不僅多發(fā)身在夜間,而且還常發(fā)生在農(nóng)歷初一、十五或十六前后。因為農(nóng)歷初一、十五或十六前后是太陽和月球引力最大的時候。

 二、地貌學常識

 1.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鹽類巖石地區(qū),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溶蝕與沉淀、侵蝕與沉積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積等作用形成的?λ固氐孛惨阅纤估蚩λ固馗咴谖覈步袔r溶地貌,桂、黔、滇廣泛分布。

 2.河口三角洲——在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攜帶的泥沙在河口地區(qū)的陸上和水下形成的、

 平面形態(tài)近似三角形的堆積體稱為河口三角洲。三角洲可分為四類:扇形三角洲(尼羅河、黃河)、鳥足狀三角洲(密西西比河)、多島狀三角洲(珠江、恒河)、尖頭狀三角洲(意大利的臺伯河)。

 3.堰塞湖——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巖流,或地震活動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體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貯水而形成的湖泊。中國東北的鏡泊湖即是典型的熔巖堰塞湖。

 4.大陸架——大陸邊緣被海水淹沒的部分,呈一自陸向海自然延伸和緩傾的淺水平臺。簡單來說,是在靠近大陸的淺海地區(qū),大陸向海洋的延伸部分,深度一般不超過 200 米。大陸架不僅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漁業(yè)資源也十分豐富。

 5.半島:指伸入海洋或湖遙中的陸地。它的構(gòu)成形式一般是三面臨水,一面同大陸相連。

 世界上最大的半島是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

 中國最大半島是山東半島、其次為遼東半島、雷州半島(廣東西南部,因多雷暴而得名)。

 6.島嶼、群島: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四面環(huán)水、高潮時露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陸地叫島嶼。彼此相距較近的一組島嶼稱為群島。

 世界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位于加拿大東北方向,屬于丹麥。

 世界上最大的群島由印度尼西亞 13000 多個島嶼和菲律賓約 7000 個島嶼組成,稱為馬來群島 世界最小的島嶼是位于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中,一個美麗的珊瑚小島。

 中國最大的島嶼是我國寶島臺灣島。

 7.海洋、海、洋:海洋是地球上廣大而連續(xù)分布的咸水體的總稱,也是海和洋的統(tǒng)稱,約占地球表面積的 71%。海洋的中心主體部分稱為洋,邊緣附屬部分稱為海。

 海與洋之間彼此連通,共同組成世界統(tǒng)一的海洋整體。

 世界最大的海是珊瑚海(位于澳大利亞東邊,也是最深的海) 世界面積最小的海馬爾馬拉海(位于土耳其附近) 中國面積最大的海是南海(也是我國最深的海) 中國面積最小的海是渤海(還有的海是東海、黃海) 8. 海峽:兩塊陸地之間狹長的海域,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世界最長的海峽是莫桑比克海峽(非洲的莫桑比克) 世界最寬最深的海峽是德雷克海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 中國最大的海峽是臺灣海峽 9.江——較大的河。世界最長的江為尼羅河,中國最長的江是長江。

 10.河——通指一般的水道,通?煞譃楹釉、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個部分。世界最長的河是尼羅河、排在后面的分別是亞馬遜河、長江。

 11. 湖——陸地表面比較寬闊的洼地積水而成的水體,可分為淡水湖、咸水湖、鹽湖等。

 世界最大的湖是里海。

 世界最小的湖是本溪湖(位于遼寧)。

 13. 七大洲四大洋——地球分七大洲四大洋,陸地占 29%,海洋占 71%的面積。

  七大洲為: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極州

  四大洋為: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

  五大洲里亞洲面積最大、大洋州面積最小

  四大洋里太平洋面積最大、北冰洋面積最小

  亞洲的全名為亞細亞洲、歐洲的全稱為歐羅巴洲、非洲的全稱為阿非利加洲、美洲的全稱為亞美利加洲。

  二、中國自然地理

 1.中國的疆域 ①位置: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北半球、東半球 緯度位置:南北跨緯度近 50°,大部分在溫帶,南部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海陸位置: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②疆域的四至點 最北端:黑龍江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主線( 多)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島上的曾母暗沙(附近)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匯合處( 多)最西端:新疆帕米爾高原( 附近)

 南北跨緯度近 ,約 5500 千米,東西跨經(jīng)度 多、約 5000 千米,是一個地域遼闊、自然環(huán)境差異十分顯著的國度。

、陉懙孛娣e 面積廣大,陸地面積有 960 萬平方千米(還有 37 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300 萬平方千米專屬經(jīng)濟區(qū))。在世界各國中,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國。

、坳懡完懮相弴宏懮蠂玳L達 2 萬多千米,共有 14 個陸上鄰國,從鴨綠江口開始到北侖河口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新疆是我國鄰國最多的省,有 7 個鄰國。

、芎I辖绾透艉O嗤麌遥何覈 18000 千米長的海岸線。臨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太平洋、南海。這里應注意我國臺灣島的東部與太平洋直接相臨。

 海峽:臺灣海峽、瓊州海峽、渤海海峽 半島:我國的半島自北向南有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

 島嶼:我國是世界上島嶼眾多的國家之一。我國 90%的島嶼分布在東海和南海。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分別是我國第一、第二、第三大島。舟山群島、廟島群島、澎湖列島、南海諸島是我國的四大群島。浙江省是我國島嶼分布最多的省。我國的珊瑚礁島主要分布在臺灣島和海南島沿岸以及南海諸島。

 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2.中國的行政區(qū)劃:三級行政區(qū):我國疆域遼闊,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和民族團結(jié),全國的行政區(qū)域,基本分為。ㄗ灾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縣(自治縣、市)、鄉(xiāng)(鎮(zhèn))三級,我國擁有 34 個省級行政區(qū)(括 23 個省、4 個直轄市、5 個自治區(qū)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

 我國行政區(qū)域劃分為 23 個省,其中面積最大的省份是新疆。

 四個直轄市:北京(京),天津(津),上海(滬), 重慶(渝)

 。

 五個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

 、維吾爾自治區(qū)(新)、西藏自治區(qū)(藏)、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寧)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

 3.中國地形的主要特征:

、俚貏菸鞲邧|低,呈三級階梯狀 階梯 界線 主要地形 海拔 一 昆、祁、橫 高原、盆地 4000 米以上 二 ↓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1000-2000 米 三 雪、巫、太、大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500 米以下 ②地形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 五種基本類型都有,但以山地 33%為多,高原 26%,盆地 19%,平原 12%,丘陵 10%,山區(qū)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嶇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4.中國地形的分布 ①中國的山脈:⑴東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間-列是長白山-武夷山;最東列是臺灣山脈,其主峰玉山是我國東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東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陰山;中間-列是昆侖山-秦嶺;最南列是南嶺。

、俏鞅保瓥|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等。多在我國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 8844 米,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國與尼泊爾交界處。

、赡媳弊呦,主要有賀蘭山、橫斷山脈等。

、谒拇蟾咴奶攸c及分布 名稱 位置和省、區(qū)范圍 主要特征 青藏高原 位于西南部,介于昆侖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省西部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高寒、冰川廣布雪山連綿 內(nèi)蒙古高原 位于北部,大興安嶺以西,向西延伸到祁連山麓;內(nèi)蒙古大部、冀甘寧一部分 我國第二大高原,最平坦的高原,風力作用強烈,西部風蝕地貌典型 黃土高原 西起祁連山東端,東到太行山麓,北鄰內(nèi)蒙古高原,以長城為界,南到秦嶺;山西省全部、陜甘寧一部分 世界黃土分布最廣,流水侵蝕作用強烈,千溝萬壑。

 云貴高原 云南省東部、貴州省大部分 地勢西高東低,石灰?guī)r廣布,流水溶蝕作用強烈,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嶇不平,有許多“壩子” ③四大盆地的特點和分布 名稱 位置與范圍 主 要 特 征 塔里木盆地 昆侖山與天山之間;新疆境內(nèi) 我國面積最大盆地,有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動沙丘區(qū))和最大內(nèi)流河,封閉嚴密、干燥 準噶爾盆地 阿爾泰山、天山之間;新疆境內(nèi) 面積第二大盆地,西北有缺口,相對濕潤,沙漠、戈壁面積較小,北部有一條外流河,多為固定沙丘 柴達木盆地 昆侖山、祁連山之間;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省境內(nèi) 我國地勢最高盆地,大部分為沙漠、戈壁,東南部多鹽湖和沼澤地,有“聚寶盆”之稱,石油、有色金屬礦、鹽礦資源豐富。

 四川盆地 東是巫山,西是橫斷山,北是大巴山,南是云貴高原;四川和重慶境內(nèi) 也稱“紫色盆地”,最濕潤的外流盆地,多低山丘陵,西有面積較大的成都平原 ④三大平原的特點及分布 名稱 范圍 主 要 特 征 東北平原 大小興安嶺、長白山之間,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三部分組成 我國面積最大、地勢最高(200 米以下)的平原,地勢坦蕩,黑土深廣,多沼澤低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國商品糧率較高的商品糧基地。

 華北平原 北是燕山,南到準河,西起太行山,東至渤海。

 我國最完整的平原,由黃淮海沖積而成。地勢低平(多在 50 米以下),旱澇、鹽堿、風沙等自然災害頻發(fā)的地區(qū) 長江中下游平原 巫山以東到海濱,沿江分布呈狹長形 我國最低平的平原(多在 50 米以下,下游長江三角洲則海拔在 10 米以下),河湖密布,為著名水鄉(xiāng) 5.中國的氣候 ①氣候特征及原因 特征 內(nèi)容 成因

 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①大多數(shù)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熱多雨,②與同緯度其他地區(qū)比,冬溫偏低,夏溫偏高,氣溫年較差大;③氣溫年較差和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都較大 我國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干燥;夏季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暖熱多雨 雨熱同期 夏季,我國除高原、高山外,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配合好。

 夏季,我國各地得到的太陽光熱多,且受夏季風影響,帶來充沛的降水 氣候復雜多樣 我國有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qū) 我國地域廣闊,南北緯度差異大,東西距海遠近不同,地形復雜多樣 ②影響我國的氣象和氣候災害 災害 多發(fā)地區(qū) 多發(fā)季節(jié) 特點 梅雨 江淮地區(qū) 春末夏初 陰雨連綿——降水多;出現(xiàn)“空梅”天氣——干旱 伏旱 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7 月 天氣酷熱少雨,抗旱任務艱巨 臺風 東南沿海 夏秋 狂風暴雨 春旱 華北 3-5 月 空氣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夏澇 華北、南方地區(qū) 6-8 月 洪澇災害 倒春寒 東部季風區(qū) 3-5 月 春季出現(xiàn)強低溫和雨雪天氣 寒潮 廣大地區(qū) 冬半年,以春秋兩季最嚴重 大風、雨雪、凍害時間長,范圍廣 風 沙 天氣 三北地區(qū) 春秋兩季,以春季最嚴重 風大,大氣含沙量大,能見度低,影響范圍廣,一般與寒潮路徑相同 暴 雨 洪澇 的廣大地區(qū) 夏秋 降水強度大,時間短,形成洪澇,我國南方(和東部)地區(qū)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干旱 華北、西北 冬春 空氣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問題,影響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安定 ③干濕地區(qū)劃分及分布 我國根據(jù)降水量和蒸發(fā)量的關(guān)系,自東南向西北分布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地區(qū)和干旱地區(qū)。

 干濕地區(qū) 干濕狀況 主要分布地區(qū) 濕潤區(qū) >800mm 東南大部、東北的東北部 半濕潤區(qū) 400-800mm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東南部 半干旱區(qū) 200-400mm 內(nèi)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份 干旱區(qū) <200mm 新疆、內(nèi)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 6.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①河流的基本特點 基本特點 內(nèi)容 河流眾多 流域面積超過 10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 1500 多條 水量豐富 河流年徑流量達 27000 億立方米,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

 水能蘊藏量極大 水力資源蘊藏量達 6.8 億千瓦,居世界首位 ②內(nèi)外流河 流域區(qū)域 占全國面積 主要大河 外流區(qū)域 2/3 流入太平洋: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海河、遼河、瀾滄江(境外稱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魯藏布江(在印度境內(nèi)稱布拉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

 內(nèi)流區(qū)域 1/3 流入沙漠或內(nèi)陸湖泊:塔里木河 ③主要河流 長江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干流全長 6300 千米,是我國第一大河。干流先后流經(jīng)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等 11 個省區(qū),注入東海。

 黃河概況:黃河發(fā)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干流全長 5500 千米,是我國第二大河。干流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 9 個省區(qū),注入渤海。

 京杭運河 起、終點 地位 長度 經(jīng)過省、市 溝通水系 北京到杭州 世界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 1800千米 京、津、冀、魯、蘇、浙 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④湖泊 我國湖泊眾多,分布范圍廣而不均勻,以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分布最為集中。

 長江中下游平原湖區(qū),全部為外流湖、淡水湖。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為我國五大淡水湖泊,其中鄱陽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

 青藏高原湖區(q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湖區(qū),也是我國湖泊分布最為集中的區(qū)域。絕大多數(shù)屬內(nèi)流湖,為咸水湖和半咸水湖。其中青海湖(青海)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屬咸水湖),納木錯(西藏)為海拔最高的大湖。察爾汗鹽湖(青海柴達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鹽湖。海拔最低的湖泊是新疆的艾丁湖。海拔最高的湖泊是海拔 5556 米的喀順錯湖,在西藏。

 7.重要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 東部季風區(qū)由于所跨維度很廣,南北熱量條件的變化,使得季風區(qū)內(nèi)部存在著明顯的南北差異。此外,由南向北降水量的減少和水分條件的變化,也是形成季風區(qū)南北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從自然地理特點看,我國東部季風區(qū)大致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南北差異顯著。此線以北的北方地區(qū),氣候?qū)贉貛Ъ撅L氣候,1 月平均氣溫在 0℃以下,年降水量在 800 毫米以下,屬半濕潤地區(qū);河流汛期較短、水量較小,有冰期,而且愈向北冰期愈長;自然植被以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南方地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1 月平均氣溫在 0℃以上,年降水量在 800 毫米以上,為濕潤地區(qū);由于降水充沛,雨季較長,河流水量豐富、汛期也長,無結(jié)冰期;自然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從生產(chǎn)和生活習俗的南北差異看,秦嶺—淮河一線以北,農(nóng)業(yè)以旱地耕作為主。東北三省農(nóng)作物一般是一年一熟,主要種植春小麥、玉米、大豆、甜菜等。華北地區(qū)一般為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人們主食以面食為主,農(nóng)村傳統(tǒng)的居民屋內(nèi)建有土炕,可生火取暖。傳統(tǒng)的運輸工具為馬車,體育擅長冰雪運動項目。

 秦嶺—淮河一線以南,耕地多為水田,作物一般可一年兩熟至三熟,主要種植水稻,還有冬小麥、油菜、甘薯和甘蔗等。江南平原水鄉(xiāng)可以捕魚撈蝦,栽培菱藕、采桑養(yǎng)蠶。南部熱代地區(qū)可種植橡膠、咖啡等熱帶經(jīng)濟作物。人們主食以大米為主,傳統(tǒng)居民以石塊、磚、瓦、竹、木等建材為主,屋頂坡度較大,便于排雨水。傳統(tǒng)運輸工具為船舶。傳統(tǒng)運動項目有游泳、劃船等水上項目。

 第五部分

 資源和能源

  1. 水資源和水能資源(總量豐富,分布不均)

、偎Y源:我國是世界上缺水嚴重的國家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造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總量不足,而是水資源時空分布的不均衡。

 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東多西少。若將“水資源”與人口、耕地面積結(jié)合起來看,我國水土資源配合欠佳,缺水最嚴重的華北地區(qū),耕地占全國的 40%,水資源僅占全國的 6%,這里年降水量在 800mm 以下,河流徑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廣大,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用水量大。從時間變化看,我國水資源季節(jié)變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但可供人們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極少的,只占地球水資源總量的 1%左右。

 ②水能資源:水電與火電相比,具有清潔、廉價的特點;而且水力發(fā)電是可再生資源,可循環(huán)使用。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許多河流在流經(jīng)階梯交界處時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蘊藏巨大。我國水能資源蘊藏量達 6.8 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長江水系、雅魯藏布江、黃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豐富,已開發(fā)的水電站,大多分布在長江、黃河和珠江的上游。

 2.土地資源 ①我國主要利用的土地類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②特點:a 我國土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b 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 農(nóng)業(yè)用地絕對數(shù)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 各類土地資源分布不均,土地生產(chǎn)力地區(qū)差異顯著。

 ③從我國土地資源空間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濕潤、半濕潤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的深山區(qū)和邊遠地區(qū)及東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內(nèi)陸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3. 礦產(chǎn)資源 特點:(1)礦產(chǎn)資源總量大,種類多;(2)分布廣泛,相對集中。例如:煤、鐵、石油產(chǎn)區(qū)以北方居多;有色金屬礦則南方居多。

 能源的儲量和產(chǎn)量居第一位的是煤,其次為石油、天然氣。

 我國的煤 60%分布在華北,東北、西北也不少。大陸上已開發(fā)的油田,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天然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qū)的蒙陜高原、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及東部淺海大陸架地區(qū)。我國鐵礦資源豐富(居世界第三),但貧礦多,優(yōu)質(zhì)富鐵礦少。主要分布在河北、遼寧、四川。我國是世界上有色金屬礦產(chǎn)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中稀土、錫、鎢、鈦、銻、鋰、菱鎂礦居世界首位。

 4.森林資源 主要分布地區(qū):a 全國最大林區(qū)——東北林區(qū):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天然林為主;b 第二大林區(qū)——西南林區(qū):橫斷山區(qū)、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地區(qū)和喜馬拉雅山南坡,天然林為主;c 南方林區(qū)——臺灣、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區(qū),以次生林和人工林為主。

 七大林業(yè)生態(tài)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沿海防護林體系,太行山綠化工程,平原綠化工程,黃土高原水土保護林工程,全國防治沙漠化工程。

 5.能源的分類 ①能源性質(zhì)分,有燃料型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泥炭、木材)和非燃料型能源(水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

、谀茉葱螒B(tài)分類,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現(xiàn)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等。后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轉(zhuǎn)換而成的能源產(chǎn)品,如電力、煤氣、蒸汽及各種石油制品等。一次能源又分為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及生物質(zhì)能)和非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等)。

 ③能源按消耗后是否造成環(huán)境污染可分為污染型能源和清潔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潔型能源包括水力、電力、太陽能、風能以及核能等。

、苣茉窗词褂玫念愋陀挚煞譃槌R(guī)能源和新型能源。常規(guī)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資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新型能源是相對于常規(guī)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于核能發(fā)電的核燃料等能源。

 6.不同能源的利用形式 ①太陽能的利用形式:太陽能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太陽能的光熱利用、光電利用、光化學利用以及光生物利用。太陽能是一種清潔能源,是可再生能源。

 我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包括寧夏北部、甘肅北部、新疆東部、青海西部和西藏西部等地。尤以西藏西部最為豐富。

、诘責崮埽旱責崮苁莵碜缘厍騼(nèi)部的一種能量資源。地球上火山噴出的熔巖溫度高達 1200o C~1300

 o C,天然溫泉的溫度大多在 60 o C 以上,有的甚至高達 100

 o C~140 o C。這說明地球是一個龐大的熱庫,蘊藏著巨大的熱能。這種熱量滲出地表,于是就有了地熱。地熱能是一種清潔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其開發(fā)前景十分廣闊。

 西藏是中國地熱活動最強烈的地區(qū),地熱蘊藏量居中國首位。西藏最著名的羊八井地熱田是中國最大的高溫濕蒸汽熱田。

 ③風能:風能資源總體非常豐富,但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三北地區(qū)”。

 風能是一種清潔能源,是可再生能源。

、芎四埽汉四苁侨藗冊诮鼛资昀锇l(fā)現(xiàn)和利用的新能源,雖然各種物質(zhì)的原子里都有原子核,但在通常情況下并不能釋放能量,只有當原子核發(fā)生改變--裂變和聚變時才伴隨巨大的能量變化。原子彈是利用裂變釋放出巨大能量的原理制成的;而氫彈則是利用輕核的聚變制成的。

 自然界除了人為的聚變反應外,太陽和許多恒星內(nèi)部都進行著大規(guī)模的聚變反應,并以光和熱的形式將核能輻射出來。

 氫彈的威力是原子彈的 4 倍以; 核電站先將能量轉(zhuǎn)化為熱能(蒸汽),在把熱能轉(zhuǎn)化為電能(蒸汽機發(fā)電)

 第六部分

 人文地理

  1.自然旅游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珍奇、異獸、奇花異草等。

、僦袊剑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岳陜西華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風景名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福建武夷山、浙江雁蕩山、臺灣阿里山、安徽天柱山。

、谒拇笞匀槐Wo區(qū):吉林長白山自然保護區(qū)、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貴州梵凈山自然保護區(qū)、四川臥龍山自然保護區(qū)。

、鬯拇竺樱洪L江、黃河、珠江、黑龍江。

、芷叽竺航K太湖、湖南洞庭湖、安徽巢湖、江西潘陽湖、江蘇洪澤湖、杭州西湖、臺灣日月潭。

 ⑤四大瀑布:貴州黃果樹瀑布、山西黃河壺口瀑布、安徽黃山風景區(qū)瀑布、江西廬山瀑布。

 2.人文資源:包括紀念建筑、古建筑、古墓葬、藝術(shù)寶庫以及考古發(fā)現(xiàn)等。

 ①宗教名山:

 四大佛山: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四大道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山東嶗山、江西龍虎山。

、谒拇竺撸焊拭C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鬯拇髨@林:蘇州園林:滄浪亭、獅子亭、拙政園、留園。揚州園林:何園、個園。嶺南園林:清暉園、可園。北方園林:頤和園、北海、避暑山莊。

、芩拇髮m殿:北京故宮、沈陽故宮、拉薩布達拉宮、曲阜孔廟。

、萘蠊哦迹罕本⑽靼、南京、杭州、開封、洛陽。

、奕蠊沤ㄖ海罕本┕蕦m、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山東曲阜孔廟。

 3.社會旅游資源:包括古風、名俗、人際關(guān)系和各類建設(shè)風貌等。

 如革命紀念地湖南韶山毛澤東故居、井岡山、延安;民族風情壯族的火把節(jié)、傣族的潑水節(jié)等。

 4.金磚國家指的是: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英文縮寫為 BRICS。與中國接壤的金磚國家為:俄羅斯,印度。

 5.人口年齡結(jié)構(gòu):老齡化社會是指老年人口占總?cè)丝谶_到或超過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結(jié)構(gòu)模型。按照聯(lián)合國的新標準,一個地區(qū) 65 歲以上人口占總?cè)丝诘?7%,該地區(qū)即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 6.三大宗教及起源地 基督教:形成于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蘭教:產(chǎn)生于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教徒被稱為穆斯林佛教:始創(chuàng)于古印度,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7. 中國的人口數(shù)量: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中國人口(2010 年)為 13.39 億,占世界人口的 1/5強,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8. 中國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掌握騰沖-黑河一線):我國人口的空間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

 9. 中國的民族:中國共有 56 個民族,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占 92%。其他 55 個民族被稱為少數(shù)民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有 1500 多萬人。超過 400 萬的少數(shù)民族還有:滿、回、苗、維吾爾、藏、彝、土家、蒙古族等。

 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云南省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最多的省份。

 民族政策:我國實行平等、團結(jié)、互助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如自治區(qū)、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xiāng)等)的政策。

 第七部分

 甘肅省情

  1.地理位置與地形 位于祖國西部,是祖國的地理中心。地處黃河上游,黃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匯地帶。東接陜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nèi)蒙、寧夏并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

 甘肅省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類型齊全,交錯分布,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呈狹長狀,東西長 1655 公里,南北寬 530 公里,復雜的地貌形態(tài),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區(qū)域。

 隴南山地:這一區(qū)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qū),為秦嶺的西延部分。

 隴中黃土高原:位于甘肅省中部和東部,東起甘陜省界,西至烏鞘嶺畔。億萬年地殼變遷和歷代戰(zhàn)亂,災害侵蝕,使它支離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區(qū)成了祖國最貧瘠的地方之一,但蘊含著無盡的寶藏,有豐富的石油、煤炭資源。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隅,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 3000 米,是個典型的高原區(qū)。這里草灘寬廣,水草豐美,牛肥馬壯,是甘肅省主要畜牧業(yè)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臥于祁連山以北,北山以南,東起烏鞘嶺,西迄甘新交界,是塊自東向西、由南而北傾斜的狹長地帶。海拔在 1000—1500 米之間。長約 1000 余公里,寬由幾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這里地勢平坦,機耕條件好,光熱充足,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戈壁綠洲,有著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廣闊前景,是甘肅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祁連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長達 1000 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 3500 米以上,終年積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體水庫,荒漠、草場、森林、冰雪等植被垂直分布明顯。

 河西走廊以北地帶:這塊東西長 1000 多公里,海拔在 1000—3600 米的地帶,習慣稱之為北山山地,這里靠近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風高沙大,山巖裸露,荒漠連片,具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光。

 2.氣候情況 甘肅省從東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亞熱帶濕潤區(qū)到高寒區(qū)、干旱區(qū)的各種氣候類型。甘肅省氣象災害的種類繁多,災情也比較嚴重。主要的氣象災害有干旱、大風沙塵暴、暴雨、冰雹、霜凍和干熱風等。干旱是甘肅省最主要的氣象災害,干旱出現(xiàn)頻率高。甘肅省氣候干燥,氣象災害危害重,但干旱氣候區(qū)豐富的光能、熱量、風力資源、大氣成分資源等氣候資源,是可再生利用的 3.自然資源 ①土地資源 甘肅的土地資源豐富。全省總土地面積 45.44 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七位,人均占有土地量居全國第五位, ②水資源 甘肅省水資源主要分屬黃河、長江、內(nèi)陸河 3 個流域、9 個水系。黃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黃河干流、渭河、涇河等 5 個水系;長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內(nèi)陸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 3 個水系。

 ③植物資源 甘肅是一個少林省區(qū),據(jù)第六次全省森林資源清查,全省林業(yè)用地面積 981.21 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3.42%。主要樹種有冷杉、云杉、櫟類、楊類以及華山松、樺類等。甘肅草場有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三種,天然草場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連山地、西秦嶺、馬銜山、哈思山、關(guān)山等地,海拔一般在 2400-4200 米之間,氣候高寒陰濕。

 ④能源資源 甘肅省能源種類較多,除煤炭、石油、天然氣外,還有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其中,石油集中分布在河西玉門和隴東長慶兩油區(qū)。煤炭資源集中分布于慶陽、華亭、靖遠和窯街等礦區(qū)。甘肅風能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內(nèi)部分山...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公務員考試 地理 常識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newchangj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