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第三個皇帝是誰
發(fā)布時間:2020-11-07 來源: 不忘初心 點擊:
東漢第三個皇帝是誰
導讀:我根據(jù)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關于《東漢第三個皇帝是誰》的內容,具體內容:東漢(25 年—220 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那么你知道嗎?下面是有東漢第三個皇帝,歡迎參閱。東漢第三個皇帝漢章帝劉炟(57 年-...
東漢(25 年—220 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那么你知道嗎?下面是有東漢第三個皇帝,歡迎參閱。
東漢第三個皇帝
漢章帝劉炟(57 年-88 年 4 月 9 日),漢明帝劉莊第五子,母賈貴人,東漢第三位皇帝,75 年 9 月 5 日-88 年 4 月 9 日在位。永平三年(60 年)被立為皇太子。永平十八年(75 年)繼位。章和二年(88 年),漢章帝去世,時年三十一歲,謚號孝章皇帝,廟號肅宗,葬于敬陵。
漢章帝劉炟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劉炟生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 57 年),是漢明帝劉莊的第五個兒子,母為賈貴人。永平三年(公元 60 年)二月十九日,劉炟被立為皇太子,時年三歲。劉炟年少寬容,愛好儒術,很受父親漢明帝的器重。
登基
永平十八年(公元 75 年)八月初六日,漢明帝去世,劉炟即皇帝位,時年十九歲,是為漢章帝,尊嫡母皇后馬氏(明德皇后)為皇太后。同年八月十六日,葬漢明帝于顯節(jié)陵。十月初二日,大赦天下。
去世
章和二年(公元 88 年)二月三十日,漢章帝在章德前殿去世,時年三十三歲,謚號孝章皇帝,廟號肅宗。漢章帝遺詔不起寢廟,一概依照安葬漢明帝的制度。同年三月十八日,漢章帝被安葬于敬陵(今河南洛陽東南)。
漢章帝劉炟為政舉措
漢章帝即位后,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衣食樸素,實行"與民休息",并且"好儒術",使得東漢經濟、文化在此時得到很大的發(fā)展。這時思想也比較活躍,如王充等。此時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漢章帝還兩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區(qū)重新稱藩于漢。因為明、章兩代大體承繼光武之施政方針,勵精圖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故史稱"明章之治"。但由于過分抬高儒教,致使一些官員求虛丟實,開始腐敗。而且漢章帝過于放縱外戚,導致漢和帝時期外戚專權,種下日后外戚專權和宦官專政的遠因。
政治
政寬刑疏
史稱漢章帝忠厚仁義,篤于親系,而且漢章帝的政令刑罰的確也是比較寬疏。例如依東漢制度,官員貪污要禁錮三世,即三代人都不準為官。漢章帝廢除這項制度。而漢章帝對官員和貴族的賞賜,往往超過規(guī)定的限額,造成國家財政的困難,且把這些負擔都轉嫁到人民頭上?梢姖h章帝之寬疏,并非完全建立在原則之上。
漢章帝的一些政令刑罰,有時并非建立在事實基礎上,而在于災祥讖緯之學。建初元年(76 年),兗、豫、徐等州發(fā)生嚴重的旱災,赤地千里,饑
民遍野。漢章帝一方面調集國庫糧食緊急救援饑餓中的人民,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討解決辦法,按照當時人們流行的看法,水旱荒年是由于陰陽失調,而陰陽失調又與政事有關。司徒鮑昱痛陳時弊:"前幾年治楚王劉英獄,抓人成百上千。這些人并不是都有罪,受牽連而坐獄的人恐怕有一半是冤枉的。那些判處徒刑的人遠離家鄉(xiāng)、骨肉分離,死了靈魂也不得安息。這就致使陰陽失調、水旱成災,F(xiàn)在不如赦免這些刑徒,解除監(jiān)禁,讓其回家和親人團聚,這樣也許能致和氣,使天降甘露、解除旱情,免除黎民百姓的痛苦。"尚書陳寵也上疏說:"治理國家大事就如調整琴瑟的弦一樣,弦調得太緊就會崩斷,刑罰太嚴也會激起人民的不滿。建議陛下進一步寬緩刑罰。"漢章帝聽從他們的建議,大赦天下,寬緩刑罰。
禁除酷刑
漢章帝在位期間,行寬厚之政,除去以往一人犯謀逆等大罪則親屬皆受牽連的禁令。命罪人減刑遷到邊境地區(qū)。禁用酷刑,以尚書陳寵之議,除刑罰殘酷的條文五十余條。禁鹽、鐵私煮、私鑄。注重選拔官吏,以得廉能之吏為政治清明的保證。打擊豪強地主兼并土地,采取優(yōu)惠政策募民墾荒,鼓勵人口增殖,減輕徭役賦稅。
文化
提倡儒學
建初八年(83 年),選高才生受學《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因經學家多分歧,集中諸卿、博士等于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并命班固將討論結果整理成書,名為《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議》、《白虎通》),這部書系統(tǒng)地吸收了陰陽五行和讖緯之學,形成今文經學
派的主要論點,是繼董仲舒以來儒家神秘主義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改革歷法,始用李梵等所作的《四分歷》。
民族
維護絲路
漢明帝時,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使西域諸部歸服,中央政府在該地建立都護府。不過,該地仍是不斷發(fā)生戰(zhàn)亂,局勢頗不平靜。漢章帝即位之初,邊關再起紛亂,焉耆、龜茲、車師等聯(lián)合北匈奴,攻打中央政府的軍政駐地,形勢頗為吃緊。漢章帝召群臣商議對策,眾人皆欲暫緩,惟有司徒鮑顯力主馬上增援。漢章帝采納鮑顯的意見,派兵西進,解救了邊關危機。[1]
不過對于是否繼續(xù)經營西域,漢章帝舉棋不定,大臣們也有爭論。由于確實存在人力和物力上的困難,漢章帝最終還是放棄了西域,詔令滯留西域的漢朝人員回國。
這時班超住在疏勒國,也接到撤退的詔書,他收拾行裝,備好馬匹,準備返回久別的祖國。在西域生活多年,他有些依依不舍,西域人民也愛戴和尊敬他。聽說班超要回國,疏勒國人民驚惶不安,因為班超對付匈奴有辦法,班超一走,又要永無寧日了。疏勒都尉抽出長刀,滿面流淚,對天長嘆道:"漢朝使節(jié)棄我而去,我國必為匈奴所滅。與其后日死亡,不如今日魂隨漢使,送其爾歸!"說罷,即引刀自刎。班超雖然也難舍難分,但王命在身,只好撥轉東行。不久到了于闐國,于闐人民攔道迎接班超,聽說他要東歸,都失聲痛哭,就近的人們伏地抱著班超的馬腿,不讓他離開。班超無奈,只好留下來,同時上書漢章帝,請求他留屯西域。漢章帝同意
了班超的請求。
班超在西域團結各族人民,有效地遏止了北匈奴的侵擾。西域各國除龜茲外,都愿意臣服于漢。建初六年(公元 81 年),班超在疏勒上書漢章帝,請求派兵支援,降服龜茲,實現(xiàn)"斷匈奴右臂"的戰(zhàn)略意圖。漢章帝支持班超的計劃,征集吏士前往。適時有平陵人徐干自告奮勇地到朝中上書,愿意立功異域。漢章帝大喜,立即命令他為假司馬,率領一千多人組成的遠征軍,西去馳援班超。在西域諸國中,烏孫最為強大,班超又請求漢章帝,遣使慰問烏孫國王。漢章帝同意了班超的請求,派遣使臣前往烏孫。烏孫國王非常高興,于建初八年(公元 83 年),派遣使者回訪漢朝,表示友好。在西域,漢朝得到這樣一個大國的支持,漢章帝覺得非常稱意。于是他提升班超為將兵長史,授予他代表東漢政府在西域行事的權力。由于同漢朝中央政府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特別是由于烏孫的內附,使班超在西域的威望大增。西域諸國都愿意接受班超的節(jié)制,這樣就為以后的東漢政府再次打通同西域的密切交往鋪平道路。猜你喜歡:
熱點文章閱讀